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1503-1579),明代的抗倭名将。字志辅,号虚江。晋城江(今福建泉州)人。追赠左都督,谥号“武襄”。俞大猷着有《正气堂集》、《剑经》两书。他与戚继光、刘显齐名,在平定倭寇之患中功勋显着。
幼学兵法以备国用
俞大猷小时候就勤奋好学,喜爱读书。他先从王宣、林福学习《易经》,也得到蔡清真传。又从赵本学将《易经》推广演绎到兵家的阻截、袭击、交锋、应付各种情况的权术。不久,他又跟从李良钦学剑,因剑艺出众,受到李良钦的称赞。家中经常一贫如洗,但他的志向依然豁达自如。后来,他因父亲去世,放弃诸生的身份,继承了世职百户。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在武举会试中考中了武举,以第五名升任为千户,派往金门守御。当地军民常为琐事互相诉讼,很难治理。俞大猷到任后,宣讲儒学,启发民智,倡导礼让,逐渐使民众诉讼纠纷平息。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汗大举入侵山西。世宗颁布诏书,在全国选拔武艺高强的勇士。俞大猷到巡按御史那里毛遂自荐,御史将他的名字上报了兵部。当时是毛伯温任兵部尚书,他将俞大猷送到宣大总督翟鹏任所。但翟鹏并不十分器重他。俞大猷见壮志难酬,只好辞别还家,返回金门,毛伯温委任他为汀漳守备。俞大猷来到武平,在那里筑起了一个“读易轩”,与入学的生员一起建立文会,同时每日教习武士击剑。海寇康老率众骚扰,俞大猷率部众抵抗,俘虏斩杀敌方300多人。因此他被提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分领广东都司事务。
广东新兴、恩平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谭元清据此而多次起义,总督欧阳必进委派俞大猷前去处理。俞大猷就命令当地的良民自卫防守,而亲自带领几人走遍少数民族聚居峒寨,不仅向他们陈述利害关系,而且教他们击剑,造反者被吓倒征服。反叛的瑶民中有一个人叫苏青蛇,此人力大无比,可以赤手打死猛虎,俞大猷将他骗了出来斩首,对方于是更加惊恐。俞大猷接着来到瑶民何老猫的住地,命令他归还他所侵占的百姓田地,同时还把他手下的几个首领给收降了。这两个地方因此安定了下来。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浙江巡抚朱纨受命兼管福建军事,巡视福建御倭情况,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欧阳必进以安南(今越南)入侵广东边境为由,奏请留下了俞大猷。欧阳必进传檄书命俞大猷去征讨安南,俞大猷飞马来到廉州(今广西合浦)。当时敌人正急着攻打廉州。俞大猷因为水师尚未集合,就派遣了几个骑兵前去劝降,并且声称大部队来了。不明真相的敌军马上放弃进攻,撤围而去。不多久,大队水军到达,俞大猷便在冠头岭设下埋伏。敌人进犯钦州,俞大猷阻击夺得他们的舟船。他继续追击,杀死敌人1200余名,一直追到海东的云屯,取得了抗击外族的胜利。
抗倭浙江保卫海疆
嘉靖三十一年(1552),俞大猷受命为宁(波)台(州)参将,前往浙江御倭。从这时起,俞大猷开始了驰骋东南、英勇抗击倭寇的生涯。
这一年,倭寇大举进犯浙东,先后攻破宁波昌国卫、绍兴临山卫,转掠至松阳,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一片凄惨。俞大猷来到宁波、台州,观察敌情,决定调遣福建舟师,以楼船分布沿海诸岛,布防周备,伺机扬帆入海击倭,一举大获全胜,斩俘敌人数千,这是大规模海战的首次成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又有2万多名的倭寇屯聚松江柘林,而且人数还不断在增加。朝廷以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专门负责讨伐贼寇之事。同时以俞大猷替代汤克宽任苏、松副总兵,联合进剿。张经部署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分兵三路,屯守金山卫、闵港、乍浦三处,巩固阵地,按兵不动,准备等待永顺、保靖两地增援部队到齐,联合会剿。这时朝廷派赵文华督视海防,赵文华本是朝中权臣严嵩的死党,为求战功,催促张经迅速出兵。张经采纳俞大猷的谋略,决定仍按原计划行事,以便等待有利时机三路同时进剿。
赵文华见张经未听从自己的命令,十分生气,便以“养寇失机”的罪名上报朝廷。不久,永顺、保靖两地兵力到齐,俞大猷立即率领永顺兵趋赴平望,另一名将领卢镗督保靖军迎击由嘉兴突围的倭寇,汤克宽则引舟师由水路出击。三路大军,形成钳形攻势,合战于王江泾,敌人水陆两路同时遭受攻击,全线溃败,焚溺死亡者不计其数,被斩杀1900余众,明军取得了这次大战的胜利。但在赵文华诬陷之词的蒙蔽下,嘉靖皇帝颠倒功罪,将张经一番斥责后逮捕问罪,俞大猷自然得不到论功行赏。
嘉靖三十六年(1557),在副总兵卢镗的建议下,总督胡宗宪准备派人诱劝通倭海寇汪直前来通市,幻想借此消弥海寇的骚乱。俞大猷认为海疆边防尚未巩固,倭寇、海贼强悍难于驾驭,如果控制不住局势,祸患将无穷。他主张要修造战舰,整饬军备,倭寇来则打击,逃走则追击。他说这才是御倭良策,因之竭力反对诱倭通市。
胡宗宪不听忠告,最终用卢镗计,诱杀汪直,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招致汪贼徒众的不满,以毛海峰等人为首的倭寇,占据舟山,守住险阻的岭港,和明军势不两立。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倭寇主动撤离岭港,进入柯梅,在那里大造船只,泛海而去。俞大猷虽然从海上追歼,击沉敌舰一艘,但大多数倭寇已经进入了福建、广东地区。胡宗宪计穷,暗中纵其离去,不督促诸将截击。后来御史李瑚知情上书纠劾,胡宗宪畏罪,诬陷俞大猷不听节制而致敌逃遁,将罪名全部推到俞大猷的身上。嘉靖帝不明真相,下诏命逮捕大猷问罪。
俞大猷由于与深得嘉靖帝恩宠、掌握朝廷锦衣卫大权、官至太保的陆炳交情深厚,在陆炳出面向权相严嵩求情下,俞大猷得到宽宥,改判令“立功塞上”!于是俞大猷奉命东出蓟门,西入云中,来到当时边镇重地大同。
巩固边防扫灭倭寇
俞大猷在大同守卫四年多,福建、广东的倭患日益严重,朝廷再次命俞大猷南下平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大举进犯福建,一路由浙江南下,攻陷寿宁、政和、宁德;另一路由广东南澳而来,进攻福清、长乐、兴化等地。但在戚继光、刘显的抵御下,两路先后被除数消灭。但是,当戚家军调往浙江时,新来的倭寇又聚集作乱,而且设计伪装成明军,混入兴化县城,连夜大开城门,里应外合,攻占兴化,将县城抢掠一番后焚毁。两个月后,他们又攻占附近的平海卫,在那里建立据点固守。明朝政府火急委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职,会同刘显所率部队前往围剿。
嘉靖四十二年(1563),俞大猷奉命自赣南昼夜兼程来到平海卫附近,刘显军驻扎在离县城三四里地的明山,这里已是抗倭的前沿阵地。当时戚家军尚未赶到,俞大猷估量双方兵力相等,而自己军队刚到,人马疲惫,轻易开战恐怕于己不利,决定布列兵营,划地凿沟,列栅固守,把敌人围困在平海卫弹丸之地,等到浙军到齐后三面合攻敌军。这一“以守为攻”的策略得到巡抚大臣谭纶的赞赏,他力排众议,下令明军不得轻易出战。四月下旬,戚家军赶到,谭纶指挥戚军由中路出击,刘显居左翼,俞大猷居右翼,三路并进,合歼平海顽敌。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倭寇抱头鼠窜,纷纷溃退,打算骑马逃走的,则陷入了布置好的暗坑中。明军一鼓作气,大获全胜,斩敌2200余人,解放被倭寇掳掠的百姓3000多人。嘉靖皇帝得到捷报欣喜异常,特地举行庆典,表彰功勋。
这时,民众的反抗斗争在广东惠、潮两州及福建的延平、汀州,先后暴发,局势相当危急。朝廷想要借助俞大猷在民众中的声誉和“俞家军”的威力,施加影响和镇压,于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俞大猷从赣南前往广东从事清剿和抗倭。俞大猷不负重望,各路民众均被他的威望所折服,纷纷投降,甚至还协助官军来抗击倭寇。当时和倭寇相勾结的吴平,逼于形势,也不得不断绝与倭寇的关系,表示归附,使倭寇陷于孤立。内部平定后,俞大猷挥戈直指倭寇盘踞的巢穴,一日夜连克三处巢穴,又在海丰大败敌寇,余众逃离海上。嘉靖四十四年(1565),吴平再次反叛,同时还勾引倭寇来进犯福建。但后来被汤克宽所败,再也不敢进犯了。
隆庆二年(1568),俞大猷联合郭成、李锡军共同清剿了侵犯广州、骚扰福建的吴平余党曾一本。至此,流毒东南沿海二十多年的倭乱基本被荡平,巩固了明朝海防。
万历元年(1573)秋,海寇再起,突袭闻峡澳,俞大猷因作战失利而被免职。万历四年,又任命俞大猷为署都督佥事兼右府佥书。俞大猷因年迈体衰,三次上疏乞求辞职,朝廷没有批准。万历八年(1580),78岁的俞大猷因病逝世,赠左都督,谥武襄,葬泉州郡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