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老祖宗陈氏大寿,除了盛宴外,还特地在临近荷塘边的点翠堂搭了戏台子,又请了京城里有名的梨音班来唱堂会。
点翠堂一早就收拾妥当,摆开十来张红木雕花长案,上头工整的摆着几碟少见的鲜果、精致的糕点,左右还各置着一尊碧玉牡丹香炉,里头燃着清新怡然的沐宁香。
众人两两坐着,陈氏自然坐在正中,边上挨着的是明欣公主,北静王妃,接下来便是长平侯府的太夫人,安国公夫人等。至于姑娘们,则在凝香园里另安排了一出折子戏,并不用到长辈这里来立规矩。
待丫鬟们奉上新沏的茗品,陈氏亲自点了一出《拜月亭记》,梨音班的班主恭敬的接过戏折子退到台子后,不一会儿就见几名身穿蓝棉袄,手拿各式乐器的中旬男子上了戏台。先是给众人磕了个头,才坐到事先搁在台子右边的矮杌上,锣起鼓响,戏就开了场儿。
一时间,点翠堂里锣鼓声钪钪戗戗,极为热闹。
台上的戏子不愧是名班顶梁,腔声圆润如玉珠落盘,唱得亦真情切意,举手抬足,一颦一眸,极为到位。即便是陈氏都露出满意的笑容,放在腿上的手一下一下合着音打摆子,听得很是入迷。
《拜月亭记》一共四折一契,刚唱到第一折末,一名梳着双环髻的小丫鬟匆匆跑进点翠堂,却不敢靠近,只站在最外边垫着脚张望,脸上满是的急切。
站在陈氏身旁伺候的吴嬷嬷一直留意着大门,这会儿看到小丫鬟露面,便悄悄的退了几步,从后头绕过众人走了过去。
那小丫鬟见到吴嬷嬷,顿时露出一抹如释重负的神色,忙随着她走到一旁的角落里,小声的嘀咕几句。
吴嬷嬷脸上骤然一变,挥手打发了小丫鬟,然后匆忙折回陈氏身旁,俯身在她耳边低声数语。
陈氏微微眯起的双眼陡然睁大了几分,瞳孔映着戏台上的灯笼,一抹精光飞闪而逝。
一旁的北静王妃状似专心看戏的摸样,实际上一直将注意放在陈氏身上,两人虽听不到吴嬷嬷的低语,却能明显感觉到陈氏的神色波动。她慢里斯条的端起官窑福寿二字彩瓷茶盅,红唇轻抿,甘醇的茶汤滑入喉中,一直未从戏台子上移开的凤眼中才真正露出一丝愉悦。
陈氏若无其事的挥手让吴嬷嬷退到一旁,稳坐锦杌上,接着往下看了半折戏,待丫鬟们端上新鲜的寿桃,她吃了几口,便皱眉借故不舒服,让傅氏好生招待贵客,又让吴嬷嬷搀扶着起身,暂且先离开了看台。
众人心里都猜测,陈氏八成是吃坏了肚子要上净房,唯有北静王妃的嘴角翘起一丝若有似无的浅笑。
陈氏出了点翠堂,沿着抄手游廊一路向东,却并未回长寿堂,而是去了与长寿堂相隔不远的半月斋。
立夏一直在门前候着,看见陈氏由吴嬷嬷搀着从抄手游廊处拐进来,赶紧迎了上去,“给老祖宗请安。”
“起来吧。”陈氏面无表情的看着立夏,“人呢?”
立夏垂头含胸,“回老祖宗的话,在屋里候着。”
陈氏点点头,也不多说,看了吴嬷嬷一眼,两人抬脚就进了屋。立夏顿了下,并未跟进去,而是待吴嬷嬷反手将门关上后,静静的守在了门外。
半月斋不大,是一处避暑的抱夏改建而成的书房,原是当年陈氏下嫁的驸马,叶家的太老爷亲手布置而成。斋中藏书虽不破万却也极多,有不少还是孤本遗珍。不过,打从驸马爷仙去,半月斋也就空了下来,平日里除了打扫的丫鬟婆子外,也就陈氏偶尔来坐上一小会儿。
陈氏进了外间,径直走到上堂,刚落座,隔着里间的垂花珠帘一动,锦澜挑起帘子走了出来。
“锦澜给老祖宗请安。”她快步上前给陈氏福了个礼,祝嬷嬷也紧随其后,跪下磕了个头。
“罢了,快起来吧。”陈氏笑容满面,可扫过祝嬷嬷的眼神中却闪过一丝锐利,“怎的不和姐妹们一起看戏,独独跑到这儿来做甚?”
“老祖宗。”锦澜抬眼看向陈氏,红肿的眼眸唰的一下落起泪来,“求老祖宗为锦澜做主!”边说边将一直手中的信笺呈给了陈氏。
薄薄的信笺怕是一直都没离开过她的手,隆冬夜里,接入手中竟还泛着暖意,陈氏略略的看了几眼,脸上的笑容逐渐敛去,良久才搁下信,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我原想着明儿再寻机会同你说,不想你却知道了。”
这么说,祝嬷嬷说的话是真的?老祖宗当真早就收到了扬州的来信,并且清楚母亲病危的消息!
锦澜呼吸猛然一窒,胸口似炸开了般,憎恨如同潮水,瞬间湮灭了她仅存的理智,她颤着声,抬眼对上老祖宗的目光,神色决绝,一字一句的说道:“老祖宗,我要回扬州!”
一句颤抖的话,却带着无比坚定的语调,无论是陈氏还是吴嬷嬷,甚至是仍跪在地上的祝嬷嬷,心里不由一凛。
陈氏凝望着锦澜纤瘦的身子,抿着唇一言不发,一旁的吴嬷嬷发现,她的表情越来越沉。
锦澜悲愤欲绝,她真的想不到,老祖宗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连这等消息都瞒得死死的,照祝嬷嬷的说法,她才到动身没多久,母亲的身子便日渐虚弱,没几日便卧床不起了。当时叶霖亲自写了封信,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除了提及母亲的身子,还隐隐点了几句希望让她尽早回扬州的事宜。
可这些,老祖宗却只字未提,若非祝嬷嬷的出现,只怕等她知晓时,一切早已经晚矣。
一想到母亲至今生死未明,锦澜便心如刀绞,本就纤瘦的身子簌簌发抖,显得有些摇摇欲坠。可她竭力站稳脚跟,连眼神都不愿退缩一分一毫。
锦澜不清楚,那封信早就被陈氏付诸一炬,消息自然也就瞒了下来。
陈氏面沉如水,她冷冷的看了眼祝嬷嬷,沉声道:“祝嬷嬷,你先出去,我有话同澜丫头说。”
祝嬷嬷护主心切,不敢将锦澜一人留在屋里,当即就给陈氏磕了个头,红着眼圈哽声道:“请长公主恕罪,求您让奴婢留下来吧,姑娘年纪还小,有些事怕是说不清,奴婢在一旁候着,必要时也能分说一二,绝不会扰了长公主和姑娘。”
尊称从老祖宗改为长公主,由亲变疏,祝嬷嬷以此做出了表决。
“老祖宗,让祝嬷嬷留下吧。”锦澜垂下眼睑,看似恭敬的屈了屈膝,可认谁都听得出,她语气里的坚持。
自从进了汝南侯府,无论老祖宗出什么招,她都采取迂回躲避,从来不曾正面交锋,可此时此刻,已经容不得她退后半步。
她绝不能再让老祖宗认为自己软弱可欺,否则,想走出侯府的大门,难如登天!
锦澜缩在长袖中的手紧握成拳,修的稍稍冒尖的指甲扎进肉里,一阵生疼,她却恍若未觉,目光定定的望着高堂上的老祖宗。
陈氏深深的看了锦澜一眼,心里忽的一动,竟似看到了幼时的自己,同母妃较劲时,也是这般倔着脸,目光不屈。
似水经年,父皇和母妃早已仙去,即便是皇兄和驸马也......
吴嬷嬷见陈氏竟在这当口走神,忙端起茶盅,轻声道:“主子,方才席间怕是腻了食,这是新沏的瓜片,您解解腻。”
陈氏蓦然回神,一抬眼就瞧见了吴嬷嬷盛满担忧的目光,她抬手接过茶盅,微微颌首,算是给了吴嬷嬷一颗定心丸。继而看向锦澜,“既然如此,就让她留下。”不过是个下人,还能翻了天不成。
“谢老祖宗恩典。”陈氏的退让,让锦澜心里稍定,从知晓事情的真相到现在,她心里已经迅速作出了决定,无论怎样,都要赶回扬州!
稍作思忖,她吸了口气,沉声说道:“锦澜本是为老祖宗贺寿而来,如今母亲卧病在床,请老祖宗体谅锦澜归心似箭,就此请辞,连夜赶回扬州!”
陈氏没想到锦澜会这般直白的开口,原本还端着一丝慈爱的眼色彻底沉了下来。
她盯着锦澜看了半响,才缓缓拨动盅盖,无奈的道:“澜丫头,如今天寒地冻,你身子刚有些起色,若是路上有个什么耽搁,岂不是让你母亲更加心急?再者我得了信儿后,已经派人到太医院递了帖子,请华大夫亲自往扬州去一趟,介时你同华太医一同上路,好有个照应,也能让我放心。”
她就知道,老祖宗不会轻易松口让她走。
锦澜想也不想,直直冲着陈氏跪下,膝盖磕在青砖地板上的声响,蹦的众人牙根儿直泛酸。
“老祖宗,母亲卧病在床,为人子女,又怎能贪顾一己安危而无动于衷?母亲曾与锦澜说过,当年皇上带病伺候在先帝榻前的孝感之事。锦澜不才,虽为女子,却也知百事孝为先,不然也不会千里迢迢,上京为老祖宗贺寿。如今,但求老祖宗成全锦澜一片孝心!”
既然老祖宗以慈爱为名,那么她便奉还行孝之道。
方才宴会后,圣上曾下旨为老祖宗贺寿,提的便是孝,加上早年圣上的仁孝之举,她不信老祖宗还会强行阻止她回扬州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