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看看!人家某某孩子学习多好啊!你为什么就不行呢?!”
“你也不比别的同学笨,成绩怎么就总提不上去啊?!”
“……”
请听听专家的意见——
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小明和小亮是表兄弟,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学校刚一放假,小亮就到姨妈家玩。这天姨妈和小亮聊起了考试成绩,小亮骄傲地告诉姨妈,他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真是好孩子,总是学习得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见小明的成绩单,小明,来一下。”
其实小明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叫他,不情愿地走过来。“小明,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在我房间里。”小明很慢地回答。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科上了90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小明。”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小亮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他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那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小亮面前受训了,小明还是很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小明和小亮从小就在一个学校上学,他们俩家住得很近,来往密切。小亮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学生,不但学习好,而且在学校很受欢迎。小明觉得自己像一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他多么需要得到善良的鼓励。但他从小就感到来自小亮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他。而妈妈总是夸奖小亮数落小明,这的确让小明伤脑筋。
这里妈妈犯了几个错误,对小明的教育十分不利。首先妈妈还没能看到成绩卡,就非常肯定地说小明一定得了坏成绩,表明妈妈对小明一点信心也没有。妈妈的态度使小明完全地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妈妈又告诉小明,她为小明感到羞愧,使得小明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在妈妈心目中没有地位,不受喜爱,会变得情绪更低落。最后妈妈又表扬小亮当口成绩,拿他的成绩与小明比较,使小明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怀疑。她说希望小明能像小亮,对小明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小明一向认为自己是不能和小亮攀比的,认为根本没有理由去尝试。这里妈妈给小明设立了太高的目标,小明望而生畏,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妈妈满意,对他的自信心又加了一道障碍。那么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妈妈或许以为她对小明的指责以及用使他感到羞愧的办法可以产生一种刺激,好让小明发奋起来,同时将他和小亮相提并论以促使他们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小明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被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只能使他感到更加软弱无力。
妈妈对这两个孩子的当面比较对于小亮也是有害的。这种比较使得小亮产生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永远走在小明的前面,使他变得过分的有野心,给自己设置了越来越高的目标,有时候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如果小亮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同样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这种刺激的结果和竞争的办法对两个孩子都是没有好处的。
如果要想鼓励小明,妈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再把他和小亮比较,任何此类的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如果妈妈对小明本来就没有太大的信心,还是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实际上她是不可能帮助小明进步的。
惟一有效的方法是将两个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兄弟两人的成绩做比较,并关注小明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他明白无论他学习成绩如何,只要他努力了,就是大家都疼爱的好孩子。
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想一想把孩子跟别人比较的后果是什么。
首先应该是激发起孩子的“不服气”——他好?哼!我比他强多啦!
在这个“不服气”的基础上,家长的说教通常都成了“耳旁风”,孩子根本不会认真听,更不会接受。
其次,我们的比较肯定是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的,也就是打击了他们的自尊。长期的比较会渐渐让孩子们对自己丧失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了”,“比不过别人就比不过吧”……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还是我曾经说过的那个问题——要管好我们自己的嘴巴,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语言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我们管教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假如动机都是良好的(这是可以肯定的),那么,其方式方法一定要往能够达到我们目的的方向靠拢。知道孩子反感的东西就务必要避免一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