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叔说:“梁王是皇上的亲弟弟,想继帝位在情理之中,至于谋反,我看梁王不会,也没有证据表明梁王拥兵谋反。”又说:“皇上,眼下窦太后宠爱梁王是有目共睹的事,窦太后掌有虎符,在君臣中很有影响,有太后在,皇上能杀得了梁王吗?况且,皇上和梁王毕竟是亲兄弟,你们不团结,别人会从中渔利的,您杀梁王正是令其他王爷高兴的事,请皇上三思。”
景帝听后,沉思良久,对田叔大加赞赏,封他为鲁国的宰相。后来,梁王与景帝一心,消灭了七国之乱,巩固了汉室天下。
有仇不报是君子
俗语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有仇不报是君子”,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人生修养与品质。
有一部电影描述了这样的故事:
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一位牧场的主人因为全家老小被土匪枪杀,因而变卖牧场,天涯寻仇。
家被毁了,这种仇恨当然要报,可是当这牧场主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重病缠身,躺在床上毫无抵抗能力。牧场主人把枪举起,又颓然放下。
结果是,牧场主人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夕阳照着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语:“我放弃一切,虚度十几寒暑。如今我也老了,报仇,它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电影是人编的,但编剧者根据的也是现实生活,因此虽然是电影,但一样可以提供给人们深刻的反省,而这反省也就是“有仇不报是君子”的道理。
首先看看一个人要“报仇”所需的投资。
精力的投资——每天计划“报仇”这件事,要花费很多精力,想到切齿处,情绪心神的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财力的投资——有人为了报仇而投下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投下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不少的财力,来完成自己的计划。
时间的投资——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四十年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吧,自己也年华老去了。
“报仇”之事投资颇大,而且还不一定达到目的;而不管报得成或报不成,只要心里想着“报仇”这件事,或不只心动而且行动,那么自己也会元气大伤,因此“有仇不报是君子”。
人生不过百年,可是有好多人都把这短暂的时光用在与人的钩心斗角上。我们还没死,我们不可能知道人在临死前是否后悔做这些于人于己都无益的事,但有些成功者的大丈夫气概,却不能不使我们在还没有醒悟的今天做一下深思。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是一家钱庄的伙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银行的信贷员。按理说,作为平头百姓,那年头能有这么一份差事也已经算是不错了,可是,因为资助朋友,胡雪岩被老板炒了鱿鱼。
胡雪岩很爱结交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叫王有龄。
王有龄祖籍福建,父亲客死杭州,从此家中生活每况愈下。
一天,胡雪岩在路上碰上了王有龄,便邀请王有龄到一小饭馆喝酒。酒过三巡,胡雪岩问道:“王兄,我看你不像个愚庸之人,何以天天无所事事?”
王有龄叹息了一声道:“做什么事儿不要点本钱哪?”
胡雪岩道:“一步步来呗,难道你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再说了,做事不在本钱大小,有一副好资质就可以做成。”
王有龄见有人夸他,说的也是实在话,一来二去,就将自己的难处说了。原来,他父亲在世之时已经给他捐了个“盐运使”,只是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没有钱去打点上面的头头脑脑,所以至今仍然没有补缺。
胡雪岩听了,就将他从别处收来的500两银子,悉数借给王有龄,叫他赶快北上进京去打点,好补上空缺。王有龄当然是感激不尽,揣了银子立即北上,并在朋友的帮助下,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盐运使。
然而就在王有龄意得志满之时,胡雪岩却因私自拿钱庄的钱资助王有龄,被老板炒了鱿鱼。告密者就是自己的同事——钱庄的大伙计张胖子。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龄回来之后,听说胡雪岩为了他的前途,将钱庄的“伙计”职务都丢了,便决意为恩兄好好地出一口气。
但胡雪岩阻止了他,这令王有龄很吃惊。原来胡雪岩心中另有打算,他思忖,如果自己因为这件事情,寻恶于钱庄的同僚们,这虽然出了心中的恶气,然而却于事无益。俗话说,冤家宜解不易结,更何况和气才能生财。只有与商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才会有发财的机会。随时随地地冷静分析形势,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就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值得去做。当然,对于胡雪岩的见解,王有龄只有击节称赞,深深佩服。
不久,碰巧遇上了钱庄的“大伙计”张胖子过生日,祝寿之人络绎不绝。这天胡雪岩准备了一个纯金的“寿”字给他拜寿,并将王有龄引荐给他。张胖子感激得涕泪双流。是啊,在一群商客和伙计中,能有官府人士给其祝寿,实在是大大扬了他的脸面。张胖子拉着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脯保证“以后有事,必当两肋插刀”。
我们不能不佩服胡雪岩的大度,须知,这个钱庄“大伙计”正是昔日将胡雪岩扫地出门之人,用一般人的看法是真正的仇人。但胡雪岩却做到了过怨两忘,因为他相信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事实也正是这样,日后正是这个“大伙计”张胖子帮了他很大的忙,使他的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菜根谭》上有一段话说:“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但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恩应常记于心不可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却不可不忘掉。”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心中常怀怨恨,伤自己,又伤别人。试想,器量狭小之人,何以能成大事呢?
坦然面对得失
立身处世,事事都须谨慎,做人更要光明磊落。一念、一言的偏差正是偏之毫厘,谬之千里。防范犹如乘坐在渡海中的橡皮舟上,船身不可有针眼大的裂缝。唯有心胸开阔的人,才能把幸福与祸患一视同仁。深解“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理,唯有意志坚强、聪明大度的人才能在失败中寻找出成功的因素。在成功时总能思考危险的成分,在喜悦中总能注意探求不利的因素。
美国第九位总统哈里森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被人认为很傻。为什么呢?邻居们做过这样的试验:拿出一个五分的硬币和一个十分的硬币,让小哈里森从里头挑一个,小哈里森每次都拿那个五分的。而且每次都屡试不爽,大家均以此为乐。
一个外地人路过此地,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于是亲自试验了一回,果然和大家说的一样。外地人仔细观察小哈里森的言行后,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小朋友,你一点也不傻,你很聪明。”小哈里森也笑了。外地人没有再说什么就走了,邻居们都感到有些纳闷。
后来,终于有人想明白为什么了:如果小哈里森拿了十分的硬币,下次就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他每次五分的收入就将终止。小哈里森原来是弃眼前的小利来保留长远的利益,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长远眼光,可真了不起!邻居们都赞叹不已。
精于隐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和小哈里森一样,有着长远的眼光。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一个绝对真理。曾经倾注半生心血写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说:“还有另一种麻醉剂,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麻醉剂’。看不到人生的悲剧性的一面,不认识神圣观念在世界上的作用,不知道人类为保持正义而进行的斗争,那就是我所说的受了科学麻醉剂的毒害,在今天,其危害性就要比前原子时代更加严重得多了。”
不仅科学是双刃剑,天下万事万物都是双刃剑,正面固然锋利,反面同样能够伤人。看惯了人世间上演的一幕幕福祸纠缠、庆吊相随的悲喜剧,一个成熟的人认识了其中道理,便能得亦不喜,失亦不忧,此所谓“得失两便”。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柳下惠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走。故此《鲁论》上记载说:“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说:“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地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柳下惠在当时不被任用,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益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坦然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
人世间的事情总是有得便有失,因而,面对得失要坦然。
舍小利得大利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有些人比较急功近利,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这种人目光短浅,虽然会暂时表现得相当出色,但是却缺少一种对未来的把握和规划能力。
三个年轻人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机会。在一个偏僻的山镇,他们发现了一种又红又大、味道香甜的苹果。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通都不发达,这种优质苹果仅在当地销售,售价非常便宜。
第一个年轻人立刻倾其所有,购买了10吨最好的苹果运回家乡,以比原价高两倍的价格出售,这样往返数次,他成了家乡的第一名万元户。
第二个年轻人用了一半的钱,购买了100棵最好的苹果苗,运回家乡,承包了一片山坡,把果苗栽种上。整整3年的时间,他精心看护果树,浇水灌溉,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第三个年轻人找到果园的主人,用手指指果树下面,说:“我想买些泥土。”
主人一愣,接着摇摇头说:“不,泥土不能卖。卖了还怎么长果?”
他弯腰在地上捧起满满一把泥土,恳求说:“我只要这一把,请你卖给我吧,要多少钱都行!”
主人看着他,笑了:“好吧,你给1块钱拿走吧。”
他带着这把泥土返回家乡,把泥土送到农业科技研究所化验,分析出泥土的各种成分、湿度等。然后,他承包了一片荒山坡,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开垦、培养出与那把泥土一样的土壤。然后,他在上面栽种上苹果树苗。
结果,10年过去了,这3位一同结伴外出、寻求发财之路的年轻人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第一位购买苹果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依然还要去购买苹果,运回来销售。但是因为当地信息和交通已经很发达,竞争者太多,所以每年赚的钱很少,有时甚至不赚或者赔钱。
第二位购买树苗的年轻人早已拥有自己的果园,但是因为土壤不同,长出来的苹果有些逊色,但是仍然可以赚到相当的利润。
第三位购买泥土的年轻人,也是最后拥有并收获苹果的人,他种植的苹果果大味美,和原产地的苹果品质不相上下,每年秋天引来无数的购买者,总能卖到最好的价格。
我们发现眼前的利益就是最大和最好的,但等到我们把事情做完后才发现,原来还要耗费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别的事情,虽然一下子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但是做的事情却多得多,总利益也比做一件事情要多得多。所以,如果能放弃眼前的蝇头小利,就能获得长远的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