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但不等于就过单身生活了,这个也要面对现实。所以蔡先生也还有第三段婚姻。
蔡先生的第三段婚事,是在他任北大校长的时候。这个喜欢开诚布公的男人,再次开出了自己的三个条件——
第一本人具备相当的文化素质;
第二年龄略大;
第三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看得出要求越来越高,其实也是越来越现实了。如果说“蔡五条”有着反封建的因素,那么这一次的“蔡三条”民主的因子更多了。
这一回最终走进蔡先生生活的是一位叫周峻的女子,她比蔡先生小24岁,但当时也已经33岁了,未婚,曾是蔡先生执教过的上海爱国女校的学生,周女士对蔡先生一直有着崇敬之心。1923年7月10日,蔡元培和周峻在苏州留园举行结婚仪式,一时成为美谈。婚后十天,蔡周相偕出国,蔡夫人在德国汉堡攻美术,后创作一倾心之作《蔡元培半身像》。蔡先生则在上面题诗一首"唯卿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他们共同生活了十七年。蔡夫人相夫教子,琴瑟和谐。后来我看邵洵美夫人盛佩玉的回忆文章中说到,1932年他们请蔡元培夫妇在上海大东酒楼吃饭,周夫人有一口杭州话音,而各种资料上说蔡女士是南京人,所以这个没办考证了,或许是盛佩玉记忆有误。1940年,蔡先生病逝于香港。
关于老夫少妻的模式,文人大家中也有不少。张爱玲后来嫁给大他29岁的美国作家,浙江江山才女毛彦文(即让吴宓苦追了一生的那个女人),后来在37岁时嫁给66岁的熊希龄先生(湘西人,做过民国的总理)。从这两例来看,我得出的结论是老男人不可靠。因为他们活不了多长时间,而老男人呢以为娶个少妻可以滋阴壮阳,没想到仅有的一点元气很快就要丢光的。
而如果光从婚恋看其个性,蔡先生还真是喜欢办事情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这样的人做校长,一定是把规矩会订得好好的。实际上民国就是一个讲规矩的时代,虽然后来革命破坏了规矩,但却无法再建立一个更好的规矩,大学如是,国家也如是,因为执政者多是造反派出身,执政了之后又不讲规矩了,当然这是另一范畴里的事情了。
当笔者说蔡元培是个源头,说他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家,讲到他对陈独秀的宽容,请注意这只是蔡先生的一面,其实他还是一个宽严相济的人,比如他也请鲁迅到北大当老师,但因为鲁迅也是没有什么文凭的,所以鲁迅只能当讲师,包括在女师大,以及后来的厦门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可以说鲁迅是是个终身讲师。而在蔡元培治下的北大,他也开除过那些有学术声望但道德败坏的教授,所以当我们说为有源头活水来时,蔡先生其实还是扛着黑暗的闸门的,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水,什么时候得死死的扛着。
唯有扛着,中国才有希望。这样扛着黑暗的闸门的,有蔡元培,有鲁迅,有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当然也依然有用刺刀和炸弹的,而作为民主的刺刀科学的炸弹,蔡先生可谓也是中国第一人,这真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