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1584-1630),明末将领。文进士出身,后因辽东屡传败讯而偃文习武。在镇守辽东时屡次大败后金的入侵。后终因皇帝的猜疑而含冤致死。
偃文习武御敌关外
袁崇焕在小时候十分聪明,胆量非凡,身体矫健,而且喜欢读书且十分刻苦。万历二十五年(1597)补为弟子员。万历三十四年(1606),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23岁的袁崇焕中举后,继续读书,参加会试。然而会试很不顺利,屡考不中。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袁崇焕才取得进士的功名。万历四十八年(1620),朝廷任命37岁的袁崇焕为福建邵武知县。
此时,萨尔浒之战刚刚结束,大获全胜的后金军掌握了关外形势的主动权。此时,一向关心国事的袁崇焕虽身在“八闽”,却心系辽东。他为人慷慨,胆气冲天,喜欢谈兵论战,常常找年老退伍的士卒询问辽东的防务和边塞的情形,以“边才”自许。袁崇焕从此时开始偃文习武,立志报国,为将来的军旅生涯做了充分的准备。
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夺占了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致使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此时,袁崇焕到京师朝觐,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御史侯恂因为他熟悉边关战事,于是请朝廷破格录用。不久,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这是他登上辽东军事舞台的开始。
袁崇焕初到辽东,顿时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明朝军事上已经是几番惨败,士气低落。背后是昏聩糊涂的皇帝和屈杀忠良、嫉功妒能的阉党,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饷。袁崇焕研究了作战各方及地形情况,提出了将防线向北移的战略。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集中了明军的一切守御设施,成为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宁远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在锦州与山海关之间,是辽西走廊的咽喉。袁崇焕认为宁远的战略价值非常大,他的防线北移战略即是在宁远卫修筑坚城,坚守关外,屏障关内,还可作为收复辽东的根据地。
天启四年(1624),宁远城完工,成为关外一座重镇。到天启五年(1625),关宁防线初步建成,辽东的危急局面也因此得以扭转。就是这道防线,阻挡了后金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进攻,在此后20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
宁远大捷大败后金
天启五年(1625)十月,把持明朝朝政的宦官魏忠贤见局势好转,又开始排斥异己,夺了孙承宗的兵权,派他的党羽高第出任山海关外经略使。高第懦弱无能,他认为关外是无法守卫的,擅自下令关外各城将士全部撤回关内。闻讯而气愤不已的袁崇焕据理与高第进行辩论。高第拿他无法,遂强令宁远以北的各城明军先行撤退,十多万石军粮在仓促的行动中被丢弃。
天启六年(1626)正月,努尔哈赤侦知明军撤换了统帅,并且撤除了锦州一带的防线,认为攻明时机成熟,于是亲率13万大军,西渡辽河,兵锋直指宁远。这时,宁远城中的守军只有10000多人,由于高第撤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激励全军斗志,袁崇焕召开了誓师大会。在会上他还刺破手指写了封血书以示死守宁远的决心。
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来到宁远,并于第二天下令攻城。袁崇焕登城指挥。起初,明军用弓箭和石头击毙了不少攻城的后金士兵。努尔哈赤见硬攻伤亡太大,就变换战术,命令一队士兵顶着盾牌,运动到城墙脚下企图挖掘地道以攻入城内。但也被袁崇焕击败。早在开战之前,袁崇焕就下令烧毁了城外的民房,拆迁了其它建筑,宁远城四周已经成了一片空野。袁崇焕于是又下令用大炮猛轰在旷野无处藏身的后金军。后金军溃不成军,努尔哈赤也无法控制部队,只好撤兵了事。
正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调整部署,再次分兵四路重新猛攻宁远。袁崇焕命令设置在城墙四周的大炮全部投入战斗。炮手们都是袁崇焕从福建挑选来的,炮火准确地轰炸在敌军阵地上。在明军的猛烈炮火下,后金损失惨重,四员大将当即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被大炮打成重伤。他见大势已去,被迫下令解围退兵。袁崇焕立即率领一部将士从城中杀出,乘胜追击30余里。这次战役,共计歼敌10000余人,是明、金交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明熹宗闻报下诏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后来又晋为辽东巡抚和兵部右侍郎。
兵败的努尔哈赤心情整日忧郁,并由此引发伤痛发作,不久就死了。
宁远保卫战后,袁崇焕乘胜收复了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各城。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继努尔哈赤为汗,他率大军进攻锦州和宁远,袁崇焕采取里外夹击的战术,再次发挥大炮的威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粉碎了皇太极的进攻,取得了着名的宁锦大捷。
督师辽东计杀文龙
宁锦大捷,京城朝廷一片封赏之声,然而功劳最大的前线指挥员袁崇焕却没得到应有的升赏。魏忠贤权倾庙堂,朝廷腐败而又昏庸,他们看不到明军在和谈中争取到了重建锦州防务的最宝贵的时间,愚蠢地认为宁锦被兵即是和谈的失策。这些人只会纸上谈兵,对袁崇焕既诬陷又弹劾。天启七年(1627)七月,袁崇焕只得告病乞休,告别战友,卸职回籍了。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崩,其弟朱由检即位,改元崇祯。朱由检年轻有为,机智果断地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起复东林诸君入阁。崇祯元年(1628)二月,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天津、登莱等处军务,驻关门。并让他即刻启程,赶往京城面见圣上。
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袁崇焕面见皇上,皇上嘱他早日克敌,以解天下万民之苦。袁崇焕为皇上拊髀宵旰的精神所感动,向皇帝承诺了一个考虑不周的保证:五年复辽。皇帝听后十分高兴,赐给他一口尚方宝剑,袁崇焕又提出钱粮、器马、任人、调兵等事必须不受他部干涉。皇帝也准奏了。
崇祯二年(1629)四月,皇帝加封袁崇焕太子太保,赐给蟒衣、银币,荫职锦衣千户。
从一上任开始,袁崇焕就有杀毛文龙之心。毛文龙镇守皮岛,从形势上看虽然足以牵制敌人,但他没有谋略,每次出兵又打败仗,而每年浪费军饷无数。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来到皮岛面见毛文龙。袁崇焕向毛文龙宣布了他的12项罪名,便取出尚方宝剑,在帐前杀了毛文龙,同时宣布只杀毛文龙而其他人无罪的命令。接着将毛文龙的28000名士兵分为四协,分别由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率领。收缴了毛文龙的官印、尚方宝剑,命令陈继盛代为掌管。犒赏兵士,行文安抚各岛,把毛文龙的暴政全部废除。袁崇焕回到宁远,将诛杀毛文龙的事情上报皇帝,并向朝廷请罪。崇祯皇帝突然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但想到毛文龙已经死了,而且正在倚靠袁崇焕,于是温和地下旨褒奖。事过不久,皇帝又公开宣布毛文龙的罪名,以使袁崇焕安心抗敌。
回救京师功臣冤死
皇太极见夙敌再督辽东,遂于崇祯二年(1629)十月,亲率大军10余万,以蒙古兵为向导,大举进犯。惮于袁崇焕的威力,他们避开山海关,绕道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然后回师遵化,向北京进发。事实上,袁崇焕早就考虑到后金军会有这种举动,他在半年前就上疏朝廷,请求皇上严饬地方督抚,加强蓟门一线的防备,以防万一。但朝廷对他一再上书不予理睬。
后金军一路顺利,所过之城很少有抵抗者,大多或降或逃跑,即使抵抗也一触即溃。十一月皇太极率兵越蓟西进,危及京师。袁崇焕闻知京师有险,心急如焚,忙召部将商议对策。有的主张率兵直奔京师,以保根本;有的认为没有圣旨而不可以进入京师,所以只能率兵应敌。袁崇焕断然表示,如果能拯救朝廷,保卫京师,即使死也无憾,于是决定直奔京师。一路上,袁崇焕奋不顾生,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经过两昼夜的疾行到达,列兵于广渠门外,比清军早了三天。清军后到,骤遇袁军,都大惊失色,以为袁军从天而降。双方在广渠门外展开了一场恶战。激战中,袁崇焕横刀越马,冲在阵前,与八旗军马颈相交,拼死搏杀。他左驰右突,中箭很多,多亏穿有重甲才未射透。在袁崇焕的精神鼓舞下,明军将士浴血奋战,终于将八旗军击败。袁军乘胜追击,把敌人赶到运河边。皇太极也只得率诸贝勒撤离京师以观其变。
明军获胜,崇祯帝惊喜不已,连忙发饷犒师。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马卒疲怠,请求入城休整再战,不料皇帝却拒绝了他的请求,袁崇焕只得驻扎于城外。
广渠门的惨败,使皇太极清醒地认识到,只要不除掉袁崇焕,就很难灭亡明朝。因此,他决定施行反间计,以达到让明朝自己杀掉袁崇焕的目的。为此,他故意引兵撤退,同时让明军降将高鸿中在囚禁两个明朝太监的屋外对看守人员说皇太极与袁崇焕之间有密约,很快就要占领北京云云。然后故意放松监视,让两名太监逃掉。太监回到城中,立即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正对袁崇焕疑虑重重,一听到太监的告发,便深信不疑,马上以召见为名,把袁崇焕逮捕入狱。
袁崇焕手下大将祖大寿闻知袁崇焕被下狱的消息,深恐牵连,率领部队跑出了山海关。崇祯帝害怕这支明军主力背叛,只好请袁崇焕写信相劝。袁崇焕虽身陷囹圄,以大局为重,亲笔写信要全军官兵听从朝廷命令,团结一心,坚持抗金,决不能因为他个人的生死而轻举妄动,千万不要危害抗金大业。祖大寿将袁崇焕的信向全军官兵一宣读,大家都被感动得失声痛哭起来。将士们当天就回师入关,奋勇杀敌,打算以此行动保全他们主帅的生命。
但是,崇祯皇帝一意孤行,对周延儒等朝臣的上疏援救毫不理会,也不为明军将士的呼声所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皇帝以“谋叛”等罪名,用磔刑(分裂肢体)将袁崇焕处死,家产入官,兄弟、妻子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