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白帽子”,是道衍的一句隐语。初跟朱棣回北平的道衍,就向朱棣表白,他所以死心塌地跟着燕王,是上应天意,迟早要送他一顶白帽子戴。
朱棣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早明白了这话锋里的玄机,但时候不到,不可张扬,内心深处的东西不愿过早泄漏于人,所以他当时装傻,不接这个话茬。
道衍也猜到他故意装傻,事隔多年,当朱棣白盔白甲回京宣示武力之时,道衍早已洞穿了燕王的内心,所以旧事重提。他说:“我帮殿下,不过是帮你赚一顶白帽子罢了,这白帽子快要戴到殿下头上了。”
朱棣想证实一下,就问是一顶什么帽子,为什么是白的。
道衍从火堆里抽出一根带火的木棒,在沙滩上先写了大大的一个“王”字,又在王字上加了一个“白”字,他解释说,殿下是王,王字上加白,岂不是皇帝的皇了吗?这白帽子岂不是一顶好帽子?道衍说毕,得意地哈哈大笑。
看得出朱棣脸色变了,他动心了,他的心怦怦地跳得发慌,多少年来,这不正是藏在他道衍冷笑一声,不满他的矫情和过度的谨慎。他犀利地说:“不敢想,不等于不想。殿下既然这等仁义、怯懦,贫僧跟着你岂不是虚掷光阴?到了今天的地步,你朱棣仍藏一半露一半,这是不信任自己,真是令人心寒,道衍觉得自己还不如回到方外去修身养性。”说罢真的站了在来,抖抖袈裟上的灰,拂袖欲走。
朱棣急忙站起身拦住他,对道衍深深一揖,说:“知我心者,道衍法师也。何必一定要说得一览无余呢?”
[总算等于认账了,道衍心里豁亮了,这才回嗔作喜,他郑重地向朱棣表白心迹:良禽择木而栖,更何况人呢?他在方外这么多年,本已淡漠了人世间一切,所以应殿下之召随侍左右,并不是为了替殿下超度马皇后,他一直在槛外静待仁者出世,虽隐匿方外,却愿效力知我者,他说自己初见殿下,谈吐之间,即窥见了燕王治理天下的王者风范,燕王如不自重,道衍岂不白费一番心思了吗?
朱棣由衷地说了一些感谢先生一番情义的话。
道衍复又坐下,拨弄着篝火,使之升腾,他随口念了两句诗:“我本浮屠自有师,畴肯崆峒莫奈我,欲将雄心托明主,跨过尘凡两界河。”
朱棣咀嚼着,点头道:“好一个‘跨过尘凡两界河’!”
那刚刚登极的新皇帝朱允炆面色苍白,文质彬彬,有点弱不禁风的样子,他此时坐在从前祖父朱元璋坐过的宽大的龙椅上,觉得椅子太宽、太大,坐上去空着很大一块地方,有点无倚无靠的感觉。他心神不定,心里总不那么踏实、不那么自信。丹墀下站着太祖皇帝托孤的几位股肱重臣,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还有魏国公****祖和驸马都尉梅殷等。
黄子澄知道“别人”是谁,他奏道:“皇上圣明。恰恰是燕王自恃镇北有功,擅自做大。他居然抗命,不理会朝廷旨意,依然带兵南下。”
朱允炆脸色越发不好看了。他轻轻叹了口气,他不能不钦佩太祖高皇帝的英明和高瞻远瞩,他临终时,特地把朱允炆和驸马都尉梅殷叫到床前,嘱咐后事,指出燕王不可不虑,真是一针见血呀。
燕王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太祖能制他,却又撒手去了。如今,他不听令,怎么办?他带兵奔丧,就是个信号,绝非善举,会不会……
梅殷认为,朱棣不至于造反逼宫,谅他不敢。
齐泰却认为不可不防。太祖遗命中,为何特地谕令各藩王不得进京奔丧?他还不想让自己的葬礼风光些吗?他还不想让二十几个分封在外的儿子回来送他入土为安吗?
黄子澄附和齐泰,说齐大人所言极是。太祖皇帝对他们不放心,特别是不放心雄心勃勃的燕王。
这朱棣从一出生开始,便是一个传奇。
元顺帝至正二十年,这是农历的庚子年,元世祖忽必烈登基整整一百年之后,外来的蒙古入侵者,对中原的统治已经是摇摇欲坠,各路反元势力此起彼伏,繁华的江南各行省,几乎都落入了起义军手中。他们抓紧每一个机会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每天都有人死亡,每天也有人出生,最不缺少的就是人,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的命。
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历史的进程会因为一个人的出生而发生重大转变,一如三十二年前,他的父亲出生一样。
这年四月十七日,一个男孩降生在了南京应天府。然而,这个孩子却一没有名字,二不知道自己的亲娘的是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有一个伤不起的爹。
虽然他爸不是李刚,但当时已经名声显赫了。正是应天府的主人,以后也是全天下的主人,小名朱重八,又叫朱国瑞,最好记的一个名字是朱元璋——我叫可以,当时人叫是要脑袋搬家的。
中国历史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为皇帝的出生造势。
据一些历史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证,这孩子一出生,就预示着真龙天子的降临人间。当时啊,五光十色的祥云充满了屋子,把房间映衬得通亮,一天都不带散的,把所有的人都全看傻了。
这可不是所有人都看傻了,是专家们把读者都当傻子。
据专家们说,朱元璋和马皇后都非常喜欢这个宝贝儿子——这么喜欢,名字都顾不上起,专家们又做何解释呢?
江南的四月已经是初夏,万物生长,鲜花盛开,处处生机盎然。应天这个曾经的六朝古都,却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四年之前,曾经是和尚和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占领了这个城市,改城名为应天府。
应天,即“顺应天意”,这么高雅的名字,是朱元璋同志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他虽然不认识几个字,但知道读书人的厉害,会利用知识分子。
尽管已经有三个儿子了,朱元璋忙得顾不上给孩子起名字,元朝时流行用数字起名,他爸叫朱五四,他叫朱重八,他妈叫陈二娘。得,打仗要紧,给孩子起名的事一拖再拖,先就老大老二这么叫着,于是新出生的孩子,就叫老四。想想啊,让这帮小兔崽子帮自己打仗,还得很多年。
当时的主要反元势力,包括占据河南安徽一带,与元朝统治核心区域最接近的刘福通,以北宋故都开封为都城,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年号龙凤,名义上是各义军的统一领袖,但实际上是大家的挡箭牌,替弟兄们挡住了北方蒙古军队的正面威胁;占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原为徐寿辉部下,杀徐自立为帝,年号汉,以九省通衢的武昌为都城,拥有水陆军队数十万,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支力量。占据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以繁华的苏州为都城,控制了大片富庶地带。其他还有浙江的方国珍和四川的明玉珍等,不过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无疑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军务繁忙,战事吃紧,老朋友陈友谅当时正在围攻太平。马丁路德金有一个梦想,让美国黑人享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陈友谅也有一个梦想,把朱元璋请到武昌喝茶——绑着去,老朱哪里敢分神?
在那个时候,朱元璋正是三十来岁的花样年华,体力旺,性子急,白天晚上火力都很凶猛。别人是能搞清自己的母亲,搞不清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的孩子们恰恰相反,都知道是朱元璋的,不知道是谁给他老人家生的。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还收了一堆养子。把男人的地盘搞小,把女人的肚子搞大,一直是朱元璋的两个坚持。
朱元璋的夫人,就是赫赫有名的马秀英,她的绰号更加有名——马大脚,露出马脚的典故,就是打她那里来的,因为她出身贫苦没有缠足,有地位有身份后,当然不愿意让人知道。所以,真相总被她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甚至她和朱元璋到底生了几个儿子,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养女,和朱元璋感情很好。马大姐自己不生不了孩子,但自己又喜欢孩子,后来等马皇后去世后,太子朱标和几个儿子都说自己是马大姐生的。其实唯一有可能是自己亲生的,只有老大朱标。
朱棣后来起兵时,反复申明自己是“高皇后嫡子”。实际上,他的母亲很可能是来自蒙古的石贡妃。这样朱棣就有了一半蒙古血统——这也许对他那种彪悍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石贡妃是否朱棣和老五的亲生母亲,但却在老五出生后不久,就不明不白地死了。据说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道德模范朱元璋下令处死。呵呵,这个理由很有意思。
因为朱元璋滥杀无辜,民间对其特别仇视,而且朱棣也是得权不正,民间传说石贡妃是元顺帝的妃子,被徐达占领大都后,把她作为战利品献给朱元璋,其实她当时已经有身孕,六个月后生下朱棣,朱棣实际上是蒙元孽种,朱元璋大怒,秘密处死了石贡妃。但为了家丑不外扬,把这个小兔崽子还是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