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1818-1903),清末爱国名将。字南干,号萃号(一作翠亭)。广西钦州(今广西钦县)人。行伍出身。年近古稀仍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打得法国侵略者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临危受命抗击法军
冯子材早年参加过广东天地会起义,咸丰元年(1851)参加清军,曾随向荣、张国栋镇压过太平军,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步擢升至提督。同治元年(1862)任广西提督,光绪元年(1875)调任贵州提督,光绪七年(1881)回任广西。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冯子材亲身体验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因此他竭力主张保卫疆土,抵御外敌,但屡次遭到清政府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一气之下,年已65岁的冯子材于光绪九年以年迈多病为由解甲归田,回到原籍钦州。
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法国侵略者大举进攻中国的南大门镇南关(今友谊关)。当时,广西巡抚、清军前线统帅潘鼎新,积极执行李鸿章的投降政策。面对法军进攻,他不但不予抵抗还击,反而临阵脱逃,致使人心动荡,全军溃败,法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镇南关。
经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冯子材毅然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军务帮办。冯子材接到任命,立即召旧部,募新兵,扩编部队,赶赴前线。出征前,冯子材对家人说,“万一军有不利,百粤非复我有,亟率我眷属,奉香火驰归南江祖籍,永为中国人,免奴外族也。”并带了两个儿子同行,准备将自己的尸体运回家乡,以此来表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冯子材抵达前线后,发现人心不稳,士兵低落,加之局势混乱,指挥不力,导致军纪涣散。面对此种情况,冯子材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首先是整肃军纪,约法三章,不准欺压百姓;其次是整顿溃散之军和扩编新军,加紧军事训练,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再是把湘、淮、粤、桂各支军队的指挥关系统一起来,组建作战指挥中心。迫于中国军民的强大声势,法国侵略军烧掉镇南关,退到镇南关外30里的文渊城。
随后,冯子材会同王孝琪等诸将到镇南关前视察地形。鉴于镇南关已被法军烧毁,他们决定选择距镇南关10里的关前隘作为决战的战场。关前隘两侧都是崇山峻岭,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场选定后,接着冯子材又组织军民在隘口处突击修筑起一道三里半长的高墙,横跨东西两岭,墙外还挖了一条很深的壕沟,以利坚守。此外,又在东西两岭的山顶上构筑了炮台,以便居高临下,打击来犯之敌。
法军得知镇南关防守森严,正面进攻难以取胜,就准备偷袭芄封,企图绕过镇南关,夺取龙州,从北面对镇南关守军形成合围之势。冯子材得到越南人民的密报后,针对敌人的诡计,急调部将魏刚率大军秘密进驻芄封,又派一支部队埋伏在敌人的必经之地,待敌败退时,再予以痛击。三月十三日,法军果然进犯芄封,当即遭到魏刚军迎头痛击。敌军被迫后撤,回军途中遭到冯子材伏兵一阵猛杀。法军伤亡惨重,狼狈败逃。这一仗的巨大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民的战斗信心。
收复谅山挥泪班师
法军偷袭芄封失败的消息传来,司令尼格里恼羞成怒,扬言要在三月二十四、二十五两日向镇南关发动总攻,与冯子材决一死战。根据以往法军的活动规律,冯子材敏锐地识破这是敌人的阴谋,他估计敌人可能会提前发起进攻。为了打乱敌人的战斗部署,冯子材一面督令部队加强防守,一面抽调一部兵马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三月二十一日晚,冯子材和王孝琪率军出关,突袭法军前哨据点文渊城,一度冲进了文渊城街心,敌军三座山头炮台被毁坏两座,激战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傍晚。这次主动出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使敌人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同时也迫使法军慌忙于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发起了进攻。
法军兵分三路,配属三支炮队,向我东、西岭和关前隘长墙同时发动强攻。他们发现东岭五座炮台是仓促修成的,不够坚固,便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凶猛地进行攻击,五座炮台被敌攻占了三座。这时,法军利用东岭炮台,居高临下,掩护其主力向关前隘长墙猛扑。冯子材披挂佩剑,振臂对将士们说:“如果法军再度入关,我还有什么脸面去面对粤地的黎民百姓?还有何面目活在这个世上!”在他的爱国热忱激励下,将士们誓与长墙共存亡,个个奋勇杀敌。恰在此时,从法军背后杀出一支清军,牵制了正面进攻关前隘长墙的敌人。原来,这是王孝琪在反击进攻西岭之敌的同时,派出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从小路迂回到敌人背后,解了关前之危。傍晚,苏元春军也从幕府赶到,登上东岭,巩固了尚未被敌夺去的两座炮台,与敌展开了拉锯战。这一天,驻在油隘的王德榜军按照预定计划,穿插到法军的老巢文渊,切断了敌人的补给线,使敌顿陷困境。入夜后,法军被迫停止进攻。冯子材预计到第二天将会更是一场的恶战,便抓紧时间整顿军队,抢修工事,并派出300名敢死队员,趁夜暗越出长墙,潜伏在长墙外的沟渠杂草丛中,待机歼敌。
三月二十四日,法军仍分三路进攻,每路约2000余人。他们还是在开花大炮的掩护下,以主力猛扑中路长墙。激战中,法军利用被炮火轰塌的缺口冲上了长墙。冯子材手持长矛,大呼一声,跃身出墙。他的两个儿子相华、相荣紧紧跟在冯子材身后,一同冲进敌阵。看到主帅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全军群情激奋,潜伏的300名勇士突然跃起,在敌群中拼杀;守墙的士兵也大开栅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冲去。两军短兵相接,展开了肉搏战,一时间,“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面”,杀得敌人尸横遍野,致使法军缴枪投降,并除去帽子作叩首的样子,可谓狼狈至极。
与此同时,东岭也发生了激烈的争夺战。为夺回被法军占领的三座炮台,清军七上七下,不少将士受伤不下火线。王孝琪军击败西路法军,由西岭包抄敌后,王德榜部消灭敌人运输队后,也从关外赶来夹击东岭的敌人。清军齐心合力,一举夺回被敌占领的东岭三座炮台。以此为转机,清军逐渐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清军援兵从四面八方涌来,1000多名越南义勇军也奋勇投入战斗。经两天激战,法军增援被截,弹尽粮绝,被清军重重包围。
镇南关战役,使法军已成惊弓之鸟。冯子材决定,乘胜率军挥戈南下,跟踪追击,帮助越南人民收复谅山等失地。
冯子材和王孝琪、苏元春、王德榜等将领率部进军。一路上,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捷。二十六日,攻克文渊。二十九日,攻克军事重镇谅山,重伤法军司令尼格里。三十一日,又收复谷松和屯梅,接着猛向郎甲、船头进军,准备攻打北宁。清军攻势如潮,所向披靡,法军和被法军裹胁的越南伪军,已土崩瓦解。
越南人民由于痛恨法国侵略者,皆纷纷和冯子材联络。越南北宁总督黄延金集合各地义民20000余人,打着冯子材的旗号。河内、太原等地人民也揭竿而起,反抗法军。他们为清军筹措粮食,担任向导,或直接参加作战。
此时,西线的滇军、黑旗军和越南人民义勇军,在临洮大败法军,接连攻克了越南几十个州县。中路的唐景崧部和越南人民联合攻下了太原。趁此大好形势,冯子材即约黑旗军进攻北宁、河内两省,准备一鼓作气把法国侵略军赶出越南。
中越人民抗法斗争的伟大胜利,迫使法国茹费理内阁下台,将法军驱逐出越南已势在必成。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英、美、俄等国的讹诈,清政府不但与法国政府很快签订了《巴黎停战协定》,宣布停战,而且于六月九日又在天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停战命令传到前线,全军将士无不愤慨,冯子材挥泪班师回国。
中法战争后,冯子材相继调任云南、贵州提督等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因病去职,次年(1903)七月病逝,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