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7600000023

第23章 佛逼难陀出家因缘

佛祖在迦毗罗卫国时,一次进入王城乞食,来到弟弟难陀①家中,正好遇到难陀给夫人化妆,用香脂涂抹眉间。难陀听到佛祖已进入院门,想出去迎见佛祖。夫人孙陀利对阿难说:”你快去看佛陀,我额上的化妆还没有干,你要很快回来。”

难陀很快出门,迎见佛祖,向佛祖致礼后,接过佛祖的食钵,回到家中盛满了丰盛的食物端给佛祖。佛祖不接食钵。难陀又把食钵端给阿难。阿难也不接受食钵。并对难陀说:”你从谁那儿拿到饭钵的,你就还给谁。”

难陀无奈,只好端着食钵,跟随佛陀来到尼拘屡②精舍。·

难陀到达精舍后,佛祖立即让剃度师给难陀剃须削发。

难陀不肯剃须削发,愤怒挥拳,并对剃度师说:”你要剃我的发,迦毗罗卫国所有人的头发,你现在全部剃尽才行。”

剃度师不敢给难陀剃发,又来到佛祖面前回话。佛祖问剃度师:”你为什么不给他剃发?”

剃度师回答:”我害怕他,所以不敢给他剃发。”

佛祖听说后,同小弟子阿难一起来到难陀身边。难陀因害怕佛祖,不敢不让剃度师剃发。难陀虽然剃发出家,但心中常思念家中的娇妻。因佛祖常带着难陀一起出行,难陀无法脱身回家。

后来有一天,轮到难陀看守房子,心中暗自高兴:”今天真得便,可以回家去了。等到佛与众僧都外出乞食之后,我就立即回家。”

佛祖与众僧进城之后,难陀心想:”我应当为佛陀和师兄弟打好洗澡水,把澡瓶都盛满水,然后再回家。”

难陀这样一想,立时动手汲水,谁知刚把一瓶盛满,另一瓶却又打翻了。如像这样,历经多时,总是不能把澡瓶的水盛满。此时,难陀心想:”我已无法把所有的澡瓶打满水,就让诸位师兄弟和比丘僧回来后,自己打水吧,我现只好把澡瓶放在房子中了。”

难陀放弃打水,立即关闭门窗,准备回家。可他刚关好这一扇窗户,那一扇窗户却又开了。刚关好这一间的门,那一问的门却又开了。总是无法关闭好。此时,难陀心中又想:”既然无法全关闭,那我只好不关而去了。纵使比丘僧的衣物有所丢失,我也有很多财宝,足可以补偿。”

难陀想好后,立即走出僧房,准备回家,但他心中又想:”佛陀必会从这条大道上来,我要从另外一条道路上回家。”

佛陀知道难陀的心意,也从这条道路上回来。难陀从远处看到佛陀后,立即藏在路边的一棵大树后面。谁知树神举树上升,停留在空中,难陀露地而立。

佛祖看到难陀后,又把难陀带回精舍。佛祖问难陀:”你想念家中的娇妻吧?”

难陀回答:”实在想念。”

佛祖立即把难陀带到阿那波山上,又问难陀:”你的妻子美丽吗?”

难陀回答:”美丽端正。”

此时,山里跑来一只又老又瞎的猕猴。

佛祖又问难陀:”你的妻子孙陀利,面目端正,和这只猕猴相比如何?”

难陀听后,十分恼怒地说:”我的妻子美丽端正,人中无双,佛陀今日为什么拿我的妻子同这只瞎猴相比呢?”

佛祖又把难陀带到仞利天宫,和难陀共同游观天宫,逐个观看。看到各天宫中的天子和天女,互相游戏,十分快乐。只有最后一天宫中,有五百天女,却无一个天子。难陀感到奇怪,便问佛祖:”这是怎么回事?”

佛祖说:”你亲自去问。”

难陀前往,问诸天女:”各个天宫,都有天子,此宫中为何独无天子?”

天女回答:”在人世间,佛陀的弟弟难陀,被佛陀逼迫出家,以出家学道的因缘,将来命终,转生此天宫,就会成为我们的天子。”

难陀对天女们说:”我就是难陀啊。”说完就想进入天宫。

天女们说:”我们现在已是天女,你现在还是凡人。你回去过完人世寿命,转生天上,才可以进此天宫。”

难陀回到佛祖身边,把上述事全部告知佛祖。

佛祖对难陀说:”你妻子美丽端正,还是天女美丽端正?”

难陀说:”我的妻子同天女相比,就如瞎猴同我妻子相比。”

佛祖把难陀带回人间,难陀为了转生天上的缘故,从此,勤奋修行持戒。阿难看到后,给难陀赠偈言一首:

譬如羝羊斗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

佛祖为了教导难陀,又把难陀带到地狱。见到各个汤锅,水开沸滚,都在煮人。只有一口大锅,烧水无人。难陀感到奇怪,就来问佛祖。

佛祖说:”你亲自前往去问吧!”

难陀即便前往,来问狱卒:”各个锅中都在煮人,为何这口锅烧水锅空,没有煮人呢?”

狱卒回答:”在人世间,佛陀的弟弟,名叫难陀,如果他以出家修道的功德,就会转生天上。如果他弃道破戒,以此因缘,天命终后,就会堕入地狱。所以我们现在烧开汤锅,等待他的到来。”

难陀听后,惊怕万分,惟恐狱卒把他留下,立即高声叫道:”南无佛陀,希望你保佑,把我带回人间吧!”

佛祖对难陀说:”希望你勤奋修持,就会修得天福的。”

难陀说:”我也不想升天了,只希望我不要堕此地狱。”

佛陀借此,为难陀讲说圣法,一连七天,难陀听闻佛法,便获得了罗汉的果位。

难陀获得罗汉果位后,诸位比丘僧赞叹地说:”世尊,这真是太奇特少有了!”

佛祖说:”不但今日是这样,就是过去也是这样啊!”

诸比丘说:”过去也是这样?这事怎么说,请世尊讲给我们听。”

佛祖说:”从前迦尸国王,名叫满面。比提希国有一妓女,容貌端正,非常漂亮。那时两个国家,常积仇怨,互相争斗。国王身边有一佞臣,经常对迦尸国王赞美比提希国有一妓女,美貌漂亮,世上少有。国王听后,心中迷惑爱慕,就派遣了一位使臣,向比提希国讨要这位妓女。比提希国王拒绝不给。迦尸国王再次派遣使臣,对比提希国王说:’只求暂时相见,四五天后,就送她回到本国。’

“当时,比提希国王对妓女告诫地说:’你的姿态和所有伎能全都具备,你要使迦尸王迷恋于你,一会儿也不能远离。’

“比提希王告诫完毕,就让迦尸国使臣把妓女带去。经过四五天之后,马上派使者传言说:’本国要举行重大祭祀,这位妓女必须回国参加。等到祭祀完毕,再把妓女送回。’

“迦尸国王听后,立即派使者把妓女送回本国。大祀完毕后,迦尸国王又派遣使臣讨要妓女。

“比提希国王对使臣说:’明天就把她送去。’到了第二天,还是不送去。如像这样的谎言,经历多日。迦尸国王因心中迷恋这位妓女,就单身带了几个人要去比提希国,诸位大臣劝谏,他都听不进去。

“那时,仙人山中有一个猴王,聪明博达,多有知识。它的妻子死后,又娶一只雌猕猴为妻。许多猕猴都气怒地斥责猴王:’这只年少的淫猴,是大家共有,你为什么要独自占有呢?’

“猕猴王为躲避众猴责难,就带着这只母猴,逃入迦尸国,投于国王宫中。众猕猴追逐猴王,就一起来到王城。进城之后,揭瓦坏墙,弄得全城无法收拾。

“迦尸王对猕猴王说:’你现在为何不把这只母猕还给众猴呢?’

“猕猴王说:’我妻刚死,又未娶妻。大王为什么要我把这只母猴归还给众猴呢?’

“迦尸王说:’现在你的猕猴破坏搅乱我的国家,我怎能不让你把它归还叫?’

“猕猴王说:’这事难道不好吗?’

“迦尸王说:’这事不好!’

“猕猴王再三反问:’这事不好吗?’

“迦尸王依旧回答:’这事不好。’

“猕猴王说:’你宫中有八万四千女人,你却不喜欢,还想到敌国去追逐一个妓女。我今日没有妇人,只要此一只母猴,你却说不好。一切百姓,视你而活。你为了一个妓女,怎么能舍弃他们。大王应当知道: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拿着火炬,愚蠢之人,拿着不放,必然烧伤自己;欲望是不净之物,就如一堆屎一样;欲望现外形,就如薄皮覆盖;欲望无回声,就如屎涂毒蛇;欲望如怨贼,欺诈而近人;欲望如借贷,一定要偿还;欲望真可恶,就如厕中花;欲望如疥疮,向里面挠弄,就会更加厉害;欲望如狗啃骨头,越啃涎唾越流,以为有味道,唇破齿掉,也不知满足;欲望如渴人喝饮咸水,越喝越渴;欲望如一块肉,众鸟争相追逐;欲望如鱼兽,因贪吃而至死;欲望的祸患真是太大了。’

“迦尸王因听猕猴王的劝导,再没去比提希国追求妓女。”

讲到此处,佛祖说:”那时的猕猴王,就是我的现在之身。那时的迦尸国王,就是现今的难陀。那时的妓女,就是现今的难陀之妻子孙陀利。我在那时候,从淫欲的污泥中救出难陀,今天也能度救他脱离生死之苦。”[注释]

①难陀:人名,是释迦牟尼的同父异母弟,姨母波闺波提所生。

②尼拘屡:梵文音译,也译为尼拘屡陀,是印度高大的树,与中国的榕树相似。尼拘屡精舍,即是迦毗罗卫国佛教僧人居住的地方。[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杂宝藏经》卷8《佛弟难陀为佛逼出家得道缘》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4册,第485页。

二、此故事又见如下经典:

(1)《经律异相》卷7《难陀出家》。见《大正藏》第53册,第35页。

(2)《增一阿含经》卷7《火灭品》。载《大正藏》第2册,第578页。

(3)《增一阿含经》卷9《惭愧品》。载《大正藏》第2册,第591页。

(4)《出曜经》卷24《观品》。载《大正藏》第4册,第739页。

(5)《法苑珠林》卷31《入道篇》。载《大正藏》第53册,第451页。

(6)《释家谱》卷2《释迦从弟孙陀罗难陀出家缘记》。见《大正藏》第50册,第59页。

(7)《佛本行集经》卷57《难陀出家因缘品》。见《大正藏》第3册,第911页。故事更为详尽。

(8)《敦煌变文集》卷3《难陀出家缘起》。见王重民、周一良等编著《敦煌变文集》第39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第1版。

三、敦煌莫高窟此故事绘于第254窟(北魏)北壁东侧。表现形式为组合式单幅画,仅此1幅。

四、研究此故事画的资料:

(1)史苇湘著《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见《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18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版。

(2)高田修著《佛教故事画与敦煌壁画》,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卷第206页。文物出1984年第l版。

(3)贺世哲著《读莫高窟第254窟《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

五、新疆克孜尔石窟第206窟中绘有研究篇 敦煌石窟中的因缘故事画概述

佛教因缘故事亦是敦煌石窟壁画中绘制最多的佛教故事画之一,从种类到数量都比本生故事画多,面积也比本生故事画大。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莫高窟因缘故事画的内容和艺术成就,现将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的区别,因缘故事画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概述如下:

一、本生故事画与因缘故事画的区别

佛教本生故事和佛教因缘故事都是依据佛教灵魂不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一基本教义而编造的。本生故事是释迦牟尼前生累世修行,善行转世的故事;因缘故事是佛家弟子和佛门信徒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故事。因果报应是这两类故事的核心内容。佛教常以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来说明它们产生和变化的现象。其中事物产生或毁灭的主要条件叫作因,而外部的辅助条件叫作缘,合称为因缘。佛教认为每人都受自己善恶行为招致的”三世二重因果”。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中,现在之果,必有过去之因;现在之因,必有未来之果。在三世之中,每人的恶,将自食恶果;每人的善,将获得善报。佛教就是利用三世两重因果报应的因缘说教编造了许多故事,借以劝喻世人,敬信佛法,多做好事,积累功德,以得善报。这种故事就称之为因缘故事。其实本生故事也是因缘故事,为了有所区分,把专讲释迦牟尼善恶因缘、轮回转世的故事,叫作本生故事;把讲佛弟子和众生善恶因缘、轮回转世的故事叫作因缘故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1)从故事主人上讲,本生故事只讲释迦牟尼一人的故事;因缘故事却讲佛弟子、出家僧尼、在家居士,以及一切众生(包括动物)的故事。

(2)从故事时间范围上讲,本生故事只讲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因缘故事不仅讲佛门弟子、一切众生前世的故事,也讲佛门弟子和一切众生今世的故事。

(3)从善恶因果上讲,本生故事绝大多数是讲释迦牟尼前世无私奉献,忍辱善行,得到福报的故事;因缘故事不仅讲佛门弟子、一切众生得到福报的故事,也讲得到恶果的故事。

(4)从故事讲说人上讲,本生故事多由释迦牟尼本人讲出;因缘故事不仅由释迦牟尼讲出,也由佛家弟子和其他信佛大众讲出。

以上四条只是一个大致原则的区别,有时候一则佛教故事很难区别它是本生故事或是因缘故事。有的故事讲佛弟子今世所得的福报,是前世善行的结果,但前世教他善行的人又是释迦牟尼的前生,例如《五百盲人追佛因缘》。有的故事讲外道师徒今世所得的恶果,是前世恶行的因缘。但前世他所做的恶行是对释迦牟尼前生的迫害,释迦牟尼劝导谅解了他,例如《提婆达多举石毁佛因缘》。这些故事既是因缘故事又是本生故事。

还有一些佛教故事并不是一则独立的故事,而是由几个乃至十几个故事组成。有的由一个故事为线索,串连几个故事;有的是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把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穿插交织在一起。因此,有时候很难划分、区别这则佛教故事是本生故事,还是因缘故事。

我在《前世善行——敦煌壁画本生故事》前言中已讲过,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都不是真有其事,也不是释迦牟尼创作的。其实都是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寓言等民间故事,只是释迦牟尼在讲解佛教教义时作了改造引用。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徒在编纂佛教经典时,把这些故事记录在了佛经之中。尽管他们对这些故事进行了画蛇添足的篡改,加进了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宗教说教,但不是面貌全非,故事的主体人物和内容仍然保留。由于这些故事原为劳动人民所创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愿望和追求,不完全是消极的宗教思想和迷信。只要我们剔除宗教说教的消极成分,绝大多数的故事内容还是积极健康的。有的故事热情地赞颂了强不凌弱、互助团结,言必有信、忠于友谊,舍己为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有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那些恩将仇报的小人,揭露他们见利忘义的丑恶嘴脸,展示了他们做恶不得好报的可悲下场,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念。这也就是佛教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至今还被人民大众接受、喜爱的原因。

以本生故事为内容绘制的故事画,叫作本生故事画;以因缘故事为内容绘制的故事画,叫因缘故事画。这两种故事画在表现形式和构图艺术上大同小异,没有严格的区别。

二、因缘故事画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因缘故事画和本生故事画一样,由于时代不同,佛教派别的兴衰不同,其绘画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时期有其主要的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北朝时期(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

北朝是莫高窟艺术的初创期,受西域小乘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影响,壁画的主体是表现小乘佛教思想的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但莫高窟中的因缘故事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像本生故事画经过了从单幅画到组合画,从组合画到连环画的发展过程。一开始便是连环画的形式。北凉时期和北魏早期的洞窟里,只有本生故事画,没有因缘故事画。北魏后期的洞窟里才出了因缘故事画。莫高窟最早的因缘故事画,是画在第257窟南北两壁中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和《须摩提女请佛因缘》,其表现形式都是连环画。

北壁的《须摩提女请佛因缘》故事画是依据三国吴时西域高僧支谦译《须摩提女经》所绘制的。故事的大意是:古印度满富城奉行六道外师的巨富长者满财,经过多方寻求,多次周折,终于为自己的小儿子找下了知友王舍城奉行佛教的巨富长者善给的女儿须摩提(汉译善意)。善意美貌非凡,姿容娇艳,有倾国倾城之美。但也和父母一样,从小奉信佛教,崇敬佛法三宝。满财长者把善意女娶到家中后,按照国法民俗要宴请六千个外道六师门徒。这些外道师徒赴宴时,赤身裸体,丑陋粗野,吃肉酗酒,不知礼法。善意女看到此情景后,拒不出门接待外道师徒。引起了宾客的非议不满,得罪了公婆和丈夫。善意女闭门高卧,谁都不见。满财长者为此十分愁闷。恰好一位得道高士来访。满财长者把此事向这位高士说了。高士昕后,十分惊喜,对满财长者说:”你为我们娶来了佛门弟子,只要你奉信佛教,请佛来到这里说法,你就办成了一件大事,你的媳妇也就敬奉你了。”满财长者听从高士的劝导,让善意女请其尊师释迦牟尼前来赴斋说法。善意女果然盛装打扮,登上高楼,焚香请佛。香烟飘到佛处,佛知善意女的诚意,便同弟子各显神通,从空飞达满财长者家赴斋说法。外道六师看到佛门弟子的神通威力,无不惊叹,全部归依佛门。满财长者全家都做了居家佛门弟子。

此幅故事画以连环画和组合画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共用17幅画面描绘了故事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有如下特点:

1.主题突出,剪裁得当。为了突出佛法无边,降伏外道师徒的威力,古代画师并没有描绘故事中最生动、最有生活情趣的情节:满财长者为子求亲和善意女拒不接待宾客的矛盾。17幅连环画面中,只在一幅组合画中,用3个画面点出了矛盾:一座四方大院内,前后起重楼,中间堂屋内,善意女拒不施礼,外道师徒气愤不满;高楼下室,善意女卧床不起;高楼上层,善意女焚香请佛。第4个单幅画面是善意女同公婆全家供养迎佛。13幅画面用于对佛弟子各显神通,来赴斋会的描绘上。其画面依次是:

佛门伙夫乾茶身负大锅飞空而来;

均头沙弥化乘五百花树飞空而来;

周利槃特化乘五百青牛飞空而来;

罗云化乘五百蓝色孔雀飞空而来;

迦毗那化乘五百金翅鸟飞空而来;

优比迦叶化乘五百苍龙飞空而来;

须菩提化乘五百琉璃山飞空而来;

迦旃延化乘五百白天鹅飞空而来;

离越化乘五百黄斑虎飞空而来;

阿那律化乘五百青狮飞空而来;

大迦叶化乘五百白马飞空而来;

大目连化乘五百大象飞空而来;

最后佛祖在天龙八部、四大天王的护卫下,乘坐莲台飞空而来。

2.以动带静,整体飞动。前述13幅画面的顺序,并不是佛经故事中的先后顺序。而是画师为了造成整体飞动的效果,描绘时作了创造性的调整。把轻捷飞翔的天鹅、孔雀、金翅鸟;勇猛善奔的雄狮、黄虎、白马;笨重稳健的青牛、白象;不能移动飞空的高山、花树;穿插交织在一起,使整幅画面都产生腾空飞奔的动感。

3.以形写神,注重装饰。全幅故事画中的动物形象和画中的山石花木,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无论是飞禽、猛兽、家畜、天龙,还是山石、花木,都在像与不像之间。画师只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注重整体画面的装饰效果。所以这幅故事画的图案装饰效果非常强。要是不了解这个佛经故事的人去观赏这幅画,就会认为它是一幅装饰画,而不是故事画。因为这个缘故,连著名大画家张大千都没有识别出来。这幅故事画他曾定名为”赴会菩萨图”。直至1973年才由敦煌研究院的施萍婷先生考证定名为《须摩提女因缘》故事,在莫高窟仅存一幅。

从佛教的立场上讲,这幅因缘故事画主要宣扬佛法威力无比,可以降伏一切邪教外道,使他们皈依佛门,奉行佛法。

南壁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画是依据《贤愚因缘经》绘制。故事的大意是:从前,有一位笃信佛教的长者,送子到一位德高望众的高僧门下,剃度为小沙弥(小和尚)。这位高僧和弟子的衣食,由本城的一位富有居士供养。有一天。居士外出赴宴,留其妙龄女儿在家看守门户,行前忘记了给寺院里的僧人送食物。高僧候食不到,就派小沙弥到居士家中去乞食物。临行前向小沙弥宣讲三归五戒,到俗人家中要严守佛戒,莫生贪爱。小沙弥来到居士家中,敲门乞食。少女开门一看,是一清俊的小沙弥,便一见钟情,心生爱慕。在小沙弥面前牵衣拉手,作诸媚态,撒娇挑逗,倾吐衷情,向小沙弥求欢。小沙弥守戒志坚,不舍佛法,哄骗少女说进屋礼佛,收拾好后,再与少女爱恋。小沙弥进屋后,反锁门户,持刀自杀,以身殉戒。少女久等不出,破门而人,只见小沙弥已经自杀身亡,自惭自责,悲呼哀泣。居士回到家中,女儿诉说真情。按照印度的国法风俗,僧人死在俗人家里,要交纳罚金一千。居士呈报国王,依法交纳罚金赎罪。国王听后,深为感动,为了表彰小沙弥以身殉戒的高尚行为,在广场堆集香木,当众火化,建塔供养。

此故事画绘在南壁中层,横卷连环画式,以送子剃度;行前说戒;扣门乞食;以身殉戒;诉说真情;纳金赎罪;香木火化;起塔供养7幅画面,按照时空顺序描绘了故事的主要情节。画面与画面之间,用山石和建筑物相隔。

此故事画的艺术特点,与同窟西壁的《九色鹿王本生》和北壁的《善意女请佛因缘》相同。装饰性很强。画面中的山峦、树木、楼阁、房屋造型,只追求神似,不追求形似。许多画面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例如香木火化的场面,按佛经上说:”小沙弥自杀身亡,躺在血泊之中。国王积木如小山,将小沙弥尸体置于香木上火化。”可画面中的小沙弥却像一位端坐镇定的神僧在修禅,四周的烈火犹如禅僧的火焰纹身光。小沙弥神态安祥,没有一点儿畏惧的样子。这个画面一方面是赞颂小沙弥以身殉戒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是为了整体画面的装饰效果。此故事画是莫高窟最动人的佛经故事画,也是同一题材中绘制最完美的一幅。

从佛教的立场上讲,这幅因缘故事画为了教育那些不守佛法戒律的僧尼,要以小沙弥为榜样,严守佛法戒律,宁可以身殉戒,决不污毁佛法。

西魏王朝很暂短,在莫高窟建造的洞窟也不多,现存10个洞窟。但在第285窟中,绘有两幅很著名的因缘故事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和《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南壁中层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也是依据《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所绘制。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北魏第257窟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是横卷式连环画,而此窟中却是竖轴式连环画。分画在南壁四座小禅窟的龛楣之间,共4幅。每幅2~3个情节:

第一幅:两个画面。上层画高僧持钵到村落乞食。下层画高僧在山林中坐禅修行。

第二幅:两个画面。上层画长者送子到高僧处出家学法,高僧为长者子剃度,收为小沙弥。下层画高僧给小沙弥讲授佛法戒律。

第三幅:3个画面。上层居士外出,居士女主动请求留守门户。下层左侧画小沙弥来到居士家门乞食,居士女钟情小沙弥,招小沙弥入门。下层右侧建筑物后,画小沙弥在树下持刀自刎。

第四幅:3个画面。上层画居士向国王陈述小沙弥守戒自杀的经过,并交纳罚金,为女儿赎罪。中层画小沙弥自杀后所现的紫檀坐像。下层画国王臣民观看香木火化小沙弥的遗体。小沙弥如同坐禅,四周火焰熊熊。

此窟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故事画与北魏第257窟中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相比,有如下特点:

(1)内容情节更加丰富。第257窟中的《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只用了7个画面,描绘了故事的主要情节。而此窟中却用4幅竖轴连环画,10个画面,首尾俱全地描绘了故事内容。情节更加丰富。例如第257窟中没有居士女主动请求留守门户和国王臣民观看积香木火化小沙弥遗体的情节。

(2)人物造型南朝风格。此幅《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画的人物造型,与该窟南北二壁的画风一致,具有中原南朝风格:身材修长,脸型清瘦,人物服饰,笼冠深袍,褒衣博带。例如,此故事画中的居士女儿服饰,已不是第257窟中的短袖长裙,五珠冠、长披肩的龟兹装,而是高发髻、大裙襦的南朝闺秀装。国王已不是第257窟中,头戴高冠,赤裸上体,肩绕巾带的龟兹王,而是头戴笼冠,身著长袍,手挥尘尾,坐在案后,身后有侍者张持羽扇和曲柄伞盖的中原帝王或是南朝贵族形像。

(3)景物优美,人物较小。此故事画中山峦起伏,楼阁高耸,花草树木,相映其间,景物描绘十分优美,但画中人物较小,若不了解故事内容并认真辨认,人们往往看不出这是故事画,会当作是小禅窟龛楣两侧的装饰画。

南壁上层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慈品》绘制。故事的大意是:古印度摩伽陀国边境上有五百个结为一伙的强盗,拦路抢劫、枉杀无辜,切断了本国与他国的道路。国王亲率大军征剿,官兵与强盗进行了激烈战斗,最后强盗战败被俘。国王严加酷刑,割鼻削耳,挖眼剁手,放逐深山。强盗在山林中,悲哀恸哭,其声传到佛祖说法处。佛祖怜悯,施法度救,以神通力,吹卷雪山香药到山林,使五百强盗双目复明,身体康复。并现身说法,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剃度出家,隐居深山,修行参禅,最后修成五百罗汉。

此故事画绘在南壁上层,一组飞天画之下,从东到西,以横卷连环画展开故事情节。官兵征战,强盗被俘;国王审讯,施以酷刑;放逐深山,强盗悲嚎;佛祖度救,香药医眼;投奔佛祖,出家剃度;佛祖说法,深山修行等7幅画面,首尾具全地描绘了整个故事。各画面之间的建筑物和山峦树木,既是画面之间的分隔界,又是联系全图景场环境的纽带。古代画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故事情节的发展统一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时空环境之中。

此故事画的艺术特点如下:

(1)剪裁精当,主题突出。画师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现全部故事情节。而是选取了最主要的7个情节,以从动到静的描绘手法,忠实突出地表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主题思想。画面一开始就是官兵与强盗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交战。官兵以强大的骑兵优势得胜,俘虏了以五人代表五百人的强盗。在这一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情节从动到静,逐步降调,审讯、受刑、悲哭之声消失在平静的山野之中。最后一幅画面是皈依佛门的五百强盗在清泉流淌、野兽出没、幽美平静的山林里参禅修行。

(2)南朝画风,人物清秀。此幅故事画是莫高窟北朝故事画中的一个特例,具有中原南朝山水人物画的风格特点。构图视点较高,场面较大,视野开阔。体现出了中原全景构图处理空间的优势。画中人物形象清瘦,显出”秀骨清像”的中原南朝的特点。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敷色淡雅,抛开了西域式的晕染法。

从佛教的观点讲,这个因缘故事主要宣扬佛法无边,慈悲为怀,普度一切众生,不管你是什么人,那怕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只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但从另一方面却折射地反映出统治者对人民起义运动的残酷镇压和迫害。镇压和酷刑Z#b,统治者还利用佛教对反抗者进行分化瓦解,达到涣散人心、平息反抗者的目的。

北周时,莫高窟的佛教故事画已走向成熟,并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鸿篇巨制的故事画,如第290窟中的《佛传》故事画,规模宏伟,画面达84幅;第428窟中的《萨缍太子舍身施虎》和《须达拿太子施象》本生故事画,画面都在20~30幅以上。这一时期,仍然是本生故事画多,因缘故事画少。但在第296窟中绘有两幅著名的因缘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和《微妙比丘尼受难因缘》。

北周第296窟和西魏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都是主要依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慈品》,并参考了其他佛经的情节所绘制的。两幅内容相同的故事画,由两个时代绘制。因此,在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把两者作以比较,更能看出它们的时代风格。

(1)在内容情节上的异同。两幅故事画依据同一佛经绘制,因此故事画所表现的内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西魏第285窟用7个画幅描绘,北周第296窟用8个画面描绘。第285窟故事一开始就是官兵与盗贼作战的场面。第296窟增加了臣民向国王禀报强盗在边界作乱,国王向大臣发令出兵的内容。然后才是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这样一补充,故事首尾俱全。更加完整,也不显得突如奇来。

(2)在画面表现上的异同。两幅故事画都采用横卷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形式基本相同。但在具体画面的描绘上,侧重点各有不同。第285窟把重点画幅用在佛祖度救五百强盗和五百强盗皈依佛门,深山修行的描绘上。第296窟把重点画幅用在国王率兵出征;官兵战败强盗;押解强盗,胜利回师的描绘上。由于侧重点不同,有些画面基本相同,有些画面则不同。第285窟中强盗投奔佛祖,乞愿出家的画面,第296窟则没有。而第296窟中国王发令,出征行军的画面,第285窟则没有。即使内容相同的画面,画面的构图和意境也不一样。如最后一幅画面”深山修行”,第285窟是五名僧人在深山树林中,有诵经者,有参禅者。而第296窟是五名僧人在深山树林中全部参禅人定。

(3)在绘画技艺上的异同。第285窟的画面多用石青、石绿、浅蓝、朱红,诸色交汇,绘在粉白色的窟壁上,色彩显得清新爽朗,艳丽明快。绘画技艺用我国传统方法,以线造型,敷色淡雅。人物形象,面目清瘦,眉目疏朗,神情潇洒、褒衣博带,具有中原南朝人物画的特点。构图视点高,场面宏大,视野开阔。自然景色深远幽美,山峦起伏,花木相映,清泉流淌,野兽出没,是这幅故事画的优点,同时也是这幅故事画的弱点。因为图中树木高大,山峦深远,物大人小,人物淹没在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不能充分地表现特定环境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有点喧宾夺主。第296窟的画面多用黑、白、红、蓝、绿、紫色,绘在土黄色的窟壁上,色彩显得对比强烈,质朴厚重。绘画技艺,中西结合,以线描造型,用西域凸凹法晕染。人物形象,方面大耳,短颈粗腿,身体健壮,多著窄袖胡装,具有北方民族的特点。构图视点低,视野较小,自然景色描绘简炼,山峦、树林较低、人与物的比例比较协调,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展现和人物特点的刻化。这是北朝故事画向隋唐故事画过渡的一种风格特点。

北周第296窟中的《微妙比尼受难因缘》是莫高窟最生动的因缘故事画之一。此故事画是依据《贤愚因缘经》中《微妙比丘尼品》绘制的。故事的大意是说:一个已经出家的老比丘尼(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造孽,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微妙曾经是一位生长在高贵种姓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时,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的路上,中途产子,血腥味引来了毒蛇,蜇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回娘家。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把大孩子放在河边,先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河中,被大水冲走。微妙失去了大孩子,回头又去抱婴儿时,婴儿已被饿狼吞食。一刻之间,两个孩子全失,微妙悲痛昏绝。苏醒后,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半途中遇到父母的好友说:”娘家失火,全家烧死,无一生还。父母好友收养了走投无路的微妙。后来,经友人介绍,微妙嫁给一个恶棍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久呼不见人来开门,破门而入,撕打刚生下小孩的微妙。并生煎刚生的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乘酒徒入睡逃出家门。在路中墓园边歇息时,遇到一位为新丧妻子上坟哀悼的长者子。微妙感其对亡妻的情诚,相识结为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按国法民俗,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又犯新案,判为死刑。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料半夜野狼来刨新坟,微妙再次生还。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生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者的大夫人。因你不生育,长者又娶了一个小妾。小妾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下一个男儿。你心生嫉妒,害怕小妾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中,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妾怀疑是你所为,前去质问,你不承认,并赌咒发誓:’若杀你子,使我来世,夫为蛇蜇;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所受众苦,就是你前世赌咒发誓的全部报应。”

此故事画绘于第296窟窟顶藻井西北披。从西披到北披,全长312公分,高42公分,画面分上下两层,故事从微妙前世害死婴儿,指天发誓,到微妙现世受尽苦难,种种报应,投向佛门,佛祖收为弟子,受戒说法为止,共绘24幅画面。首尾俱全地描绘了故事的全部情节。

此故事画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构图完整。全图共绘大小人物77个,房屋14座、墓园l处、坟墓2座,河流1条和众多山峦树林,穿插组成。景物既是故事环境的陪衬,又是画面与画面间的分隔界。自然景物不像北魏前期的故事画,可有可无,而已成为表现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中宁静幽美的环境描绘,同悲剧性的故事人物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图完整,描绘细致,是北周故事画的杰作。同时也是莫高窟最完整、最生动、最典型的连环画式因果报应的佛教故事画之一。在莫高窟仅此一幅。

从佛教的教义上讲,这是一幅典型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因缘故事画。但从微妙一生丧夫失子,家破人亡,三次改嫁,两次被活埋的悲惨苦难中,折射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种姓农奴社会制度下,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任人宰割的苦难和不幸遭遇。

(二)隋唐时期

隋代时大乘佛教思想兴起,小乘佛教思想已趋衰败。莫高窟壁画的内容也随着佛教思想的变化发生了变化。洞窟壁面主要画以佛为主的千佛图案,佛说法图和大乘佛教经典为内容的经变画。壁画中的故事画已逐渐失去了北朝时期作为主体画的地位。尽管技巧纯熟,形式完善,构图优美,但在形式多样、突出主题方面,已不如北朝时期的生动活泼、引人人胜。绘制的位置亦不在洞窟的主要壁面,大都绘在窟顶藻井四披和人字披上。绘制的内容几乎全是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画很少,表现形式全为连环画。隋代本生、因缘故事画的衰落,正是强调以”苦谛”修行的小乘派思想走向衰落的反映。

唐代时以大乘佛教经典为主的各种经变画已走向成熟,洞窟四壁几乎全被大型经变画所占据,独立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便消失了。代之而兴起的是装饰性片断单幅佛传故事画、经变画式的譬喻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这时的故事画已不是莫高窟壁画的主体,而是经变画的附属品。

所谓经变式故事画,就是这一故事是某一佛经的主要内容,或是某一佛经中的一品,因此在绘制大型经变画时,就把这一故事情节画在了经变画中。经变故事画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把故事直接画在大型经变之中,表现佛经的某一品,例如《法华经变》就把火宅喻、化城喻、宝珠喻等七大譬喻故事绘在经变画之中。另一种是把故事画画成连环画,配在大型经变画的两侧或下部,成为经变画的组成部分。例如《观无量寿佛经变》两侧或下部画《未生怨》和《十六观》的故事作为经变画的组成部分。

唐代最著名的经变画式的因缘故事画是画在《观无量寿佛经变》中的《未生怨》。此故事是《观无量寿佛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因果报应故事。故事的大意是:印度摩揭陀国频沙王年迈无子,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修仙道人命终后就会投胎为你的太子。”频沙王求子心切,派人断绝水食,饿死了道人。道人死后,国王却没有得子。相师说:”他又投生为大王花园的一只白兔。”频沙王又派人射死白兔。白兔死后,王后果然怀孕,后生一太子,起名阿阁世。王子长大之后,听信朋友调达的恶语挑拨,举兵政变,篡了王位。将父王囚禁七重深牢,断绝食物,要活活饿死。王后以探监为名,身抹蜜面,供给国王食用。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国王不死。阿阇世王子得知是王后所为,心起恶念,钉死父王后,欲杀王后。在大臣的劝阻下,才舍母命。王后韦提希夫人身囚深宫,每日向佛遥礼祈福。释迦牟尼得知后,和弟子目连、阿难从空中降落深宫,为韦提希夫人讲说前世因缘、后世果报。韦提希夫人悟解后,决心离开现世污土,希求往生西方净土。佛祖又为韦提希夫人宣讲了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福、十六观的法门。后来韦提希夫人同五百侍女死后一起进人西方佛国净土。

《观无量寿佛经》是大乘佛教净土宗奉行的主要经典,亦是中国朝野流传奉行最广泛的佛教经典之一。莫高窟从初唐到五代,400年间共绘制《观无量寿佛经》为内容的大型经变画八十余幅,其中绝大多数经变中绘有《未生怨》的故事。但《观无寿佛经变》从初创到成熟的各个时期,《未生怨》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4种:

(1)连环画式。像北朝时期的横卷连环画式佛教故事一样,按其故事内容,从头到尾,依次展开,描绘了此故事。如初唐第431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2)凹字构图式。经变图的上部和中央画西方三圣说法图。围绕说法图两侧和下部画此故事和《十六观》。如盛唐第217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3)中堂条幅式。此种形式类似中国古代传统画的布局。把西方三圣说法图和西方净土胜景绘成大幅中堂画。把此故事和《十六观》绘成竖轴条式连环画,配在中堂画的两边。如盛唐320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4)屏风画式。把西方三圣说法图和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绘成横长方形。在西方净土世界下面,以屏风画的形式绘此故事和《十六观》。如中唐第237窟中的《观无量寿佛经变》。

这4种形式中,绘制最多的是中堂条幅式。在盛唐时,已经成为《观无量寿佛经变》的固定模式。

莫高窟第320窟(盛唐)通壁大型《观无量寿佛经变》画中的《未生怨》,是敦煌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构图形式:立轴式连环画条幅,由下而上,分绘故事的7个情节:(1)阿阁世王子发动政变,武士把守城门,门旁横列戈戟。(2)阿阁世子逮捕父王,士兵将老王囚入深宫。(3)王后韦提希夫人探视国王,身藏手捧装有食水的璎珞。 (4)阿阁世王子审讯狱卒:”老王为何不死?”狱卒向阿阁世王子报告王后探监之事。(5)阿阁世王子欲杀母后,两位大臣劝阻。(6)韦提希夫人囚人深宫,每日遥礼佛祖。佛祖得知,同弟子到深宫说法。(7)佛祖说法完毕,回到灵鹫山。7幅画面组合为一幅完整的条幅,各情节之间,均以建筑物和树木花草相隔,在完整统一的场景中,以顺序由下而上展开故事情节,连续性很强。从整体看是一幅画,从细部看是连在一起的7幅画。这种构图形式,既服从于整体经变画,又把故事独立出来,方便于观众观看,使信佛观众从故事中受到宗教启示和教育。

这幅故事画除了构图上的特点外,在艺术上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造型准确生动。例如第二个画面,阿阁世王发动政变,逮捕了父王。三个士兵扭送囚人深牢时,频沙王在自己儿子面前,仰天悲呼,描绘得十分生动。二是民族化。这个因缘故事虽然讲述的是印度的事,但画面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完全是中国化的。

一般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大都用全景式竖轴连环画表现未生怨,多绘6至8个主要情节。盛唐第171窟南、北、东壁均绘通壁大型《观无量寿佛经变》,而这三铺经变中的《未生怨》,把竖轴条幅分成横四竖八的32个小方格。每一方格画一个情节,有头有尾地描绘了故事的全部内容。每幅画面的右侧有一粗阔的黑框,原为榜题,就是画面的文字解说词,现已变色,漶灭不清。这种形式实际上就是现代连环画,分格小画面就是现代连环画的分页画面,画面旁边的榜题解说词就是现代连环画面的文学脚本。它出现在一千余年前的敦煌石窟壁画中,标志着中国一千多年前连环画已经成熟和完美。

(三)五代至宋代时期

晚唐至五代、宋时,莫高窟早期以《贤愚经》为内容的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在敛迹二三百年之后,又再度出现。不过这时的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的表现形式已不是连环画,而是屏风画。这种形式从晚唐时初创,到五代时已达到了高峰。

《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13卷69品,是一部以讲因缘故事为内容的佛教经典。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由凉州(今甘肃武威)僧人慧觉等编译。编译者慧觉、威德等8人,曾结伴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正逢当地5年一次举行的般庶于瑟会(僧众说法大会,会中高僧长老各讲佛法经论)他们8人分别把会中听到的优美故事记录下来,编译为汉文。同年回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集成为这一部经。初译之名,可能称作《譬喻经》。后来经过流沙,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以为此经所记,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载善恶;善恶相翻,则贤愚之分也。前代传经,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日贤愚焉。”此经定名,取鉴贤戒愚之意。至于又名《贤愚因缘经》,”因缘”二字,可能是后人所加。因为此经中所讲的故事多为因缘故事。

《贤愚经》因为不是一部从梵文直译的完整经典,而是一部由中国僧人根据听会笔记,整理编译的经典。因此,其内容来源很多,也很庞杂。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也有寓意、哲理深刻的譬喻故事、寓言故事,还有史迹传说故事。也不是一品就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品中,往往串连几个故事,既有本生故事,又有因缘故事。但13卷、69品,近百个故事中,少数为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多数为因缘故事。

屏风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唐代时已经很盛行,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和观赏。后来这种形式也被佛教石窟壁画所采用。唐代时敦煌石窟已采用这种形式绘制故事画。但唐代时的屏风故事画主要绘在大型经变画下部或佛龛内两侧,起陪衬装饰作用,屏数也不多。到了五代、宋代才出现了鸿篇巨制的大型屏风式故事画。例如五代第61窟中的《佛传》故事画和第98窟中的《贤愚经》故事画。

以《贤愚经》为内容,以屏风画为形式的因缘故事画,主要绘制在归义军张、曹家族所建造的大型洞窟中。如第85窟、第98窟、第108窟、第146窟。其中第98窟中的《贤愚经》故事画,规模最大,联屏最多,画面最丰富,描绘的故事最多,保存最完好。此幅巨型故事绘在98窟南北二壁下层后半部和西壁通壁下层,由42扇屏风画连接而成。每扇高1.55米,宽0.8米,总面积多达50余平方米。多数是一扇屏风画,用几个画面描绘一个故事。少数是两三扇屏风画组合为一个故事。共绘有《贤愚经》中的34个故事。

晚唐至五代,以屏风画的形式,共绘《贤愚经》中的38品,约40余个故事。占《贤愚经》69品的一半多。这些故事画,少数为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多数为因缘故事。因缘故事约有30个左右(详见本辑《因缘故事画》)。而且这些因缘故事中,大多数以布施、供养为内容。其中有香花、灯明、金钱、饮食等布施供养。例如第85窟中的《金天因缘品》和《七瓶金施品》。这两个故事说的是金钱布施供养。

《金天因缘品》画在北壁下层西起第12扇屏风中。故事的内容是说:舍卫国有一长者,家业巨富,财宝无数。夫人生下一子,全身金色,以此祥瑞,起名金天。初生之时,家中自然出现一眼宝井,要衣出衣,需食出食,金银珍宝,无法计算。金天长大,寻求配偶。阎波国长者家中,亦有一女,身体金色,美貌无比,两家为婚。结婚不久,夫妻共同出家学道,很快便获罗汉果位。佛弟子不解,佛为此解说因缘:古远往昔,毗婆尸佛陀与众僧,游化到一个村落,富有之家,施财设斋,竞相供养。有对夫妻,贫不得食,其夫在故居中寻得一枚金币,丢在水瓶中。其妇用仅有的一面镜子盖在水瓶上,布施给佛陀和众僧。众僧用水洗手、喝饮。夫妇看后,十分欢喜。寿终死后,轮回转生为金天夫妇。

《七瓶金施品》画在北壁下层西起第10扇屏风中。故事的内容是说:从前,波罗(木奈)国有一人,好治家业,喜爱金子,劳苦卖力,节衣缩食,一生勤苦,终于积得七瓶金子。怕人知道,全部埋藏在地窖里。后来此人,辛苦年迈,得病而死。由于爱金如命,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回到前生住房,死守着金子。毒蛇死后,又转生为蛇。历经数十年,虽然房屋倒塌,无人居住,但毒蛇还死守着金子。如像这样生死轮回,转世数次,最后受身还是一条毒蛇。毒蛇对自己的恶形产生烦恶,心里想:这都是死守金子的缘故。因此,叫一行人把一瓶金子施舍寺院,供养僧人。毒蛇看到众僧接受供养的情景后,十分高兴,便把剩下的六瓶金子也布施给了寺院。由于毒蛇献金布施供养众僧所种下的善业福田,死后转生到了三十三天中。

又如第98窟中的《金财因缘品》和《华天因缘品》,这两则故事一个说的是金钱布施,一个说的是香花供养。

《金财因缘品》画在南壁下层东起第13扇屏风中。故事的内容是说:从前,舍卫国有一巨富长者,夫人生下一个男儿,起名叫金财,孩子初生之时,双手攥成拳头。父母惊奇,以为不祥,就把孩子的双手掰开,看到手相很好,手中各有一枚金钱。父母看后,十分喜欢,即把金钱收取。收取之后,孩子双手又攥成拳头。父母掰开,又是两枚金钱。如像这样取而又生,生而又取,家中放钱的地方都装满,但孩子手中的钱,总是永取不完。孩子长大之后,要求出家学道。父母同意,佛祖允许,于是金财成为小沙弥。过了数年,沙弥戒满,又授大戒。金财比丘作礼时,双手按地,便留两枚金钱。凡是金财手触之处,便有金钱留下。授戒之后,金财比丘,刻苦修行,严守法戒,不久获得罗果位。弟子阿难不解,佛祖因此讲说因缘:古远往昔,毗婆尸佛和诸位僧徒,游行教化来到一国。国中富贵人家,施财设斋,供养众僧。时有一人,贫穷苦难,缺衣少食,砍柴卖钱,以此为生。这天赶上柴薪卖出,得到两枚小钱。见到佛陀和众僧在主人家接受斋饭供养,心生欢喜,立刻把两枚小钱布施给佛陀和众僧。佛陀爱怜这位穷人,即便收下两枚小钱。佛祖说:这位穷人由此善业福田,在九十一劫中,世世转生富家,常有金钱,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华天因缘品》画在西壁下层南起第l扇屏风中。故事的内容是说:舍卫国有一巨富长者,夫人生下一个男孩,相貌端正,俊美无比。这孩子降生之时,家中自如雨降下各种各样的鲜花。鲜花积满整个院落,花香飘溢四方。因为这个吉祥征兆,长者给孩子起名叫华天(古时”华”与”花”是同义)。华天长大之后,一次遇见佛和众僧,便请佛与众僧到家供养。佛祖和众僧来到华天家时,由于华天的前世福德,七宝床座,各种供俱,丰盛甘美的各样膳食和饮料自然摆在佛祖和众僧面前。佛祖吃完斋饭后,讲说各种圣法,使华天一家人得到初果。华天要求出家学道。父母同意,佛祖收为弟子。华天进入佛门,精心学法,刻苦修行,严守法戒,很快获得罗汉果位。弟子阿难不解,佛祖因此讲解因缘:古远往昔,毗婆尸佛出世人间,教化度救众生。云游各国村落,每到一处,所有富贵大户,施财供养佛与众僧。有一穷人虽然见到佛和众僧,心中十分尊敬欢喜,但无一钱一物布施供养。只好在野外池边采摘了束束鲜花,分别敬献给了佛陀和众僧,虔诚地向佛陀和众僧致礼之后,默默无语地离去了。讲到此处,佛祖对阿难说:当时的那个献花穷人,就是现在华天比丘的前生。由于他在过去世中,采花献佛,一心供养,所以在九十一劫中,世世转生富家,所生之处,身体端正,俊美无比。意有所需,便可得到。也因为这个善业福缘,所以很快得道,成为罗汉。

在五代以《贤愚经》为内容的大型屏风画中,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布施供养因缘故事?我想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与佛教的发展进程有关。经过隋唐两代,大乘佛教思想已完全取代了小乘佛教思想。到了五代之时,大乘佛教思想在朝野僧俗大众中已经十分普及。朝野僧俗大众都以大乘佛教思想和教义作为学佛修行指导。任继愈先生在《中国佛教史》第1卷中说:”佛教的修习方法很多,大乘佛教归结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波罗蜜(六度)即六种教人得到解脱的方法。”①而六度之中,把布施作为首条,所以在大乘佛教思想普及的五代、布施供养的教义就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就是莫高窟五代时期出现众多布施供养因缘故事的原因之一。

第二,与佛教的经济需要有关。佛教从创始以来,佛门僧尼就是游化四方,乞食为生,自己不劳动,完全依靠人民的布施供养。佛教所以极力地宣扬布施供养、善业造福、因果报应的目的,是为了养活数量众多的僧尼,否则佛教就难以在世上存在下去。但这种巨大的财物布施供养,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国家的经济困难,这也是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②的原因之一。唐代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佛教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寺院过万,僧尼数十万。寺院不仅有田产,还有寺户奴婢。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经济开始衰落,日益兴盛的佛教,兴建寺院,度化僧尼,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赋税和兵役,所以才导致唐武宗会昌灭佛(公元842。845年),强令拆毁寺院,勒令僧尼还俗。”综计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处,小寺四万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解放女婢十五余万人。”③这次灭佛运动对佛教是一次致命地打击,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后世的佛教发展。也波及到了敦煌地区,影响到了敦煌佛教的发展。

第三,与分裂动乱的社会有关。五代时期,中国南北分裂。五个朝代,十个国家,互相攻伐,社会动乱,社会经济更加衰落,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后周世宗为了增加财富再次灭佛,毁铜佛以铸钱币。佛教和佛门僧尼为在世上生存下来,不得不大力宣扬布施供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借以从人民大众中化得财物。这可能也是晚唐、五代时期,莫高窟大量出现以布施供养因缘故事画的原因之一。

五代至宋代时期,归义军曹氏家族统治敦煌地区,在莫高窟兴建了不少大型洞窟,但洞窟壁画的主体,还是上承唐代,以大乘佛教经典为内容的各种经变画。虽然出现了以《贤愚经》为内容的大型屏风画故事画,但它只是对洞窟下层的装饰画,并不是洞窟的主体画。而且从整个敦煌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五代时已开始走向衰落。在因缘故事画方面,与早期北朝和唐代相比,有如下特点和弱点:

(1)规模宏伟,内容丰富。五代时鸿篇巨制的屏风式因缘故事画,所画的故事种类超越前代,多达30余个。故事的内容丰富,有多种类型的因缘故事。此时的因缘故事画,从表现形式、绘画技艺、景物人物已经完全中国化。画面的景物、人物取自现实生活,生动地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的社会风情和人民大众的世俗生活。

(2)榜题增多,画面零乱。和前代相比,五代屏风式故事画中的榜题增多,文字也比较长,有利于人们识别故事内容,也有利于僧尼向大众讲解故事内容。但榜题多,文字长,占据画面的位置就多,使画面支离破碎,显得零乱而不够完美。

(3)景物增大,人物变小。屏风画本身就是一种装饰画,画面的内容多为山水人物。五代屏风式因缘故事画,既是山水人物画,又是故事画。但是由于画面中的建筑物、山水树木高大繁多,人物就显得较小,故事的人物形象就不生动、丰富、完美,有点喧宾夺主。

(4)情节间断,缺乏连贯。莫高窟北朝、隋代的横卷连环画故事,按故事情节的时空顺序、连续表现。五代屏风式故事画并不是一个故事画在一扇屏上,有的是两三扇屏风组成一个故事。同一屏风上的故事情节,也不受故事内容先后顺序的限制,而是根据构图艺术的审美和画面布局的需要,互换顺序位置,把建筑、山水、人物融合在一起。每扇屏风上的山水景物,上下左右,互不相接,故事情节,上下错落。因此整个故事情节间断,画面不连贯,故事内容被冲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没有早期连环画故事那样内容突出,情节紧扣,引人人胜。

五代屏风式因缘故事画,是莫高窟因缘故事画的尾声和终结。西夏、元代时,莫高窟壁画艺术已处于衰落阶段。除个别经变画中有片断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画,再没有出现过因缘故事画。[注释]

①见任继愈先生主编《中国佛教史》第1卷第31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

②中国佛教史上毁灭佛法的事件,即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史称”三武一宗”。

③见吕激先生著《唐代佛教》,载《中国佛教》第1卷,第63页。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1版。

同类推荐
  • 混在大唐做驸马

    混在大唐做驸马

    建个群,全订粉丝群【131341657】 来时无迹去无踪,大唐贞观寄此身。漫随贫富皆欢乐,混作长安一痴人。
  • 寒暄录

    寒暄录

    寒暄录记录了非正史的历史故事即当一本小说看吧。
  •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三国之幸运召唤

    三国之幸运召唤

    穿越到了三国时期,刚开始就遇到了黄巾起义。不怕,我有幸运召唤系统,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幸运值越高,我就越强。刘备、曹操、孙权,你们的墙角我都挖过。美女什么的样样不缺
  • 小师父太低调了

    小师父太低调了

    江小离开局成为大周朝开源寺的小沙弥,还连带一个坑徒弟的师父。在这个举目无亲,一脸陌生的时代里。江小离为了保命,给自己竖立了三条标准,“苟,再苟,使劲苟!”谁知道,某天一个经常找自己喝茶的老头说:“了尘师父,不满您说,其实我是大周天子!”
热门推荐
  • 铁甲轰鸣

    铁甲轰鸣

    这是什么?一个可以升级的系统?可为什么没有说明书?自己摸索?你玩儿我吧?一个得到了一套可以升级的军事系统的年轻人,以后路就应该怎么走?
  • 我的眼睛全是你的颜色

    我的眼睛全是你的颜色

    他的眼睛里全是她,因此宁愿画地为牢,压抑自己的占有欲,生怕吓到她。而她,从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的失心,虽然无力反抗,但也在纠结中逐渐清晰自己的感情。防抗时,他恨不得折断她的羽翼,遮住她的光芒;甜蜜时,他恨不得时间停止,永远陪在她身边。而她,亦愿意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
  • 傲娇萌妻:腹黑总裁,要抱抱

    傲娇萌妻:腹黑总裁,要抱抱

    她,外貌+智商皆优的富家千金女。他,跨国集团一把手,冷酷邪魅强势霸道。当霸道总裁遇上高智商富家女,你的专制配不上我的傲娇,且看他们如何强者与强者碰撞,上演一出追逐与被追逐的好戏。
  • 极品妖孽混都市

    极品妖孽混都市

    在一次竞聘过程中邂逅了美女老总,并在美女老总遭遇困局时英雄救美,挽救美女老总于危难之中,身边接连有美女同事主动送上门,不吃白不吃,男人嘛,有多少个能够把持得住?可是,吃多了窝边草不是一件好事,争风吃醋每天上演,享受齐人之福着实不容易……
  • 剑神噬天

    剑神噬天

    一场意外,让罗启成为修炼毁灭魔法嫌疑人,受到追杀却激发出新的技能。不可能当中杀死敌人。拜药圣为师,却承担起成神的责任。一切都是因为……
  • 美人也可为英雄

    美人也可为英雄

    她是现世的一个异能家族的异类,实验死亡后,灵魂堕入无边黑暗,孤寂千百年,疯癫千百年,才终于逃出身天,可这并不是她的世界美人惑世,更何况,方卿妍还是美人中的美人,靳国国君是其竹马,神医之徒是其裙下臣,无数有身份的英雄都想将其拿下,以证其名,但美人的体内,是来自现世的灵魂,是经过千百年孤寂的灵魂,除了自由其他皆可抛弃,只愿隐没于人世间,随波逐流。她要如何,才能逃出这名为天下的局?
  • 我掌控了轮回

    我掌控了轮回

    人,由生到死是,一个轮回。宇宙,从诞生到灭亡,亦是一个轮回。命运早已注定,现实不过是按照曾经的轨迹再次上路。古往今来,几人得道?几人成仙?又有谁能够超脱轮回?
  • 风虩漪澜

    风虩漪澜

    水无情,岁月流转,逝无痕。意无取,沧海桑田,幻成真。
  • 二货小狐仙

    二货小狐仙

    她是一只呆萌的小狐仙,他是高高在上九重天的九殿下;她视他如命,而他却心系她人;她离他而去后,他才发现曾几时他早已将心交与她…看呆萌小狐仙如何将高冷九殿拐到手
  • 恶狗的疯狂

    恶狗的疯狂

    一个普通的游戏,一段美好的回忆。一些人,一些事都会过去,曾经的美好都将会烟消云散,天下没有不散宴席,却有永恒的记忆。本书讲述一位普通青年在《恶狗的疯狗》游戏中的经历,激情与热血,情谊有快乐,这是普通但却搞笑而轻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