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希望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永言校友
刘永言,1945年12月8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61~1964年,就读于成都树德中学高中部;1964~1973年,在国营成都九〇六厂工作;1973~1977年,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计算机专业;1977~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国营成都九〇六厂设计所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从事电子线路开发、计算机软件开发、推广、应用等工作;1983年至今,历任成都希望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希望集团董事局主席、大陆希望集团董事长等职。
穿一件休闲的衬衫,一脸书卷气,怎么看都不像大陆首富,倒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教授。这就是校友刘永言。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校庆之际,他回到了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感悟博学与兴趣的经历。
2009年3月,我们为编写《校友风采》一书,在大陆希望集团再次见到刘永言校友。会议室的门打开,刘永言穿着一身朴素的蓝色衣服走了进来,笑容和悦,谈人生,谈梦想,忆挫折,说未来。说到高兴处,他念了几句自己的诗:“今生同真理结缘,明日奔荒野狂追。”
他一直“狂追”,在追求真理、创业创新的路上。刘永言曾靠“两鸡”起家,最终坐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他的经历有超过一般人的辉煌与坎坷。他带领的希望集团曾是全球最大的鹌鹑养殖企业,一个转身,创立大陆希望集团并打造出国产变频器第一品牌。刘永言的故事已经演绎为一个传奇。
刘永言的生命里有太多常人无法探入和理解的感悟。
关于梦想:要做中国的爱迪生
“我从小就有做爱迪生的想法,没有科学研究,好像生命缺少了什么。”刘永言坦言科学技术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1973年,28岁的刘永言被选送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读书,开始了与成电的不解情缘。一个天赋超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了成电的知识殿堂,真是如鱼得水般畅快。刘永言在课余倡议搞实验室。同学们在他的带领下建立了两个实验室,做了许多东西。许多报废的实验设备,他们像宝贝一样捡回来修好,作为自己实验室的武器。
“台风眼是最安静的。”刘永言安然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只埋头苦读。“当时潮流是不读书,我就是要读书,而且读了很多书,正好解决我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
有一次,学校派刘永言和另一位同学到湖南计算机厂实习。当时一台计算机需要用上百平米的屋子来盛放,仅仅是晶体管就有数万个。刘永言看着同事们在开机前做晶体管测试,心里一下子堵得发慌。他们用手工一个个把着测。“这样做,费时耗力,而且还有可能出错。”刘永言思索着,一个念头突然在脑中闪过“如果使用一种专门的测试仪器进行测试,肯定能减少误差,提高效率”。
刘永言敏捷地抓住了划过脑海的智慧之星。很快,他的测试仪就研制出来了!同事们将刘永言和他的仪器紧紧围住,好奇地看着这个古怪神奇的仪器能否真的有用。只见晶体管导入仪器之内,荧光屏上立即呈现出几个所需的数据,并在指示灯上分出红绿两个指示区,合格或不合格立刻得知。同事们欢呼着奔走相告,测试技术像风一样迅速传播开来。许多拥有计算机的厂家很快用上了刘永言的新技术。八年之后,《四川日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对这一技术作了详尽报道。这一技术的超前性和生命力更加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正如刘永言所说,他从小就有做爱迪生的想法。在进入大学之前的20多年的时光里,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探索着。
小时候,善于动脑筋的刘永言就是小朋友们的中心。同伴们经常到他的家里去看他自制的显微镜,透过它可以看清楚蚂蚁的嘴巴是怎样吃东西的,还可以看到毛毛虫扎人的毒毛上有倒钩。有一次,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刘永言高兴地拿出自制的矿石收音机。轻轻地捣鼓几下,大伙儿就听到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刘永言13岁那年,全国上下正大炼钢铁。一天,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高中生可以炼钢铁,我们初中生可以做什么东西呢?”大家思索着,约有5分钟时间,班里一片寂静。这时,刘永言站起来大声说:“我们可以做空气电池厂。”让刘永言没有想到的是,学校很快给了他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厂房”。这是刘永言一生中拥有的第一个“工厂”。
空气电池厂怎么做?没人指导,没有材料。小厂长刘永言成天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再在工厂里试验。后来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刘永言幻想的“空气电池厂”不了了之。“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好的思维方法。”陷入少年时代回忆中的刘永言这样说道。
“空气电池厂”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刘永言对于探索科学之路更加坚定,图书馆也为他打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
1961年,刘永言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成都九中。刘永言还记得,“高中时期是最困难的时期,吃不饱饭,每天特别难受。”他的父亲说:“要减少体力消耗,不能开源就节流。”当同学们在户外活动时,刘永言就在图书馆看书。在这里,图书馆的藏书更为丰富。刘永言一头扎进书海中,十五六岁的他已经撇下了所谓的苏联专家和“苏学”,撇下了当时一统中国天下的米丘林遗传学,深入地研究孟达尔?摩根的遗传学、达尔文的进化论……
广泛深入地阅读,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刘永言从进校时的中等水平,到了中上游,后来一跃成为全班前几名的优等生。
令刘永言兴奋的是,他的作文《蓝河月色》得了全班最高分。“童心醉了,凝望星空,哪儿是天河、哪儿是淡云,星月云天,幻作美丽的远景……”少年刘永言对星空、对科学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都在诗中一一展现。
然而美好的愿望受到了挫折。他没有“考上”大学。
刘永言买了一个三毛钱的纸箱,放进所有的家当。19岁少年带着这只纸箱来到成都电机厂工作。也许在别人眼里,这样的学习工作环境并不理想。但是刘永言却把电机厂作为磨砺自己的大学。他喜欢钻研,不断探索的心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刘永言学了磨工,又学电加工。在掌握技能之后,他对机床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高频炉加热无法适度控温一直是电机厂难啃的技术硬骨头,为此,厂里生产出不少次品、废品。刘永言进厂不久,就把眼光对准了这个难题。他潜心思索,花工余时间做了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高频炉用的控温材料。利用铁磁材料的某种温度恒定的原理来控温,这是一个大大的技术突破。这项新技术被迅速用于全厂生产的第一线。
关于创新:即使在梦中也在思考
“我很难想象,和我同龄的人,甚至比我年轻得多的人,每天都去扭秧歌。”刘永言说,“我如果像他们这样,怎么生活呢?”他说,每天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发明的灵感,不停地思索着,感到很充实。有一晚在睡梦中,刘永言突然惊醒了。他正被变频输电的一个难题所困扰。在睡梦中,难题突然迎刃而解了。“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刘永言说。
说到创新,不能不提到希望集团获得的第一桶金。
刘永言大学毕业后回到成都九〇六厂工作。一天,他看到厂里的工作人员围着庞大的计算机满头大汗地操作着。原来,长虹厂的工作人员来这里请求帮助计算非圆曲线的数据。
“算个数据要这么难吗?”刘永言看着同事们连续工作两天,却什么也没有算出来,他心里暗暗着急。刘永言敏捷地计算着,他思考了两天,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攻克难关。
“让我用微机来试试吧”刘永言向厂长主动请缨。“能行吗?”厂长有些不敢相信。同事们也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
攻克科研难关的过程是艰难的。当时刘永言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间房里,在这样的环境里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科研。怎么办?刘永言想在附近租一间民房作为工作室。可是,当时,刘永言一个月的工资才38元,租一间房就要21元。他捏着薄薄的纸钞犹豫了,全家人就靠这点钱生活,哗啦一下,砍去一半,日子怎么过?刘永言的妻子却很支持他的事业:“租吧,我们苦点没啥,别耽误了你的事业。”
在家人的支持下,刘永言在一间简陋的民房里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旧房子蚊子多,又没钱买蚊帐。他找来纱布自己做了个简易的纱帐。可是纱布少,勉强做个小的蚊帐,只能护住脸和身子。“我住在那间破旧的房子里,冥思苦想,反复计算”。夏天的夜里,蚊子蜂拥而来。疲惫一天的刘永言顾不得这些,沉沉入睡。早上起来一看,腿上、胳膊上全是蚊子叮的小红疙瘩。多年之后,已经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的刘永言,回忆起这段经历,眼睛仍有些湿润。
晨昏颠倒,通宵作战。刘永言在破屋子里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艰苦努力和所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回报——《BCD数据编程软件》终于横空出世了。这套软件在电机厂试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意。后来,该软件一度成为国内数据机床的主要软件。
“我是国内第一个把软件作为商品卖出去的人。”刘永言说。《BCD数据编程软件》成功研制出来之后,刘永言想到如何把软件真正推向市场,让全社会受益于这项科研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不止一人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刘永言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获得了成功呢?
“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刘永言回忆20多年前,感慨万千。那时,他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成立公司,社会上也没有软件能卖钱的概念。在“三无”的情况下,刘永言扛上自己研制的设备出发了。他的目标是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中需要这个软件的地方。
刘永言的第一站来到了重庆。跟谁联系?怎么卖?站在朝天门码头,望着滚滚长江水,刘永言和弟弟刘永好商量着。重庆这座演绎无数故事的城市,又见证了一位传奇创业者走出的第一步。
刘永言首先找到了重庆总工会,心想那里可以做些技术推广。总工会听了他的介绍,认可软件。刘永言又马不停蹄地到电子仪表局、轻工局等单位,推广软件。在一次推广介绍中,许多技术工作者围住了刘永言:“你说得这么好,能不能现场解决问题呢?”刘永言自信地说:“你们可以马上提出问题,我现场编程试试看。我相信你一个月算出来的,我几分钟就算出来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相信。年长一点的技术员扶扶眼镜,提出一个问题。刘永言埋头编程,几分钟图形就绘出来了。大家难以置信。
刘永言对推广软件的困难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他知道,当时在国内见过计算机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有多少人会使用计算机软件了。要把计算机软件推向市场,使之迅速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更是无法想象。超越时代的价值就像落后于时代的价值一样,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内不为常人所理解或认知。
在推广软件的过程中,刘永言逐渐摸索出推销之道。他上门时,往往不是向对方推销他的软件如何省钱省力,而是问“生产中有没有不能解决的难点”。然后当场编程,用事实说话。刘永言在解决这些电子机械厂各种难题的同时,也打开了推销自研软件的大门。
敲开大门需要智慧,后面漫长的路还需要艰辛的行走。刘永言和弟弟跑重庆,下武汉。在北碚时,一口气去了九个厂,现场解决问题。晚上回到旅馆时,服务员为难地说:“我们这里没有铺位了。”两兄弟挺着急,没有住的地儿,晚上总不能露天流窜吧。刘永言说:“你一定要想办法给我们解决,地铺也行。”
最后好不容易腾出一个阁楼来,让兄弟俩住下。重庆的夏天像火炉一样闷热。刘永言整晚都泡在汗水里。“都记不得起来冲凉多少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两年时间,刘永言就靠推销软件赚了1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他的智慧成果也造福于社会,包括成都所有电机厂在内的企业至今仍然在使用它。国防科技大学把它引入了教材。
这一次“软件革命”让刘永言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他坚定地走在不断发明、不断创新、充满希望与挫折的路上。在那首《推软件过洞庭有感》中,刘永言写道“洞庭远航白云舟,浩渺烟波天际流。日落雁归望秋水,浪迹潇湘逐沙鸥”。
1982年,刘氏兄弟开始养殖鹌鹑。他们通过解剖分析设计出新的喂养方法。刘永言提出用电孵化,提高产量。他开发出了自动控温器,获得成功。兄弟四人养鹌鹑不到两年,就积累了1000万元的资金。
20世纪80年代末,刘氏兄弟研制出了“希望饲料”。刘永言开发出了中国第一个线形规划数学工具用在商业运行的饲料配方软件。1990年1月,“希望牌”乳猪饲料月销售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000多吨,超过了当时的泰国“正大”饲料。
1992年,刘永言提出四兄弟各自发挥长处,独立经营,他自己则主攻高科技。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块儿作为发展方向呢?刘永言称自己忘不了的依然是科技情结,他说:“超导、变频输电、热泵……这些东西还应该深入研究下去,丢了很可悲。赚钱是有限的,精神的东西却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