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7700000018

第18章 甘肃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

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科学的分析方法,判断未来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流动的社会性变动趋势,揭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相关变量的运动规律,发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为政府制定正确的人口发展规划和计划生育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甘肃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是根据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在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于2005年12月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为甘肃省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及指导各级政府制定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规划、思路、战略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甘肃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一)甘肃省近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成就

“十五”计划以来,甘肃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总和生育率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基本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从1973年到2004年的30多年间,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少出生955万人,使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为全省提前实现预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压力。

1.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就。

近年来甘肃省的生育水平稳步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稳定提高。从1996年到2004年,全省的人口出生率从18.43‰稳定下降到12.43‰,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6.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1.79%0稳定下降到5.93‰。2004年,全省34000名农村计划生育夫妇双方各领到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扶助,累计投入9195万元,为14.46万户“农村两户”家庭办理了养老储蓄。在7个少数民族县启动了“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2004年,全省8000多个计划生育困难户得到每户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通过省内大学、中专(高中)升学加分和“两免一补”,解决“农村两户”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困难家庭带来近7000万元的实惠,城乡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人口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1990年到2000年,甘肃省的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9.18%增加到36.94 9,6,提高了7.76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6.86%增加到23.95%,提高了7.09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7.84%增加到9.91%,提高了2.07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11%增加到2.68%,提高了1.57个百分点。2003年甘肃省各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99年,比全国各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86年)少0.87年;社会综合生产率为170.1%,比全国平均社会综合生产率(180.31%)低10.21个百分点;知识能力为4.27,比全国平均知识能力(5.01)低14.8%。全省农业方面拥有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4.5万人,仅占全省科技人员总数的4.3%。而第二产业的人才占31.7%,第三产业占64%。

3.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到2004年底,全省有劳动力1794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464万人,农村1330万人。城乡劳动资源比为25:75。到2004年末,全省就业量为1520万人,其中,三产就业结构为890:285:345。城镇就业339万人,农村就业1181人,城乡就业结构为22:78。在城镇就业中公有制单位的就业量占总就业人数的69%,民营单位占31%。2004年,全省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136元;事业单位为14073元;政府机关为1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人均经济容量有比较快的增长。从1996年至2004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从2895.10元增加到5952.89元,年均增长率为9.43%;人均财政收入从333.50元增加到822.52元,增加了489.02元;人均财政支出从368.69元增加到1370.41元,增加了1001.72元;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871元增加到2887元,增加了2016元,年均增长率为16.1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52元增加到2046元,增加了994元,年均增长率为8.67%。全省2004年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情况。2004年全省属于社会救济的被保障对象共81.7327万人,覆盖率为56%,投入资金10737.31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3.4%,有9.53万人。

4.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区域间流动速度明显加快。

2000年以来,甘肃省的人口城镇化速度比以前有所加快。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甘肃省人口城镇化水平为24.01%,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08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倒数第五位。2004年城市化率达到28.6%,比2000年提高了4.59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河西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高,河东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低;省会城市兰州,矿业型城市嘉峪关、金昌,以及拥有3座城市的酒泉地区,城镇人口比重高;而定西地区、陇南地区、临夏州和甘南州则很低,城镇人口的比重不及全省的一半。从2001年到2004年,全省共输出农村劳动力1115万人,创造劳务收入186亿元。其中,2004年输出324亿人次,约160万人,创造65亿元收入,人均4000元。城镇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也迅速增加。人口城乡、区域间流动和迁移、分布呈现出聚集态势。2004年甘肃省的流动人口总计为83.7万人。其中,流出人口64.2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76.7%,流入人口19.5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23.3%。从流动人口的流向地来看,流出人口多的省区为:新疆101918人,北京46890人,广东47356人,宁夏34462人,陕西25635人,内蒙23907人,青海14382人;流出人口比较少的省有贵州764人,重庆848人,海南924人。

5.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明显改善。

从1995年至2003年,甘肃省公共基础设施人均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其中,人均能源消费总量从1.15吨标准煤增加到1.30吨标准煤,增加了0.15吨标准煤,相对增长了13.04%;人均电力消费从0.10万千瓦时增加到0.15万千瓦时,增加了0.05万千瓦时,相对增长了50%;人均公路1.55米。从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看,2003年甘肃省每万人口小学在校学生数为1240人,每万人口初中在校学生数为502人,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为2.36张,每万人口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5.82人,每个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为11.7万元,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15人。另外,人口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6.计划生育基层网络和机制进一步健全。

“十五”期间,甘肃省在全面实现“三为主”目标的基础上。7个县(市、区)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5个市和40个县(市、区)基本达到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县(区)标准。50个县(市、区)开始应用人口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初步实现微机化管理。47%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达到规范化标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得到较好解决。初步建立起了以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为主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施国家奖励扶助制度和落实养老储蓄,逐步解决“农村两户”的养老问题;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救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落实计划生育户的优先优惠政策,解决计划生育户生产、生活的现实问题。

(二)准确把握甘肃省的人口形势

1.人口总量变化。

(1)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时期:1974年至1984年。人口总量由期初的1778.69万人增至期末的2025.88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13%。

(2)人口逐步走上法制管理时期:1985年至1990年。人口总量从1985年末的2052.89万人上升至1990年末的2254.6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89%。自然增长率从1985年的12.58‰上升至1989年最高时的17.05‰,1990年又迅速回落到14.06‰。

(3)人口增长转折期:1991年至2000年。人口总量从1990年末的2254.67万人增长到2000年末的2556.89万人,人口净增302.22万人,年均增长30.2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01%。

(4)初步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2000年至2004年。人口总量从2001年末的2575.24万人增长到2004年末的2618.78万人,净增人口43.54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6%,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7.97‰下降到2004年的5.91‰。

(5)根据甘肃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采用中国人口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软件,并根据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总和生育率以及相关死亡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甘肃省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表明,甘肃省未来45年间的人口变动有如下特点:总人口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峰值人口因预测方案不同而各异。以中方案为例,按该方案预测峰值人口可达到3117.50万人左右,于2039年左右可实现零增长(负增长)。

2010年和2020年的主要人口指数变化: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5.98‰和9.13‰,人口死亡率分别为6.65‰和1.68‰,人口自增率分别为9.34‰和4.93‰。

(6)人口总量变化预测。预测表明,甘肃省到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的时候,总人口分别为2786.13万人、3027.42万人、3089.79万人、3115.98万人、3014.45万人。

2.人口结构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2000年在甘肃省的人口总量中,男女寿命分别为69.52岁和71.46岁。预测男女人口预期寿命的情况是,2010年分别为71.02和74.26,2020年分别为71.92和77.06。

(2)劳动适龄人口。2001年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8.30%,2004年为70.47%,预测2010年和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分别为72.83%和68.62%。

(3)人口负担系数的变化预测。按照中方案测算和预测,2001年甘肃省的少儿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26.20%和5.50%,预测今后若干年的变化情况分别是:2010年为7.84%和19.33%,2020年为10.63%和20.75%,2030年为14.34%和16.75%,2040年为21.08%和15.94%,2050年为20.92%和15.88%。人口总负担系数2001年为46.42%,2005年为40.26%。预测今后若干年份的情况是:2006年到2013年在40 9,6以内,2014年到2034年在41%~49%,2014年到2050年在41%~58%。

(4)人才外流也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兰州市的11所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2000年到2004年跨省区流出的高层次人才共有598人,而同期从外省调入的人才只有203人,流出与流入比为2:1。这种局势在短期内是不会有很明显改善。

3.人口分布变化。

(1)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变动。从各地州市的人1:3数量分布来看,2004年,天水、兰州、定西、陇南、庆阳和平凉六地州市人口超过200万,占甘肃省人口总数的64.93%;武威、临夏、白银和张掖四地州市人口为100万~200万人,占总人口的26.33%;酒泉、甘南、金昌和嘉峪关四地州市人口数量较少,不足100万人,仅占总人口的8.74%。从人口分布变动来看可以看出,随着各地州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数量在各地州市的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从1982年至2004年,白银、庆阳、临夏、金昌和嘉峪关五地州市的比重持续增长,陇南、平凉、定西、和酒泉四地在持续减少,天水、甘南、张掖和武威的人口分布基本稳定,兰州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90年至2000年间略有下降。从陇中、陇东、陇南和河西的人口数量分布看,甘肃人口数量地域分布相当集中,而且这种集中趋势还在进一步强化。1990年,占全省面积39.50%的河东集中了全省81.48%的人口,而占全省面积的60.50%的河西地区人口仅占18.52%。2004年,河东人口比重上升到了81.58%,其中,陇中、陇东、陇南和甘南地区的人口占全省的50.35%、18.31%、10.35%和2.58%;河西五地州市的人口比重下降为18.42%。

(2)人口的城乡分布及变动。甘肃省2004年城镇化率为28.61%,相当于全国1994年的水平,据此表明甘肃省城镇化进程比全国落后了近10年,甘肃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200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1.80%,比1994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为3.90%,平均每18年翻一番。甘肃省2004年的水平接近全国1994年的水平,据此推测,甘肃省即将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按全国同水平时的速度即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来推算,2004年至2020年的16年间甘肃省城镇化将提高21.28个百分点,即到2020年,甘肃省将达到49.88%,接近50%的水平。

4.人口素质变化。

(1)身体素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省的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但速度放缓,2000年为28.9‰,高于全国3.3个千分点。2000年甘肃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0.39岁,2000年与1989年相比,10年时间增长了2.14岁,而同期全国平均从68.55岁上升到71.40岁,增长2.85岁,甘肃预期寿命与全国平均水平正在不断拉大。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经济学值得我们去了解,因为经济学很深刻,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认识世界。经济学可以帮助你澄清一些你久久也想不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为什么玉米的价格有时比小麦贵?超前消费有什么不对?
  • 绩效预算信息论:信息视角下的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与改革

    绩效预算信息论:信息视角下的政府绩效预算管理与改革

    本书基于对政府预算行为人及政府行为特征的基本假设,提炼概括出政府绩效预算所需要的信息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从信息视角诠释了政府绩效预算的管理内容与特征,并通过美国、英国及我国政府绩效预算的实证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理论体系。
  • 单身经济学

    单身经济学

    《单身经济学》分析单身群体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等的经济学书籍。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单身群体中,10%以上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为8000元人民币以上,他们的储蓄意愿偏低,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单身经济学》不仅聚焦单身经济蕴藏着哪些商机,生产者与服务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淘金,而且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单身男女为何选择单身,有哪些独特的消费行为,以及如何投资理财才能避免因过度消费而导致财务赤字等内容。如果你想知道是单身潮流改变了商业,还是商业的丰富便利促成了单身的流行;那么请翻开《单身经济学》,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趣味阅读中找到答案。
  • 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你的钱呢:点击经济学关键词

    本书从经济学中的“数字”入手,比如GDP、基尼系数等等,话题从这些关系国计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数字开始,介绍这数字、指数、常数的渊源等的作用,我国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和老百姓的关系。
  • 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听经济学家讲故事

    经济学就像远远挂在天边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及吗?经济学是复杂的理论,高深的原理,抽象的数学符号吗?不,经济学是和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妙趣横生的事实。本书就是你正在寻找的通俗化的、不用费力就可读懂的“经济学”。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从大量的生活小事中明白经济学的规律,从生动风趣的描述中学到经济学的常识,却不需要去读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去钻研那些艰涩难懂的经济学读本。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万物纵横论

    万物纵横论

    人族3000年历史,不知其来历,不明其发展,大多浑浑噩噩,然千万蝼蚁出蚁后,亿万人中出英雄。这个时代终究英雄辈出
  • 赠我银闪许予花期

    赠我银闪许予花期

    花界公主再也无法回到花界,至亲的朋友因她丧命,父皇母神惨遭毒手。此后,公主不再是公主,为了复仇她必须强大......
  • 折剑长歌

    折剑长歌

    江湖波澜,纷怨又起。诸方势力闻风而动,天下深陷前朝重重迷局。身怀诡异剑术的少年奉师命踏入江湖,却未曾想到,自己已被人当作棋子投入天下棋局。一个个谜团逐渐展开,乱世之中身不由己,但那太平盛世,总要有人去寻……
  • 电竞的魅力

    电竞的魅力

    张志东.一个三好学生.家里的乖孩子在暑假回老家玩。在小伙伴的推荐下接触了英雄联盟这款游戏,顿时被深深吸引。网吧五连坐,上分之旅、参加网吧联赛、加入职业战队,历经无数坎坷,只为心之的梦想,只为追求电竞的热血!!
  • 问鱼手札

    问鱼手札

    礼部尚书家来了个辈分高得出奇的亲戚,据说这位小姑祖母从小在道观长大,粗鄙无礼,野蛮至极。结果不出一月,纷纷打脸。“陆娘子能否帮我瞧瞧这未来夫君品行?”“陆娘子帮我看看这新宅选址。”“陆娘子快瞧瞧我这乖孙为何夜啼不止。”“陆娘子…”陆问鱼能看所有人的命格,却唯独看不透那个人。他亦正亦邪,如影随形。“我愿江山为聘,只要你答一句愿意。”女主是坏女人,女主是坏女人,女主是坏女人,重要的事说三遍。当坏女人拥有强大金手指。
  • 纵横一方

    纵横一方

    一个出生豪门却遭遇权术暗害的少年,历尽风浪终于拥有自己的一方霸土。
  • 道门十规

    道门十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真幻天尊

    真幻天尊

    一道神话世界的蜃龙神通——海市蜃楼,真假世界一款未来科技的虚拟装备——完全潜行,假想现实两相结合,血脉突变,让明虚以此为凭,得虚实之道,证真幻天尊。
  • 耳畔轻闻

    耳畔轻闻

    我们都有很多记忆,每次回忆都有着不同的感触和突而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