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76600000059

第59章 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7)

神秀的这句名言经常和慧能的那句“菩提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照着说。而一般也认为,慧能的境界要比神秀高。其实,神秀的悟禅之法,对于学禅之人应该是洗涤身心的基础法门。既然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身心皆无的境界,如果能如“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所说,保持身心的明净,不受外物的污染干扰,也未尝不是修身之道。

●怎样理解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应对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道出了禅宗“心外无物”的主旨: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在修行方式上,禅宗讲究“顿悟”,反对“时时勤拂拭”的“渐修”。神秀的“渐修”是通过在思想、言行、生活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佛法所要求的去修行,在“强迫”自己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佛法要旨,从而成就正果。而慧能则认为,智慧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也不可能假以时日能奏效的。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说,修行不是吃大饼,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早晚能吃完。对智慧,只能“悟”,而不可“学”,所以禅宗强调当头棒喝般的“顿悟”,主张“物来则应,应不以心”。认为“圣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吃斋念佛难以悟道,吃肉喝汤照样成佛。

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一种超脱,却不是刻意的寻求。主旨在心,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什么是禅宗的“南顿北渐”?

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东山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其后神秀门人普寂者,立秀为第六祖,而自称七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

中国佛教所讲的顿渐是指修行者见道悟理的迟疾,即时间的快慢、过程的长短而言。所谓的“南顿北渐”的顿渐是指顿悟与渐悟,为两种不同的觉悟方式和觉悟过程。顿悟是突然的、当下的觉悟,是不经次第、阶段而直下证入真理,契合真性的觉悟。渐悟是不断修习,渐次悟入,运用种种权宜方法,经历由低到高的阶段,进而把握真理,体悟真性。

由此看来,所谓南顿北渐,是指慧能与神秀分别在南北两地传法的殊异禅风,是在开导发悟上的迟疾之别。慧能与神秀二系也称南北二宗:“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南北顿渐的分立,始于神会对神秀一系禅法的抨击:“师承是傍,法门是渐。”此后更形成争夺法统的紧张:“顿渐门下,相见如仇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从南北二系势力消长的形势来看,在7世纪下半叶和8世纪上半叶,神秀一系的禅风,几乎笼罩了中国北方,其势力与影响远在慧能一系之上。只是在8世纪中叶,尤其是在9世纪中叶会昌灭佛后逐渐衰退,约至9世纪末趋于衰亡。慧能一系到了8世纪,在南方迅速发展起来,马祖道一与青原行思等人尤其是临济、曹洞等“五家”,把慧能禅宗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更加鲜明地张扬顿悟法门的禅风。马祖道一与青原行思二脉作为慧能一系的主要代表,后来日益成为中国禅风的主流,一直延绵至清朝。

西方哲学卷

★古希腊·罗马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谁提出的著名论断?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论断。关于这个论断的来源,是来自他作为学生与老师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

你说知识是感觉吗?

至少我的老师认为是这样的。

风在刮着,我们中间一个人会觉得冷,另一个人会觉得不冷,或者另一个人稍微觉得有点冷,是不是?

是的。

风本身就是冷的或不冷的,还是象你老师说的,对于感觉冷的人来说是冷的,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

后一种说法对。

那么,风就应该对每一个人呈现出一个样子,人的感觉就成为风的尺度。

对,连风这样看不见的东西都要通过人来下定义,何况看得见的东西,更需要人的意见来表达。

人就是万物的尺度。

于是,人的主观感觉成了判断事物的标准。他说在战争中逃跑是可耻的,而在竞赛中却是可以赞美的行为;杀人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在战争中是必要的。在他面前,美好和可耻,正义和非正义都取决于人的判断,这无疑陷入了教科书上所说的相对主义或者叫主观唯心主义。他也承认:“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他感叹“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暂的”。

●“无物存在”这一论断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征?

“无物存在”这一论断是古希腊的智者高尔吉亚提出的。其实,与这个命题相关联的一共有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我们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我们认识某物,我们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在论证过程中,高尔吉亚利用爱利亚学派的论辩方法,但却得出了与爱利亚派学说截然相反的观点。就种手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于第一个命题,他认为,如果有物存在,则该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后他通过反证法进行了一系列逻辑论证,证明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结论只能是什么都不存在。对于第二个命题,他论证说,如果我们所思想的东西真实存在,那么凡是我们思想到的东西就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我们却可以思想到并不存在的东西。比如,6头12足的女妖、吐火怪兽等等,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是不可靠的,存在是认识不到的。对于第三个命题,他认为,我们告诉别人时使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同存在物并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告诉别人的就只能是语言而不是存在物。

高尔吉亚的这种一切皆无、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说的主张,鲜明地体现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

●“认识你自己”是谁提出的?有何意义?

在西方哲学史上,“认识你自己”估计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句名言隽语。它原本镌刻在德尔菲神庙的金顶上,借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说出。

苏格拉底向来以“无知者”自居。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认识你自己!”

在苏格拉底之前,所有的哲学家都在苦苦追问世界的本原,有的哲学家提出世界的本原是水,有的认为是气,有的认为是火……远古的人类没有现代人发达的科学技术,面对浩瀚无边的大自然,深感自己的渺小,也许只有探究到世界的本原,才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世界连接起来,从而安身立命。但这种追问是乏力的,因为就算把整个世界都探究清楚,还是有一个东西让人无法揣摩,那就是人自己。外在世界的真理固然难寻,但认识关于人的真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哲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里程碑。自苏格拉底开始,哲学便由对自然的探讨转向了人自己,开始了对人自己的关爱,从而由知识论向伦理学过渡。

●“同类相知说”的内容是什么?

同类相知说,是一种解释我们的认识,尤其是感觉起源的理论。这一学说由元素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四根,爱和恨是推动四根组合和分离的力量。所谓“同类相知”,就是指“相似所造成的相似”。因为事物与事物相似,所以感觉与事物相似。他说:“我们用土来看土,用火来看火,用气来看明亮的气,用火来看耗散的火,用爱来看爱,用可怕的恨来看恨。”按照他的本原论,人的肉体感官归根到底是由土、水、气、火组成,爱和恨两种力量在人的体内起作用。人和外部事物有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本原同构成事物的本原相通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他把同类本原的相通相触称之为“流射”。比如,听觉的原因正在于气的流射与耳朵中的气相接触。

毫无疑问,这种认识原则设定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的符合论,是最有影响的认识论原则。

●“异类相知说”指什么?

在感觉的起源上,“异类相知说”与“同类相知说”的论点正相反,它不是认为“相似造成的相似”,而是认为“相反造成的相似”。这一学说由元素论者阿那克萨戈拉提出。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无数具有特殊性质的“种子”。这些种子永恒存在,它不生不灭,也不能互相转化。关于种子的特征,阿那克萨戈拉作了如下规定:种子是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微粒。

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也主张认识起源于感觉,并认为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但他不同于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认为感觉是相似者的接触,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感觉是由相异的即性质相反的事物所引起的,如由热而知冷,由苦而知甜,由暗而知明等。阿那克萨戈拉还认为,认识虽然开始于感觉,但感官是有局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官认识可感的具体事物,而不能依靠感官认识那些构成事物的“种子”。对此,只能诉诸理性。比如,“感官只是给我们指出水和面包由这些物质构成,而只有凭借理性才能认识到这些物质包含着部分”。阿那克萨戈拉看到了感性和理性的区别,同时也看到了理性离不开感性。正如他所说的:“由于感官的无力,我们才看不到真理。”但是,“可见的东西使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东西”。由此可见,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已经初步涉及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理念论的内涵是什么?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而柏拉图用这个词来表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的“定义”中来的。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我们看到的每一个具体的桌子,都是因为分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成其为桌子的。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到的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他们都是理念的派生物。

至于“理念”是如何派生可感事物,柏拉图谈到了两种方式:一是“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比如,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桌子都是分有了共同的“桌子”的理念才成为现实的存在的。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正如柏拉图所说:“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其它事物亦同样。”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肯定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即理念世界。在可感的世界中,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是太阳。在可知的领域内,最完美的则是善。按照认识能力和认识对象相对应的原则,柏拉图把“善”和“太阳”从两方面做了比较:

一、在认识能力方面,太阳是人类肉眼视觉的源泉,同样,善则是我们“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他说,仅有视力和可视对象不足以使肉眼看见对象,必须有一个媒介把两者连结起来,这个媒介就是太阳发出的光。若没有光,眼睛仅具有“视而不见”的能力,光使视力变成了看见可视对象的活动。同样,仅有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使心灵知道理智对象,善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促使理智朝向并把握与之相适应的对象。

二、从认识对象方面说,太阳是可感事物生长的源泉,使可感对象显现出来。同样,善决定可知事物的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

●什么是灵魂回忆说?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是和他的“理念论”一脉相承的。

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本来就属于上天的精灵,“那时它追随神,无视我们现在称作存在的东西,只昂首于真正的存在”,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一切知识。但是,灵魂后来坠入了肉体,依附于躯体,因此而遗忘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柏拉图说: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观看、触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观看。因此,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是认识理念却又必须依靠感觉经验。换言之,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的作用。灵魂对理念的回忆,分为突发与渐进两种形式。突发形式表现为疯狂,那是一种忘我的直观状态。当灵魂看到尘世的美,便回忆起真正的美,它感到翅膀正在生长并且急欲展翅高飞,把下方的一切置之度外,全然不顾,于是被世人认作疯狂。其实这是最高级的最佳状态,爱美的人分有这种疯狂,便被叫作钟爱者。渐进形式表现为理性的进展。它的步骤是这样的:“从显而易见的美开始,继而为了最高的美而上升,就象在梯子的阶上一样,从一进到二,从二进到所有美的形体,从美的身体到美的制度,从美的制度到美的学问,最后从学问到那只研究美自身的科学,最终知道美的本质”。

●柏拉图都有什么比喻?内容分别是什么?

柏拉图在他的重要著作《理想国》里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比喻——洞穴比喻。

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同类推荐
  •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之谜(上)

    《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由唐太宗时期的司天监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推算大唐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国运盛衰,《推背图》因其预言的准确性,在古代历史上,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禁书,同时却被平民百姓奉为经典,以各种手抄本形式广为流传,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预知一切的希望。《推背图中的历史(图文版)》以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评注本为底本,对《推背图》的六十象一一进行解读,揭开了《推背图》背后的玄机。令人不可思议地预测出了从武则天称帝到清朝灭亡一千多年的历史大事,并预言了核战争爆发、外星人入侵等未来事件。其的预言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顺序,而历史更是不可思议地按照《推背图》一一演进。
  • 观念(1)

    观念(1)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以庄子内七篇文章切入,阐释庄子独特的生命哲学。本所呈现的例子,皆是生活中寻常小事,但稍证恬,便会让我们的心离庄子近一些。《禅释庄子》旨在化解现代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助世人修出庄心禅性,让整日奔波的人心生净土,让内心迷惘的人渡过心灵的苦海,回归自性的灵山,教导世人“我执”,从认识生命到改善生命,充分享受庄禅的超出与洒脱。在《禅释庄子》中,作者尝试了从生命哲学解读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感悟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
  • 哲学的童年——让人讨厌的苏格拉底

    哲学的童年——让人讨厌的苏格拉底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王阳明:人生即修行

    本书是一部以王阳明的心学形成历程为主线的人物传记,将他的生平、心学以及现代励志概念结合起来,更深层次地、更独特性地介绍王阳明其人其学。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它深入浅出,幽默有趣,是有关王阳明的著述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精品。
热门推荐
  • 暗枪决

    暗枪决

    40年爆发大危机一种不知名的生物迅速占领全球人类奋起抵抗,25年后危机暂时解除、有各种内斗频繁不断。在这黑暗世界,在这熟悉有无比陌生的世界。什么原因才会引发这样的灾难。
  • 昆仑双艳录

    昆仑双艳录

    人说,昆仑净衣宫有两艳。一是翩翩白衣少宫主慕容光,风月浪子,红尘亲昵。他的心上人一生不肯将他原谅。一是红衣怒马少年时的潋滟,鸦鬓春云,钗头金凤。她的心上人早已有了娇妻在侧。然而他们依然能冲破层层阻挡,与心上人双飞双宿。这本书记载了他们各获幸福的经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世之想

    幻世之想

    刑似妖!这个名字到底谁帮他起的他也不知道,但是十八年来,他就是以这个名字度过的!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奇怪,能感觉自己与其他人不同!但他从来没跟任何人谈过心!他个孤儿,在两年前,他还是靠着一个好心人的资助过活,不过,就如很多被资助的孤儿一样,他从来没见过那位好心人一眼!形似妖一直以为自己会这样过一辈子,要是没有那一天的话......
  • 邪恶凛然

    邪恶凛然

    既然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群魔乱舞的世界,那就让我用最恐怖的邪恶,来捍卫修仙者的尊严!【以色入道,非是色道。】
  • 彼岸有情似无情

    彼岸有情似无情

    她回头,俏皮地吐吐舌头,拎起裙摆义无反顾地向前跑去。裙摆被风吹起,像绽开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待她归来之时,六界闻之变色,宛若嗜血狂魔。众人皆道她,冷血无情,无心无爱。却不知她并非冷血无情,也并非无心无爱,只是她的心和爱都给了一个再也回不来的人……
  • 楠洋

    楠洋

    没有青梅没有竹马,在青春的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个让你记忆的深刻的人并深刻映在你的脑海里也许没有初恋时的懵懂无知也没有在恋爱时的轰轰烈烈,而你却挥之不去……
  • 分类

    分类

    来者如仰高山,往者若观流水。晚上月亮依旧爬上山来,又是一个月夜,这样的月夜,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只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不容凝视,不容把握,仿佛万一。流星划过千百回,月影重叠千百夜,万物生生死死,世事明明灭灭……
  • 灵巳

    灵巳

    遇见冥神不是你的错,拯救四界这么重的责任被你挑起也不是你的错,可......谁叫你是男主呢!!!
  • 蜜爱权少:辣宠甜妻不松手

    蜜爱权少:辣宠甜妻不松手

    简直是狗血到家了,前男友将她甩了去与老板的千金订婚!而她的未婚夫居然是前男友的大舅子!什么?小三居然敢威胁她?她干脆咬咬牙嫁给了前男友的大舅子,看不埋汰死你们!于是一家人便被搅成一锅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