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玉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第一眼见到的一块白玉籽料,就让我着了迷。那完整的米白色,透着肌肤的光泽,如凝脂般含着水分。而雕工更是精细而富有想象力。凝脂米白色上是一块俏色黄黑的皮色,雕刻的是一颗寿桃,那俏色黄黑的皮色正好是寿桃的叶轮。我把玩片刻后,立即有一层脂肪的光泽润泽了玉石,于是,我就觉得玉石天然是我的了,而我天生也是属于玉石的了。
这种缘分是很天然的,就像知己般,心意相通而没有阻隔。我爱它的肌理,爱它的灵秀。看着它就觉得这石头能说话,而期间透出的精光内蕴,更有一股魔力,吸引得人只想与之日夜厮守。与之默对时,自有一股气韵散发出来,穿过我的目光,通过我触摸它的指尖而渗透到我的每个细胞。
后来得到一块半巴掌大的山料白玉子冈牌,有段时间整天挂在脖子上,也不觉得沉,只是觉得有意思。闲暇时把玩,居然被我抚摸出了银样的光泽。
玩玉半年后,我看了一本书《盛世说玉》,这本书,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的,我看了三遍。才知道玉石与文人之间原来是有那么多的故事。书里的故事,玉石能护卫文人,玉石能养心,玉为神物,而且在古代,玉石仅仅是皇室玩物,寻常百姓家若有的话,是要被罪罚的。因为《盛世说玉》,玉石在我的眼里已经完全被神化,被罩上了一层耀目的光环。后来又买了一些有关玉石的书籍,却始终比不上这本《盛世说玉》了。
一个月后,我又认识了收藏协会一位专家。他给我讲了很多玉石的故事,而他办公所在的地点——吴山通宝城,就成了我常去流连的地方。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卖玉的老人。跟他熟捻后,他居然很慷慨地送我一些石头。当时我还不是太懂,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些石头有好些其实不是真的玉石。但是直到今天我还是能记得他,他笑起来眼角的皱纹以及被常年烟熏过后的满嘴黄黑色的牙齿,常常在我偶然翻看那些像玉石但其实不是玉石的石头时候在眼前回闪。
而那位收藏界的专家当时赠给了我一块晚清的三级白的籽料白玉,雕刻的是一只蝴蝶。那是若干年前他花了很少一点钱从一个安徽的小贩那里买来,而他转赠与我完全是因为我对玉石的一片痴心。这块籽料白玉蝴蝶,用古代工艺制成,也就是砂轮和手工绳索打磨而成。很是原生态,很拙朴。安静地待在我的脖子上时,能感受到它的原始气息。戴上这块石头的时候,我总觉得玉石在呼吸。而这块传世的白玉上,是否有它前主人的故事?玩了很久之后,我才知道这块白玉现在的价值是不菲的了。但是我从来不觉得玉石的价格会影响我对玉石的喜爱程度。而事实上,美玉是无价的。白玉更具东方文化神韵,而且看起来颇有点像中国传统文人的品格:最珍贵的东西是无价的,喜爱和品质是与价格无关的。而且事实上,白玉也没有统一的价格。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经商文化,常常随性而至,不如西方人来得精细有条理。
玩白玉有一两年,我的兴趣开始转向翡翠。翡翠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它们是有价格的。翡翠是国际上唯一流通的宝石级的玉石。而且购买翡翠是有鉴定证书的。
我找遍了整个杭州城,后来在解放路上看见了一家名为汉宫玉珑的翡翠旗舰店,那里的翡翠雕刻和意蕴还带有很浓的中国味。一来二往,我采访了汉宫玉珑的老总张宣标。才知道这家店居然在全国有38家分店。而店主人的故事里有很多善良的东西就像他店里的翡翠般闪耀着高贵典雅的光泽。于是我成了这家店的常客。店里大大小小的店员见了我也像见了亲人一样,彼此之间变得很是熟络。
翡翠比白玉更通透,更有灵性。一块上好的翡翠,表面上常常看不出它的好,而一旦被强光照着的时候,石头的内蕴被闪亮后,才能发现内在的好,就像一个有内涵的美人,需要去细心品味她,感悟她,才能真正欣赏她的美。
而这种发现美的历程,能让身心愉悦,而忘了身在何处。
这么几年把玩翡翠下来,我的收藏数量看来似乎不少了。
有一次和苏州的一位老藏家一起参观浙江博物馆的玉石展览,看完后,我比较一下,居然藏量还是我的多。
满足感让我的虚荣心小小地膨胀了一小会儿。
但事实上,收藏玉石给我带来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愉悦。直到今天,看见家里橱柜里满满的玉石,我才终于明白,我爱之已入骨髓。
然后我开始决定把它们送一些给我的朋友。
因为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然而,看着我忠爱的玉石被别人把玩居然有种怅怅然而郁闷之情。
看来玉石与我不仅仅只是一件宝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