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84800000012

第12章 中国篇(下)(2)

老舍上小学那年,已经出嫁多年的姐姐,给小弟弟做了一双新袜子。她兴高采烈地给老舍穿上了,看着弟弟一蹦三跳地去上学了。可是弟弟放学回来时,她发现弟弟的脚上却是空空的。她问老舍:“弟弟,你的新袜子呢?”

老舍从书包里掏出那双新袜子,说:“老姐,我一出校门就脱掉了,我怕穿坏了。我上学时穿,放学了就脱掉。姐姐,我要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比学习,不是比阔气。”

第二天上学,老舍仍穿着以前穿的旧袜子,头抬着上学去了。走着走着,老舍想,我把鞋也脱下来,不就可以少磨些鞋底吗?于是,大街上多了一个光着脚走路的小小读书郎。

一天中午放学回到家,老舍问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说:“有没有吃的?”妈妈正在洗衣裳,头也没抬地说:“没有啊,我还没有时间做呢、”

老舍听了,扭头又回学校去了。中午当别的孩子在玩耍,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头也不抬地写,他希望这样能让自己忘记饥饿。下午上课,他仍然若无其事地和同学有说有笑。穷人的孩子特别看重自己的尊严,他不希望自己因为贫穷而被人看不起。

梅花香自苦寒来。老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着勤俭的好习惯。一次,朋友邀请他参加一个舞会。舞会是一个隆重的场合,穿着自然要讲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两套灰布中山装,洗过几次后,就显得旧了,穿在身上像个清洁工。老舍就穿着这套衣服进了舞会,他对投来不解目光的朋友说:“对不起了,这已经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是中国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俭,那么的廉洁。

●世纪老人冰心

冰心,著名文学家,1900年生,福建福州人。她的小说细腻有致,委婉动人,她的诗歌和散文优美流畅,清新隽永,她以丰饶的文学硕果成为世界瞩目的作家。

冰心的童年生活是温暖而又幸福的。父母感情很好,是一对恩爱夫妻。冰心作为父母膝下唯一的女儿,自幼享尽了父母的千般宠爱,万般柔情。冰心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灵秀的女孩子,从四岁开始就跟着母亲认字。但是,单个的字很快便不能满足她旺盛的求知欲,她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有人物、有情节,悲欢离合、一波三折的故事。

冰心小时候特别爱听大人讲故事。她经常缠着母亲、奶娘、舅舅,要他们讲故事。她最爱听历史上扬善惩恶和古人精忠报国的故事。故事打开了小冰心的心扉,把她带入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冰心六七岁就开始看大人的书。尽管识字不多,但她一知半解地阅读了《三国演议》、《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全书》等古典小说。

那时,冰心父亲的一些战友都知道她会讲《三国演义》,每次她上军舰参观游玩时,水手叔叔总是抓住她不放,把她抱坐在桌子当中,让她给大伙儿讲三国故事。有水兵叔叔们捧场,小小年纪的冰心总是讲得神采飞舞,情绪十分激昂。

有一天,堂姐送给冰心一本《凄风苦雨录》。她一连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就要大哭一场。书中讲述了三个中国穷苦人,被人贩子骗卖到南洋当猪仔的凄惨经历。世间不平的事实,极大地震撼着冰心幼小的心灵。

有一年,父亲作为中国代表到英国去购买军舰。在举行交接仪式时,由于当时落后的中国连个国歌也没有,只能临时奏起一首《妈妈好糊涂》的民间小调代替国歌。父亲多次把这个伤心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冰心幼小的心灵。

由于冰心父亲同情革命,有人向清朝政府密报他是“乱党”,证据是他的部下有许多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北京派来的调查员劝他主动辞职,免得落个“撤职查办”。1910年,父亲携带女儿惜别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烟台海军学校,返回故里福州市。此时快满十岁的冰心已经懂得了很多家事和国事,为了表示她同情革命的激情,她把自己攒下的十元压岁钱,捐给了参加辛亥革命的志士们。

冰心在学校也是一个好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有一次,学校老师口出上联,要求学生必须用诗词对答下联。当老师刚念出“鸡唱晓”时,冰心张口便接上了“鸟鸣春”的下联。顿时,老师和同学们交口称赞,惊叹不已。因为“鸟鸣春”出自韩愈众多文中的一篇。这篇《送孟东野序》本是许多人不曾注意的一篇,但小冰心却牢牢记住了。韩愈文中有“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的佳句。由此可见冰心读书认真细致的程度了,并且也显示了她极强的领悟能力。

●在柜台上起飞的大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著名科学家,1910年生,江苏金坛县人,长期从事数学研究和应用数学试验及推广工作,被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的父亲在县城石拱桥边上开了一个小小的店铺,每年春蚕结茧的季节,代别人收购蚕丝,收入微薄。辛亥革命的风暴,冲击到金坛县,华罗庚的父亲想改善一下自己的地位、也卷入这场风暴。可是风暴稍现即逝,小镇没有什么变化,贫穷的依然贫穷,愚昧的还是愚昧。华罗庚的父亲心灰意冷,成了一个因循守旧的宿命论者。

童年的华罗庚很贪玩,特别喜欢体育活动。父亲的小店里有一排拒台,被华罗庚看中了。他把柜台当作鞍马,常常跳来跳去,跳得全家人都头疼。他还喜欢看戏,当时农村唱戏,在谷场上搭个台子,看戏的不用花钱。华罗庚常常挤在前面,从开锣看到深夜散场。一年一度的灯节,更是他惬意的时刻。有一次,他在闹灯节的队伍里,看到一个人装扮成又高又大的“菩萨”,手舞足蹈,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散戏后,他跟着这个“菩萨”走了好几里路,到城外一座古庙里,看见那个人脱去戏装,摘掉道具,露出又瘦又小的原形,才心满意足地走回家去。他玩得如痴如呆,而功课常常不及格。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罗呆子”。母亲生气地说:“我们前世做了什么孽呀?生下这么一个呆子!”

其实华罗庚一点儿也不呆。他十分聪明,而且还很懂事。家庭生活不宽裕,他就帮助母亲缠纱换钱以维持家中的生活。

华罗庚刚上初中时,并没有显示出超众的才华。他对数学、语文课很有兴趣,数学习题也做得快,可是字写得不太好,作业涂改又多,分数平常,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1923年,华罗庚上初中二年级时,来了一个教数学课的青年老师,叫王维克,很有学问,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翻译者。这位多才博学的老师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就精心培养他,鼓励他勇敢攀登数学科学高峰。这对于华罗庚后来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学毕业后,华罗庚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他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十九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十九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在油灯下他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之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一边自学了英文、德文和法文,并发表了十篇论文。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二十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发表了十八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学者钱钟书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后来他又到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继续深造。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等职。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语言天赋。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赞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运:“王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石遗笑说:“何以知之一?”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又说王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的坚决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四十分钟,合起来大约是八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十六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之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1911年生,上海市人,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科研方面的领导人,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导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另一个就是中国。”说一个是匈牙利,反映了冯·卡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因为他出生在匈牙利;说另一个是中国,那是他对自己学生钱学森的天才和成就的最高评价。

钱学森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父亲钱均夫出身于杭州一个没落的丝商家庭,曾留学日本,修学教育、地理和历史,民国成立后,就职当时的教育部。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

幼时的钱学森,有一双大眼睛和比同龄孩子大出许多的头,特别引人注目。亲友们说,这孩子天生异相,长大必有成就。人们说得不错,钱学森的聪慧,在幼年就令人惊异地显示出来。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三岁时已能背诵成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们传出去,说钱家生了个“神童”。

就在钱学森三岁那年,父亲钱均夫到当时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于是,钱学森随父母由上海迁居北京。

在北京,钱学森一家住在一条很深很深的胡同里。门洞两侧,是青灰色的砖墙。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钉着两个奇大的铜环。然而,大门里面,却是一座敞亮的四合院。院里栽种着许多花木,有春季开花的海棠,也有盛夏开花的石榴。最使钱学森感兴趣的是院子中央那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以及缸内种养着的荷花。

过完四周岁生日的那个春季,钱学森穿上母亲为他做的新棉袍、新棉靴,对着镜子端详自己,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于是,恳求母亲让他上学读书。母亲笑了,亲切地告诉他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母亲可以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

钱学森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聪颖过人。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像力,尤善针工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钱学森自幼学习就很勤奋。每天清晨,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主动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同类推荐
  • 走进科学·天文奇观

    走进科学·天文奇观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遇到危险怎么办

    遇到危险怎么办

    本书分为日常生活篇、社会实践篇、野外活动篇、身体保护篇、饮食安全篇、校园防范篇等篇章。
  • 走进科学·宝藏新探

    走进科学·宝藏新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海洋探测、海洋潜水和海洋打捞方面的本领也在突飞猛进。这一方面可以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各种各样的海底沉宝寻找者提供了方便,使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水下技术去找到海底沉宝。
  • 五行神东游记

    五行神东游记

    五行神分别掌管土、木、水、金、火。他们总是穿着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衣服,拿着与自己性格相合的兵器。土行神排行老大。他身穿黄色的缎子长袍,头戴金粒镶嵌的冠珠,手里拿着一把五谷长穗样式的拂尘。木行神位居老二。他身穿翡翠绿的绣花缎子长袍,头戴镶着绿玉的冠珠,显得潇洒倜傥。他的兵器是一把墨绿色的三叉戟。水行神是老三。他身穿一件黑色的丝绒长袍,头戴乌金八卦冠,看上去老练沉稳。他手持黑色的水晶如意。金行神是老四。他身穿玉白月色的缎子长袍,头戴鹅羽月白冠,一副文雅公子的扮相。他有一把银光闪闪的金刚月牙刀。火行神排行最末。他常穿一件火红色的缎子长袍,头戴烈日火焰冠。他手持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
  • 自然探谜

    自然探谜

    把兴趣引进课本,使爱好代替讲台,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吸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探索精神,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创新素质,这就是本套全书的宗旨。
热门推荐
  • 轮回等你之相印珠

    轮回等你之相印珠

    她被自己的未婚夫和闺蜜欺骗,跟随脑海中的指引去到一个未知的地方。悠远古老的薄奚国,两个痴情的男人等着消失了八年的她,八年里对你的爱火不曾停息,愈变愈烈,你若一直消失不见我便一直念你,你若出现我便一定不会放手。
  • MANALIVE

    MANALIV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回到汉朝做皇帝

    回到汉朝做皇帝

    开局一把刀,地盘全靠抢!汉朝生于蟒、死于莽,一切冥冥中似乎自有定数。不论是樊重、卢芳、公孙述这些叛逆者,还是王莽、刘秀、刘玄这些当权者,亦或是王安、庞萌、邓奉这些背叛者,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故事,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精彩的故事。东汉初年的历史才变得大气起磅礴,波澜起伏。为了避免菊花残、满地伤,自己的笑容已泛黄,重生的刘秀每一天不是在策划造反就是再去造反的路上。
  • 你可以哭,但不能输

    你可以哭,但不能输

    有的人28岁买路虎,有的人28岁打游戏。通往成功的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你自己的无知和懒惰。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狠。工作这么累,考试这么难,周一和夜晚都是躲不开的忧伤路障。或许曾经,我们每个人都会幻想着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但是现在,我们要接受的,是一个平庸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存在。会傲慢、会嫉妒、会懒惰、会暴怒;有贪欲、有情欲、有各种不可描述的欲望;难受悲伤、歇斯底里、阴郁寡言。所有的这些构成了人们所谓的负能量,也组成了有血有肉的我们。可以被暂时击溃,却不是永远倒下。你可以哭,但不能输!这一秒不放弃,下一刻才有希望;如果不努力,你连羡慕别人都感到惭愧。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该你上场了,祝自己好运。
  • 李义山青年事迹考

    李义山青年事迹考

    这本书杀青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待字闺中。她本来的名字叫《无题》,因为已经存在重名的作品,不得不改换另一个。苏雪林女士曾撰写《李义山恋爱事迹考》,依此启示,遂暂且称其为《李义山青年事迹考》吧!李义山本人的诗文集、欧阳永叔的《新唐书》、苏女士的著作和刘学锴先生的《李商隐传论》等不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共同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人物生平的详实资料,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胪列,在此一并致谢。这个故事虽然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在嫁接到现代之后,她必然是虚构的、杜撰的、不能拿索隐考据的眼光去审示的“故事”。无论如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喜欢这个故事。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 霸世龙吟

    霸世龙吟

    每人都有一个空间,空间之内,你是主宰。强大离奇的算力空间,形形色色的强大战偶,构成一个离奇而热血的世界。揽权、欺人、逐利、骄横、腹黑……主角集诸多优点于一身。在某些必要时候,他还会将这些优点演绎得淋漓尽致!巫算双修,传承祖龙,热血霸道,无限嚣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不点成长记

    小不点成长记

    一个从小就缺乏运气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勤奋和不屈服个性完美演绎不凡的人生。
  • 3号实验

    3号实验

    文明的等级鸿沟永远都那么大,不会因为谁是谁创造而对谁产生怜悯,哪怕长成一样的面孔,差距依然还是差距。就如我们随意掐死蚂蚁一样,总觉得理所当然。
  • 黑袍之下怪物世界

    黑袍之下怪物世界

    由游戏传说之下改编从另一个同人作,4,同人做事,作者自己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