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路微电子有限公司总裁彭泽忠校友
彭泽忠,1956年9月27日出生,重庆人,微电子行业,博士。1982年,彭泽忠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微电子器件专业;1988年、1992年先后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博士学位。彭泽忠博士在美国多家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微电子产品研发,有10多年的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美国已获得20余项专利,在重要的国际技术交流会议及杂志上发表25篇国际技术论文。彭泽忠博士致力于X-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广泛的实践应用,现任凯路威集团董事长/CEO,在四川、江苏、上海拥有独立成熟的分公司。
非凡的起步
31年前的一天。
贵州省遵义县新蒲区新中人民公社(现新蒲镇)知青农场。
停电后,农场静悄悄的。公社一位干部正检查工作,忽闻一阵乐声,便寻声而去。推开一扇房门,只见一个小知青正在捣弄一台简陋的收音机……
几天后,一纸调令让小知青走进公社广播站。那时,广播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地位非同一般,能“触电”者,肯定“又红又专”。
不到一年,新中公社广播覆盖率就像孙悟空翻筋斗,从30%蹦到了100%。新中人民公社成了各地学习的标杆……也许,那位公社干部并不知道,自己推开那扇房门时,竟已经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打开了成才的大门。
31年后,那位小知青在微电子领域以一系列领先发明,让世界认识了他,更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人。
小知青,叫彭泽忠。
彭泽忠好奇心特强。
当娃娃时,家里的玩具、工具、用具,都免不了被他“五马分尸”、一一探个究竟。于是,他得了个绰号叫“包整烂”。
读四年级时,一天去舅舅家,见舅舅在摆弄一个小盒子,里面的小板子上插满了五颜六色从没见过的玩意儿。更奇的是,舅舅一拧旋钮,小盒子竟然唱起歌来了……真了不得!
舅舅告诉他,这叫收音机。他好奇地缠着舅舅问这问那,从此迷上了无线电,只要看见有关无线电的书报杂志,他都借来从头读到尾。一边读,一边试着动手,中学时竟然作成了一个小电机,令他的物理老师大吃一惊。
调到广播站后,各种各样的无线电设备令彭泽忠爱不释手。不出半年,这些设备就被他拆了装、装了又拆的弄了好几遍。他在不停地拆拆装装中,做了不少从书本到实践的探索。
1977年恢复高考,彭泽忠苦读了3个月,从67∶1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
坐在明亮课堂、畅游知识海洋,彭泽忠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犹如赴盛宴的饥汉——课程表早已不够“吃”,自己常常“加餐”求解难题,这几乎成了他的课余爱好。一次,为解一道国外著名的几何题,他废寝忘食一周多,终于攻克难题,又使老师大吃一惊。
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重庆电子部24所,从事集成电路研究。时逢改革开放,留学潮起。那时,大学生为人所仰视,但这个求知欲旺盛的小知青没有陶醉于“天之骄子”的光环中,他想要当一名“洋插队”。于是,业余时间他全泡在书店里,结果,彭泽忠连闯八道关,终于获得批准赴美留学。
在同事们的道贺声中,他笑口才张,却又愁上眉梢:“洋插队”没一两万美元莫开步,而自己的月薪才50多元人民币!
一筹莫展之际,有位爱才的领导力排众议,以“人才难得”的理由说服众人,才使得彭泽忠获得了一笔特批经费赴美,圆了他的留学梦。
“留学改变了我的一生。”彭泽忠说,“这些年来,我唯有努力学习、拼命工作,用创新去感恩。”
到美国马里兰大学时,已开课两周。最要命的是英语基础差,上课常常听不懂。这时彭泽忠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知青生活:第一天下地劳动,稚嫩的双手就凸起十几个大血泡;第一次插秧,收工后腰杆似乎已经不属于自己;第一次担牛粪上山,下来双肩红肿,两腿几乎挪不动了;寒冬腊月,赤脚踏着薄冰修水渠,新开的石碴把脚板划开道道血口,却不知疼痛;呵,还有那个大年初一,几个知青早早起来,就着“玻璃汤”(清水加盐不见油珠却带铁腥味的汤),匆匆扒了早饭,戴斗笠、披蓑衣、蹬胶靴,顶瑞雪、迎朔风、踏冰碴,赶几十里山路回到温暖的家,母亲揽着归来的儿子,心酸的泪泉涌而出……
“有那杯苦酒垫底,什么困难我都能应付了。”回首往事,他充满自信。
于是,他悬发刺股、不耻下问,勒紧裤腰带吃最便宜的面包,比同学流更多的汗水,终于2年获硕士学位、4年获博士学位。
读博士期间,彭泽忠已在世界著名的微处理器厂商AMD公司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微处理器研发。获博士学位后,他主持两个顶级项目研发,又任硅谷一家公司资深研发经理。
彭泽忠专攻“非挥发性内存”技术。
留学第5年,他的首个发明获得美国专利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彭泽忠已获28项美国专利、6项中国专利,其中,有两项革命性的发明创造。
此前,运算、代码存储元件由于制造工艺不同,只得分别制造、分立设置。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将两者合成一体?
美国同行众口一词称赞“好主意”,但又断言“不可能”——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制作工艺的产物啊!
不可能?他那习惯反常思维的大脑不分昼夜地思索着。一个深夜,灵感竟在梦中悄然而至——就像门捷列夫梦中顿悟元素周期表那样。他从梦中惊醒,迅即翻身下床,抓起笔飞快地运算起来……仅仅根据存储器元件的物理特性稍作改动,且原有工艺不变,他就成功地实现了运算和存储功能的高效集成!
这次,轮到他的美国同行吃惊了。
2001年,彭泽忠首创的存储器XPM专利技术问世,随后他在硅谷创办了公司。现在,XPM专利技术产品已广泛用于微机、高清电视、工业装备、电子游戏等方面。
另一项重大发明,也是在梦境中走出“八卦”,于2004年发明了应用于超级永久存储器的独特RFID技术(射频电子标签)。这种电子标签,高保密、高可靠、高效率、成本极低,不受温度、电压、读出次数等因素影响,资料存储可达百年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可靠、成本最低、通用性最强的产品,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如物流管理、门禁管理、防伪标签以及工商业的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等领域。
这项非常重大的突破,被美国同行称之为“继网络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好几个发明是在梦中获得灵感的。”彭泽忠说,“大概这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
勤学、勤思、勤做已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习惯。“小时候父亲说的‘天道酬勤’,我一直牢记在心。”他说。彭泽忠的父亲是建筑工人,没有多少文化,但爱动脑筋想问题,干活又快又好,因此常常戴上象征着荣誉的大红花;他的母亲则吃苦耐劳,修过皮鞋、补过轮胎、进过扫盲班,一直在外打零工。四姊妹中彭泽忠排行老二,又是独子,身上却没有娇惯的影子——这位创意无疆的存储器专家,全面继承了父母勤奋、吃苦耐劳的基因。
成为凯路威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后,彭泽忠仍挤出时间泡实验室。他对科研攻关兴趣之浓厚,就像当年在大学把解难题作为业余爱好那样。
6月初,彭泽忠回贵州参加“知识经济与贵州”研讨会,短短几天,又一项发明已在他脑海中形成。
“暂时保密,”他微笑着对笔者说,“这是商业机密。”
彭泽忠说他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留美初期的语言关,也不是屡攻不决的科技关,而是“在硅谷创办公司的时候”。
公司创办不久,美国突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变成了最不安全的国度,股市大跌、游资外逃、融资困难,带着好项目出走美利坚去寻金果园者甚众。
创业之初,再好的产品也如深闺淑女待人识,开拓市场、建线批产、深化研发等都急需资金。9?11使得融资难于上青天,财务报表总是“绿肥红瘦”,况且彭泽忠的太太无工作、家里还有3个小孩。
“有知青那杯苦酒垫底,从社会最底层走来,就没有吃不了的苦。”他眉宇间露出饱经沧桑的刚毅,“而今遇到挫折,或是面临挑战,我脑子里全是乐观细胞。”
那阵子,他尽量消减公司和家庭开支,抵押房产发放员工工资,靠信用卡借贷维持家庭及公司小额资金周转……
一年后,曙光初现。XPM专利技术芯片通过测试验证,著名的诺基亚风险投资公司一下向彭泽忠的公司注资150万美元。随后,“多米诺效应”显现,几家有名气的投资公司先后注资700多万美元。公司由此转入发展期,迅速声名鹊起,台积电等世界十大IT厂商成了他的用户,公司连续3年被评为“全世界最具成长潜力的60家初创公司”之一。
还有一位台积电高管看中彭泽忠的人品和蒸蒸日上的事业,毅然加入他的团队。
扎实的专业基础
彭泽忠博士在美国多家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微电子产品研发,有10多年的丰富经验,并富有成果,在美国已获得20多项专利,在重要的国际技术交流会议及杂志上发表25篇国际技术论文。
经多年研究,彭博士发明了一种基于深亚微米CMOS工艺技术的不挥发存储技术——XPM。此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超前世界著名存储器厂商INTEL和AMP等公司的不挥发存储器技术两代!XPM存储器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100%的深亚微米标准CMOS工艺,在同样的工艺档次上,XPM存储器(大约18次掩膜)比传统的EEPROM或Flash存储器(大约28次掩膜)成本降低30%。又由于XPM存储器可应用最先进的CMOS工艺(0.13?m)生产,芯片面积(Die Size)为0.25?mCMOS工艺的1/4,所以产品的最终成本可进一步降低。由于XPM存储器与制造CPU、DSP的工艺完全相同,所以具有优异的片上系统(SOC)嵌入性能。XPM技术采用了有别于EEPROM和Flash的数据存储原理,XPM存储器具有极高的数据保持能力、抗侦破能力和抗篡改能力。XPM是一种理想的廉价、高性能的现场可编程档案式(永久性)数据存储器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潜力。
XPM技术相关的多项专利申请已得到美国专利局和中国国家专利局受理。截至2005年6月,彭博士已获得美国专利局授予的与XPM相关的9项专利,获得中国国家专利局对于7项专利申请的受理与网上发布。
彭泽忠博士是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IEEE)协会会员、华美半导体协会会员、硅谷工程师协会会员、中国网络技术协会(Chinese Internet and Network Association)会员。
艰难的创业——创业从硅谷迈步
彭泽忠博士的第一次创业是从美国硅谷开始的。
1982年,彭泽忠以优异的成绩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毕业,1988年和1992年分别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学位。与旅法学子何跃毕业后就选择了创业不同,彭泽忠同另一部分留学人员一样,以自己在高新技术方面的造诣选择了到大公司做技术工作。
1990年,彭泽忠进入全球第二大CPU生产商——美国AMD公司工作,任高级工程师。在这里,他亲眼见识了高新技术转化成产品直至财富的过程。在AMD工作5年,这种情形就刺激了他5年。于是,彭泽忠萌生了凭自己一技之长创业的念头,并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到世界高新技术的发源地——硅谷取得创业的基本经验。接下来,他来到美国硅谷Gatefield公司任技术开发主管,之后又到Actel公司任资深研发经理。
彭泽忠在硅谷长期工作,在不挥发存储器工艺技术和FPGA等领域拥有了10项美国专利和超过25篇的专业论文。2001年6月,他经过努力在硅谷创办起了美国凯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为“Kilopass”,有万条路之意。
吸纳风险投资
美国公司的成立虽然离彭泽忠的绵阳公司成立才仅仅3个月,但这却给了他归国创业的信心和运作公司的经验。
2001年,彭泽忠到绵阳商谈建公司事宜时心头仍有一个隐忧,即企业需要大笔资金如何解决?因为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初期规模较小,这个“新生期”需要扶持,且留学人员归国,除了有较好的项目、先进的专利技术外,往往没多少钱。于是,彭泽忠考虑通过自己的专利技术寻找合适的风险投资,以“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的模式来运作公司。
但国内融资较难,几百万、几千万美元都难找,彭泽忠也接触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因风投机构对高科技项目了解不够,并在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不敢下手”,且由于国内的风险投资尚欠完善——按中国工商注册法法规,建立的公司如彭泽忠以技术入股则比例不得超过35%。这也是他所担心的地方,因为这样意味着他很难掌握公司的控股权,进而有可能导致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