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作好生态省建设的宣传教育。生态文明不仅包含了人们的意识、观念,还包含着教育、科技、文化、法律等一切精神成果。要实现生态建设的宏伟目标,首先要树立起新的生态价值观念,积极做好生态建设教育普及工作,开发生态公民读本、生态科普知识读本等通俗易懂的教育读本。要组织做好生态建设培训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生态建设的公务员能系统掌握生态理论知识。举办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班,讲授生态环保、清洁生产、绿色产业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企业逐步建立适合生态建设的生产理念和营销观念。深入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在大中小学和各级党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广泛开展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示范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达到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生态环境循环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几十年来,甘肃利用丰富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了基础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随着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有些行业带来的负面效应愈加明显,突出表现为产出的能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明显偏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局部地区空气质量下降,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尚未完全得到安全处置,区域整体生态功能脆弱。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甘肃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推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甘肃唯一的选择。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积极推行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一是从源头上降低工业污染。参照国内外先进行业的能耗、污染指数,制定我省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的能耗和排污强度标准,解决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使全省主要行业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加大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力度。根据《甘肃省二氧化硫控制区“十一五”污染防治实施计划》,以燃煤污染防治、烟控区建设、机动车污染防治和餐饮油烟污染控制为主,重点做好兰州市、白银市、张掖市和金昌市四个城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力争使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三是推动资源再生和梯级利用,促进产业共生。在区域内的相关企业间,通过建设关键链接项目,形成废物和能源梯级循环利用的生态网络,实现一区域内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
其次,加强工业“三废”治理,逐步建立节水防污型工业体系。甘肃工业用水量大且用水效益低。2000年全区万元GDP平均用水量为1736m3,是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2.85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至85%。同时,工业废水还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从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从现在起,甘肃应面对区域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早制定规划,调整工业的发展方向及行业结构,选择发展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工业生产体系,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净化率,积极推广中水回用技术。中水回用是解决我省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应加快我省中水回用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快污、废水资源化的进程,逐步形成与区域水资源供需相协调的节水防污型工业生产体系。
第三,强化环境监管,建立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结合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编制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查处小造纸、小铁合金等群众反映强烈,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防止污染反弹;同时还要加大环境监管投人,安装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环境管理监控网络,解决制约我省环境监管的瓶颈问题。还要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加快完善我省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建设,落实资金、健全机制,建立各级应急专职、专报体系,解决应急装备问题,达到“机构健全、制度落实、装备精良、反应迅速、科学处置”的要求。
第四,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立和谐人居环境。一是要完善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当前,我省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设施滞后、覆盖率低,污水收集难,污水处理设施和运营的市场化程度低,污水处理收费价格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十一五”期间应积极推行污水处理设施经营管理市场化,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发挥污水处理场的环境效益。二是要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价格标准。加快制定合理的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满足污水处理稳定达标运行的要求。三是要搞好城市其他污染物的防治工作。主要针对大气颗粒物的防治、机动车辆尾气的排放控制、城市噪声及餐饮污染的综合治理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再生利用等。
3.按照建设新型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要求,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甘肃的专家们建议加强农村、农民教育,搞好宣传,提高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战略意义以及长远发展意义的认识,以自觉地放弃传统耕作方式,积极支持免耕、硬茬播种、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在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建设中,必须抓住国家“以粮食换林草”的难得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大力调整种植业比重过大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单一发展粮食生产的传统习惯,加快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一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植物结构向“粮食一经济作物一饲料”协调发展,农牧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三元结构的转变,尽快形成新的高效益的农业产业体系。在生态建设中,还什么林,还什么草,是广大群众感到十分困惑的事情,应依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和生产特点,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区域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林草业、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大抓特种生物资源的繁育开发,发展商品化、产业化的生态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的支柱产业,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商品优势。在生态建设的目标追求上,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考虑通过生态建设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应市场需求尽可能选择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林灌草种,有市场前景的干坚果类等市场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果,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强化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努力培育区域新的替代产业和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的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林牧副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要注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目前甘肃产业结构极不合理,高耗水型农业比重过大。甘肃是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农业用水量大且浪费十分严重。从我国2002年水资源公报发布的数据看,2002年甘肃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以上。该地区主要以种植粮棉油等高耗水尸性作物为主。种植业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大多数地方由于渠系渗漏、大水漫灌,农田灌溉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在0.4左右,田间水利用率只有70%~80%,农田毛灌溉用水量高出作物实际需水量一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同时又说明农业节水有很大的空间。建立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首先应适当压缩粮棉油等高耗水性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低耗水性、市场竞争性强和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土特农产品。特别是应重视选育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其次,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这方面节水的潜力相当大。如将大水漫灌改为小畦或长畦分段灌溉和低压软管输水灌溉,可节省农田灌溉水量40%~60%以上。如果进一步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定额还可进一步降低。第三,对年久失修的灌溉渠系要进行彻底改造或重建。加强维护和管理,提高灌溉渠系水的有效利用率。
4.采取有效措施,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水,是西部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条件,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尤为重要。在甘肃,水资源问题表面上看是资源危机,从深层次看实质上是治理或管理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甘肃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革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人手,逐步建立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为此,一要建立和完善以流域管理为主体的新型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效率与公平是制度安排的最根本准则。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一方面要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又要兼顾公平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流域管理为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将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等进行条块分割管理,使区域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决策中,表现出以己为中心的分散化状况,导致区域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政策的自利性。这种水资源管理体制,使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完整性被人为破坏,各种水资源难以优化配置,难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由于水具有流动性和外部性特征,要实现水资源利用的流域福利最大化和长期化,必须从全流域整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配置水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统筹管理。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水资源行政区域管理的事实,在现阶段,应该在强化水资源流域管理的基础上,兼顾区域管理,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并且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张掖市作为国家水利部确定的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在近几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中,已初步创建了以黑河流域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益,完成了国务院提出的向额济纳旗调水的任务,说明该种模式与甘肃现阶段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二要建立和完善以水资源市场化配置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最大限度利用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制定合理的水价和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公正、透明、规范、有序的水市场。同时,为了有效防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现象,还必须强化政府的科学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张掖市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新机制,这对于西北地区建设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七、推进文化信息化战略,创建甘肃新型开放社会
大力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进一步增强工业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是甘肃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一规划是符合实际的。世界银行统计分析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差距和知识差距。同样,我国信息化程度高的前10个省区,全部集中在东部的经济发达省份,而信息化水平低的4个省区,又集中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尽管近年来我省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在全国的位次仍在后序之列。因此,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快我省信息产业发展步伐,提高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缩短我省同东部发达省份差距的首要任务和必然选择。
(一)甘肃文化信息化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