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壮举被媒体称为“蛇吞象”。霎时间,京东方一下成为媒体焦点和公众话题。时任北京市经济委员会主任金生官评价说:“这一收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的最大项目。”而中国的台湾电子科技产业研究院研究师郭圣昌分析道:“‘京东方’只花了不到4亿美元,买到的绝对的资产和技术至少价值20亿美元。”美国电子行业权威机构Theregus则分析说:“这场收购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已不满足于利用吸引外资设厂的方式获取技术,中国人要采取类似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方式快速获取核心技术。”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只要是王东升认准的事情,他就会勇往直前。2003年6月6日,他再一次对外宣布,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2.5亿美元新建一条第5代TFT-LCD生产线;2003年8月7日,又斥资10.5亿港元收购了香港冠捷科技约26.36%的股份,一举控股了这个全球排名第1位的显示器供应商。
在王东升的战略规划下,京东方正在打造一条贯通TFT-LCD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正如《中国计算机报》当时的专题评论标题《12亿美元京东方打造液晶显示器基地》。
明眼人深知TFT-LCD是一个资本与技术双密集的产业,京东方在2002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不过47.8亿元,而王东升在2003年用于并购和投资的金额却超过100亿元。此间风险之大无怪乎不少媒体称之为“豪赌”。
其实,了解王东升经营风格的人则不足为怪。王东升自己概括为“两不打”和“三字诀”。所谓“两不打”就是不打无准备之战,不打无把握之战,而一旦决定,在战略执行上就是“快、准、狠”三字诀。
对于采用何种方式进入TFT-LCD 产业,王东升自有他的真知灼见:“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领域一般有三种方式:自主研发,合资合营,或者买路进入。用自主研发方式在中国发展TFT-LCD不太现实,因为TFT-LCD是典型的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的门槛行业,我国企业欠缺在此领域的核心技术和经验。而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投资风险却在中国企业自己身上。”权衡利弊之后,最终王东升还是采用了“买路进入”的并购方式,通过国际收购的方式直接获得了TFT-LCD核心技术,并成功在国内实施“落地生根”计划,创造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创新的发展模式。
在跨世纪的头5年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曾有三个举世瞩目的案例:京东方案、联想案、TCL案。时间证明,TCL案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与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案已全面受挫。联想收购IBM PC业务虽然赢得了全球市场,但并未掌握核心技术。那么,三大案中开先河者京东方命运又将如何呢?
成长煎熬
在完成一系列海外并购之后,京东方迅速切入液晶面板产业,但王东升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他深知,国际并购的惊人之举只不过是一个切入点或起点而已。这种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看似通天大道,实则险象环生,甚至危机四伏。
在当今信息产业有两大主流核心技术,一个是芯片,另一个就是液晶,两大硬件都是位于产业链高端的核心元器件。正因如此,液晶行业对投资和技术的要求绝不亚于芯片行业,因此被称为“烧钱机器”。以月产能6万张基板的液晶生产线为例,第4代线投资要75亿元,第5代线要100亿元,第6代线要200亿元,第8代线要300亿元。这足以让无数企业望而却步。
除了资金高度密集,液晶面板还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其一,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在短短10年间连升三级,从最初的TN-LCD,经STN-LCD,发展到当前的TFT-LCD。其二,液晶显示技术的未来方向极具开放性,这对厂商的整体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自从决定进军液晶行业开始,王东升就在为解决资本和技术难题而竭尽全力。王东升说:“若想站在产业链高端领域,没有核心技术不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更不行。”
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最重要的成果是获得其全套知识产权和完整的研发团队。韩国人很快发现,京东方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学生,这得益于王东升在8年前就开始了自主研发与人才储备。经过5年的消化、吸收、提升,京东方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建成投产的第5代线实现了高效率运营,在原材料成本高出对手7个点的条件下,毛利水平甚至高于LG和友达。
目前,京东方与日立、LG形成的液晶技术标准集团以比液晶老大夏普更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如果该标准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京东方将完全掌握液晶面板的技术话语权。这在中国企业中还是第一次。
王东升于2003年9月投资12.5亿美元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国内唯一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FT-LCD第5代线终于在2005年5月25日成功实现量产。该线创造了最短建设期、最快产能爬坡和良率提升等业内之最。
开局大好,但液晶产业的闯入者无一能逃避被誉为“魔鬼曲线”的产业规律。作为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诱人也要命。液晶面板产业需要长达一年半到两年的建设周期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不仅前期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大投资,如果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投资速度,在规模和产品线上就将处于绝对劣势。从某种意义说,液晶之路就是血拼投资之路。而随着对液晶面板的投资规模增大,产能骤增,每隔12~18个月,液晶面板的价格就会大幅波动,直到市场消化了新增加生产线的产量,液晶面板的价格才会回复平稳。这被称为“魔鬼曲线”。产业年景好时大家一起赚钱,越大的企业赚得越多;而产业不景气时,那些规模小、资金不够的面板厂商绝对亏不起。就连三星这个液晶产业的全球老大,也是曾经连亏8年之后才赢得领先地位。
面对无法逃避的“魔鬼曲线”,王东升在2005~2006年曾饱受煎熬,几近绝境。2003年,京东方趁产业回暖前并购了韩国现代,打算趁着产业景气尽快实现赢利、上市增发,缓解资金压力,结果到2004年底,液晶面板在经过一年多的复苏期之后,旋即又陷入了新一轮下行周期。
当时,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液晶面板厂商的第5代线产能开始释放,导致整个液晶产业在2004年出现了5%的产能过剩。而就在那短暂的一年多复苏时间内,全球TFT-LCD产业的投资额就达到了125.1亿美元的顶峰。
2005~2006年,京东方连续亏损额达到33亿元,让这个刚刚谱写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壮举的企业举步维艰。而王东升也一度深受质疑,压力倍增,但王东升凭借“产业强国”的信念和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苦撑苦熬,艰难度日。王东升曾这样回忆那段日子:“在中国做产业很难,做高精尖产业更难,若想在高精尖产业成为全球领导者则难上加难。我们京东方闯入了当今世界的高精尖产业,我们成为追赶者,如果没有信念和毅力,我们不会成为闯入者,没有必要自讨苦吃自受罪。既然闯入了只有向前走,因为没有退路,身后就是万丈悬崖。自从我们进入液晶产业,对我们角色最准确的描绘是,我们不仅是跋涉者,也不仅是爬山者,我们是真正的攀岩者,我们面前就是万仞峭壁,每一步都是新高度,一失足则粉身碎骨。”
在这一轮行业低谷期,京东方通过技术和管理的进一步创新,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确立了在国内TFT-LCD行业的领先地位。2006年,京东方完成第5代线月产能由60K(玻璃基板)扩大至85K(玻璃基板)。在总投资上升约7.3%的情况下,实现产能扩张30%以上,为迎接下一个产业上行期做好了准备。2007年二季度,行业回暖,蓄势待发的京东方抓住机遇,每月赢利达1个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