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鱼虾贩运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着实招惹了周围人的眼球。鱼虾贩运生意是个投资不算高、进入门槛较低的行当,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所置办的全部家当,只要一辆摩托车和两只可以挂在摩托车上的大铁皮箱,因而短短数年之内,光就发现集市周边以及盐场各工区内涌现出许多同道中人。附近海边供应的鱼虾量以及各工区取捕的鱼虾量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而从业商贩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每位商贩拿货量的锐减。即使各位商贩约定俗成了各自的拿货区域,但光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已不能及时地保证那些老客户的订货量,他数年来辛辛苦苦形成的商业信用受到了莫大的冲击。心有不甘的光一直在苦苦地思索着对策,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来打破这种不利的僵局。
光是在某个夜晚躺在床上看电视时,无意中从央视的每日农经栏目里得到了启发。那期节目恰好是在讲述某位返乡创业的农民,承包数百亩水稻田养殖鳝鱼致富的故事。光忽然间就从中寻到了解决问题的灵感,故事的主人公既然可以利用水稻田来养殖鳝鱼,他也可以利用盐滩上的卤塘来养殖鱼虾,两者之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光为自己寻到这个合适的解决办法而无比兴奋,他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地告诉了躺在身边的小芳。
小芳是个贤淑的女人,也是个眼光独到的女人,她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家男人的勃勃野心。对光近期因生意不顺而出现的焦躁不安情绪,她时常劝慰光要知足常乐,他的贩运生意不好做,还有她手里的这个便利店撑着,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光婚后为家庭所做的一切,都让小芳从内心深处佩服自家男人的眼光和见解。她在支持光在盐滩搞养殖的想法同时,也向光提出了用什么卤塘、放养什么苗种、如何养殖的三点建议。光对小芳的三点建议较为认可,他想不到小芳竟然有如此的见解,不由得对小芳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