很久以前,熟人或者朋友碰面问得最多的就是“吃过了吗?”,“吃饱了吗?”好象没有这类的问候就不足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关心与关爱似的。中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饥饿期,我想是由于当时的食物匮乏致使很多人食不果腹的原故吧?所以吃饭问题就成了大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吃饱饭”和“吃好饭”又成了大家期待的问题,所以“吃”才会被当作被大众喜欢的见面问候语,这非常符合人们“缺什么就关心什么”的心理需求。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吃”的问候少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你最近忙吗?”“忙得怎么样了?”等等。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我很忙。”“忙死了!”“头就忙晕了!”等等不知道是骄傲还是无奈的回答。很多人认为“忙”就是效率,“忙”就是能干,只有“忙”才能体现出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价值。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看不尽然也。
也许很多人还记得,2005年8月5日,浙江大学36岁的博导何勇过劳病逝,此消息一出来,引起了每位读者深切的痛惜和反思。
“我印象里的何勇总是双目炯炯,嘴唇有力地紧闭着。”何勇的同事、数学系主任刘克峰说:“不过每次看到他,都能看出他很累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何勇是一个优秀的、对工作充满极度热忱的年轻人。“听他妻子讲,他基本没在饭桌上吃过饭,吃饭的时候,都是一手端着碗,一手或拿书,或打电脑,从来没闲过。”何勇的妻子表示,他给人的表面印象是精力充沛的。“他经常一回家就喊累,然后总要躺在床上休息一会。”“过度的劳累让他很烦躁,几乎没有什么心情陪7岁的儿子玩耍。而晚饭后陪妻子散步也成了妻子时时盼望却实现不了的心愿。”这些都可以看出何勇是个工作狂,而且是不一般的工作狂。他把对工作的狂热和对知识的苛求,当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以至生命的全部,但他因过分忙碌而不得不忽视了生命中许多珍贵而重要的东西,包括自己的健康、对家人的责任和本该拥有与享受的天伦之乐等等。
据悉,何勇带队的浙大数学系分支运筹学与控制科学目前已位列全国前列;他指导的本科学生两获亚洲高校仅有的国际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他带的第一个博士生谈之奕28岁就被评上副教授。在他离去不久,浙大数学系为他建立的悼念网页上,国内外同行留言痛心表示,何勇教授的英年早逝是“我国运筹学界的重大损失”。不可否认,何勇的忙碌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国家培养了不少有用的人才。他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他父母、妻子以及孩子的骄傲。但他也因为过分忙碌而不得不提早透支完自己的健康,让自己过早的失去了生命。
他的离去,不仅是“我国运筹学界的重大损失”,更会让他年迈的双亲沉痛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与阵痛;他的离去,也就撒手把他自己应该承担的父亲职责抛却,把他应尽的对妻子关爱的责任终止,让孩子不得不体会那种永远失去父爱的无助的痛,不得不让妻子的人生留下永远的遗憾。
何勇教授被公认为是我国最好的运筹学家之一,可偏偏因为他把自己弄得过分忙碌而无暇去运筹好自己的人生。
在我们周围,类似过分忙碌的例子比比皆是。“忙”字就是“心”与“亡”的组合,我国汉字深藏的含义就不言而喻了。也就是说,过分忙碌等于“心死”。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别人三个小时就可以干完的事情,有人偏要用五个小时才能够勉强干完的话,那么这个人肯定比别人忙碌得多。还有一种人,他们不会协调工作与休息的关系平衡,总是习惯加班加点才能把事情干完,还美其名曰“努力是为了让家人更幸福。”但却往往忽略了家人的情感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第一层:生理的需要;第二层:安全的需要;第三层:社交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对此我就不着详细分解,但最起码我们要知道,人们除了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外,最起码还需要亲情、爱情温暖。而过于忙碌的人总认为自己赚了几个钱扔在家里,让家人吃饱穿暖就够了,完全不知道家人还需要他的陪伴、沟通与关心呵护。象何勇教授的忙碌,他是真的学以致用的学了很多,做了太多,但导致的结果却是给那些过分忙碌的人敲了下警钟罢了。
其实,工作只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工作和赚钱从小的方面讲是让自己与家人生活过得更好,从大的方面讲是为国家作些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只有在维护好家庭细胞健康的前提下,社会才会真正和谐。社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因此,我们在为事业奋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因为过度忙碌而透支了我们的健康,给自己和家人留下永远的遗憾;我们在为事业奋斗的时候,不要因为过分忙碌而忽略了我们的家人,因为关爱家人同样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为事业奋斗的时候,也不要因为过分忙碌而放弃了娱乐和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是维护我们身心健康最基本的前提,而健康却是幸福的基础。
有健康,才有将来。有健康,才有我们为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兴旺而尽责的资本。为了我们的理想,科学的忙碌;为了我们的幸福,有序的忙碌;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过分忙碌而“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