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看QQ的国际影响力,在美洲Yahoo输入了QQ进行搜索,在国际传媒大鳄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的网站上看到了这个早已发生的新闻。
如果说网络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那么腾讯的QQ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利器。
作为中国注册用户最多、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用户忠诚度最高的一个网络软件,腾讯的小企鹅已经深深地影响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
“Q我”已经取代了当年的“Call我”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口头禅,如今更发展到了“没事别Q我”。对许多网民来说,上网时可以不用e mail,可以不去看新浪的新闻,但绝对不可以没有QQ!
如果某一天有人忽然告诉我QQ已经属于外国人了,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不管众多的QQ用户是否能够接受,但这早已成为了事实——中国人已经失去了QQ的绝对控股权!外国资本已经掌握了QQ的命运。
这条消息迅速传播,多家媒体的记者纷纷就此事质询马化腾,马化腾不得已向外界作出解释。事情是这样的:2001年6月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购买了盈科数码持有的20%的腾讯股份,随后又从IDG购买了13%的腾讯股份,并从腾讯创业团队购买了13.5%的股份。至此,腾讯的股权结构变成了:创业团队占46.5%、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占46.5%、IDG占7%,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和腾讯创业者团队占同样比重的股份。
但马化腾随后强调说:“目前,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并没有控股腾讯,腾讯的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创业者手中。公司的管理和发展方向都没有因为外资的介入而改变。”
腾讯事件以后,网友都产生了对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的兴趣,它是什么来头,居然拥有46.5%的腾讯股份。实际上,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名声显赫,它主要经营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市值40多亿美元。
作为世界性的投资公司,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很早便进入了中国市场,它曾经和CCTV在“村村通电视”项目以及在南非和欧洲转发中央四套节目上进行过合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开始从电视平台转向互联网平台,它的战略构想是利用其原有的电视平台之上的内容集成、订户管理等核心媒体技术,创造多媒体平台,提供全面的内容和付费媒体服务。
为此,1997年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先在南非投资互联网,随后在世界各地大举投资互联网企业。到网友发信为止,该公司已经和腾讯创业团队持有相同比重的腾讯股份。不过,从那时开始,马化腾刻意加强了对腾讯的控制,重新调整了腾讯的股权结构,到腾讯上市的时候,双方各占50%的股权。
在腾讯做股权调整的过程中,最受非议的是IDG的表现。IDG在中国有大量投资,却在腾讯的发展潜力上判断失误。
腾讯最初寻找风险投资时,腾讯创业团队对此事并不精通,马化腾将此事交给曾李青负责。
曾李青忖度再三,找到他的朋友刘晓松,和刘晓松约定,融资成功后,将按5%的股份比例作为回报。
刘晓松,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1994年在深圳创办信力德电子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创办A8音乐集团,为用户提供多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
刘晓松找到湖南大学学长熊晓鸽,他时任IDG中国区总裁,经过调查研究,IDG投资110万美元,收购了腾讯20%的股份。
但是,即使收购了腾讯的部分股份,IDG也并不打算在腾讯身上做长期战略投资。IDG在投资腾讯以后,一直在寻找下家,希望将手中的股份套现。
马化腾对IDG的这种态度不满意,他说:“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进入2001年,纳斯达克即将崩盘,IDG看到这种情形加快了寻找下家的行动。在这段时间,IDG找过搜狐、新浪来接手腾讯,他们对腾讯都没看上眼。”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等人来腾讯看过,不过后来都杳无音讯。
最后,马化腾找到了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它收购了IDG13%的股份。不过一年,IDG就从这笔投资中赚了1000万美元,当时被看成是一笔精明的买卖。但是当腾讯在2004年上市,并在2007年达到市值100亿美元的时候,IDG恐怕就要悔恨当初的决定了。如果IDG做长期战略投资的话,收获的将是20多亿美元,中间的差距让人触目惊心。可以说,IDG过早套现腾讯的股份,是它投资史上的一大败笔。
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虽然已经成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但它无意过问腾讯的经营管理,一直扮演着投资者的角色,腾讯的经营管理还是由以马化腾为首的创业团队负责。
付费风波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此时,互联网公司面临着如何盈利的问题,腾讯同样需要面对这个问题,它一直在摸索,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腾讯在解决盈利的问题上,曾经下了一招臭棋,就是注册QQ号收费。腾讯的理由是单个用户注册QQ号过多会浪费有限资源,腾讯也确实从收费中获得了一定的收入,但是比起失去的市场份额和顾客忠诚度,QQ收费显然是失败的。所以到2003年8月,腾讯停止了收费。即便如此,此事也给腾讯留下了一个后遗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QQ又要收费的消息传出。据统计,中国市场每年大约有两次关于腾讯收费的谣传,一次是3—5月,一次是10月左右。
QQ收费并不是凭空而来,当时的互联网市场萧条异常,互联网公司为了能活下去,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熬过飘雪的冬天,腾讯想尽办法弄钱,就在此时有人提出QQ收费的想法,马化腾默许了。
2000年12月18日,腾讯推出了收费业务“QQ俱乐部”。半年之后,腾讯宣布将和各地移动服务商合作,推出手机注册服务。相比网上注册QQ号而言,手机注册QQ号避免了上网条件的限制,给用户提供了更加快捷、灵活的方式,同时也缓解了用户访问高峰期QQ号申请困难的问题。
手机申请QQ号虽然有种种好处,但却是收费的。其收费标准是优惠期间每条信息0.5元。2001年8月21日之后,收费标准调整为每条1元。2001年7月9日,腾讯又推出了拨打声讯电话16899166注册QQ号的服务,收费标准是每分钟0.8元。
申请QQ号收费事件很快便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随着2001年六七月间QQ声讯申请、手机号服务的大力推广,7月底一篇由网友写的文章《腾讯QQ,你做的太绝了》率先向腾讯发难。文章写到:
如果你最近这一个星期要申请注册QQ号码的话,你将不断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你就不用白费力气了,根本就申请不了,因为腾讯最近推出了168声讯注册和手机注册。
腾讯公司对此事的解释是:公司由于服务器太忙,从早上8点到凌晨2点用户可能无法从网上注册新QQ号码。但是笔者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这绝不像是服务器太忙,而是另有其他的原因。
笔者随后拨打了腾讯公布的另一个申请通道16899166语音台,经过冗长的等待之后,笔者得到了一个QQ号码和密码,用时大概2分钟,也就是说,我花费了1.6元才得到一个QQ号。
通过以上两个事例,笔者认为,腾讯可能已经关闭了其网络免费注册QQ号码的服务,否则用户不会需要付费的电话及手机来注册QQ号码。从今以后,用户要申请QQ号码,恐怕只能通过付费渠道能够成功,通过互联网免费的在线注册恐怕得到的结果永远是服务器拒绝接受。
就笔者的体会经验,腾讯每注册一个新号即可赚取1元左右的利润,据统计,现在每天QQ号申请量约30万个,腾讯一个月至少有数百万注册用户,如果这些注册全部通过付费注册,那么一个季度下来,腾讯光新用户注册费都有1000多万元。
笔者认为,腾讯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肆无忌惮地停掉在线免费注册,把所有用户推到收费注册上,是因为它认为新注册的用户只能选择QQ号。据统计,它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了4000万,在国内在线即时通讯市场上,它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95%。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希望寄托在ICQ和MSN上,希望这两家公司能打破腾讯的垄断,还用户一个免费的QQ。
从作者的行文中不难发现,文章的主要观点都是推测,即便如此,这篇文章还是迅速传播开来,网友纷纷跟帖,甚至有网友提出要“打土豪分田地”。
随着该事件得到广泛的关注,报纸和网媒也开始参与进来。2001年8月,北京门户网站千龙网发表了一篇名为《QQ开始收费注册了》的文章,在文章结尾,千龙网劝告道:“尽管腾讯QQ在国内即时在线服务已经是一支独大,但在普遍收费的问题上还是应该慎之又慎。以腾讯QQ的影响力来看,能把QQ拉下马的,只有它自己。”
千龙网的文章发表以后,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接下来就变成了媒体对腾讯的讨伐。
媒体作为社会监督单位,确实能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例如2008年底,央视对“竞价门”的曝光就促使百度完善了网站。但是也有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过度炒作负面新闻,这就容易引起当事人的口水战,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2001年8月20日,北京《精品购物指南》发表文章讨伐QQ注册收费政策。《精品购物指南》是我国第一章彩色印刷的生活服务类报纸。该报刊立足于北京,在1997年曾经有一亿元的广告收入,被称为是“报业的奇迹”。
《精品购物指南》上的文章叫《腾讯上演东施效颦》,文章中写道:
从网上注册新的QQ号码屡试屡败,用手机去注册不到十秒钟就完成了,这样的事情说明了什么?不久之前,腾讯终于打破沉默,承认网上注册失败是技术上的限制所造成的。但是,限制之后带来的收入和失去人心到底哪个更重要,恐怕腾讯公司并没有计算好。
现在是互联网的经济的不景气时代,但腾讯打起注册收费的主意,对页面注册进行限制,还是对自己的品牌估计过高,同时也高估了它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