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也许大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让大家听得懂,要求语言要朴素,现在又主张语言要形象化,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的统一。朴素未必失去形象,形象也未必就一定不朴素,语言的选用要依据演讲者所要讲述对象的特点,要具体描述的就不该吝笔墨,只须简要说明的就不必冗言赘语,最根本的是要服务于演讲的主题,既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又让听众觉得生动感人。形象化的语言绝不是堆砌形容词,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影响表达的效果。
要使语言形象化,各种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也十分有效。比拟、比喻、夸张等都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
当演讲者向听众讲大家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话题时,就可以引用一个生动而容易理解的比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把那种只知背诵马恩列斯著作中若干词句、徒有虚名的人比拟为:“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副对联两个比拟,把教条主义者模拟得活灵活现。
生动活泼的比拟是演讲者贯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鲁迅作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在这篇演讲中,他针对当时文艺界“要求天才产生”的“盛大呼声”,通俗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批驳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论调。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郊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孕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时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超出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花木,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如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天才得以生长于民众”是鲁迅的主要论断。
这是一个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在这里使用的两个精短、易懂、恰切的比拟有效地阐明了这一立场,揭示出天才与民众的关系。
比喻也是常用到的修辞方法。比喻有两个成分,一个是被描绘、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一个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或现象,叫“喻体”。“本体”、“喻体”是不同的东西,有本质差别,但两者之间又有一定相似之处。本体大多比较抽象深奥,或是生疏而不易理解,喻体则具体、浅显,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演说喜欢用比喻。1937年他从日本只身潜回祖国参加抗日,上海地下党组织各界人士集会,欢迎他与获释的“七君子”返沪。会上,有人喜欢鼓吹“一党专政”和抗日必须依于“政府”之下。郭沫若作了一个精彩的发言,说:“政府好像是个火车司机,人民好比火车上的乘客,司机、乘客是向着同一目的地的,乘客应该一致服从司机开车,才能达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说我们开车的司机,是个喝了酒的醉汉,或者他已经睡着了,这个时候全车乘客都将有生命之危,怎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这样我们就不能再服从他了。我们不但不服从他,而且应该叫醒他了!”会场上掌声雷动,他接着说:“即使他没喝醉,没有咋着,则这个司机不是个好司机,那他也是不会注意安全行车的。像前面轨道上,堆放着许多石块、障碍物,他还是硬向前开,全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这时我们全体客人,为着自己的生命,为着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从他,大家应该命令他停车,应该赶快下车,一齐动手把石块、障碍物搬掉。”郭沫若的这个比喻,取自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又说理透彻、无可辩驳。他有力地回击了“一党专政”的鼓吹者,大快人心,赢得全场长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在演讲中,引用一些成语、名言、典故、诗词、神话等,也可以加强演讲的生动性,形象感。一个好的演讲者,不仅要有雄辩的逻辑思维,还应有完美的形象思维;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即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才能行驶、才能腾飞。通过形象的引用,比讲抽象的道理收效更大。
我们先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出席专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他在致祝酒词时就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既表达了对主人的尊敬,又体现出中美两国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共同努力,实现两国关系的改善。
1988年6月在北京的中美工业、贸易和经济发展研讨会,这次会议是中美经贸合作的里程碑。美方代表在答谢宴会行将结束之时,他用刚学会的汉语朗诵中国的古诗,作为他演讲的结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古诗,用来表达宾主双方对中美关系更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心愿,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些外国友人在演讲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引用了中国的成语或诗词名句,贴近了与中国听众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又贴切地表示出了自己的心情、愿望,表现了他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演讲要力求简洁有力
自信心强、办事果敢的人一般都说话干脆,不拖泥带水;思维和认识能力突出的人说话简洁精致,不长篇大论。在现代交往中,社会节奏快,时间观念强,说话简洁会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说出的话自然就有力度,而演讲因其特殊的存在形式,更是如此。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设,在华盛顿附近的葛底斯堡打响了。经过3天的鏖战,北方部队大获全胜。战后,宾夕法尼亚等几个州决定合资在葛底斯堡建立国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牺牲的全体将士。
1863年11月19日公墓举行落成典礼,美国总统林肯应邀到会演讲。这对林肯来说,有很大难度,因为这次仪式的主讲人是美国前国务卿埃弗雷特,林肯只是由于总统的身份,才被邀请在埃弗雷德之后“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埃弗雷特当时不仅是个著名的政治家,而且当时被公认为美国最有演说能力的人,尤其擅长在纪念仪式上演讲。在这个典礼上,他那达两个小时的演讲,确实精彩。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讲才能和听众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并最终赢得他们呢?林肯决定以简洁取胜。结果林肯大获成功。尽管他的演讲仅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过两分钟,可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林肯的演讲不仅赢得了在场一万多名听众的热烈欢迎,而且轰动了全国。当时的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辞精练,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毫无瑕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就是埃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写信给林肯道:“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了你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后来,林肯这次出色的演讲的手稿被收藏到图书馆,演讲词被铸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学,作为英语演讲的最高典范。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生前做过多次演讲,下面的《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是他诸多演讲中颇具特色的一篇: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与宁静。
“在人类历史上这个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平安返回地球。”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7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名宇航员在月球首次登陆。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但全篇只有百余字,极其简短。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
“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们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同时,这也说明了简洁精练在言语交际中的举足轻重。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演讲要想得到较佳的效果,语言必须简洁、精练,要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较多而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
演讲要善于运用合乎人情的技巧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它可以敞开理性的大门,从积极方向来理解演讲内容,也可以关闭理性的大门,或者抗拒性地,消极地对待演讲内容。演讲过程中,听众的注意力、理解和记忆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决定的。林语堂曾说:“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其实何止是中国人,只不过中国人更加重视罢了。
演讲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过他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调高低、口气轻重、语速快慢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一篇演讲,无论内容如何丰富,语言怎样准确、清楚、简洁、明了,如果缺乏情感,那还是很难打动听众。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的演讲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使听众不得不信服,而且还能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既要靠语意,也要靠语音。因此,一些演讲名家,他们在遣词用语的时候,总是字斟句酌,选用那些适合表现思想内容,蕴含着炽烈情感的语言,并以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林肯总统是一位具有超人的演讲才能的政治家,他1863年11月29日的“葛底斯堡讲演词”直到今天不论任何大文豪,仍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加一词,仍被人们当作模范讲演词。
这篇不足300字的讲演之所以被世人所称赞,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以简短为妙,更重要的是注入了林肯的情感。
让我们重温一下林肯的这篇演讲词吧。
“1789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她在自由之中成长,并为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而献身。
“如今我们已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考验这个国家,看为何如此成长和如此献身的国家能否长存于世。
“我们在这战争的战场上聚会,奉献出战场的一部分土地,作为那些为国家生存而捐躯的人的最后安息之所,这全然是必须而正常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世人不太会注意也不会太长久记忆我们此刻所说的话,但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
“我们面对这些光荣为国家奋斗牺牲的人,我们更应该发挥我们的爱国热忱。换句话说,我们绝对不能让这些爱国者白白牺牲,我们要祈求我们的国家在上帝保护之下,能获得更新更大的自由。
“我们只要能树立起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治,我们的国家就不会从地球上灭亡。”
整篇演讲只用了五分钟,却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林肯简短的演讲词之所以激发人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林肯站在听众立场上说话,每段开头、中间、末尾都离不开“我们怎样”,用他的切身体会来表明他对人民的关心、爱护;其次是语言的真诚朴实,乃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道理虽简单,听众却有如饮甘泉的畅快感觉;再次是林肯对民众的热爱促使他把听众当作上帝,通过语言的力量,团结人民,为美国的解放而斗争。
总之一句话,林肯把感情投到演讲的主题和内容上,并适当地通过有声语言把这种感情表现出来,产生了心理的“共振效应”,达到了演讲预期的交流、鼓动和说服的目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素以非凡的雄辩天资和演说能力闻名遐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出色的军事才能领导了英国对法西斯德国的斗争,其间发表了许多演讲,对鼓舞英国军民和全世界人民奋勇抗战,具有重大意义。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尽管丘吉尔是一个一贯仇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审时度势,认识到要消灭德国法西斯,就要团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一切受法西斯迫害的国家和人民,否则将重蹈绥靖政策的覆辙。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为了向全国表明他的态度,丘吉尔通过广播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外,别无主旨和原则。它横暴凶悍,野蛮侵略,为人类一切形式的卑劣行为所不及。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动的土地。我看见他们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啊,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愿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回归。
“我看见俄国数以万计的村庄正在耕种土地,正在艰难地获取生活资料,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粹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地展开了屠杀……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惟命是从,凶残暴戾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虫正在蹒跚行进。”
这里一美一丑的生动刻画,对照鲜明,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法西斯令人发指罪行的控诉,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饱含演讲者激情的语言使一切正义、善良的人们对侵略者更加深恶痛绝,对受害的苏联人民及其国家更加同情并抛弃一切旧有的偏见。正所谓“感同身受”,丘吉尔自身鲜明的爱憎,通过他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
接着他以准确有力的语言,阐述了英国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达到的目标。丘吉尔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了这次大战的世界性:“这不是阶级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部投入进去的战争。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于他的意志和他的制度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丘吉尔通过演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动员英国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苏联,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演讲的最后说:
“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这诚恳真挚,感情热烈的号召极为鼓舞人心,我们今天似乎还依然感觉到余音不绝于耳。
演讲中重复语言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