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市长陈新有校友
陈新有,1961年10月出生,陕西渭南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曾任东方汽轮机厂副处长、处长、副总工程师、厂长助理、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集团)董事,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董事长、党委书记,东方电气集团东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等职(2001年10月~2003年10月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挂职锻炼,任州委常委、副州长;2009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5月任德阳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理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09年1月任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谦谦君子。高大的个头在倾听讲话时,总是微微向前倾着。从刚出校门的天之骄子,到骨干央企的掌门人,又到380万人口城市的市长,他的微笑总是把人们和他之间的心距拉得很近,无论对方是普罗大众,还是身居高位者。
国家级专家。他被称为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设计“三剑客”之一,大学毕业后从汽轮机最核心的叶片组干起,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
现代管理者。他总在棋盘上看到两步、三步甚至更多后势,为纷繁复杂的矛盾建立坐标,从中找出最具关键性、最制约全局的“瓶颈”,并深入思考全套解决方案。
战略思考家。他总是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和发展思考,评判当下,研究趋势。他总是在围绕着规律谋划未来,并敢于实践、敢于挑战。
有魅力的人。他身边的人说,他身上有一股气场,能够带动着大家跟着走他认定的路。这些品质成为他们感受到的魅力所在:敢于表达个人观点,敢于决策,个性执著,追求效率,心中怀着极大的善,眼界思维总是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发展。
他的一位老同事,始终记得他说过的那句感人至深的话:“我个人事小,公家事大。”
这是他被公认的品格:一心想着事业,始终胸怀大局,以此成为自觉,成为自律,无论角色如何变化。
他叫陈新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博士毕业,于2009年5月完成。
人生最大的角色转换——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方电气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董事长调任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不了解的人为他捏着一把汗——搞企业和做政府官员是两条道,他能跨过来吗?
熟悉他的人胸有成竹——多年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使他拥有化繁为简又再造流程的掌控力,他一定能做好!
这也是我们的疑问:曾被认为是企业技术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他,怎样再“复合”一次,成为优秀的区域发展带头人?
探访也好,解密也好,由此开始。
18年锻造的国家级汽轮机专家
1982年,陈新有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在那个大学生珍贵过大熊猫的年代,他可以选择任何中意的大城市。然而,他来到了四川,来到堪称偏远的绵竹市汉旺镇,在那里,一群“文化大革命”后首批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从四方云集,在老一辈东汽人的带领下,实践产业报国的理想。正是这群钻山沟的年轻人,如今成为领掌国家大型骨干企业——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管理精英,更在“5?12”大地震中带领8000东汽人迸发出感天动地的“东汽精神”。
掐指一算,到2000年离开技术部门进入管理层,陈新有和汽轮机技术打了18年交道。
总是干着局部想着整体
青年陈新有对汽轮机技术几近痴迷。东汽宣传部副部长孙岩松说:“工厂在大山里,下班后无所事事,大家会摸出扑克牌。陈新有就老是喊着大家来研究技术问题,挺出名的。”
在当今的国有企业中,东汽堪称一个范本甚至“绝本”——自1974年投产以来,没有一年亏损。从“三线建设”时代出于战备考虑而从哈尔滨、上海抽调精兵强将来龙门山下组建东汽时起,第一代东汽人形成并传承的优秀企业文化,给了陈新有及其他年轻人深厚的浸染——对创新的孜孜以求,对先进技术的日思夜想。
学习涡轮专业的陈新有被分配在汽轮机最核心、关键的技术岗位,它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设计处叶片组。如今身为东汽总师办主任的潘家成与陈新有共同渡过16年技术人生并长期搭档,他说:“我们现在有几百种产品型号,但叶片却只有几支。一般叶片设计人员会在专业上做得很深,但面比较窄。陈新有的特点很突出,他不仅有深度还有广度,特别注意收集国内外汽轮机厂家的技术和市场信息,他脑子里有整机的概念,这也成为他后来担任汽机室主任的主要因素。”
立足当下,不止于当下。重视深度,更关联广度。
陈新有的大局观从那时逐渐显现——研究叶片时,会主动把与叶片相关的技术环节逐一“啃”透,形成整机认识,又从整机的角度返回到叶片的研制;负责整机设计,会主动去了解电站的形成与运转,再从电站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观照整机的功能完善;担任设计处副处长、处长时,他利用为电站服务的机会,四处结交朋友,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市场动向。
“他是一个灵活的人”,潘家成认为,这是陈新有后来成长得很快的原因。在旁人看来,陈新有深信“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中医“头痛医脚,左滞行右”的理论,其实是这种哲学的深刻而直接的体现,“陈新有有中医思维,我们很佩服”,潘家成说。
作为闻名全国的汽轮机专家,陈新有最为人称道的是领衔“645”叶片的研制。1995年,东汽与伊朗签订了32.5万千瓦机组的制造合同,这是中国最大成套发电设备的出口订单。这个订单的挑战之处,在于它使用的是空冷叶片,且需要独立开发645毫米叶片。
当时,陈新有任东方汽轮机厂设计处汽机室副主任。在东汽历史上,建厂伊始就建立起了产品实验室,对技术攻关,东汽人有勇攀高峰的志向。被称做国内外“王牌”叶片的851毫米叶片,就是第一代东汽人靠几十麻袋手写纸算的草稿研制出来的。这一次,向技术高峰发起冲锋的使命落在陈新有和他带领的团队身上。
如果说851叶片是东汽“拿来”国外先进技术的典范,645空冷叶片则是地道的“东汽造”。
这是中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又一个里程碑。一般汽轮机都使用水来冷却,即“湿冷”,而这台机组需要考虑北方地区缺水多煤,冷却需用空气的现实,即“空冷”。国内极少有同类技术借鉴,大容量机组更是没有。当时,计算机虽已进入设计领域,但运算等级低、速度慢,输一组数据进去结果在两三天才能出来。而且,由于交货时间短,寻常要用两三年才能研制出的新型叶片,必须压缩在一年的时间里。
陈新有发挥了他善于统筹协调的特长。一组人员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做下一步计算的准备,另一组则准备需要计算机计算的数据,十几位设计人员在一年的时间里加班加点,却很有序。后来,东汽又相继研发出990毫米、1200毫米叶片,但645毫米叶片无疑是载入史册的。
曾担任过陈新有副手,现为东汽总设计师的王建录说:陈新有随时都有提高汽轮机经济性的技术革新想法,并注重从工业实验到标准生产的转化。这些层出不穷的小改造为后来东汽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整机优化及新产品研制奠定了基础,技术部门的创新氛围也达到一个新高潮。现为东汽重建办特别顾问的老厂长许正威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国内汽轮机专家,正是他把陈新有从技术岗位提拔到管理岗位。他的评语是:陈新有是设计处“三剑客”之一。
在陈新有赴任东方电气集团高级副总裁时,离任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语:在汽轮机技术领域,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机械工业拔尖人才,为东汽汽轮机技术和技术管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汽轮机叶片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作为主研完成了“600MW汽轮机末级动叶片(40寸)”、国家“七五”攻关课题“汽轮机末级叶片颤振研究”“高中压缸全三维弯曲叶片级设计及试验研究”、国家“863”攻关课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FSTW-CIMS”等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术与技术类奖励。
一生都与能源结伴
2009年8月13日,德阳被世界关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向德阳授牌,成为“清洁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国际示范城市”,国内唯此一家。特别是由陈新有代表德阳市与工发组织签约、联合注入资金成立的“西部产业发展基金”,将更是为德阳留下永久的国际平台。
这是陈新有在一年零两个半月前,赴任德阳市长后做的第二件与能源相关的大事。
这一次,是关系到德阳灾后重建“构建新的产业体系”的关键之举。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不断涌来的新形势下,历史选择了德阳,也选择了陈新有。
前半生作为技术专家和制造企业,陈新有不断思考人类能源的起源与走向;如今,作为主掌一地发展的决策者,陈新有更在思考这些根本规律与德阳产业的结合点在哪里。
7月29日,陈新有向德阳全市干部作《加快灾后重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报告。他用精心制作的PPT形象直观地作了一次能源知识的讲授,让重装之都的推动者、建设者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德阳面临的机遇和选择。
能源的起源是一个物质转换为能量的过程,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能源除核能外,都可归入太阳能范畴,如太阳光热的转化、水能、风能、化石能(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生物质等。
人们把蒸汽机的发明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这是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把电能的发现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滥觞,这是承载人类文明的终极能源。在经历了百年来对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广泛使用后,人类看到了危机——
全世界石油还能用多久?尽管地层中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确地估算出来,但据石油专家们的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1997年间向地球索取了大约5000~8000亿桶石油,占当时探明储量的85%。自那时以后,新发现的油田几乎使储量翻了一番。地下总共还有2万亿桶石油可供开采利用,可供人类消费近80年。
全球变暖危机源自何处?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考察了近100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的相关性,提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陈新有认为,气候变暖的根源还在于能源结构。两大危机其实是一个:能源方式的可再生、清洁化。
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替代方式,也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提升现有能源技术的节能化,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催化下,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能源新政的大举出击,新能源经济、低碳经济再度升温。继2006年《京都议定书》后,今年底,哥本哈根峰会又会将此推向高潮。
陈新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球能源结构中,核能只占不到5%,太阳能居主导地位,煤、石油、天然气是历史太阳能,风能、水能、光热是当期太阳能。他算了一笔账:即使是最先进的可燃煤发电技术,1千克煤可发电3.5度;而通过煤→电→硅→太阳能电池,在其寿命期内,1千克煤可转换发电40度~50度电。这其中,由一次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是关键。据专家预测,2015年,人类转换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可降至1元/度,与煤电相当,这就能使人类从此进入可再生能源的良性循环。
这是陈新有孜孜以求的技术梦想,也是他高瞻远瞩的市场眼光。无论是在东汽,还是在地方任职,新的能源方式始终成为他的一种自觉,学习、创新、升级,并果断出手。
追寻绿色动力的梦想
2000年1月,陈新有走上“厂领导”岗位,担任东汽厂长助理兼副总工程师。至2008年5月29日,陈新有实践了多个层次的管理和领导,进一步提升了他对东汽“绿色动力,造福人类”理念的战略思考和决策能力。在这8年中,最为东汽人称道的有三件大事:引入计划管理为主导的ERP系统,投资多晶硅项目,东汽改制使东方电气集团顺利整体上市。
大手笔进入太阳能
胡蕴成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陈新有的领导下,几乎孤军深入,代表东汽到位于乐山市的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以下简称峨半)“收编”的过程。在国际硅市场大起大落的背景下,东汽多晶硅项目始终牵引着人们关注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