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弯一下腰又何妨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残暴之君。他在位期间,功臣也杀,奸臣也杀,贤士也杀,刁民也杀。杀得朝中民间战战兢兢,人人自危,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有个叫王朴的谏官,朱元璋倒是有心饶他一命,他自己却不肯,非要以自己的性命为代价向朱元璋要个说法,最终以自己的大好头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残酷的教训。
起初,王朴虽因犯了龙颜,但朱元璋只是罢了他的官而已。不久,朱元璋多半是意识到自己开了王朴不对,便重新起用他为御史。王御史刚刚上任,便又就当时的一些政事与朱元璋强争,结果没多久就再次惹恼了朱元璋。朱元璋咆哮着命左右将其推出殿外斩首,但没走几步,朱元璋又命令左右把他押回来,显然是有心宽恕于他。但当朱元璋问王朴“现在你改变了自己的主张了吗”时,王朴却得理不饶人:“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假如我有罪,又何必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仅有的一丝理智也化作了怒火,当即命左右“成全”了王朴。
在封建社会,帝王就是天。跟天作对,岂能讨得到好果子?在封建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人臣的,每天见到皇上都得三跪九叩,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看,跪都跪了,弯一下腰,又有何妨?
当然,此处的跪拜与弯腰性质不同,没有可比性。王朴的做法,也是一种自尊的表现。然而人不能把尊严无限宽泛化,自尊过了头,往往是自卑的表现,更是不智的表现。就说王朴吧,三番五次地顶撞皇上也就算了,而且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皇上,他也不是不知道,可就是因为性子太耿直,宁折不弯,结果连皇帝给机会都不要,以致毫无意义地送了自己的小命,实在是太不开窍。
弯腰是人生的必须,也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曾经在某杂志中看到过一篇小文章,大意是说,20世纪80年代末,内蒙古自治区某自治旗为防风治沙,曾经引进了几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生长的树种,包括大叶黄杨、槐树、塔松等,并在当地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2006年,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几位专家专门赶往当地考察植被情况,结果人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今,只有一种树种——塔松,成了当地植被的主力军,而当年与其一同推广的大叶黄杨、槐树等树木却已经很难寻到踪迹。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呢?专家们几经努力,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在严寒的冬季,当地的鹅毛大雪一下就是几天甚至月余。在大雪纷飞之时,大叶黄杨、槐树等树种承受不住“大雪压顶”之苦,树枝甚至整个树身被无情摧毁,久而久之,它们便在此地遭到了灭顶之灾。而塔松,是一种枝条比较柔韧的树木,当大雪压顶、不堪重负时,它们会“弯”下身子,将身上的积雪“抖落”,从而存活了下来。
其实,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写道:“我在农场里种了几十棵树,它们起初长得非常快,然而突然下了一场冻雨,每根小树枝上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这些树枝在重压下并没有顺从弯曲,而是骄傲地反抗着,最终在重压之下折断了,然后归于毁灭。它们不像有些树木那么聪明。我曾在加拿大看到过长达几百里的常青树,从未看见一棵柏树或松树被压垮过。因为它们知道如何顺从,知道如何垂下枝条,适应不可避免的情况。”
上述事实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中国人惯常认为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解。松柏之精神,不在其强,而在其韧。所谓的“青松挺且直”,其实是人们强加给它的精神,是一种文学意向,事实上它在面对风雪时,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宁死不屈”。
与松柏相对应的,是杨柳。提起杨柳,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江南少女的柳腰,想到浪漫,想到小资情调,想到缠缠绵绵,但绝不会想到任何与坚强、顽强、宁死不屈等精神气质相挂钩的东西。这同样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松柏有松柏的优点,我们应该学习其高洁、其挺拔、其耐贫瘠耐风寒,但杨柳也有其优点,有其值得歌颂、效仿的地方,懂得弯腰就是其一。正所谓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舌长存,懂得弯腰,实在是一种人生必不可少的大智慧。
很多人不愿意弯腰,无非是认为,弯腰是一种屈辱、是软弱、其实未必,有时候,弯腰是一种艺术、一种风度、一种人生哲学。弓不弯腰,箭射不出去;水不弯腰,无法波澜壮阔地前行;人不弯腰,就要碰壁、碰头;屈原不弯腰,只能以死明志;韩信能忍胯下之辱,遂有后来的封坛拜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仍需向土地折腰,向南山弯腰……就连成熟的谷子都懂得弯腰,一个成熟的人,自然也要懂得适时弯腰。
据说,印度孟买有一座著名的佛学院,它之所以著名,除了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之外,还有一个其他佛学院所没有的小细节,那就是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开了一道小门,这个小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若想进去的话必须弯下腰,不然只能碰壁。而这个学院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恰恰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从这个小门中弯腰进出一次,其初衷无非是为了让学生们懂得:一个人只有学会弯腰,学会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才能够出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所纠结、所郁闷、所苦楚的事情,不就是一道道的小门吗?如果幸福就在门那边,弯一下腰,不就顺利地过去了嘛!倘若你始终挺直不屈的脊梁,又怪得谁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弯腰都可取。看看那些树木,松柏也好、杨柳也罢,其随风而弯的永远是枝条,而不是主干,更不是根,我们的弯腰也要有个底限。动不动就弯下小蛮腰,那不是英雄,而是奴才。
2.硬碰硬,不如忍一忍
三国人物中,谁最有个性呢?
祢衡。
祢衡是当时的名士,才华出众,当时的另一位名士、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将其推荐给汉献帝,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然而汉献帝不敢自作主张,反将其交给了曹操。曹操也是个爱才之才,当即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想了个促狭的主意,让祢衡去当鼓吏,然后故意大宴宾客,让他击鼓助兴。谁知这反倒给祢衡提供了打击报复的机会,他当着众人,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令曹操十分难堪。曹操还没说什么,部下张辽受不了了,要当场杀了祢衡,曹操却制止了他,把这个不好消化的怪才免费赠送给了荆州刘表。刘表也不是傻蛋,不肯担当“害贤”的恶名,便把祢衡踢给了黄祖。黄祖是个简单粗暴的小军阀,二人话不投机,当场便斩了祢衡。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哈哈大笑:“这个腐儒自己找死,根本用不着脏我的刀。”
沿着传统史学家“尊刘贬曹”的思路,毫无疑问,祢衡要比曹操更君子些。然而祢衡也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君子标准,他恃才傲物,口下无德,把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吕虔、满宠、于禁、徐晃、夏侯惇、曹子孝等人全侮辱了个遍,这哪是君子所为?退一步讲,即便他这个君子货真价实,无疑也是个缺乏生存智慧的君子。而这样的君子,更多情况下是不值得也不应该效仿的。
常言道,识时务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英雄,也包括那些顺势察时、以忍求成者。
北京有句大俗话:“要想做爷爷,先得当孙子”。这话很糙,但话糙理不糙。谁都想当“爷”,谁也不想装孙子。但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再者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哪有什么理可说呢?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当真理都无法保障的时候,幸福又从何谈起?
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实即便是小女子,该忍也得忍。比如武则天,李世民死前听信袁天罡等人的谶言,说武姓将来要夺李姓的江山,便想让她陪葬。幸亏武则天机灵,及时表示自己愿意立即出家,为皇上祈福,这才躲过一劫。事实上,当时她已经成功勾搭上了李世民的继承人李治,也知道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宫中,但为了活命,她必须先忍着。硬碰硬,行吗?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都像项羽那样,明明“时不利兮骓不逝”,却不能忍一时之失败,最后青山都没了,还谈什么“彼可取而代之”?所以,面对为奴为仆的人质生活,勾践忍了;面对板子荆条、肋断牙掉和宾客们的小便,范雎忍了;面对无赖的裤裆,韩信忍了;面对袁术、袁绍、吕布、曹操、刘表、孙权,刘备都忍了。怪只怪他最后关头没忍住,结果让“陆逊小儿”火烧连营七百里。
人生充满了无奈,人必须正视属于自己的那份现实。别跟现实死磕,尤其是在没必要且没多大意义的情况下。跟现实死磕,就是跟幸福过不去。
人们常说:软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那么不要命的怕什么样的?怕能忍的。世上太多的悲剧,都是因为话赶话,气赶气,你不依,我不饶,最终恶化矛盾,当场血溅五步。所以俗谚称: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
硬碰硬,不如忍一忍,当我们处于弱势时,这句话尤其适用。当我们处于优势时,同样需要适当的忍让。忍、让、退、避,很多时候是一种素质的体现。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三言二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地有父子二人,性格刚直,生活中从来不低头、不让人。一日,家中来了客人,父亲让儿子去集市买肉待客。儿子拿着钱迅速进城,在肉案上买了几斤上好的猪肉,用绳子提着转身回家。在城门处,迎面碰上一个同道中人,双方不仅寸步不退,连侧一下身都不肯。二人面对面地挺立在那儿,相持了很久很久。转眼日已正中,家中还在等肉下锅待客饮酒,做父亲的不由得焦急起来,便出门去找买肉未归的儿子。到城门处,看见儿子还僵立在那儿,半点也没有让人的意思。父亲心下大喜,暗忖这真是我的好儿子,性格刚直如此!转而又大怒,这是何人,竟敢如此放肆。想到这儿他蹿步上前,大声说道:“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为父的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话音刚落,父亲与儿子移形换位,儿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亲则站在那个人的对面,如怒目金刚般挺立不动,惹得围观者狂笑不止。
很显然,故事中的父亲与儿子,包括那个与父子俩对峙的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性格刚直”。遗憾的是,生活中类似自诩“直性子”实则没素质的人并不少见。用老百姓的话说,这种人缺心眼儿。而生活中很多自认为精明的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忍一忍,让一让,貌似窝囊,其实不然。真正能忍的人,往往都是具有深厚涵养和高超能力的人。所以,《说文解字》直截了当地说:“忍,能也”。只有不明智的人才会和那些动辄叫嚣“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亡命徒一般见识。人生的拐点,往往就在你能不能适时地忍下一口气。
3.管好你的暴脾气
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乔治·巴顿号称“铁胆将军”,他脾气火暴,嫉“懦”如仇,训斥部下时极为粗鲁、野蛮,有些媒体甚至直接称他为“美军中的匪徒”。
1943年7月,巴顿担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在英国人亚历山大将军的指挥下,配合蒙哥马利将军的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一天,他来到后线医院看望伤员。
巴顿来到一位病号前面,问他:“你有什么要求?”
“我要回国。”病号小声回答。
“为什么?”巴顿又问。
“我的神经不好。”病号回答。
巴顿没有听清:“你说什么?”
“我的神经不好,我听不得炮声。”病号适当提高了声音。
这下可惹恼了巴顿,他大吼道:“去你妈的神经!你是个胆小鬼!你真是个混蛋!”
骂完后,巴顿并不解气,他上去给了病号一个耳光,看到病号流泪,他再次大吼:“不许你这个混蛋哭泣!我不允许一个胆小鬼在我们这些勇敢的战士面前哭泣!”
病号受到侮辱,哭声更大了。巴顿的怒火也更大,他再次上前给了病号一耳光,还把病号的帽子丢到门外,并大声地对医护人员说:“你们以后不能接收这些混蛋,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不允许这些没有男子汉气概的混蛋在医院内占位置。”
说完,他再次对病号吼道:“你必须到前线去!你可能被打死,但是你必须去!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队把你毙了!说实在的,我本该现在就亲手毙了你!”
结果,这件事情很快被媒体公开,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很多士兵的母亲要求立即撤换巴顿,某人权组织还要求将巴顿送上军事法庭。尽管后来美国军方和政界千方百计为巴顿开脱,力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此事最终影响了巴顿的“前途”——1945年,对德战争刚刚结束,巴顿便因脾气暴躁、作风浮躁、轻率,以及政治上的偏见被撤职。
将军训斥士兵,在各国军队中屡见不鲜,唯有巴顿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过激引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为其日后撤职埋下了伏笔,可见无论在任何场合,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冷静、沉重,把握好分寸。只知道发泄自己的怒火,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会愤怒的人是庸人,只会愤怒的人是蠢人,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才是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