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其实很早就会变魔术,不过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变戏法。杨晓歌《中国魔术》考证,中国戏法产生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夏朝,汉刘向《列女传·孽嬖传》载:“桀既弃礼义……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
这里的“戏”指的就是戏法表演。戏法盛于西汉,直到上世纪初才开始叫魔术。我们知道,现代魔术往往有专业的道具,比如魔术棍、魔术枪、魔术缸、魔术扑克等。而在古代,戏法的道具大部分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如盆、碗、碟、勺、笼、箱、柜、刀等。戏法的手法讲究“上下翻亮,经外交代”,意思是表演前向观众交代双手时的姿态,必须上、下、反、正都要亮明,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
《搜神记》卷二曾记载:“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寺聚观。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然后刀截,血流覆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半舌犹在。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坐人见舌则如故,不知其实断否。”这名天竺胡人向宾客表演的就是用刀截断舌头的戏法,颇为惊险。
五禽戏包括哪五种动物?
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来进行健身的一种运动。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相传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
《后汉书·华佗传》载:“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
据此可知,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野生动物。五禽戏就是模仿这五种禽兽的姿势,即熊姿,如熊的沉稳爬行;虎姿,如虎的快速扑动;鹿姿,如鹿的伸展头颈;猿姿,如猿的机敏纵跳;鸟姿,如鸟的展翅飞翔。
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练法的文献,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五禽戏不仅有助于健身,也利于治病,而且简便易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1982年,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高校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2003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健身法作为“健身气功”的内容向全国推广。
“十八般武艺”是用哪十八种兵器?
明代谢肇《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瓠集》两书中都有“十八般武艺”之说。
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瓠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遍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硬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400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十八种兵器图谱分。
我国古代击剑比赛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制作出了非常尖锐和锋利的青铜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剑”达到了一个顶峰,以吴国、越国铸的剑最为上乘,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名剑,著名的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当时社会上也有佩剑、练剑、击剑的风尚。《后汉书·马廖传》云:“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时至唐代,舞剑兴盛起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剑术精湛,如呈眼前。随着练剑、舞剑技术的进步,一种对抗的击剑比赛技术也发展起来。曹丕《典论》中记述了他同邓展的一次剑术比赛。一日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谈论剑法,曹丕认为邓展所谈技术已经落后了。邓展则要求与曹丕比试。这时大家正在吃甘蔗,便以甘蔗为剑下殿较量。结果曹丕接连三次取得了胜利。
到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传统的刀、剑等冷兵器便在自卫、健身、杂技表演方面继续发展。虽然我国古代击剑的技术不断发展,但遗憾的是,其始终没有脱离传统轨迹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
我国古代有哪些水上游戏?
水嬉,古代水上游戏的总称,主要包括游水、赛船和水上杂戏等项目。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善于游泳者不计其数,这主要是一种生存手段的传承。而游泳在秦汉以后则逐步成为民间喜爱的游戏活动之一。苏辙《竞渡》诗曰:“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做弄潮游。”唐朝赵磷在其《因话录》亦记载:“洪州优胡曹赞者,长近八尺,知书而多慧。凡诸谐戏,曲尽其能。又善为水嬉,百尺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又于水上靴而浮。或令人以囊盛之,系其囊口,浮于江山,自解自系,至于回旋出没,变易千状。见者目骇神竦,莫能测之。”
可以看出,唐时不仅有跳水等高难动作,而且游戏时还能变换各种姿态,反映出当时游泳技艺之高超。至南宋,钱塘江水嬉称得上是水上活动的盛举。
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年中秋后,“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在水嬉活动中最引人注目和最具挑战性的运动就是水上杂技。
目前保存的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有一幅“水戏图”。此画所绘场面十分壮观。在滚滚河水中有10余位游泳高手,他们中有的仰泳、有的跳水,最高超者为画面中间的游泳者,他双膝盘腿在水面上打坐。可以说,这幅清代水嬉壁画,画面生动,充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游泳技术。
我国古代主要有哪些冰上游艺活动?
冰嬉,各种冰上运动的总称。我国北方民族冬季生活在寒冷地区,很早以前就开展了滑雪、滑冰等体育活动。
《宋史·礼志》载:皇帝“幸后苑观花,作冰嬉”。清代诗人的《冰嬉》一诗,生动地描绘了滑冰的景象:“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铁贯韦作膝行。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磨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左足未往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作侧,凌虚作势斜燕轻。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
时至明清,冰嬉真正盛行起来。当时冰嬉运动主要包括:
一、速度滑冰。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
二、冰上足球。《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冰上作蹴鞠之戏,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位而立,以革为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则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
这种与古代蹴鞠相结合而产生的冰上蹴鞠,参加比赛的队员分成两队,背上插上不同颜色的小旗,脚穿冰靴。冰场上立三座插有彩旗的高大的门,两队队员各自列成一路纵队,分别从门中穿过,在冰场上形成两个云卷形的大圈,场面相当壮观。
古时人们是怎样拔河的呢?
拔河,是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古代最初称为“牵钩”、“强钩”。相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其起源与古时水乡拉纤和水军操练活动有关。春秋时期,楚国准备攻打吴国,曾以“牵钩”来训练士兵。这种牵钩是用竹皮做成的一种竹索,在水战中,这种工具可以紧紧钩住敌船,使其无法逃脱。拔河就是从楚国这种用牵钩对拉的军事训练中演变而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民间游乐活动。拔河活动曾在唐朝盛极一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记载:“拔河……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朋齐挽。当大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唐人薛胜还专门做了一篇《拔河赋》,全面翔实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一场声势浩大的拔河比赛,对场地、器材、规则、裁判以及比赛的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都写得惟妙惟肖、真切翔实,其中还提到“令壮士千人,分为两队”,每队有500人参赛,声势之大,历史罕见,真可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有趣的是,拔河还曾经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被归入田径范畴,自1900年起连续举行过5次,从第七届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1920年)后,国际奥委会考虑到拔河缺乏基本的体育比赛条件,因而取消了奥运会的拔河比赛。
历史上有记载女子骑马射箭的吗?
2008年北京奥运会,随着张娟娟的神奇一射,中国队夺得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射箭金牌,打破韩国选手二十四年不败的神话。
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有不少妇女也会射箭,并且技艺相当高超,能将骑马与射箭完美结合,游刃有余。据《魏书·崔光传》记载,北魏孝明帝的母亲灵太后“每于后园亲执弓矢”。
《魏书·杨大眼传》记载:北魏将军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阵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颜笑自得,实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其骑射水平之高,以致当时人们称她为“潘将军”。
《魏书·李安世传》中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说:“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此后,骑射逐步发展成为一项体育娱乐活动,《万历野获编》记载端午节时,“天坛游人极盛,连钱障泥,联飞鞚,豪门大估之外,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娱”。
古人如何“打马球”?
在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运动项目--马球。
打马球根据文献记述和考古资料证实,这项运动早在中国的东汉时期就已经流行于中原地区。这一运动形式除了马以外,主要器械为球和杖。其中的球仅如拳头大小,是用质量轻而有韧性的木料制成的,中间挖空,外边涂上颜色。一般呈红色或彩绘,与现代马球的白色迥异。而打马球的棍子叫“球杖”、“鞠杖”。由于球棍顶端的弯曲部分形如阴历月初的“半弦月”,古代诗歌又常用“月杖”或“初月”来形容它。如蔡孚《打球篇》中有“初月飞来画杖头”。球杖的质地有用木制的,也有用藤制的,外边裹以牛皮。由于这一运动形式具有较强的竞技特点,因而在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唐代,成为了一项影响最广、声势最大的运动项目。当然,它的盛行是与当时统治者的提倡,尤其是皇帝的爱好分不开的。因为在整个唐王朝三百年间的22个皇帝中,居然有18个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
相传马球在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杖,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耙或击耙就属于马球运动。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又重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我国古代冰上运动是怎样发展的?
滑冰和滑雪运动,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掌握。唐代的女真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在冰上快速滑行的“竹马”。其方法是人站在“竹马”上,手握一根曲棍,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
关于滑雪,最早见于《隋书》的记载,书中对一千四百多年前居住在北方地区的室韦人所盛行的“骑木而行”活动进行了描述。这种“骑木而行”的活动,就是把两脚系在类似于雪撬的木板上,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马。
宋代,冰雪游戏更为兴盛。当时宫廷里的“冰嬉”已成为王公大臣们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当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冰床。明代的冰雪活动,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1625年正月初二,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主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满清入主中原后,将“冰嬉”活动也带入了内地,并且将滑冰运动纳入了军事训练。除此之外,这时的冰上运动更多的是侧重于个人的技巧表演。当时较为普及的滑冰项目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竞赛快慢的速度滑冰;第二种是杂技滑冰和现在所称的花样滑冰;第三种是冰上踢球表演。其花样方式之多、技巧水平之高,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古时女子也可以参加足球运动吗?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在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蹴鞠由原来的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唐代开始出现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不仅皇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人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我国古代有跳水运动吗?
在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跳水运动。宋朝以前出现了一种跳水运动,当时叫“水秋千”。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它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唐代赵璨的《因话录》记载:洪州(今南昌)曹赞能在“百丈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或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千状”。这可看作是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
关于“摔跤”的最早记载是在什么时候?
根据史书记载:“轩辕之初立,有蚩尤氏兄弟十二人,铜头铁臂,食铁石,轩辕诛之于鹿之野。”铜头铁臂乃头戴有角面具,以角顶摔制胜。这里描述的就是“摔跤”的情形,只不过那时叫做“角抵”,因始于蚩尤氏,后人又称“蚩尤戏”。当“蚩尤戏”发展到西周时代,又被称为“角力”,即“角逐”和“力拼”之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体现秦朝“大一统”的国威新制,将前朝的“角力”易名为“角抵”。
到汉代,“角抵”又进一步发展成“角抵戏”,一名“百戏”。
“相扑”一词,始见于魏晋,一直延续到隋唐以至宋代。唐代对摔跤除叫“角抵”和“相扑”之外,还叫“手搏”。宋代是我国相扑活动的鼎盛时期,同时也叫“争跤”。在元代的相扑,也叫“争跤”或“摔跤”。历史进入明清,摔跤又出现了两种叫法,即“扑跌”和“掼跤”。直至民国初年才统称摔跤,一直稳定至今。国家有专门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科学、严格而又适用的比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