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美国数百名杰出人物进行调查,发现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情追根究底几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备心理素质。
创新一般从质疑开始。
质疑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思维素质,对已有理论的怀疑是产生新问题的摇篮。
怀疑的目光、探索的精神,从来就是发展人类认识的一个重要动力。
威廉·哈维在创立血液循环理论以前,就对盖伦学说中关于人体血液里只能作直线运动的观点产生了怀疑。
哈维的怀疑首先集中在这个问题上:
人的心脏每次跳动时,心室排出的血液大约是2英两。如果每分钟心跳72次,每小时排出的血量则为8640英两,这个数量相当于一般人体重的三倍。
这么多的血从哪里来,又流到哪里去?
这是盖伦理论无法回答的。
哈维得出结论:心脏的血液从动脉出来以后,又从静脉回到心脏。
富有创造性的假说,则常常是大胆的、新颖的、有时看起来是不合情理的方案。
然而,正是富有创造性的假说,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科学迷宫的大门,开辟了科学领域一个又一个新天地。
距今年150年前的一个圣诞节前夕,一位英国人到商店买礼物送给母亲。
他选中一双深蓝色袜子,他猜想母亲一定非常满意。
可是母亲接过礼物时,脸色突变并气忿地说:“你太无礼了!你难道不知道清教徒禁忌这种颜色吗?”
“禁忌深蓝色?”他奇怪地问。
“你买的明明是红色!”母亲说。
母子两人争执起来。
儿子找哥哥裁判,哥哥也说袜子是深蓝色的。但母亲很不服气,气冲冲地去问邻居。结果邻居们都说袜子是红色的。
这事引起儿子的深思,他想,自己和哥哥的眼睛肯定有毛病——对颜色辨别不出。
他进一步想,还有没有人的眼睛有同样的毛病呢?
经过调查和研究,他后来写了《论色盲》的科学论文,根据视差原理,第一个提出了色盲问题。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色盲症为“道尔顿症”。
他就是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科都曾作出不少贡献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美国数百名杰出人物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事情追根究底几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备心理素质。
好奇心并不神秘,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人人都有,并不是天才或杰出人物所特有。
哲学家维柯说:“好奇心是蒙昧无知的女儿和知识的母亲。”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正是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变得“好问”而令大人们心烦:人到了自身相对成熟的时期,他们的知觉一般都形成一幅由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织成的“判断力”,并以不断完美的敏感性捕捉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的各种奇特现象。
好奇心虽然人人有之,但怎样“运用”却因人而异,大相径庭。
对一切都打一个问号,那么,也许一切都包含着新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质疑就是机会。
1900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汤姆逊曾在《新年献辞》中得意地宣告: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物理学已形成严谨而完美的体系,因此,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零碎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但是,众所周知,20世纪的物理学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崛起将汤姆逊视为不凡的经典物理学家挤到了一个几乎是含辱忍耻的地位,而它们自己则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奇迹何以发生?
想来还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这场伟大的物理学革命竞发源于两朵微不足道的“乌云”(汤姆逊语):
一个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做的光速实验;
一个是德国物理学家斯芬等人做的黑体实验。
两个实验都表示了对传统经典物理学的怀疑,这些怀疑又分别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所接受。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讲过一段富有哲理的话:
“如果你以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
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独特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句话既表现了他的谦逊精神,又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科学气质。
在他5岁时,看着罗盘指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就好奇地不断摆弄。
后来他回顾说,从这里他第一次感到“一些事情的背后一定有隐藏得很深的东西”。
他经常好奇地想,假如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跟随着光波跑,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这正是狭义相对论的思想萌芽。
他把究根问底的“神圣好奇心”比作娇嫩的幼苗,不要去扼杀它而让其自由生长。
正因为爱因斯坦从小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当19世纪末物理学面临全面“危机”的时候,他不仅有胆,首先从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打开缺口,而且,运用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建立“相对论”,掀开近代物理学崭新的一页。
爱因斯坦到了晚年,仍然用深邃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创造性活动中仍象一个孩子,经常保持着5岁时看到指南针所产生的那种好奇心。
一位学者在回忆中说:“这个当代最伟大的天才,同时却又像孩子般天真。”
观察力
瓦特说得好:“我不是发明家,而是改良家。”一切成功者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只能是在模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不断进取,关键在于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观察力是摘取成功之果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捕获机会的素养。
观察,就是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促成创新。
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柯·费米,1934年做中子放射源测量的实验时,无意中随手拿来一块石蜡当隔板,结果计度器“滴答滴答”地乱响起来。
他继续观察这一现象,通过不断试验,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慢中子反而容易引起原子核反应。
这一重大发现,导致他获得诺贝尔奖金。
留心观察,在创新的海洋里,只是一叶扁舟。但是,它确实可以把你渡到机会的彼岸。
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赴前线,负伤后被送到大后方的医院。
病房的墙壁上正好挂着一幅世界地图,他卧床凝视地图,一个问题在脑海中出现:
为何大西洋两岸大陆各自弯曲形状(海岸线)如此相似?
他要努力寻找其中的规律,结果诞生了一个崭新的地质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一生都是在仔细地观察中度过的,他游历了几乎大半个地球,在观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终于写成了《地质学原理》等伟大著作。
200年前,法国医生雷奈克想发明一种能判断胸腔里健康状况的器械,他经过很多努力,始终也没有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1816年的一天,他领着小女儿到公园里去玩翘翘板,当时,几个小孩正围着翘翘板做游戏,他们伏在一根五米长的木头上,一端的孩子用一只钉子敲打,另一端的一个孩子把耳朵贴在木头上倾听,并喊叫着:“听见了,听见了”。
雷奈克也学着孩子的姿势听了听。
这一听,使他顿时高兴地大喊起来:“有了,有了,有办法了!”
他拉着女儿一溜烟地跑回家里,找来一根木棒,从头到尾穿了一个小洞,做成一个喇叭形的东西,将木棒小的一头塞在自己耳朵上,大的一头贴在别人的胸部,心脏“通通”的跳动声就可以听得清清楚楚了。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诞生。
不过它当时并不叫听诊器,而被命名为“胸部检查器”,也叫做“指挥棒”。
这根由观察而发明的听诊器,在诊病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在社会上广泛应用,而且雷奈克还在1819年发表了《心脏病与听诊法》一书。
观察能启发思维,捕捉意外的机会。
例如威尔逊观察云雾奇景,创造了“威尔逊云室”。
1894年,威尔逊在涅维斯山观察到一种云雾的奇景,受到启发,决定在实验室复制这种奇景,创造出了用作记录核子踪迹的实验装置——威尔逊云室,成为现代实验物理学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那么,什么是观察力?
所谓观察力,就是全面地、准确地、深入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
高度的观察力在捕获机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力强能从众多的偶然性中发现一般规律
英国医生琴纳从积累的资料中,发现凡是患了天花的人,很多人都痛苦地死去,但在死者中一个挤牛奶的人也没有,由此引起他的观察。
他发现挤牛奶的女工感染了牛痘而不患天花和患过天花的病人不会第二次得天花的现象,经过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便推出少量种牛痘免疫法,开辟了免疫学的新领域。
被誉为19世纪三大发现之一的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前后花了27年时间进行观察,恩格斯说他“是从最广泛地存在着的偶然性基础出发”认识物种起源的。
达尔文在对家鸭和野鸭的观察中,发现家鸭的翅骨较轻,而足骨则较重,其原因是由于家鸭比野鸭少飞翔的缘故。
他从家畜的耳朵下垂的现象中,发现这与“用进废退”有关。为了探索人类的起源,研究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他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后,他立即开始记录婴儿的各种表情,大量观察动物的共同性,提出了“人猿同祖”的见解。
2.观察力强能从微小的意外现象中揭开事物的奥秘
1952年的一天,格拉塞尔在反复思索探测高能粒子飞行轨道问题的时候,因毫无结果而烦躁,于是,到酒馆喝啤酒。
他把啤酒倒进玻璃杯时,被杯子里的啤酒泡所吸引,望着它呆呆地出神,并自言自语道:“哎,这啤酒泡冒得多有意思啊!不管泡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它们总是很有秩序地上升,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跑;这一串串的气泡又都是从杯底和杯壁光滑的表面上不平整的地方冒出来……”
当不再冒泡时,他将一粒沙子放进酒杯里,只见沙子一边下沉,一边从它的四周不断冒气泡;待它沉到杯底后,气泡依然接二连三地往上冒。
这件事引起了他极大兴趣,他想:“既然威尔逊能利用气体中的液滴来进行研究,我为什么不能利用液体中的气泡胜他一筹呢?”
结果,格拉塞尔发明了“气泡室”(一种探测高能粒子运动径迹的仪器),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827年,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花粉团粒悬浮在静止水面的形态。
这些团粒的线度约1/5000英寸到1/4000英寸。
他细心观察,发现很多团粒在做不规则运动,他认为这不是液体的流动和蒸发引起的,而是团粒本身的运动。
为了检验这种看法,他把观察对象扩大到其他活体植物的花粉团上,这使他偶然发现捣烂已死的植物种子也有同样的运动。
于是,布朗又扩展到其他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现均有无休止的不规则运动,就这样,他在细心地观察中,揭开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分子运动的奥秘。
3.观察力强能从极平凡的现象中找出价值所在
蜘蛛结网,司空见惯。但法国科学家卜翁却从中细致入微地观察到蜘蛛抽丝的原理。
此后,他把许多蜘蛛的胶囊割破,挤出胶液,抽出细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手套,开创了人造纤维的历史。
蜜蜂在蜂房建筑上的技能,不知使多少建筑设计师感到自愧不如,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对蜂窝进行观察研究。
法国科学家马拉尔琪却进行了细致观察,研究了每一个孔洞的形状,发现蜂窝菱形面组成的角度大小相等,钝角平均是109°28′,锐角平均是72°30′。
发明电脑的查尔斯·巴贝治,曾得到过类似机会的帮助。
一次在巴黎展览会上,巴贝治看见一架穿孔卡勾起经线,无孔的地方针就被带挡住。
巴贝治受到启发,马上想到可把这项新技术用到他的“差分机”设计中,从而设计了用穿孔卡来自动控制程序的计算机。
4.观察,并进行模仿,是有志成功者的捷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金领约瑟夫原是牧场的牧羊童。
小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不允许他继续升学,只好给别人放牧挣钱。
那些牲口却常常撞倒铁丝围成的牧栅,成群跑到邻近的田里去损害作物。
后来他观察到有一段牧栅是种着的蔷薇——那样脆弱,却从来没有被破坏过。
“对啦,因为蔷薇有刺!”
于是,他砍了一些蔷薇枝栽植在牧栅的这边。但他立刻领悟到:用蔷薇作牧栅太费时了,少说也要两三年。
几天后,一种想法触动了他:为何不模仿蔷薇的刺做“铁刺”缠在铁丝栅上?
他马上行动,当天就完成了。这一发明果然奏效。
就这样他发明了有刺铁丝,后来他又对刺的装法进行了改良。
想不到他的观察与模仿给他带来了机会——原先曾叱责他牧羊看书的老板眼看约瑟夫的发明受到各方面人士的称赞,就投资生产,而且订货单纷至沓来。
约瑟夫因此获得美国的发明专利权。
这种刺铁丝还引起美国陆军总部的重视,把它用作战地防线,这给约瑟夫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约瑟夫的成功来自他观察的启示,并进行直接模仿的结果。
模仿本身就是一种“再造想象”,它告诉人们在不断的模仿中,先是生疏的,通过模仿不断地熟悉它,了解它,再进行深入的创造性的模仿,最后才渐渐地自由起来。
应该说模仿是想象成功的基石,是机会的花朵。
如果从“模仿”的角度进行考察,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当今世界上各种发明和创作,莫不都是站在先人所建立的知识和经验上创造出来的。
有的人以为模仿只是幼年、童年或少年时代的事,到了成年就不再模仿了,甚至耻于模仿,反对模仿。
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模仿的意义。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是你知道他的不朽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吗?
他是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曲派的大成,从而再创出来的。
特别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合唱,是模仿法国作曲家卡比尼创作曲的结果。
贝多芬在这里的模仿,既有思想模仿,又有音乐风格模仿,还有作曲技法模仿。
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贝多芬的例子不是绝无仅有的。
毕加索也是从模仿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等人的作品起步的。
再举个事例:
大约20年前,美国制糖公司把方糖输出到南美洲时,在海运中常发生方糖潮湿而致损失惨重的事件。
公司为此邀请专家研究对策,但始终找不到一个良好的办法。
然而该公司一位工人却有一个主意:在方糖包装盒的角落戳个针孔,使它通风,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方法虽然极为简单,但十分有效。
这个工人因这个“小发明”而获得100万美元的报酬。
这个发明很快传入日本。有位日本人被激起一股好奇心,于是专就“戳小孔”进行模仿。
他到处戳孔试验,结果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以使通常灌一次气只能用10天的火机延长到50天。
他马上向政府申请专利,并获得50万个订货。这里的模仿便是在原基础上的创新。
瓦特说得好:“我不是发明家,而是改良家。”
一切成功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只能是在模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不断进取,关键在于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和真挚的热情分不开的,热情是进行想象活动的直接动力。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想象力只有平时的1/2,甚至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