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本来对何之岩的执迷不悟很恼火,但又同情他目前的这种两难处境,盛情难却之下,他站起来举杯表示感谢,喝下了这杯酒。
徐渭环顾四周,略微思索了一会儿,就当堂念出了一首“红白诗”来:
“红灯银烛两辉煌,
月老无常共举觞。
今日逢凶偏化吉,
一堂吊客贺新郎!”
在座的客人们一听此言,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徐渭的智慧,大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气氛由此变得活跃多了,一场尴尬的局面就此化解了。
贪食磬鱼苏东坡出联戏佛印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性情随和,反应机警,人们常用“精猴”来称赞他的聪明。
他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两人情深谊厚,志同道合。常常诗文酌答,研究经书,并从中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
佛印原名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创始人,他才华超群,见识过人,因不满时政而削发为僧。
但他出家其实只是为了消极遁世,并不是真的四大皆空,因此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荤腥,且好喝酒。每当别人取笑他时,他总是自我解嘲说这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一天,他炖好了一条肥鱼,正准备美美地的享受一顿,忽然小厮来报说苏东坡前来拜访。
佛印平时就怕苏东坡,见他早不来,晚不来,却在这节骨眼上闯了进来,一急之下,忙用平时敲的磬翻过来扣住鱼盘推到一边。
苏东坡进得屋来,早就闻到了鱼香。
看佛印闭目拨珠正襟危坐的样子,知道他是在假装。一扫餐桌上面只有一碟咸菜,佛印很大方地说:
“学士驾到,与贫僧一起吃顿粗饭吧!”
苏东坡只好坐下来吃白饭。
他一边吃一边用眼在屋内来回逡巡。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倒扣的磬,心下当时就全明白了。可是如何挑破这层纸呢?
苏东坡想了想,说道:
“前几天,同村的一位善人求我写对联。我搜肠刮肚也没能想出一副好对子,决定索性用一副现成的对联算了。”
佛印问道:
“你写的是哪一副呢?”
苏东坡故意吞吞吐吐地说:
“我写的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
佛印素来心直口快,现在看到苏东坡接不出下联,就替他续道:
“是‘庆有余’吧?”
苏东坡赶忙装出吃惊的样子说:
“什么?‘磬有鱼’?既然‘磬有鱼’,干吗不拿出来吃呢?”
说毕一把揭开扣着的磬钟,自顾吃起鱼来。
佛印不由得苦笑了一下:
“你这个学士,可真是个机灵鬼啊!”
答非所问关汉卿装痴过关卡
据说,关汉卿因编出了戏剧《窦娥冤》,戏中对劳苦大众寄予了深刻的同情,对官吏残暴和朝政黑暗给予了无情鞭挞。《窦娥冤》上演后,举国上下老百姓非常欢迎,朝廷发了慌,给关汉卿安上了诋毁朝廷居心不良的罪名,在全国画影图形四处捉拿他。
关汉卿闻讯知道自己一旦落网,就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当即决定果断出逃,不幸却在出逃途中遭遇了几个巡夜的捕快,这几个人看他书生打扮,形迹可疑,当即拦住他进行盘问。
“你是干什么的?”一个班头模样的人厉声问道。
关汉卿顺口答道:
“三五步走遍天下,八七人统领千军。”
班头一听此人口吐狂言,自然不甘示弱地说:
“你当我听不出来,你是个唱戏的吧?”
关汉卿答道: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成空。”
班头从他的答话中,知道他已是一个戏子无疑,当下好奇的近前用灯火一照,不禁吓了一跳:
“我怎么看着你像……”
关汉卿赶紧顺口一笑,抢过了话头: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其他的捕快听不明白,但班头是个戏迷,他平时就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如今一听这番对答,就知道眼前这人是关汉卿无疑了。他在心中暗自思忖:
“拿下吧,不忍心,因为关汉卿是百姓敬仰的戏剧名家,说不定自己会因此而落下骂名;不拿吧,眼见白花花的五百两赏银就从自己身边溜走了,太觉可惜。”
关汉卿这时也早已洞察了他的心事,随口又吟出一联道:
“台上莫逞强,纵使得厚禄高官,得意无非我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这机敏深刻的联语,似劝谏,似警告,使这个班头于一问一答之中开始对功名利禄有所醒悟,于是回身对跟从的衙役说:
“这是个迂腐的书呆子,放他走吧!”
试徒问路李时珍察迷知人
凡是略有点医药知识的人,对李时珍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中医药物学家。
李时珍年轻时就立下大志,要走遍名山大川,为振兴医药学作贡献。
为了改正古代医书的错误,他深入民间收集秘传偏方,亲自攀山越岭,采集多种草药进行验证,计划完成一部较完善的医药典籍——《本草纲目》。
有一年,他又要进山采药,他的儿子李建之和邻家少年庞显都要跟着去。李时珍告诉他们,进山采药要在荒草林莽之中登悬崖,攀绝壁,风餐露宿,十分危险和艰苦,怕他们年轻经受不了。
谁知两个少年却对此道存着浓厚的兴趣,缠着他非要跟去不可。无奈之中,李时珍只好出了一个字谜给他们猜,约好了谁猜出来谁就去。
他的字谜是这样的:
左边右边都是树,中间一个野鹊窝。
大哥掏鹊叉开腿,小弟伸手往上摸。
李建之猜了许久也未能猜出来,而从小就立志学医的庞显却不声不响的在地上写了一个“攀”字,李时珍一看,高兴地收下了庞显为徒。
一天,他和庞显来到一个三岔路口,不知道该走哪条路进山采药才好。
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位须发苍白的老者,李时珍近前唱了一个喏,说明了意图,老者知道面前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十分高兴,当场吟了一首诗:
老汉首如霜,龟峰眺武昌。万物入梦时,酸甜苦辣香。重阳花满枝,湘子谱乐章。昭君出塞去,低头思故乡。
李时珍抱拳答道:
“此诗乃含八味中药材,即白头药、望江南、全蝎、五味子、野菊、神曲、王不留行、熟地是也。”
老者微微一笑,道:
“果然不错。”说完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一个“主”字,然后飘然而去。
庞显看了半天,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李时珍说了一句“往右”,就顺着右边的那条路进山。原来,那老者写的“主”字,其实是“往”字的右半部,意思就是“往右”,李时珍师徒二人往三岔路右边走,果然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
善于思考逆水而上找狮子
在河北沧州城南靠近河岸的地方,有一座寺庙。一年夏天,河水泛滥,寺庙的山门被洪水冲倒了。门前一对石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
十几年过去了,寺庙的和尚募集了资金,想重修山门,找了许多人,想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
可是,河水浑浊、湍急,终日奔流不息,况且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
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大家又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出动了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像梳头发似的顺山门往下,从左到右,找了十几里路远,还是没找到。
此事正好被一位云游的和尚。当时著名的水利工程家怀丙和尚听说了,他专程前来对打捞的人说:
“你们真乃不明事理!石狮子并非木头所雕,怎能被冲到下游?石狮坚固而沉重,河沙疏松而轻浮,你们反到下游去找,岂不枉费了功夫:在原来的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往上游去找。”
这实在是出乎人们的意料。水往下流,一个石狮有上千斤重,自己又没长腿,怎么会跑到了上游去呢?
大家围住怀丙,要他讲讲,他怎么知道石狮子会往上跑呢?
怀丙认真地说:
“跟河水泥沙打了几十年交道,还能摸不清它的脾气?石狮子是翻‘跟头’翻上去的。”
说着,顺手拿了块小石头在地上画了两道杠,当做河床,把石头放在中间,当做石狮,边比划边说起来:
“有句俗话,‘凡河中失石,必求之于上游’。石狮结实沉重,河沙松散轻浮。从上游下来的水冲不动石狮,叫石狮一挡又转回头,向下面和两边冲去。这样一来,石狮下面的沙子就被不断地卷走,慢慢地在石狮前下方冲出一个坑,而在后面形成一个高的土堆,石狮失去了平衡,在原地方待不住了,就翻向前面的坑里,流水又冲石狮下面的沙子,又使石狮在原地方待不住,就再向前翻一次。就这样,像翻‘跟头’一样,天长日久,石狮子就一下一下翻到上游去了。”
众人按照怀丙所说的去寻找,果然在上游找到了那对石狮子。
天才狂士冯梦龙出口成字
明朝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狂士”。他编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称为《三言》,流传于世。他还编了一本《智囊》,共10部28卷,受到世人的喜爱。
冯梦龙一生蔑视官位利禄,醉心于野史小说和俚曲民谣,终日在家著述。他的书童在他的熏陶下,在学业上也小有成就,经常同他对歌猜谜。
一年春天,一位老友前来拜访。
冯梦龙带他到后花园赏花小叙。二人携手来到花园,冯梦龙转身招呼书童:
“快去厅里取一件东西来,此物:有面无口,有脚无手,又好吃肉,又好喝酒。”
书童明白了他的意思,飞快的去厅里取了一张八仙桌搬到后花园。冯梦龙又说:
“你再去把草木之间的人请来。”
来客一听还以为有其他重要客人造访,见到书童泡好一杯香茶递上来时方才醒悟过来,不禁为主仆二人的过人智慧称赞不已。
因为冯梦龙智力超人,所以大家都很仰慕他。冯梦龙也不摆谱,常常和茶楼酒肆的客人们打成一片。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茶楼,立刻有一群人上来要他出谜,冯梦龙应付不过,只好即兴来上一段。
他说:
“先写了一撇,又写了一横,请问是什么字?”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是“撇”和“一”始终凑不成一个字。冯梦龙就用手蘸酒在桌上边示范边解释道:
“我说的是先写了一撇,那就是个‘乃’字,然后再写了一横,这是个‘子’字,二者合并,乃一个‘孕’字也!”
大家一看这么复杂的字竟被他三言两语给解决了,不由连声称奇。冯梦龙又即兴说:
“二画大,二画小,是个什么字?”
大家比画了半天,还是猜不出。冯梦龙又耐心地解释道:
“先写个‘二’,再写个‘大’,是个‘一’字头;然后又写个‘二’,又写个‘小’,是个‘禾’字,二者凑合在一起,就成了个‘秦’字了”!
言毕意犹未尽,又出了一个谜:
“上无一画,下无一画,是个什么字?”
人群中有个反应快的说:
“上也没有画,下也没有画,就是说什么也没有,不是个‘零’字吗?”
冯梦龙摇摇头说:
“错了!‘上’无一划,是‘卜’字,‘下’无一画,还是个‘萝卜’字啊”!
痛恶八股吴敬梓三次拒考
清朝中叶,安徽全椒出了个著名小说家吴敬梓。
他擅长诗赋,小说尤其出名。由他创作的《儒林外史》,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从多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丑恶面目,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成为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代表作品。
吴敬梓生来厌恶功名,一辈子被人骂为“怪人”,骂得最厉害的有三条:
一骂他败家,二骂他不学八股,三骂他不循礼教。因为他痛恨八股文,所以曾三次拒考。
吴敬梓正在南京专心著书时,忽然传来消息,说乾隆皇帝在北京颁发诏书,要开“博学鸿词”科考试。
吴敬梓历来很有文名,才华超人,而且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所以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劝他前去应考,以博取功名求个一官半职。
对此吴敬梓总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其实他在心里早就打定了主意,坚决不去应什么科考,他要同八股文彻底决裂。
那时,吴敬梓的住所属江宁学区管辖,府学训导唐时琳知道吴敬梓是个奇才,如果能劝他应考,自己就能落个选贤荐能的美名。
当下就亲自到吴敬梓处劝他应考。吴敬梓听了唐时琳的一段苦口婆心的训导,懒洋洋的用眼斜了他一下,并不答话。只是用墨在砚台中磨了起来,越磨越快,越磨越急,墨汁溅了唐时琳一身。
唐时琳气得胡子直翘可又发作不得,只得悻悻地离去了。
第二位前来劝考的是上江督学郑筠谷。郑筠谷认为自己官职比唐时琳大,吴敬梓一定会给面子。只要方法运用得当,软劝冷激,一定能够说动吴敬梓。
于是他提前派人到吴家门前监视,然后备了厚礼车马,一路浩浩荡荡而来。
正在这时,先前派去监视的人飞速来报:
“回禀督学,吴敬梓昨天晚上连夜把墙凿通,带着家小跑了,这里连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床破被子!”
郑筠谷闻言气得七窍生烟,只得无功而返。
连续两次劝考均告失败,人们不禁为吴敬梓倔强的个性所折服;然而还有一个人不服气,谁?就是安徽巡抚赵国麟。
赵国麟听了唐时琳和郑筠谷的汇报,把他们两人痛骂了一通,决定亲自前往,哪怕是三顾茅庐也要把吴敬梓给请出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第二天,赵国麟就驱车来到了吴家,只见吴家冷冷清清,吴妻正坐在床头低声啜泣,吴敬梓躺在床上连声猛咳不止,连话也说不出来,这副样子怎么去应考呢? 赵国麟怀疑吴敬梓在装病,但又拿不出把柄,只好满腹狐疑的扫了几眼之后帐然而去!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八股文是必修科目。偏偏八股文不仅又臭又长,而且格式僵化,内容陈腐,任你有通天的才能,如果不按照固定的套路起承转合,也会毫无用武之地。
吴敬梓崇尚性灵,主张“文以载道,文是心声”,最不愿意受固定程序的束缚,自然对八股文恨之入骨。
所以当三位官员前去劝他应考的时候,他都巧妙地加以拒绝了。在当时,如果胸有珠玑而拒不应试,会被安个“蔑视礼教,诋毁八股”的罪名给抓起来,而吴敬梓的三次拒考,既表明了心迹,又让人抓不住把柄,原来这拒考之中也蕴含着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