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木之变”后,他积极支持于谦,反对投降。英宗复辟之后又不畏奸权,所以屡次受到排挤,最后被革职,回家闲住。明宪宗继位之后,被召官复原职。这时宦官汪直掌握朝中大权,控制有名的特务机关西厂的大权,任意捕杀朝中大臣,横行霸道不可一世,没有人敢上奏弹劾。只有商辂敢冒死去上奏,列举汪直和西厂的十大罪状,宪宗不得不关闭了西厂。汪直和他手下的爪牙们对他恨之入骨,但也确实找不出他什么过错,最后利用一个罪犯,严刑拷打让他说出是商辂包庇他犯罪,并且指使投靠在门下的官僚诬告商辂,进行打击报复。
商辂看出朝廷的黑暗,皇帝对汪直的宠信, 自己与这黑暗的朝廷不合群,就自动写了奏章,请求告老还乡,在家闲居10年后而死。终年73岁。这位明朝历史上惟一一位“连中三元”,曾为仕林赞美的一代名臣便与世长别。
求荐名家刘勰一举成名
刘勰是梁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撰写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在后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然而,在《文心雕龙》最初问世时,其影响并不是,很大。
因为当时的人们很看重文名,没有一定的名气,即使文章写得再好,在圈内也不可能受到重视。同时,刘勰的出身也很低微,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平民家庭,这在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要想出人头地更要付出比别人艰辛十倍、百倍的努力。
刘勰在当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但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文心雕龙》这部文学巨著。
虽然人们不重视他,但他知道自己作品的价值,他深信这部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将会轰动文坛。
然而要想使自己受人重视,必须要拜在名师门下或借助贵人力量。否则,尽管有良好的愿望,作品还会有湮没无闻的危险。
为了设法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去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求得他的帮助。
如果沈约能够对此书作出正确评价,那么刘勰就会平步青云,一夜成名。
但沈约是一介名流,刘勰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二者之间的差距很悬殊,不是说见就能见得到的。
好在刘勰苦思冥想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
一天,他事先打听到沈约今天有事外出,就背上自己的书稿,装成一个卖书小贩的模样,在沈约乘车的必经之路上等候。
等了老半天,远远地望见沈约乘坐的马车过来了,刘勰就放开嗓子大声吆喝起来:
“卖书啊,卖书啊,家中秘藏尚未面世的孤本奇书啊!”
沈约生性喜爱读书,一听说有孤本奇书,立马停轿下来取阅。刚翻了两页,他就被这本书瑰丽的文采,大胆的想象和严密的论证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夸特夸《文心雕龙》深得文章义理,是一本千载难得的好书。
当他进一步得知书的作者就是眼前这位年轻人时,更是对刘勰刮目相看,盛情邀请刘勰到家中研讨文章,并对书的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在以后的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还大力向人们推荐《文心雕龙》和他的作者刘勰,使刘勰很快跳入了上层社会之中。
文坛人物见沈约对《文心雕龙》这样推重,大家群起效仿,争相传阅,刘勰很快就在文坛上站稳了脚跟。
刘勰的处境同当今社会一些处于底层渴求成功的怀才不遇之士颇为相近。
人人渴望成名,人人垂涎成功,但成功,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她像一位迷人的女子,需要人们苦苦追求才会羞答答的露脸。如何接近上层人物?如何展示自己的才华?如何奠定自己的位置?刘勰的做法无疑是一个活样板,只要悉心领会,就能从中找到通向成功之路的捷径。
洞房停烛菱歌一曲抵万金
唐代宝历年间,浙江士子朱庆馀博学多才,尤其以诗文见长。
转眼又到大比之年,朱庆馀同伙伴们一起到京城应试,以求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
朱庆馀赶路心切,一路快马加鞭,赶到京城一打听,才知道考期还有半个月呢。
他想,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补习一下功课,于是就寄居在一个道观里温习平日所学,只等考期一到,就去施展才华。
一日,道观的主持从外面给朱庆馀带回一个消息,说今年的主考官是当朝大学士张藉。
这张藉与道长曾经十分稔熟,彼此诗文唱和,交情颇深。道长见朱庆馀相貌堂堂,学习勤奋,决定尽其所能向张藉推荐朱庆馀。
朱庆馀闻言大喜过望,倾尽平生所学写了二十多首诗,一同送给道长,求他在张藉面前多多美言几句。
道长依言将朱庆馀的诗作转给了张藉,很快考期已经临近,但张藉那边却没有什么消息。朱庆馀少年气盛,求取功名心切,便又托道长给张带去了一首名为《近试上张藉水部》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人时无?
张藉收到来诗,知道这位年轻人等不及了。他微微一笑,提笔写了一首诗回赠给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菱歌一曲抵万金。
朱庆馀收到来诗,心里当即有了谱。因为这首诗的关系,朱庆馀的名声传遍了京城,不久就登科及第,了却了心愿。这二人一问一答的诗篇,也成了诗坛一段千古佳话。
朱庆馀果然才智超群,机智过人。他在诗中把自己比做新嫁娘,把张藉比做夫婿,用自己的诗作象征画眉。就要拜见舅姑了,不知眉毛画得是否深浅适宜?其实他的意思就是问文章写得是否入主考大人的心意?
这张藉也是一个慧眼识才的人物,他拿越女、菱歌来比张藉,意思就是说:你放心吧,这么漂亮明艳的一位姑娘,你的菱歌(文章)比万金还要珍贵呢!
诗文酬唱之中,原来也充满了智慧之光啊!
自我宣传陈子昂摔琴爆新闻
陈子昂是唐初的著名诗人,他博览群书,文章清丽,但由于出身低微,一直得不到人们的赏识。
怎样使自己的文章能够尽快在市面上流行起来,从而振兴自己的文名呢?陈子昂苦苦思索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元681年的一天早上,一个卖乐器的人一大早就拿着一把装饰精美的胡琴来到大街上叫卖。
他向众人夸口说这把胡琴产自西域,是龟兹国(古西域国名)最好的琴师亲手制作的。因为是宫廷用品,所以价格昂贵,要价一千贯钱。
这在当时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有钱人虽然对这把胡琴感兴趣,但无法辨别琴的优劣,因此谁也不肯轻率的花高价钱把它买下来。
卖胡琴的人在集市上转了半天,吆喝的嗓子直冒烟,还是无人问津。眼看天快要黑了,他叹了一口气道:
“唉,可惜呀可惜,这么偌大个长安城,竟然连个识货的人也没有?”
正当他唉声叹气的时候,旁边走过来一个青年。
他就是久困京师的陈子昂,陈子昂这两年沦落在京师作文卖画也攒了一些钱,只是苦于无人赏识自己,现在听胡琴师感慨万端,不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起来。
陈子昂抚着那把琴看了一看,知道这确实是一把价值连城的好琴,就对着琴师说:
“这是一把好琴,我决定买下来,但我手头没有这么多钱,请跟我到府上去拿一千贯钱吧!”
周围的人们一看有人买琴,就纷纷凑上前来看热闹,有的人还十分好奇的邀请陈子昂即兴演奏一曲。
陈子昂当即应承说:
“今天天色已晚,如果大家对我的琴艺感兴趣的话,就请明天一大早到宜阳城里,届时我将为各位弹上数曲。”
这件事像爆炸新闻一样迅速在长安城和宜阳城里传开了,第二天一大早,陈子昂的家门口就挤满了人。
陈子昂把大家请进大院,安排了丰盛的宴席盛情款待。待大家酒足饭饱之后,他站起来慷慨激昂地说道:
“我叫陈子昂,是四川人,作有文章一百多篇,这次到京城来,是想带上文章向名家请教,然而因为我出身低微,不曾有人赏识,昨天偶听卖琴人感慨无人识货,不禁有所感触,所以花钱买下了这把琴。
“其实琴再珍贵又有什么用呢?最珍贵的应该是识我的知音啊!”
说完,陈子昂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摔碎了那把珍贵的胡琴。
随后,他把自己近几年所作的诗文一一分送给人家。人们接过诗文认真一看,果然是格调清新、文笔优美,院子里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此后不久,陈子昂的文名就传遍了长安城。
摔碎一把价值千贯的珍贵胡琴,只为了散发几篇文章,这陈子昂也真做得出来。然而正是这一摔,摔得陈子昂名满京都。
唐代的都城长安可谓是人才济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井小人物要想在这里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陈子昂真算得上是一个善于制造轰动效应的文人了,他利用摔琴这一举动,成功地制造情境推销了自己,他的这一招,到今天还有人在改头换面地运用。
百升上天韦孝宽巧施离间计
南北朝时,斛律光是北齐有名的大将.他为人彪悍威猛,打起仗来有勇有谋,为北齐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打败了北周军队。
周军将士只要一听说斛律光的大名,无不心惊胆战,望风而逃。
周武帝时,北齐和北周两国军队又展开了一场厮杀。斛律光率领大军占领了北周汾水(今山西省中部) 以北的大片土地,并在那里构筑城堡,驻守重兵,对北周的安全威胁很大。
北周有一位文学家名叫韦孝宽,不仅文章写得好,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为了消灭劲敌.打败北齐,他决定施行离间计,破坏北齐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韦孝宽根据斛律光的姓名特点,别有用心地编了两句童谣:
“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斛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斛等于一百升。明光则是斛律光的字,这一句暗示斛律光将要取北齐主而代之。
另一句是:
“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北齐后主叫高纬,高山就是影射他,而槲树不扶自竖无疑就是说斛律光已经快要成气候了。
这两句童谣很快就在齐国首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传播开来。大街上三岁小孩都会唱这首童谣。
高纬的宠臣祖班、穆提婆同斛律光素来不睦,听说京城儿童都在传唱这两首歌谣,不禁喜上眉梢,立即将这两句话学给齐后主听。
那后主高纬心胸狭隘,性情多疑,总害怕别人夺了自己的位子,如今听到这两句有鼻子有眼的歌谣,不由信以为真。因为当时斛律光确实权倾一时,他的一个女儿当了皇后,两个女儿做了太子妃,三个儿子娶了公主,一门子弟全都封侯拜相,斛律光本人还担任丞相要职。
因此高纬对斛律光更加不放心起来,在小人的挑唆下,他决定设计除掉斛律光。
于是,假借赐骏马为名,将斛律光骗到宫中杀害了。
“财多必危,官高必险”,这句话又一次在斛律光身上得到了验证。
斛律光本来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虎将,没能死在战场,却死在了昏庸的齐后主高纬手中,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历来统治者皆多疑,只要觉得谁对自己的皇位构成了威胁,那么这位部下的祸患也就不远了。
檀道济、岳飞、袁崇焕、斛律光之死如出一辙,都是因为统治者昏庸无道、听信谗言而诛杀忠良,自毁长城。
当然,这些昏君的下场也只有一个,就是加速了自己政权的灭亡。
北齐诛杀斛律光正好遂了周武帝的心愿,从这个意义上讲,韦孝宽的离间计的确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铁杵磨针太婆一语醒李白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岁那年,他随父亲迁居西蜀昌隆县的青莲乡。青莲乡的一位私塾先生是李白父亲李客的挚友,于是少年李白被送往私塾读书。
李白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学业长进十分迅速,但同其他学子一样,他最大的缺点也是爱玩。
放学后他常常和小伙伴们躲到山中打鸟,或者下到河里摸鱼,父亲对此非常焦急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有一天,李白和小伙伴们来到象耳山下的象耳溪,准备到小溪中逮鱼摸虾。
不料却发现一位老太太坐在溪旁的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什么。
李白和小伙伴们十分好奇,情不自禁地围上前去看个究竟。
原来那老太太正在磨一根铁棒。她磨得十分仔细,铁棒也被磨得光亮如镜,大石上留下了一道道凹痕。
老人的举动令李白大惑不解,他凑上前去问道:
“老奶奶,您这样使劲的磨这根铁棒干吗?”
老人这才抬起头来擦了把汗,望了望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慈祥地笑着说:
“我磨这根铁棒做针啦。”
“做针?”
李白和其他小伙伴们更加奇怪了:
“这世上哪有用铁棒来磨针的?再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棒,几时才能磨成针呢?”
老奶奶看出了孩子们的疑虑,她坚决地说:
“能,一定能。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哪!”
小伙伴们得到了答案,不以为然地四散走开了,只有李白还待在那里,口里不住地喃喃自语:
“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反复咀嚼这句话的含义,不禁明白了老婆婆是借“磨针”来告诫自己要发愤学习。
从此以后,李白再也不和小伙伴们一块儿贪玩了。他总是独自一人刻苦攻读经书,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开一代风气之先的伟大诗人。
每个人一生都会受到不少有益的教诲,收获如何,全靠各人的悟性。
小朋友们听了老太太的话都感到她的行为有些怪诞,惟独李白听懂了话里的深忘记刻含义!从而成了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详称妇死韦应物了断争妻案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在苏州当刺史时,辖区内发生了一件棘手的案子。
有一个叫常楠的商人长年在外做生意,只顾挣钱,不大过问家事,最长一段时间十余年都没有回家,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信和寄过一分钱。常楠的妻子在家里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常楠在外不知是死是活,隔壁的单身汉黄翔又上门大献殷勤,帮着干一些农活。常妻不得已委身于黄翔,和他同居起来。
谁知天公好像有意为难这位苦命的妇人,两年之后,常楠突然带着许多金银回家了。
原来常楠在外做生意遇到土匪洗劫,连回家的盘缠也没有了,便重打锣鼓另开张地孤身一人在外地做起买卖来,干了十余年才赚了一笔钱回家。
他见自己孤身人在外奋斗多年,而妻子却已被黄翔霸占,不由得悲愤万分,当面斥责这对苟合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