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现在图书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出版社用零风险政策,将风险大都转到二渠道手中,二渠道书商将书发到全国各地后,又收不回钱,一个经济实力弱的老板,就这样被欠款拖死了。经济实力强的老板,也是亦步亦趋,小心谨慎,不敢加大投入。省级批发商许多都发了,他们手中压着几千万的欠款,从来就没想到要主动还债。这些人就是不懂得感恩的人,他们知恩不报,也许能一时得逞,骗得了一些昧心钱,但最终他的心灵会扭曲,得到的是人们的唾弃和鄙视。还有许多人白白领了几个月工资,居然在离开公司后没讲过半句原来老板的好话,全是埋怨和指责,全是鄙视和污辱。
企业的资源有限,朋友的资源同样也是有限的,一个有恩于你的人,你不知报恩,一次、二次也许他人不会放在心上,但三次、四次之后,别人还能对你施恩吗?如果在一个单位如此,到下一个单位也是如此,一个行业一个城市,圈子是很小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你的名气臭了,谁还会与你打交道呢?谁还敢与你交往下去呢?还有更恶的人,一旦老板不在,就顺手偷走公司的物件,小到打印纸、圆珠笔、电脑,大到重要机密。有的居然还里通外合,大搞企业和老板的名堂,有倒卖公司产品的,有挪用公司资金的,有携款潜逃的。
这一切的一切,结果怎么样?能发迹吗?能心安吗?你又看到几个用这种非正常手段而始终辉煌腾达呢?也许他们能风光一时,但等待他们的是自己种下的恶果,最终自己要去品尝这个恶果的。
著名作家梁小声曾讲述了一对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事:家长给孩子铺好床,已很晚,没地方住,为节约钱,就在学校草地上坐了一夜,孩子第二天看到父母,没心没肺一句:“怎么还在这里丢人现眼?”让家长十分伤心:“心怎么这么冷!”
邪不压正,恶人自有恶报,如若未报,只是时候未到也!
口头报恩不可少。一声谢谢暖人心。去年,“四川青年文化论坛”在成都举行。这是一个由四川省委、省文化厅、省社科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活动,旨在倡导感恩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会上社会学家胡光伟说:“我曾看到一个小孩在公交车上给一个老太太让座,那个老太太四平八稳地坐下后,连看都没看他一眼。孩子由此非常不解,并对他妈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以后再也不给不说‘谢谢’的人让座了。”
在单位里,同事帮你修好了电脑,你不应说声“谢谢”吗?
打印室给你打了一份材料,你不应说上一句“谢谢”么?
客户给你订单,你不应说声“谢谢”么?
朋友提供给你一个信息,你不应说上一句“谢谢”么?
总之,无论别人为你做了什么,不管做成了还是没做成,别人都是花了心思,难道你不应说一声谢谢么?有些聪明人就十分懂得暖心这招。他们在求别人办事时,事还没办,他就先说上了诚恳的“谢谢”。这样别人不办也不行了。口头报恩,这是世界上报恩成本最低的事,你难道都舍不得么?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口头报恩的形式。
一次行动胜过万语千言。小梅是公司里的打字员,上班时从没见她大声说过话,开会时也老躲在角落里,从不多言。公司里的人都明白,凭她那业务水平,要保住这份工作很难。现在会电脑操作的靓女满街都是,老板换了不少人,就是没换她。为什么呢?
公司有一段时间不景气,老板连清洁工也没请,公司里挺脏的。老板长期阴沉着脸,见了办公室卫生状况,更是皱着双眉,操起扫帚就打扫起来。这时,小梅立即过来接过扫把,她道:老板,你让我来。老板也没说什么,将扫把给了小梅。从此,每天早上,小梅都提前半小时赶到公司搞卫生,常常干得汗流满面,有的同事看不过眼,说她一个人干两份工作,却只领一份工资,有神经病哦!小梅只是腼腆地笑,不言不语。后来公司渡过了困难期,老板也没再请清洁工,也没说什么。半年过去,春节到了,公司发钱过年,小梅意外地多出4000元,小梅以为老板算错了,就红着脸向老板报告。老板笑道:我怎么可能出错呢?别以为我是傻子,知恩不报非君子,我还是懂得的。
一天中午天气阴沉沉的,商场有几个顾客在闲逛,大家情绪低落,生意冷清。这时走进来一个农民,柜台里的几个导购只瞟了一眼便接着闲聊。那位农民见没人理他,便失望地准备离去。当农民在大门内被叫住时,回头一看,只见一个满头大汗的小女孩在叫他。小女孩叫小丽,是单位里最勤快的一位女孩。农民跟着小丽转了几圈,看了十几个品种,小丽从头到尾都十分热情。她知道农民也许不会买,但她要让农民记住她的产品再回去。农民开口就要30台。小丽惊呆了。更吃惊的是那些站在柜台前的四、五个闲聊导购小姐。一会儿,小丽又要送货去了。她拼命工作的动力在哪里?因为她母亲病重在床,家里条件差,她必须挣到钱,否则,她就觉得对不住母亲。
这两个小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在报恩中,一次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作为公司职员,我们要少提要求多做事,不找借口,用行动来证明你爱你的工作,你爱你的公司。我经常看到有些员工,老板一交待重要一点的事情给他做,他就凭着自己的能力、技术、专业向客户向老板提要求,谈条件。试想,老板会喜欢这样的员工吗?人才多的是,要是老板又从市场物色到了你这样的人才,那么,首先换掉的也许就是你。就算不换,你也难有升迁的机会。
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为什么古人要提出一个这样一个不对等的回报公式呢?为什么不提一对一的回报模式呢?我想: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社会是发展的,前后是不对等的,正如你十年前借了朋友1万元,十年后还他1万元,他嘴巴可能会翘到天上去。这个一对一表面上看来是公平的,而实际上显然是不公平的。按一对一的模式回报,以后谁也不会借钱给你了。显然,一对多的回报才是真正合理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桃报李,让别人有点赚头,至少让别人不倒贴,别人心情就舒服很多,自然还要继续帮助你。
作为单位职员,你回报给单位越多,自然你得到的回报也会越多,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
“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这样总结自己的成功:在任何单位,凡事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实践,多一点疯狂……多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原来成功的秘诀就是四个简单的字:多一点点。
广布善缘需要多一点点;欲取先与需要多一点点;勤奋重组需要多一点点。
许多人都怀疑,报恩者会有好报吗?博弈论证明:报恩者会有好报。
身在职场,不同的先哲留下的教诲各不相同。有主张“以德报怨”,有主张“以直报怨”(即就事论事),《旧约》主张以牙还牙,古龙主张以杀止杀,《新约》主张扇右脸再送左脸。到底谁最符合真理呢?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艾克斯罗德多年前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利用博弈论原理充分论证了我们究竟要运用何种处世之道最合理。他把任何际关系简化为:合作或背叛。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带来双赢,但由于缺乏自私和信任导致合作难以产生;长期合作可依此类推。他向全世界学者发出邀请,先后有63位科学家参与此事研究,最后得出一个最优结论:“一报还一报”的简单策略胜过一切其他设计程序。如此简单的程序之所以能反复获胜,是因为有如下关键品质使得它能够最有效鼓励其他程序同它长期合作: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不妒忌别人的成功等等。
善良,就是第一步由一方向另一方表达善意。
可激怒,是指对方出现背叛时,它能及时识别并做出相称的惩罚。
宽容,是指在对方改过自新后又回到合作轨道上时既往不咎;
简单,是指它逻辑清晰,易于识别;
不妒忌,是指都不耍小聪明,不占别人的便宜,不在双边关系上争强好胜。
关于这一论述在《合作的进化》一书中有详细记载。这套策略系统的目标就是以尽可能多的形式巩固互惠关系,并且发展为信任和友谊。说得通俗点就可归结为:
施恩→报恩,再施恩→再报恩;……
整个这套模式还应补充一点才最完善,即补上“圈子拓展”一项,或“网上诚信记录”。所谓“圈子拓展”,就是尽可能将你最好的最多的朋友介绍给对方,那么,对方与你的其他朋友都成为朋友后,他若借了你1000元钱,他不还的可能性就相当小了。因为他不还,将损失掉一个很大的资源圈子。所谓“网上诚信记录”,就是有专门的单位专门记录那些违规的员工或领导和表扬那些守信的人或单位。总之,说了这么多,可归结为一句话:好人自有好报,多行不义必自毙!
最后,再说几点: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报恩,会报恩的职员最受欢迎。因为会报恩的是:一是对人会报恩:大家都是好朋友,会相互支持。二是对事会报恩:感谢机会和平台,多帮多学,不怕事多,不怕事烦,不拒事,不惹事,事事追求尽善尽美。三是对物报恩:爱物惜物,物物都需成本,件件都需费用,恩来之不易,不奢侈不浪费,物尽其用。所以,会报恩的,他为人处事积极主动,乐群敬业,是公司未来的栋梁,是公司招慕征才的首要条件。
多一些报恩,就多一些机会。这是符合感恩五大天规之一的。
报恩要及时。所有的春天都将逝去,所有的鲜花都将凋谢,所有的美丽都将消失。世上的一切都有“有效期限”,都会“不可追”。因此,成名要早,报恩要快。我们不要等企业无力回天了再报恩,不要等父母去了再报恩,不要等工作失误了再努力,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再报恩,那时,可能你想报也报不上了,你想报也无力何天了。
●感恩就是施恩
施予者的灵魂最高贵。感恩的最高境界就是施恩。如果说报恩是对施恩者的一种回馈,那么,施恩则是一种引发下一步回报的行为。在施恩与回报之间,施恩在回报之前,施恩比回报更主动,施恩能开启下一轮回报,而报恩则只是上一轮施恩的小结。所以说,施恩比报恩的人生境界更高。
施恩精神,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一种不求回报的精神,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助人为乐精神,一种成佛之道,一种觉悟之道,一种涅槃之道,就是走向了大圆满的人生大道。
要乐于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员工。帮助别人,自己的心胸也就会极大地丰富、开阔。只有心胸开阔的员工,大家才会喜欢他,愿意与他接近,他也就有了好的人缘。有了人缘,自然就会赢得许多商机。要想成为别人的“福神”,自己的心胸就一定要开阔。只有贪欲的员工,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
施惠于其他人,并不一定都要给钱。即便是粗茶淡饭,只要能给他带来帮助也是可行的。犹太人有这样一句格言:“向陌生人施惠即是向天使施惠。”因此犹太人只要看到比自己困难的人,就会把他请进家里让他饱饱地吃一顿,因为他们熟知这有可能成为照亮未来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