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说
直来直去,固然是一种坦荡,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正话变为反话,曲折的说出来,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就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那么,办事如何利用这一妙招来对别人进行操纵呢?
利用逆反心理,出奇制胜
有时候,直接说出目的往往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对方在对你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全盘接受,而会进行筛选。如果你说某些事情是不对的,往往他就会偏执的认为是对的,非要跟你拧着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每个人作为一个主体,都会有逆反心理,体现在工作、学习、爱情、合作等等方面,如果能巧妙的利用这种逆反心理,就能操纵对方,使对方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
利用逆反心理,就是要正话反说,声东击西,顾左右而言他,先不直接挑明自己的目的,操纵对方自己钻到圈套中来。
前苏联心理学家 K?普拉东诺夫写过一本叫做《趣味心理学》的书,在这本的《序言》里,作者介绍了本书的基本内容后,特意推荐了其中第193页的内容,要求读者马上去读。“然而”,作者紧接着别出心裁地写道:“现在可别读第230页上的故事!”
为什么不能去看230页的内容呢?作者没有说明,只是下了这个禁令。一般读者都非常好奇,便把书翻到了230页,“禁果分外甜”五个字赫然便跃入眼帘。细看内容,作者谈的就是逆反心理,说人们对任何强加于自身的东西总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而不管强加的内容是对还是错,是利还是害。这种现象在人类刚出现时就产生了。为什么亚当和夏娃要偷吃禁果?并不见得是因为禁果好吃,唯一的理由是上帝禁止他们这样做。在这一部分内容里,风趣的作者又像预言家一样写道:他深信大多数的读者在拿到这本书时—定会先翻到了这一页,原因是他在序言里写了这么一句话:“现在可别读第230页上的故事!”
在读者大呼“上当”的同时,也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许多家长和老师及管理人员每每对孩子、学生、下属产生的逆反心理感到无可奈何,殊不知在古今智者们眼里,逆反心理正是可供利用的一种现象,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
推而广之,如果漫天的广告都是“这个产品最好”、“这个产品最棒”,消费者们一定会觉得生产者在吹牛皮,反而不会有强烈的购买欲望。可是有的商家别出心裁,说到“这个产品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觉,你信不信?”消费者一看到这样的广告就会好奇心大起,肯定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购买,商家指东打西的策略就有效的操作了顾客的心理,有了很好的收效。
逆着别人的思维来,打破常理出牌,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马铃薯在法国的推广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例子。
法国著名农学家安瑞?帕尔曼切从国外引进了马铃薯,但遭到世俗力量的反对:宗教迷信者把它叫做“鬼苹果”,在做了一段徒劳无功的努力后,帕尔曼切心生—计,他在自己的园子里种了一大片马铃薯,然后说服了国王,请他派遣一队卫兵来看守,不许他人接近。但卫队只是白天值班,晚上就撤走了。到了深夜,被逆反心理驱使的人们禁不住诱惑,偷偷摸摸地溜到这里,挖走土豆裁到自己的菜园,并且以此为荣。土豆种植之风便通过这种奇特的方式迅速扩散开来。
帕尔曼切巧妙的操纵着人们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他当初苦口婆心的劝说人们尝试一下这个新事物,肯定会遭到拒绝,可是通过这样改变侧重点的“歪戴帽子”法,却成功的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推广了新作物。
某某品牌新款汽车限量登场,某某时尚内衣限量上市,看多了这样的广告,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商家为何要对产品进行限量上市,这不是自己给自己设置发财障碍吗?营销专家认为,限量销售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营销方式,它不仅不会影响生产商的利润,相反还能为商家赢得更多的商机。
我前几天去家乐福,这段时间他们在搞周年庆。大卖场内的杨协成出了个新产品——原味豆奶,在搞促销,广告牌上写着“每人限购两支”。不是吧,这个都要限购?这个促销活动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也想买,但是广告词说是只能买两支,要是我买三支的话,售货员会如何处理呢?要是她不让我买三支,我就分开两次买。本来出于逆反心理,我要拿上三支的,后来想到要是不好喝就浪费了,于是我便拿了两支,是限购的上限了。买单之后便喝了,还好,味道还不错,有点后悔没有买多几支,才一块钱一支,300毫升,据说比较值。要知道可乐290毫升都是2块钱一支的,这个杨协成原味豆奶在促销活动之后还要升价的。
要是杨协成没有这个宣传策略,我也不会注意到有这个促销活动,也不会购买这么多支了。利用消费者的逆反心理,是一个有效的销售策略。很多消费者看过促销广告,以为只能限购两支,本来想买一支的,也变成选择买两支了。
“正话反说”“自己先否定自己”的艺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巧妙运用,往往能出奇制胜,带来石破天惊的效果”。
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有家牛排店,堂堂正正地命名为“肮脏牛排店”,令人望而生畏,又疑惑难解。可是那些不知底细的人,受好奇心的驱使,反而偏要“冒险”进店,一睹其中奥妙。
店里故意用煤油灯照明,以造成朦陇的气氛,天花板上糊着厚厚一层人造灰尘,四周墙壁挂着东歪西倒的纸片,墙角还摆上几件破衣具,锄头、草鞋这类物品作为装饰。进店后使人感到几分古色古香,仿佛回到了200年前的世界。
该店还有一条奇特的规定:顾客进店一律不许系领带,否则“格剪勿论”。而好奇者偏偏结着领带走进该店,只见两位笑容可鞠的小姐走过来,一人拿剪,一个拿锣,锣响剪落,领带当场被剪去一截。这时,又一位小姐上来递给顾客美酒一杯,吉样纪念品一份,所值足以补偿领带。然后领带与名片被贴到墙上留念。这一招术,从未惹起过顾客的不快,反而感到颇有情趣。
“肮脏牛排店”反其道而行之,达到了奇名、奇店、奇招的效果,店名不径而走,名扬四海。“最差的食品”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有家饭店的老板做了一个出奇制胜的“正话反说”广告:“本饭店经营最差的食品,由差劲的厨师烹调。”同时,老板还在饭店内口亮出了一块招牌,上边醒目地写着“最槽糕的食品”。许多顾客感到新鲜、好奇、争相光顾这家饭店,都想尝尝“最槽糕的食品”的味道,品尝后发现,其实都是美味佳肴,并且价格相宜。
结果,饭店美名远扬,顾客纷至沓来,老板巧妙地利用顾客对反面宣传的好奇心理,成功地对顾客进行了操纵。因为人们都腻了那些自吹自擂的广告,因而对这则的广告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像走路一样,有时候直来直往达不到目标,我们就只好从旁边另辟蹊径。做生意、处理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正面的劝说和努力没有效果,那就试试旁敲侧击,出其不意的利用和操纵人们的逆反心理让他们自己送上门来。有时候看似荒唐,但实际上却可能是操纵别人最有效的方法哦!
送他一个鸟笼,让他买只鸟
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从哈佛大学同时退休,在家过着田园悠闲的快乐生活。
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倔强地说:“我才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过了几天,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他的祝贺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
卡尔森一眼就看穿了詹姆斯的企图,轻笑着说:“我就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别费劲了。”
从此以后,只要有客人来访,看见那只空荡荡的美丽鸟笼,几乎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怎么死了?”
卡尔森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说:“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然而,这种回答每次换来的都是客人困惑不解、不相信的表情。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回一只鸟来养着。
这是因为即使这个鸟笼的主人长期对着这个空空的笼子不感到别扭,但是来访的客人总会惊讶地问这个空鸟笼是怎么一回事,奇怪地看它和它的主人。时间长了,这个主人就会忍受不了解释的麻烦,和射来的奇异目光。鸟笼会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主动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协调: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后来心里却不舒服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
聪明的人,能够根据这种鸟笼效应,从小小的细节源头,看出重大的隐患。
商朝的时候,箕子看到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吃饭,非常不安,认为商朝将要衰落。箕子说,大王现在用了这么精美罕见的象牙筷子吃饭,却还用着粗糙的杯子、碗、汤匙,肯定会越看越别扭,将来就一定还要把这些也换成玉杯、玉碗等与之搭配;用了玉杯、玉碗,将来一定会追求精美的食物与餐具相配,这样下去,大王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奢侈,国家将就此衰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总是倾向于不断地配置与之相适应的物品,以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生活中的这种鸟笼配套效应处处可见。
有人送了一只高档的手表,如果要戴上,就要配以相应的衬衫、西裤、外套、皮带、皮鞋、领带,皮夹子也要换成真皮的,然后眼镜也要换成更像样的。要用香水,然后发型也要打理,吃饭也必须出入更高级的餐馆,开销越来越大。
人们买到一套新住宅,为了配套,总要大肆装修一番,铺上大理石或木地板,配红木等硬木家具。而出入这样的住宅,自然不能破衣烂衫,要有“拿得出手”的衣服与鞋袜……
有一个女孩子挺懒,平时不注意整理房间,随手用完东西随手扔,整个屋子总是乱七八糟。她的男友苦劝无益。一天,这个男孩送给她一束非常漂亮的鲜花,女孩见了,特别高兴,就千找万找地搜出来了一只晶莹剔透的水晶花瓶,来插花。可是没多久,女孩就发现,花很漂亮,花瓶也美,可是放花瓶的桌子上杂七杂八地散放着许多杂志、报刊、小玩意儿。于是,她开始整理这些杂货,该扔掉的扔掉,该放在精品架上的摆放在架子上。然后呢,就是沙发、书桌、地板、床上都开始整理得井井有条。房间内看着让人赏心悦目了,卫生间和厨房不能太邋遢了吧。于是整个家都被收拾得整洁、美丽而温馨。起因不过是一束鲜花。
不妨说点善意的谎言
在面对病人时,谎言必不可少,在教育方面,适当的谎言也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美国作家欧?亨利写过一篇题目为《最后一片叶子》的短篇小说,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某公寓的一个房间里,住着一位身患重病的女人。她的房间外有一棵树,树叶在秋风的摇曳下,一片一片地飘落下来。病人守望着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想:当树叶全部掉完时,我也就要死了。
女病人的邻居一位老画家得知后,被这种悲泣深深打动了,他用画笔画了一片能够以假乱真的叶子,固定在树枝上。寒冷的冬天到了,只有那片叶子还孤零零、顽强地挂在高高的树枝上。那位濒临死亡的女病人守望着那片唯一的树叶,心想那片叶子是那么的顽强,能在寒风中傲立枝头,自己的生命也不能那么脆弱,是上帝为她留下了一片叶子,让她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于是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作为医生,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经常会宽慰病人说:“只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康复。”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会对病人说:“你根本没有希望了,很快就会死。”
同样,作为亲友,在去探望病人时,即使知道他活不了几天了,也要与医生配合,把谎话接着编下去,让病人满怀信心地接受治疗。因为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往往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即使没有奇迹出现,让病人在生病的日子充满快乐和希望也是一种人道精神的表现。这个时候,你不撒谎,还能做些什么?
教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教师如果善用美好的谎言鼓励学生,学生则会树立信心,并且真正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