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这里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可以弄到一份可靠的工作,年薪两万元;每5年左右就可能提升一次;另一个机会是你可以买下一个公司,该公司的前途如何尚不可知,但业主的现行年薪为5万元。
该公司可能在一两年内继续盈利或倒闭。
你如何进行选择呢?
是接受那份能得到中等报酬并有望晋升的可靠工作呢?
还是冒险买下那个公司,以求可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呢?
有些人根本不考虑冒险,不管公司成功的可能性有多么大,他们宁愿安于现状去接受那份可靠的工作;而另外一些人则既不关心成功的可能性,也不考虑自己为办好公司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及其一旦失败后所受到的损失,他们只是看到那公司现行的报酬是第一份工作的2倍以上而决意买下那家公司。
对于第一种人来说,他们过于保守,没有冒险的胆量和精神,注定不可能成就大事;而第二种人,他们的意志只是受眼前报酬的大小来摆布,而不顾自己的成为金领概率就冒然行事,这是种赌徒般的冒进行为,他们也不可能获得连续的成功。
金领的决策方式和对形势的估计与上述两种人截然不同。他们能够系统、完整地做好该公司成功的可能性,以及经过自己的努力对其影响的程度。
如果他看到自己具有足以影响该公司成败的能力,他就很可能买下它;否则他就放弃。
有人向香港工商业巨子霍英东请教他成为金领的秘诀,霍英东的回答是:“能为人之不能为,敢为人之不敢为,即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是的,他就是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凭借着他敢于冒险而不冒进的精神由一个渡轮的加煤工人成为了香港的超级富豪,他的冒险精神从他兴办海底淘沙业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霍英东最初是从航运业发展起来的,然后又捕获机会成功地率先转向地产业。
但是伴随着霍氏地产业的发达,香港地产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竞争日渐激烈和残酷,虽然凭着他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经验,他完全能够继续在地产业独领风骚。
但是不甘寂寞、乐于迎接挑战的霍英东却开始思索新的赚钱途径。
他想到海底淘沙,这一想法来自于他的生意经历:他在建筑楼房时,常常为建筑材料而伤脑筋,海沙是建材中的必需物品。
因为香港岛小地少,建筑用沙大都从外部运入,且需求量随着香港的发展会日益增大。
故海底淘沙肯定会是一个很有潜力、充满机会和前途的行业。
但是,海底淘沙需要把海沙从深数十米甚至数百米深的海底淘上来,又谈何容易,其对机械设备的要求极高,用工时间要拉得很长,获利的前景难以预测。
当时的香港无人敢于问津。
但是,霍英东就是敢于为别人之不敢为,他坚信只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提高劳动效率,海底淘沙就肯定能赚取可观的利润。
主意既定,便马上付诸实施。霍英东于1961年底从泰国花120万港元买了一艘长288英尺、载重2890吨的大挖泥船,命名为“有荣四号”。
当船驶入香港时,亲朋好友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如此巨大的投资,如果血本无归怎么办?
霍英东却爽朗地一笑说:“成为金领是需要勇气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这勇气、这胆量、这精神终于有了报答,“有荣四号”成了霍英东的“淘金船”。
随后,他又派人到欧洲订购了一批淘沙机械船,用现代化手段取代了落后的人力淘沙。
如一艘名为“曼克顿号”的挖泥船,20分钟可从海底挖泥沙2000吨,并自动卸入船舱中。
两年后,他已经拥有了80多艘船。与此同时,他还一举获得了中国海沙入口专利权,这等于垄断了香港海沙的供应市场,成为了香港淘沙业的巨擘。
霍英东就是凭借着他“敢为别人之不敢为”的精神,率先涉足了当时香港无人敢问津的、搞不好有破产危险的淘沙业,勇敢地吃下了那只“螃蟹”,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进一步走向辉煌。
但只有“敢”还是不够的,必须还要以“能”为后盾,从霍英东拓展淘沙业来看,他原本雄厚的财力以及丰富的经营经验是他又一次成功的重要保障。
如果根本没有战胜困难的“能”,而只有“敢”就付诸行动,那么,这种行动就是一种冒进,而不能称其为一种冒险,它只能导致惨败,即使会有某次侥幸的成功,但最终会惨败。
冒险精神是金领的重要品质,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金领的必要条件。
你如果要想成为金领就必须要使自己具备这种品质。
但是,要注意,在你具备战胜那些险境的能力之前,不要试图去冒险,因为这时你的行为已经变成了冒进,它只能给你造成无谓的惨重损失。
对许多金领而言,机会是一种高风险的投机行为。
他们认为,有其他比冒险投机更好的方法,可以用来增加获利。机会确实含有投机的意味,因为它关系着未来。
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看,那么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投机。
但是真正的机会并不会在高风险的范围里,一个真正的机会必须具有明显可求的利润。
然而,所用来冒险投资的资源,是那些用来探究机会并且将它放到显然值得追求的地位上时所耗费在思考上的时间。
一个人在察觉到某个值得追求的机会之前,或许得先进行大量的思考。
由于利润的刺激,足以引起任何人乞求机会的动机。当金领继续探究某个机会时,它能带来利润的可能性也许增加,或者减少,也有可能出现两者交替的情况。
进一步的思考可能会发现,也许根本不如预期的多。
进一步的思考也可能发现获得多寡确实如同想象中的情况,但是成本与其间的困难则抵消了它所能带给公司的价值,所有用来冒险的资源,都是思考的时间而已。
机会和空想之间的差异,在于机会是可行的。
其实,或许某个机会看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经过更深入的思考后,便提高了它的可靠性。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便算不上是机会。
机会的可靠性必须兼顾落实于行动的可能性,以及这类等待方针带来利润的可能性。
简而言之,必须能够使下面两个问题做到令人满意。
你能够采取什么行动来实现它?
你从行动方针中获得利润的可能性有多大?
将想法转化成实际的机会,需要思考的时间和精力。
思考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要形成可能产生的机会的想法。
第二个目的在于评估它的利润。
第三个目的则在做出切实可靠的行动,显而易见的是在思考上所冒的风险愈大,整个机会的冒险程度愈小。
当机会被定义成“显然值得追求的行动方针”时,所谓值得追求的行动方针不应只局限在完成整个计划而已。
行动方针应该包括获取更多行动、调查市场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或者拟定一个导航的计划。
第一个步骤可能是显然值得进行的,而且依据这个步骤的结果,下一个步骤可能也同样具有价值。
在面对一个庞大的机会时,将它初步划分成几个值得进行的步骤是金领的责任。
即使惟一值得去做的事情是探询这个领域里专家的意见,也应该确实做到。
探索机会和发展机会没有捷径。
深思熟虑的时间是必须的。
我们在这一项资源上所冒的风险愈大,其他资源的风险愈小,即使将来某个机会胎死腹中,也不用认为这些用来思考的时间全浪费掉了。
在思考上所做的投资,将来一样可以派上用场。
风险有多大,成金领的机会就会有多大
我们既然有成为金领的欲望,又不敢冒险,怎么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金领之路,动态的市场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
“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魄力。”
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
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当敢冒风险。
在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件发人深思的事:
1498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凯旋时,西班牙女王为他举行了庆祝大会。
在宴会上有人满不在乎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大陆本来就在那里,不过正好被他碰上了。
哥伦布听后,没有直接回答别人的挑衅,而是拿起一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有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无能为力。
只见哥伦布接过鸡蛋,将鸡蛋往桌子上轻轻一磕,鸡蛋矗然而立。
人们为之愕然,但仍有人不以为然地说:“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熟鸡蛋本来就可以立起来的。”
这时哥伦布以极其平静的语调说:“是的,许多事物本来都在那里,可是有人将它发现,有人却没有发现,差别就这么一点。”
正是这么“一点差别”,使哥伦布冒着生命危险,经历千辛万苦,横渡大西洋,遇上机会,“碰上了”新大陆。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完成科学发明,一生都在死神的威胁下,冒着生命危险去研究烈性炸药。
1867年秋,诺贝尔在一次试验中,贡献了一位亲兄弟的生命,父亲负伤变成了残废,他的哥哥也身受重伤。在这些代价面前,一旦机会光临,他仍然死死抓住不放。
事情就是这样的巧,有一天,诺贝尔意外地发现搬运工人从货车上卸下甘油罐,从有裂缝的甘油罐中流出来的液体,居然和罐子与罐子之间塞进的硅藻土混合而成固体,没有发生爆炸。
一个固体物当然在搬运、贮存上都很安全,这个线索给诺贝尔一个有益的启示。
他抓住它进行实验,证明硅藻土是一种很好的吸附剂,它能吸附三倍于自身重量的硝化甘油仍保持干燥,并可以把附硝化甘油的硅藻土模压成型,它的爆炸力与纯净的硝化甘油相等。
这样,诺贝尔就发现了一种既有强大威力又安全可靠的烈性炸药,从而使烈性炸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富兰克林也是如此,用勇敢的行动、缜密的方法,揭穿了有关雷电的古老神话,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1752年7月的一天,富兰克林在野外放风筝进行捕获雷电的试验。
他的风筝很特别,用杉树做骨架,用丝手帕当纸,扎成菱形的样子。
风筝的顶端安了一根尖尖的铁针,放风筝的麻绳的末端拴着一把铁钥匙。
当风筝飞上高空不久,突然大自然发怒了,大雨降临,闪电雷鸣。
富兰克林全身被淋湿也毫不在意,对雷击全不畏惧,他全神贯注于他的手。
一道闪电,他感到自己的手麻觫觫的,他意识到这是天空的电流通过湿麻绳和铁钥匙导来的。
他高兴地大叫:
“电,捕捉到了,天电捕捉到了!”
又如,1847年英国的辛普逊和他的同事,为了寻找最佳麻醉药物,解决手术中病人的疼痛问题,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对数量众多的化学药品一样一样亲自进行试验的。
当辛普逊的助手关门的时候,偶然发现在门后有一瓶药品。拿起来一看,是法国化学家杜马寄来的。
辛普逊决定也来试试。晚饭后,他们各自喝了少许,很快几个人都睡过去了。
当他们醒来时,几个人像孩子似的大喊大叫地互相拥抱,欢呼试验成功,凭着他们的无畏精神,终于发现了理想的麻药。
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既然有成为金领的欲望,又不敢冒险,怎么能够实现伟大的目标?
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金领之路,动态的市场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
所以,要想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自由遨游,非得有冒险的勇气不可。
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人的冒险精神是最稀有的资源。
管理学理论认为:克服不确定、不完善性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组织内拥有一位具有冒险性的战略家。
在金领的眼中,生意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想战胜别人赢得胜利的挑战。
所以,在生意场里的人,都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旦看准,就大胆行动”已成为许多商界金领的经验之谈。
甚至有人认为,成为金领的主要因素便是冒险,做人必须学会正视冒险的正面意义,并把它视为成为金领的重要心理条件。
希望成为金领又怕担风险,往往就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因为风险总是与机会联系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有多大,成为金领的机会就有多大。
由贫穷走向富裕需要的是把握机会,而机会是平等地铺在人们面前的一条通道。
具有过度安稳心理的人常常会失掉一次次发财的机会,所以人生就应当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过度的谨慎就会失去它。
也许你听过这个笑话:“昨天晚上,机会来敲我的门,当我赶忙关上报警器,打开保险锁,拉开防盗门的时候,它已经走了。”
这故事的寓意是:如果你活得过于仔细,你就可能错失良机。
在我们身边,许多金领,并不一定比你“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你“敢”做。
哈默就是这样一个人。
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赚大钱的行业,也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尤为激烈。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无疑面临着极大的竞争风险。
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
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
1960年,当花费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而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行士古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并建议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把它租下来。
哈默又千方百计从各方面筹集了一大笔钱,投入了这一冒险的投资。
当钻到860英尺(262米)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估计价值在2亿美元以上。
哈默成为金领的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能带来巨大的效益。”
不尝试而失败,不战而败如同运动员竞赛时的弃权,是一种极端愤慨的行为。
一个成功的金领,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拼着失败也要试试看”的勇气和胆略。
当然,冒风险也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
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效益,是金领必备的心理素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胆识结合。
在旧中国的纺织工业中,大民公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快得令人咋舌,究其原因,就是大民公司的创办人刘国钧胆大心细,能适时应变,不懈努力,抓住了商机。
刘国钧是江苏人,父亲早亡,他7岁就流落街头,到处给人做杂工维持生计,直到15岁才被熟人介绍到常州奔牛镇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刘国钧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他很明白一份安定的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杂货店里勤勤恳恳工作着,并努力学习经商之道,很受老板赏识。
刘国钧虽一贫如洗,却极有志气,他牢记“宁为鸡头,勿为牛后”的古训。在做学徒时,就处处留心,为日后独闯世界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注意到江南男子梳长辫时需要用丝线辫须加以装饰,就动员家乡亲人编结“辫须”拿到江南来卖,逐渐积蓄了一些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