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罗斯福作为一名优秀的领袖人物,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其出色的政治谋略。平凡中孕育伟大的“炉边谈话”,随机应变的外交谋略,炉火纯青的识人能力,充满个人风格的领导策略……这些无一不彰显了他的魅力。
秘密武器——炉边谈话
除了新政,罗斯福最受人瞩目的就是“炉边谈话”——在总统府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借助无线广播进行政治宣传。
罗斯福并不是第一个使用电台广播贴近民众的政治领袖,但其过人之处是他能完全掌握这个媒体的特性,并将其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收听他的广播,就像在客厅中与朋友聊天般随意,让你在最舒适的状态下,听他解说一些原本十分复杂和技术性强的政府政策。罗斯福的惯常策略是每次选择一个迫切主题,用15分钟(最多不超过30分钟)的时间来发挥。他刻意选择星期日晚上广播,因为那是每周一家大小共聚一堂的时间。
在担任州长期间,罗斯福就尝试通过无线电广播与民众进行“聊天”,通过这一秘密武器给那些固执保守且故意从中作梗的州议员施加压力。进入白宫以后,罗斯福更将这一秘密武器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显得最为突出。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八天,精心准备的“炉边谈话”便与全国民众见面了。罗斯福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让普通工人也能听得懂他的演讲,并且“可以在客厅里,与他们的邻居共同倾听”。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在总统府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罗斯福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不彻随即将这次谈话命名为“炉边谈话”,从此该称呼广为流传。第一次“炉边谈话”是由CBS的罗伯特·特劳特向公众介绍的,他指出:“总统希望来到你的家里,坐在壁炉旁,与大家进行炉边小谈。”这份亲切的解说得到了罗斯福的肯定。曾经亲历了无数次广播现场采访的弗朗西斯·珀金斯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当罗斯福说话的时候,他点着头,并且作出各种自然而放松的手势。他的面孔熠熠生辉,就好像真的和人们坐在一起谈话一样。罗斯福确实有进行‘炉边谈话’天赋,他的音质优美,语调放松。”
罗斯福第一次“炉边谈话”的核心是拯救美国的金融业。当时,美国经济出现严重的萧条局面,所有的银行几乎全部关闭,工人罢工风起云涌,农民抗议此起彼伏。为了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在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全国大约有6000万人坐在收音机旁收听了他的报告。他说,“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向全国人民谈谈银行问题。”他用普通公民很容易听懂的话就银行危机谈了20分钟,他的语调是热情而又使人放心的。罗斯福敦促听众把他们节余的钱存回银行,他说:“把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放在床垫下更保险。”最后,他又回到就职演说时的话题:“让我们团结起来消除恐惧。我们已经成立了恢复我们的金融体制的机构;现在要由你们支持这个机构使其发挥作用。这个问题既是我的,也是你们的。我们团结起来就不会失败。”罗斯福以巧妙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新政思想。
人们被罗斯福的亲切和诚恳打动,同时人们长期郁结在心中的疑团也消失了。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便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了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第三天,美国就有574家银行开业,银行回收了价值3亿美元的黄和黄金兑换券。不到一周时间,全国3/4的银行(大约13500家银行)复业了,交易所重新响起了锣鼓。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时尚”出现了,那就是给罗斯福写信。仅仅在罗斯福说出那句著名的话——“我们唯一应当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之后,白宫竟然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万封信。为了处理这些来信,白宫不得不增加50名工作人员,另外还增加2间办公室用来存放信件。据统计,在罗斯福任内,平均每天都会收到5000多封信,最多时一天就收到近18万封。这还不包括那些因为战时投递失败的信件。
第二次“炉边谈话”的核心是复兴工业。当时的美国处在危险的边缘,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非常紧张,企业间恶性竞争频发。要想工业复兴,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除了制订相关的法律外,还必须取得企业和劳工的理解和支持。为推行复兴计划,罗斯福1933年5月7日进行了第二次“炉边谈话”,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定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行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议”。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企业的恶性竞争以及对女工和童工的残酷待遇。随后,《全国工业复兴法》出炉,它是对经济出现大萧条的情况下美国工业中明显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第三次“炉边谈话”的核心是为了彻底解决童工和劳动时间问题。罗斯福指出:“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戴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我们不拆伙”,“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他告诉大家,除了合作,别无他途。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和劳动群众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接连不断。
随后,工业复兴取得了不少成就。截至1935年年初,“他使大约200万名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建成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全国性样板,他部分肯定了工人运动的斗争成果,它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
“百日新政”结束以后,工业生产指数由59上升到100。当时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声称“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局”,“从来没有哪一位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这样满怀希望”。
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人民进行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他“感谢大家的耐心和信任”,也坦陈了对他人误解自己的看法,然后坚定地强调:“国家复兴的秘诀就在于合作。这种合作是自愿的……”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语言,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召呢?!
1934年6月28日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称自己及政府是“受大家委托来负责的人”。罗斯福讲述了当晚的主题——救济·复兴·改革,简称三R。“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美国人一直在做的事情的必然归宿——古老的和经过考验的美国理想的归宿。”他说的是人权,他的心灵已经超越了命运带给他的不公,此时,这个残疾人的胸怀已经像海洋一样儿宽广,而他的语言更像是一片片涛声,拍打着我们的心口——“把权利法案的每一条款都读一读,问一问你自己是不是个人在这些伟大的保证上遭受了一丝一毫的损害?”几十年后,克林顿总统在竞选纲领中重复了罗斯福的这句名言,因为这是基本的政治道德。
1934年9月30日,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开场白与以往相似——“今天晚上我接着那次汇报”,谈的是社会、工业和劳工问题。政府责任是他回避不了也不想回避的话题,他说:“我相信亚伯拉罕·林肯的话——为人民群众去做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者依靠他们分散的个别的力量所无法自己做好的事,这就是政府的合理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