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好送礼
工作生活中,想请他人办事,总免不了要送礼。但是送礼,除了时机要对以外,理由也很重要。人们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礼物,把握不好送礼的理由,会使别人产生误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只有选择适当的送礼理由,才会让受礼者自然地接受,替你办事。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就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师出有名”,名正言顺,送礼就显得顺理成章。接受礼物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
以下有六个送礼的理由,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会感觉非常“有道理”,而且应该把礼物收下。求人办事时,不妨参考这些理由,轻松地把礼送出去。
(1)把理由推到不在身边的家人身上。你可以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太太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2)把理由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你可以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您没关系。别说是来找您办事,就是没这事,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儿东西吗?”
(3)把理由推到对方老人身上。你可以说:“您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4)把理由推到托办事的朋友身上。你可以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您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客气。”
(5)把理由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损失上。你可以说:“您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您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6)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存在对方手里的。你可以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用不着钱,但万一需要打点,再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您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
首先看清楚对象
在社会交往中,馈赠礼品要恰如其分,注意选择与受礼者身份相宜的礼品。求人办事时,也同样如此。在任何时代,人们的身份和等级观念都很强,对方的身份不同,送礼的方式和礼物的贵贱都不一样。对什么人都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卑。
当然,有许多礼物适合所有人,如一些日常用品等。但是,作为送礼者,想要送一份让对方满意的礼品,必须要了解他的身份。
身份不同,有时意味着年龄、辈分、民族、国籍等方面的不同。那么,所送礼物大多会有所区别。给辈分高的人要送去健康,送去尊敬等;给下辈送礼则很随意,甚至可以不送;给外国友人可赠送有传统特色的工艺品等。
而不同的关系角色、不同的沟通程度,也容易在送礼者心中形成身份有高低的印象。自然,礼品互赠的形态和类型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追求精神享受的人,宜选择精美高雅的礼品,如名人字画、工艺美术精品及各种高档文化用品等。
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偏重于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宜选择一些新颖别致、精美时髦的日用消费品作为礼物,其中应以吃的、穿的、玩的为主。
身份还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一般而言,送礼者经常会以社会地位高低为标准送给地位高的人高价物品,送给一般地位的人普通物品,这已成为一种风气。事实上,礼物的轻重与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因此送礼时,便难免要将受礼者的身份衡量一番。
根据身份送礼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如果只送给身份低的人,而忽略身份高的,那么这将会给你带来麻烦。
如果只送一件礼物,那么就送给职位最高的,并在赠送时表示对各位的感谢。
如果不止一人接受礼物,那么礼物必须和级别对等。
有时,身为上司也要求下属帮忙,这时候,上司应设法打破送礼的程式,在送礼给下属时不妨大方一点儿。而且送给对方所需要或期望的礼物,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如果上下级的差距越大,对方感觉受重视的程度越高,你收到的回报也就相对会高,下属必定会十分卖力地帮上司办事。
无论如何,你要送给和对方身份相符的礼物才是正确的送礼之道。不管是社交,还是有求于人,都是如此。
心里要有一杆秤
求人办事,送礼是常有的事,礼品的种类也是多得数不胜数。我们送礼时,送多少礼才算适合呢?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送礼的多少与轻重应视与对方的关系、送礼的目的以及受礼者的身份而定。求人办大事,礼物太微薄,事情就难办成;礼物太丰厚,受礼者迫于压力有可能拒收,事情就更难办成。
“送多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从礼物的数量多少、体积大小以及价格的高低来说,送礼还是讲究尺度的。
一般社交场合,送的礼品要以小、少、轻为宜。小,指体积不宜太大,小巧玲珑;少,就是不求数量多,要求少而精;轻,则指价格适中,不求昂贵。总的原则是充分地重视礼品的精神价值和纪念意义。比如欧美人送礼,往往一束野花、一本书、一小篓水果均成敬意。送礼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而不是给对方的物质援助或经济补贴。
而我们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要送就得送多些,送得货真价实。超市里的商品,恨不得全搬了去。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有时候还会遇到对方不肯收的情形,送礼人的处境就更尴尬了。
其实,礼物多少与轻重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精致美观、富有创意、富有价值的礼物,都能受到欢迎。
前些年,农村朋友到城里串门,总是带上一大堆自家产的西红柿、黄瓜、小米、绿豆等,主人总是很高兴地收下。你能说这礼物没有价值吗?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医生到偏远的小城去行医,他医好了一个穷苦的山民,没有收他一分钱。山民回家,砍了一捆柴,走了三天的路才到城里,把柴送给医生。他不知道在城市里生活,几乎没有烧柴这个概念了,他的礼物和他的辛苦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但医生十分感动地收下了山民的礼物。后来,他向人讲述这个故事时总是说:“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从来没有收过这样贵重的礼物。”
一大捆荒山中枯去的老枝,本没有价格上的优势,但由于感谢的至诚,使它成为医生记忆中不朽的礼物,你能说它有没有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你急于求人办事,所送的礼品也应与经济实力相一致。如果经济条件差的人给对方送比较贵重的礼品,会让对方受之不安;而经济条件较好的人送较为廉价的礼品,会让受礼者觉得送礼人小气或是看不起他。
总而言之,送礼品时,一定要分清轻重,权衡利益后再送出。否则,很有可能会事与愿违。
该出手时就出手
每一次送礼,都需要把握住场合和时机。
某科长老刘去拜访老局长,想申请一笔资金。刚进老局长家的门,透过门窗玻璃发现局长正铁青着脸,旁边站着个小保姆,浑身直哆嗦正在啼哭。刘科长一看地下茶壶茶碗的碎片满地都是,他突然想起了朋友告诉他的话,这位局长有个嗜好——喜欢品茶,更喜欢收藏名产地的茶壶茶碗。看到这种情况,他灵机一动,赶紧退出。
刘科长急忙来到某专卖店高价买了一套景德镇出产的上等茶具,又买了龙井、碧螺春等上等茶叶,再次来到局长家,对局长说:“哎呀!这可是局长的宝贝啊!”局长听完他的话后,更是心疼,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搐着。
刘科长掏出刚买的礼物,打圆场地说道:“我也是喜欢品茶之人,更是喜欢收藏这些茶具。您看,这是我刚买的上等茶叶和茶具,本打算自己留下的,没想到您的爱好和我一样。宝剑赠英雄,这一套景德镇的上等货就送给您吧!”说着,双手奉上茶具,局长一看,眉开眼笑连声感谢。
“不过局长,我有个要求,这茶叶得让我品尝一下吧,我忍不住了。”
“好,好,没想到你也如此嗜好品茶啊!”笑呵呵的局长吩咐保姆去泡茶。
接着,刘科长与老局长谈起了茶经:“你看,我买的正宗西湖产的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人称四绝,是吧,局长?”
局长一副泰然神色,稳坐在沙发上,将茶碗冲刷一下,摆好,咳嗽一下说:“确实是这样,而且不仅茶叶要好,喝茶也有讲究。喝茶讲究就大了,喝茶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品茶不但要茶好,茶具好,水也很重要……”
刘科长认真地听完局长的介绍后,又装作请教的样子问了局长几个问题,引得局长高谈阔论一番。
一壶茶品了两个小时。日渐中午,局长吩咐保姆下厨,留刘科长吃饭,刘科长忙推却,告辞之际,提出申请资金一事。局长不加犹豫地说:“星期一到我办公室来吧”。
刘科长终于达到了目的。
刘科长之所以那么容易地就达到了目的,正是因为他在适当的场合和时机送了别人适当的礼品。
“礼”虽然是好东西,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给人送礼对方都能接受。很多人喜欢晚上把礼品送到对方家里去,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晚上对方也可能不在家中,虽然他的家人收下了礼物,但有些事情你还是无法交代;或者他本人在家,却有其他串门人在场,这时带着礼物进去未免有些尴尬。所以,最好的送礼时间应该选在早上对方未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以后不久。这个时候带着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找到关键的人,便于直接沟通交流。另外,有的礼物可以直接在办公室送,比如一些办公用品;而有的礼物只适合于在家送,比如烟酒等。总之,不同的礼物还要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把握送礼时间与场合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1.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
“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意思是说要在别人处于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就会使人终生难忘。而不要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再去送那些礼物,这样的话那些礼物就显现不出它应有的价值了。
2.不要给人迟到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