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运用此法,要求领导者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要把握住复杂事物的脉动,预见其趋势,这样才能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提出相应的对策,做到因势利导、因势而动。历史上凡有重大成就的人,都是善于运用审时度势之法的高明领导者。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顺应历史的发展,把握时代提供的机遇,建功立业,在史册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其中蕴涵含着深刻的方法和原则,是领导者不可须臾离开的法宝。
方法论之一,集思广益揭示: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再高明的领导者,也不能单靠自己的智慧,就能制造出一整套达成大事业的行动方针,他要集中群众的智慧,要遍采众人之长。
方法论之二,集思广益还包含着就某一具体问题处理上也要广开言路,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只考虑一种方法,而要围绕这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措施,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利弊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实施之。从这个角度说,集思广益包含着决策民主化、决策科学化的思想。
似有实无
威势是力量的显现,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有力量不用特别展示,也会表现出来;没有力量再怎么装扮也只是一种虚势,而不是威势。
然而若把威势问题纳入激烈变动的冲突中来认识,问题就复杂了。对峙双方的主体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受利益、目的、认识水平、洞察力、智慧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就会偏离,产生误解,有时会认假成真,有时把真作假。威势问题在人的面前就会演化出千变万化来。站的角度不一,出自不同立场的各色人物,就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再加上威势固然是客观的,但如何显示威势的方式却有人为的成分在内,人有对威势显示方式的选择性,所有这一切给人的智慧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大的活动空间,于是,似有实无造成威势之法就诞生了。
这是一种以微小的细节、似有似无的暗示,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和意识紧张状态,逼迫敌对主体做出与其感性认识不相符合的结论的高级领导术。它可以通过一些虚幻的东西来切实改变对峙双方的力量对比。运用此术的一方依靠虚实变换,以虚当实,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在有条不紊的操作中,从心理上击溃对方,以达摆脱困难或迫敌就范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屡试不爽,每每都有人上当。
因形造势
高明的领导者在做事过程中,都要走一步看一步,采取一个措施,要考虑这个措施的连锁反应,正确估计到它的正、负效应,选择能达到效果最优的步骤实施之,以达到以小力成大举的目的。按现代的说法,这是唯系统论的方法,把握系统的关节点。打通系统的关节点,一个系统就全通了。古人虽不知系统论之词,但其方法的实质,则与系统论观点相差无几。
中国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就具有这样的眼光,他曾果断中止了其姐不适当的服饰行为。宋太祖的姐姐是魏国长公主,有一次穿着贴有翠羽的衣服来到皇宫拜见宋太祖,姐弟相见,家常话说完,太祖又对她说:“你该把这身衣服给我留下,今后不要再做这类服饰的衣服了。”按理说,作为王公贵族的服饰,做皇帝的本不应该干涉,穿好一点,外人也说不出什么来,所以长公主笑道:“我这衣服也不算特别,这才用多少翠鸟的羽毛?”但太祖想得比较远,说道:“我只怕后宫诸妃、亲戚,甚至乡里妇女竞相仿效,翠羽涨价,百姓以卖羽取利,杀生日益增多啊!”赵匡胤确实高明,看到了这个关节点一开,带来的是负作用。因为它会导致一个系统的连续动作,他姐姐穿贴用翠羽的衣服,事虽不大,但经过系统的连续放大,后果就严重了。因此,他果断阻止了这种做法。
这一做法也被不少的有识之士运用到治理经济、发展产业上去。
情感策动
情可以激励人,情可以感化人;情可以给人以压力,情可以给人以动力;情可以使人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情也可使人步入绝境、身败名裂。正因为人的情感有如此作用,情感自然就是古往今来高明领导者手中的特殊力量,是激发他人的手段。领导者如能正确地对部属、乃至领导使用情感策动手段,会使他们产生振奋、鼓舞、信任、激励之感:小者可左右个人的行为取舍,大者可形成万众一心的群体力量。
可以说情感是一种无形的武器,也是一匹难以驾驭的烈马,领导者要寻其源、穷其性才能发挥出它的威力来。
关于“附”的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决策是一个决策者做决定的过程,也学到了不少关于决策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附”中我们认为还有必要告诉大家一些关于决策素质方面的东西。因为决策是需要素质的,尤其是决策者的个人素质。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附”学会更多思考。
■
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那就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容易,但却非人人能做到。
人贵自知
想自己的权力更大,想到更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上去,要做出比别人更大的成就……几乎所有人都有上进心,都有改善现状的欲望。但是,正确评估自己的人,完全有能力接受自己的现状,这对于想成功的人来说是关键之一。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些缺点和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这一点只要看看那些伟大的成功者就能立即明白,他们都接受了自然的自我。
接受自己,对于正确的自我评价非常重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勇于承担责任。
名著《哈姆莱特》中,波洛涅斯这样说:“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你只要遵守这一条,剩下的就是等待黑夜与白昼的交替,万物自然地流逝;倘若果真有必要忠于他人,也不过是不得不那样去做。”
提高自我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自己平时的优点大声地复述给自己听。对自己性格中的长处、出色的成绩,都要给予肯定,并把这些评价贯注到自己的大脑中。
这种评价带给你的印象越强烈,那个潜在的自我就越会被发掘出来。这种评价中的自我形象,还应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地更新,使其总是适合于你的最高基准。
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语言和形象对身体机能的影响研究。根据研究成果显示,即使胡乱说出的话,也会对身体机能发生惊人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控制自己的言语。在强者的语言里是不会出现轻贬自己的话语的,即使是自言自语。败者却不然。情绪一低落,语言就立即变得微弱,“我嘛,本来就不行”“天生就不成器”“要是能有那么个条件嘛……”“不过……”“那时候本应该……”等。
强者每天都在对自己说“我行”,“我已经准备好了”,“这次没问题”,“比上次精神状态好得多。”他们的自言自语,是为了勉励和激发自己。
知道了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就会在人家奉承自己的时候,一面思索阻止他们说下去的办法,一面去发现自己新的目标。
有些人为了承认那些不如自己顺利的人的价值,采取贬低自己的做法。有时他们对自己的贬低会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你的工作如此成功,祝贺您!”
“哪里,那算什么,不过是运气罢了。”
“这是哪儿的话——了不起的成功啊!”
“哎,不值一提!”
“你这双皮鞋真不错,刚买的外国名牌吗?”
“我看跟乡巴佬的水平差不多。”
败者把“谦逊”完全曲解了。他们以为把自己从山崖推到低凹处,表现出一些屈辱的幽默性,就是“谦逊”,但糟糕的是,他们的耳朵完完全全地收听了这些自我否定的语言。而机械运动着的大脑,随之又把这些话不知不觉地当做应该记录下来的事收藏起来了。
胜利者无论对什么样的奉承话都只是轻声地说一句“谢谢”。奉承也好,祝福也好,仅仅“谢谢”就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了,率直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也可以提高自我评价。
科学家对那些曾到达人生理想顶峰的伟大胜者作过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自我做较高的估价。像富兰克林、爱迪生……如果你读读他们年轻时写的东西,就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的高度评价着自己,高度认识着自己存在的价值。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尽管眼盲耳聋,却在一生中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爱因斯坦没考上大学;伽利略在西服店里打过小工。然而,他们都流芳百世。美国总统林肯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他在大家感到无望、屡屡失败之后仍然没有气馁。以色列的麦纳汉姆·贝律曾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年轻时还因参与军人反叛活动而坐过牢,但是他最后成了国家总统。
在运动场上,在企业经营方面,在科学技术领域,几乎一切胜利的成功者都是明朗地承认着自己。他们对自我形象感到满意,对别人能够客观评价自己而感到高兴。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极自然地把友人和支持者吸引到自己的身边,从不孤立。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鲍尔奇曾经受托为一个晚宴确定宾客座次。在宴会前,他告诉大家,请宾客自便,喜欢坐在哪儿就坐在哪儿,他说:“重要的人都是不在乎的,而在乎的人都是不重要的。”
鲍尔奇这个法则可以说适于一切场合。清醒认识自己“位置”的人,没必要为争位置而不顾一切;也没有必要把自己置于有利地位而出风头。正确的自我评价只是默默地给自己指示着该努力的方向。
胜者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为自己而自豪。因为他们确信自己有价值,所以才能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大家。
但是也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犹如一个胃口小的人吃下一块大饼会撑着一样,如果一个能力低的人干的事超过他的能力,那么他一定也一事无成,不如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不仅会成功,而且也会提高能力增强信心。
要认识我们自己的力量,有5个主要方法,它们是:
利用心理方法,客观地测试你的能力;
留意朋友、同事、老板、顾客对你的反映;
用心检视你的过去——追踪过去可显现现在和未来;
把自己置于严厉、新奇的环境中,使你几乎到达崩溃的临界点,然后,从行为中去认识自我;
运用想象开发潜伏的能力。
这5种方法都可以产生宝贵、新鲜、不同的认识。对认识自我大有裨益。
你有哪些优点
现实中有很多人,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没有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才能。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他们没有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甚至有些人因此惨淡地走完一生。这就需要人们充分认清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的长处应该发挥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驾轻就熟,一往无前。
一般来说,任何人都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则表现平平甚至一窍不通。如果撇开了最擅长的工作不干,便等于抛弃了你拥有的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别的工作上,即使你能努力克服弱点,至多也不过使你得到一个业余专家的美称。
在你所擅长的领域中力求专精,你必将更臻完善,更为快乐,而且更为安全和易于成功。
可悲的是,有许多人甚至连他们本身真正的才干和优势是什么也不知道。
原因之一是,你很容易因为初次成功而陶醉不已。你能获得初次成功,很可能只是因为某一次特殊的机遇使你做得很出色。当你做这一件事成功了,你便误以为你做任何事情也能成功。这样,你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从而导致你陷入无所作为的陷阱,甚至使你误入歧途。
举个例子,某次你向农场推销农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你就以为你是一位了不起的推销人才。于是你就去担当一项较大的任务,向工厂推销某种工作大型机器——结果却完全失败了。
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也许是因为你擅长对农民们推销。如果真的如此,那么也许你可以在推销农业机械方面获得成功,而不宜企图马上想做其他各类机器的推销员。
当然,不要误会,所谓专业化,并不是说你只要局限于狭窄的一个领域。你在继续积累经验的同时,可以扩大你的领域。但是当你这样做时,应该从自我的长处出发,而不能避实就虚,这样才可以发挥你的最大优势。
这位农药推销员,要想发展成为一位成功的农机推销员,必须先扩大他的学识。他需要了解市场、机械、耕作、,农民习俗心理和其他相关课题。在逐步扩大视野时,也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擅长,而在其他方面则捉襟见肘。而后,是否真的成功,还要看他是否能够学习、借鉴和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一,你应该认清你真正的才能和限度。这就需要做自我心灵的探索,需要对你自己做一番诚实的评价,也需要经过某些试验。
第二,你应该以你最擅长的方面为基础,制订一套全面的发展计划。你应该从事一项你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的工作。切忌不停地改变你的专业,见异思迁;你应当牢记,你每做一次改变,都会有一些无法弥补的损失。
第三,你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扩充你的知识领域和提高你的思想境界,不断吸取新经验。
第四,你应该培养在事业上成功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技术”——即选用精干人才的能力。当你的工作责任加重时,尤其是你的管理责任加重时,你更应该取用他人之所长,知人善用,来弥补你自身不足。
第五,千万不要忘了你的能力极限。你将会发现,在某些你优于别人的领域中,你能有超人一等的成绩,因此根本用不着在你不如他人的领域中去争取成功。
然而由于在某领域中成功所带给你的信心,会使你感到一种诱惑,觉得可以冒险投身于新的领域。当然,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是正常的,而且也是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走得太远超过了你能力限度,那你就将走向反面。
你一定听过很多有关通才和专才差异的谈论。但你对你所听到的那些话,应当很好地加以分析。
比如,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什么专才无法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这种论调会造成这样一种误解,即好像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人才,并不需要有什么专长。
其实,成功的事业,既需要有通才的思考,又需要有专才的技术。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专才,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所谓通才,说穿了也是一种特殊的专才。他学会了将其专门技术扩展到一个较大的领域——管理。如果就管理本身而言,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专门技术呢?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通才,正是一种特殊的专才,是能够在较高层次实施决策的专才。如果你具有——或是你自己认为你可以通过培养达到——占据那些重要职位所需要的一套独立的能力的话,那么你不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当然,如果你自我分析的结果,发现你并不想成为管理人才,你也完全不必感到内疚。你仍然能在你自己熟悉的领域内,以一个专才的身份,从事你较别人更为胜任的工作,从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如果你不信,你不妨去同任何一位从事具体工作而获得成功的人谈谈,他必定能够享受到工作中的乐趣,那就是他得到的最好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