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好品德大课堂 激励你一生的名人故事 青少年好品德大课堂 激励你一生的名人故事 扬振宁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22—)
“风格”这个词通常是用来评论文学家、艺术家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也非常喜欢“风格”这个词。他认为:“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内,一个人的爱憎,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他的贡献。物质世界具有结构,而一个人对这些结构的洞察力,对这些结构的某些特点的喜爱、某些特点的憎厌,正是他形成自己风格的要素。”
杨振宁博士说,他自己的研究风格是在学生时代逐渐摸索,后来在美国芝加哥接触了前沿的研究课题,并受到费米、狄拉克等著名物理学家风格的影响而形成的。他按照自己的风格,坚定地钻研下去,终于在物理学的某些尖端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1957年,他和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出生时,父亲在安庆一个中学教数学。杨振宁的父亲在他刚满10个月时,启程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母亲独自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杨振宁2岁时就偎在母亲怀里听她讲故事;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仅一年时间,他就认识了3000个汉字。杨振宁晚年回忆说,他一生中所认识的汉字,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母亲的怀抱中学会的。
杨振宁的家那时是个聚族而居的大家庭,他的堂兄弟姐妹很多。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受到教育,家里人特地请了一位老先生到家里教孩子们读书。老先生教孩子们读的第一本书是《龙文鞭影》,因为杨振宁那时已经识得很多字了,因此学起来很轻松,很快就背熟了。老先生非常高兴,夸了他一通,说了些“前程不可限量”之类的话。
杨振宁6岁时,父亲从美国回来了。他怯生生地站在陌生的父亲面前,父亲亲切地问他念过书没有。杨振宁说他读过《龙文鞭影》。父亲叫他背诵,他就一字不漏地背起书来。父亲听后,问他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就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知道。父亲大笑起来,他知道孩子不会明白,因为他小时候也读过这书,也同样只管背而不问书中的内容是什么意思。父亲从国外留学回来,深知这古老的教育方式的落后,打算送孩子进新式的小学去读书。
父亲的笑声驱除了杨振宁的拘谨,在妈妈的示意下,他扑进了父亲的怀抱。父亲送他一个他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一枝自来水钢笔。
因为父亲受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便随父母去了厦门。
厦门大学校舍很美,在当时是一所比较现代化的大学,杨振宁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来厦门不久,杨振宁的父亲把他送入厦门一所新式小学读书。学校里只有一位老师,他受过一些现代教育,教学也很认真。老师教数学、语文课,也教手工课。杨振宁对手工课非常感兴趣,可就是做不太好。有一次杨振宁在课堂上用泥塑了一只鸡,觉得不错,就兴冲冲地带回家给父母看。父亲称赞他手工做得不错,杨振宁心里很得意,但很快就泄了气,因为父亲说:“你做的是一只藕吧?不错,很像!”
父亲把杨振宁做的鸡看成藕,还说很像,这使他十分恼火,他狠狠地把自己的作品摔在了地上。父亲愣住了,不明白孩子怎么了。
杨振宁随父母在厦门只住了一年多,因父亲受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教授,又随父母来到北平。当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杨振宁因为有当过洋博士的父亲的庇护,不缺衣食,生活在美丽安静的清华大学校园中,很少与校园外的社会接触,因而能够幸运地度过一个平静的童年。
杨振宁在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小学读书,学校的条件不错,老师和校舍在当时的中国都是一流的。他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课余时间,他和同学们在校园中到处游玩,在草地上打滚,比赛爬树——他几乎爬遍了校园内的每一棵树。
小学毕业后,杨振宁进入北平崇德中学读书,这也是一所不错的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杨振宁家搬回了合肥老家。可合肥也不得安宁,经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当日军进逼南京,合肥也人心惶惶的时候,父亲做出了决定,携带家人逃往昆明。一路上,杨振宁全家人历尽辛苦,途经汉口、香港、越南等地,绕道来到了昆明。
到昆明后,父亲受聘到西南联大教书,杨振宁进入昆华中学二年级学习。当时四处流亡的中学生非常多,学籍各地不一,比较混乱,因此教育部在1938年夏天公布了一项措施:中学生不需要文凭,可以凭同等学历报考大学。杨振宁在流亡途中一有时间就抓紧学习,功课不但没落下,反而自学了高年级的课程。于是,他在少读一年高中的情况下,以同等学历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西南联大。这一年他16岁。
西南联大是在战争中成立的一所临时性质的大学,校舍条件非常差,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丁丁当当响个不停。教室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屋外刮风时,老师和学生都把自己的书本用重物压住,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吹得满教室乱飞。每当日军的飞机飞临昆明的上空,防空警报突然尖厉地鸣响时,师生们还要匆匆躲避起来。
西南联大也有非常优越的地方,这些优越的地方使学习条件差这一缺陷变得无足轻重了。西南联大有着强大的教师阵容,这所学校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在一起成立的,因此名教授、好教师非常多。杨振宁报考的是化学系,入学后却分到物理系,这使杨振宁能够幸运地在周培源、吴有训等名师的指导下学习。
西南联大的学习风气很浓,教授们讲起课来十分认真,学生求学的态度也都很好。
杨振宁认为,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他们指导杨振宁写论文,向他推荐书看,将杨振宁引入物理学的大门,使他眼前洞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两位物理学家的研究风格影响了杨振宁,为他指引了正确的学术研究方向。
杨振宁大学毕业后,在西南联大的研究院又读了两年研究生,之后考上留学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打下了扎实的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根基,到美国后又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使他迈上了一条广阔的科学研究之路。成功离他越来越近了。
格瓦拉
拉丁美洲革命家
(1928—1967)
1959年元旦的早晨,古巴的独裁者巴蒂斯塔刚刚在政府大厦举行完庆祝新年的仪式,就带着他的一帮贴身随从乘飞机狼狈逃离了古巴。就在他逃离不久,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便按照卡斯特罗的命令带领部队攻入了哈瓦那。这标志着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取得了胜利。
格瓦拉少校是古巴革命的领导人,他一向以英勇善战著称,为古巴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并不是古巴人。
1954年,在墨西哥,来自阿根廷的埃内斯托?切?格瓦拉与来自古巴的卡斯特罗相遇了。两个不同国籍的年轻人谈得很投机,很快成了朋友。卡斯特罗告诉他的异国朋友格瓦拉,他正在从事反对古巴独裁政权的活动。卡斯特罗邀请格瓦拉参加古巴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来解放古巴。格瓦拉愉快地接受了邀请,立即加入了古巴革命者的行列,并逐渐成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和军队的优秀指挥员之一。
古巴革命成功后,格瓦拉先后在革命政权里担任军区司令、银行行长、工业部长等重要职务。格瓦拉具有一种常人不具备的特殊品格,他并没有把古巴革命的成功当做人生的终点,而是当成人生的新起点。1965年他毅然放弃古巴国籍,辞去在古巴的所有官职,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先后到非洲的扎伊尔、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等地从事游击战,以此来实践自己创立的“游击中心论”军事思想。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格瓦拉在玻利维亚山区建立起自己的游击根据地。但不幸的是,1967年,格瓦拉所领导的游击队被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格瓦拉本人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最后被玻利维亚政府军俘获并杀害。
除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以外,格瓦拉还著有《格瓦拉日记》、《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游击战》和《拉美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全面地论述了他所提出的“游击中心论”军事思想,详细记载了他的革命生涯。这一切使他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世界风云人物,成为欧美无数青年人崇拜的偶像。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他的祖父罗伯特?格瓦拉年轻时曾攻读土木工程,在取得地理工程师的资格以后,在阿根廷从事土地测量工作。切?格瓦拉的父亲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1900年2月11日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他从小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后来他也学起了建筑,成为一名建筑商。
格瓦拉的母亲塞莉亚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女人,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是在姐姐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她特别喜欢冒险,甚至可以说生性莽撞。她喜欢游泳——游泳是体现她冒险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巴拉那河是一条水流很急、漩涡很多的河流,在这条河里游泳是很危险的,然而塞莉亚并不畏惧,有一次甚至在怀有6个月身孕的情况下还在这条河里游泳。
母亲的冒险精神,给格瓦拉以很大的影响。格瓦拉同其他孩子一样,习惯了妈妈对待危险的那种满不在乎的态度。他也喜欢冒险,但又和母亲有所不同。格瓦拉并不鲁莽,他会仔细分析那是什么样的危险,怎样去对付它,直到最后战胜它。
在格瓦拉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父母想喝马黛茶,为了锻炼一下小格瓦拉,便让他到厨房中去取已做好的茶。到厨房大约有20米远,中间要经过一条埋着管道的小沟。小格瓦拉走到沟边,连人带茶一齐摔在地上。他爬起来,气呼呼地再次走进厨房,然后又拿着马黛茶回来,结果又跌倒了。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顽强地努力着,直到最后拿着茶跳过小沟才罢休。
格瓦拉很小就喜欢和祖母待在一起。祖母常常给格瓦拉讲故事,一讲就是几个小时。祖母向他讲自己的童年时代,讲她在加利福尼亚的生活,讲她到过的那些牧场和庄园。祖母对大自然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小格瓦拉。他经常住在祖母的波特拉庄园里,那里有许多他喜欢做的事。他喜欢帮助大人挤牛奶,喜欢到鸡棚中喂鸡,还喜欢跟大人到山里去采摘野果。
格瓦拉4岁时,母亲带着他去河里游泳。那天天气很冷,风也很大,小格瓦拉从水里出来以后,冷得直打哆嗦。回家以后,小格瓦拉开始咳嗽起来,后来经医生诊断,他得了支气管哮喘病,并且转成了慢性病,一旦稍不注意保暖,就会引起哮喘病的复发。
由于当时格瓦拉家住在拉普拉塔河边,空气非常潮湿,使得他的病一直没有去根儿。他开始了同哮喘病的长期斗争,痛苦始终折磨着他幼小的身心。
为了给小格瓦拉找到一个适于养病的环境,全家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圣伊西德罗,迁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住进了布斯塔曼特大街的公寓里。但首都的气候对小格瓦拉来说和老地方一样糟,于是全家人又选了一个吉日,买了前往科尔多瓦的火车票,直奔阿根廷的高原地区。
科尔多瓦真是一个好地方,阳光明媚,空气干燥而清新。来到这样一个好地方,格瓦拉的哮喘病有了明显的好转。后来经过佩尼亚大夫的进一步推荐,全家定居于科尔多瓦附近的小城市阿尔塔格拉西亚,并在那里居住了11年。
阿尔塔格拉西亚是一座美丽的小城。这里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们的贫富差距很大。少数富人集中住在市中心的一小块地方,而山间的丛林里、山沟里,居住着成千上万的普通居民和矿工。他们的住处是十分简陋的窝棚,干的是种地、挖矿和开采大理石等重活。这些人的工资十分微薄而且还不固定。农村雇工的工资比其他工人的工资还要少。这些工人的子女吃得很差,穿得也很差,健康状况极其糟糕,上学念书的人就更少了。几百名学龄儿童只好去擦皮鞋、卖水果,有的还在火车站、汽车站和旅游景点讨钱,个别的最后竟变成了小偷。
搬到阿尔塔格拉西亚以后,格瓦拉逐渐交了一些朋友,他们大多是矿工、勤杂工和饭店服务员的孩子。其中一个小伙伴的家里非常穷,他们全家八口人挤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内只有一张床。
据格瓦拉的父亲回忆,格瓦拉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痛恨剥削和压迫穷人的社会,并产生了造反的思想。在阿尔塔格拉西亚,格瓦拉从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身上,懂得了贫困、不平等的含义。
格瓦拉8岁的时候,西班牙内战爆发。由于家长们每天都要在家里谈论战争,所以孩子们对西班牙内战的整个过程也都一清二楚,他们自己也玩起战争游戏来。
格瓦拉是一群孩子的头头,手下有一帮人。他带头在一块地里筑起战壕,各个战壕之间都有地下通道相连。不久,在孩子们中间真的爆发了一场“战争”。
因平日的不和逐渐积累,格瓦拉率领的一群孩子与另一群孩子之间的矛盾突然间激化了。那群孩子派来了一位特使,通知格瓦拉他们将在两天内发动进攻。进攻如期开始了,孩子们用弹弓相互对射,他们射出的不仅是碎石瓦块,甚至还有螺丝钉和螺丝帽。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几乎就是真枪真弹了。在战斗中,格瓦拉表现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和实战能力。
当然,这种游戏是相当危险的。格瓦拉被一颗螺丝钉打伤了脚,好多天不能走路。
这次负伤,并没有减弱格瓦拉的冒险精神。在离阿尔塔格拉西亚大约两公里的山上有一座废矿。这座废矿的入口很小,而且还被废物和其他沉积物堵塞了一半。孩子们偶然发现了它,于是格瓦拉决定带着伙伴们去探险。
他们把入口清理干净以后,就钻了进去。走了不远,一处塌方堵塞了前面的通路,只留下一个小洞通向矿井深处。其他的孩子害怕了,想退回去,可格瓦拉没有退却,而是沿着小洞爬了进去。他永远是那么勇敢。
格瓦拉9岁时,西班牙内战打得更加激烈了。他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满怀热情地支持西班牙共和国,只要有声援西班牙共和国的活动,他一定参加。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扬言要侵犯美洲,并千方百计派遣纳粹党徒打入阿根廷内部进行活动。一旦纳粹德国侵犯美洲的计划开始实施,这些人便可以配合行动。
为了保卫自己的共和国免遭纳粹德国军队的践踏,阿根廷公民自愿组织成立了一个叫“阿根廷行动”的组织。这个组织在它的宣言中呼吁自由的公民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