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撒在完成执政官任期之后担任高卢和伊利里亚总督。在高卢的9年是恺撒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高卢人生活在今天的法国、比利时等地,当时与罗马人相比他们无疑是半野蛮人。但在战场上,罗马人历来都没能在高卢人身上占到便宜。恺撒到任后,先后对高卢发动了8次大规模的征战。前7次战争7战7捷,最大的挑战发生在公元前52年。这一次在天才的军事家韦辛杰托里斯克领导下,高卢几乎所有部落都起来反对罗马人的统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恺撒向世人证明了他是一位冷静而果断的领导者和军事家。他采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挑起高卢各部落间的矛盾,然后集中力量与韦辛杰托里斯克的大军进行决战,击溃了骁勇的高卢人。到公元前51年,高卢人已全部屈服于恺撒的统治之下。此外,恺撒还是第一个跨过莱茵河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统帅。一系列的军事胜利给了恺撒一个稳固的大后方,为罗马搜罗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也为自己积攒了丰厚的政治、军事资本,使他有了觑觎罗马最高统治权的资本。
恺撒显赫的战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在罗马人中的威望日益高涨,这使庞培感到嫉妒和不安。随着尤利娅的去世,恺撒和庞培的婚姻联盟解体。这时,克拉苏在远征东方帕提亚人的时候战死,使稳固的三角失去了一个支点。恺撒和庞培之间的对决已不可避免,“前三头同盟”变成了“后两头对抗”。庞培得到了元老院的支持,命令恺撒辞职交权,还宣布他为公敌,命令他立即从高卢返回罗马。
恺撒知道这是庞培的阴谋,决定带领军队打回罗马,讨伐庞培,夺取罗马的最高权力。一路之上,恺撒内心矛盾重重,在军队渡过意大利边境的卢比孔河时,他甚至显出少有的犹豫不决。当时,恺撒牵着自己的战马,低头凝视着河水,对身边的朋友说:“如果不过河,我将遇到种种灾难;如果过河,全人类会有灾难。”随即,恺撒血性中的果决再次发挥了作用,他一边喊着“骰子已经掷了,就这样吧”,一边发疯似的翻身上马,冲过渡口。恺撒当时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人们不得而知,但他最终为了个人的荣辱得失,不惜挑起长达4年的罗马内战。后来他转战巴尔干,屡屡败在庞培手下,直到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之战,形势才有了转机,恺撒“毕其功于一役”,取得大胜,庞培和元老院成员仓皇逃走。恺撒亲率大军一路追赶庞培,从希腊一直追到埃及,埃及国王为讨好恺撒,派人刺杀了庞培。埃及国王把庞培的首级和戒指献给他。看着庞培苍白而熟悉的面孔,恺撒流出既感伤又欣慰的泪水。他为昔日的同盟和女婿、今日的敌人举行了正式的葬礼并追杀了谋害庞培的凶手。在埃及,恺撒还得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恺撒将她扶上了埃及王位,并与她有了爱情的结晶。之后,恺撒又率军进入小亚细亚,只用了5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庞培部下本都王子的叛乱。他用最简洁的拉丁文字写了一份捷报送回元老院:“我到达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这次胜利充分显示了恺撒用兵神速的特点。恺撒在军事上的主要创举,便是集中强大预备队在关键时刻闪电般地攻击对手,恩格斯对此曾给予了高度评价。
公元前45年9月,恺撒以盛大的凯旋仪式回归罗马。威风凛凛的恺撒高坐在战车上,由抬着缴获来的2800顶金冠的部下簇拥着通过凯旋门,接受人民的欢呼致敬。当时,罗马城万人空巷,恺撒的声望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达到顶点。
恺撒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誉,人民大会和元老院授予他终身荣誉头衔——“大将军”和“祖国之父”,使他集军、政、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当时罗马商人、自由民和军人们都厌恶了只由上层奴隶主发言且议而不决的共和制,拥戴能代表他们利益的恺撒。
公元前44年,恺撒第五次当选为执政官,并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当他的权力和声望达到巅峰时,一种他即将登基称王的说法也在罗马四处流传。当时的罗马是一个城邦制共和国,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定下不成文的规矩:如果谁想当国王,罗马神、人共戮之。虽然恺撒拒绝了部下献上的王冠和称帝的要求,但随着他个人独裁以及市民自治、财政和文化改革的深入,守旧集团、对改革失望者和宿敌残余结合起来,以保卫“共和”之名密谋对他采取恐怖袭击。
保民官的权力在罗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一次恺撒由外地返回罗马,他的一些信徒像迎接国王那样欢迎他,保民官逮捕了发起这次欢迎活动的人。恺撒十分恼怒,以保民官“别有用心”为借口,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元老院,并处以死刑。恺撒的这一举动是对共和制的公然挑战,因此更加剧了一些人对他的不满。元老院准备在3月15日召开一个会议,一些敌对者决定在会上动手刺杀恺撒,其中的骨干就有恺撒的亲信部将布鲁图和加西阿斯。
3月15日的前一天,恺撒到他的部将雷必达家里赴宴。当话题偶然转到怎样的死法最好的时候,恺撒不假思索地说道:“突如其来的!”这天晚上,恺撒的妻子做了一场噩梦,她梦见丈夫在自己的怀里被人刺死。
天亮以后,妻子因梦中出现的“凶兆”,要求恺撒不要离家,取消元老院会议。在妻子的坚持之下,恺撒决定派他的亲信马克?安东尼去通知取消会议。这时,参与密谋行刺的布鲁图来到恺撒家,极力劝说他不要给人以指责他高傲的借口,要他自己去元老院亲自宣布取消这次会议。在布鲁图的再三劝说下,恺撒最后答应由其陪同前往元老院。但他没带卫队,因为他认为那是胆小鬼干的事。
恺撒进入议事厅后,行刺者们按照预定的计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站在恺撒的座椅后面,另一部分迎着恺撒走来,为一个被流放的犯人求情。恺撒坐下后,一名行刺者扯下恺撒的外袍——这是动手的信号。行刺者们把恺撒团团围住,纷纷拔出匕首刺向恺撒。起初恺撒还奋力抵抗,当他看到自己一向深信不疑的义子布鲁图也拿着匕首向他走过来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你也在内吗,我的孩子?”之后,他便用衣服裹住了头,停止了反抗。早在恺撒打败庞培后,罗马就有“恺撒笑,庞培哭”的说法,而他倒下的地方,恰好安放着一尊庞培的雕像。这难道是一种宿命?
恺撒之所以会死在一批小人物的手中,是因为他常常过于自负,这突出地表现为对人轻信,喜欢听恭维之辞,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表现出过分的宽容。恺撒以为只要自己对别人宽容,别人就一定会做出善意的回报,但无原则的宽容使他放松了对政敌的警惕,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恺撒死后,按照法令他被列入众神的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尤利乌斯”。元老院也决定封闭他被刺杀的那个大厅,并将3月15日定为“弑父日”,元老院永不得在这天集会。
恺撒一生充满了矛盾和悲剧色彩:他仗义疏财,交友广泛,宽容政敌,不计前嫌,最终被自己的部下和最亲近的朋友所谋害;他身经百战,在残酷的战争中毫发未损,却在和平时代以“神圣不可侵犯”之躯被刺于乱刀之下,死于非命;他生前拒绝帝王的称号,死时却是被当做暴君诛杀。恺撒使罗马成为古代最负盛名的帝国,今天的西方文明,也是在恺撒的罗马帝国的古老基石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哥伦布
意大利探险家
(1451—1506)
哥伦布是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曾四次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以及中南美洲其他地区,带回了大量黄金和珠宝,还带回了玉米和烟草等当地作物,并把它们推向世界。他开辟了从欧洲经大西洋到美洲的新航路,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他身上突出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他有坚定的宗教信仰,热爱科学,对地圆说深信不疑。而立之年的他,在本可以轻轻松松过好日子的时候却酝酿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然后和反对者论战了8年的时间,尽管被人取笑为“疯子”、“骗子”,但还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气,用一种木制的帆船,仅仅靠着对风向和洋流的精心把握,就朝着茫茫大洋勇敢地驶去,并最终完成了他的探险计划。尽管后人对他评价不一,有褒有贬,但谁也无法抹杀他的价值和功绩,他始终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历史人物。
哥伦布1451年生于意大利的港口城市热那亚,父亲是一名纺织工人,叫多梅尼科?哥伦布,母亲叫芬塔罗莎。他小时候家境贫寒,父母节衣缩食送他到巴比耶学校读书。在学校里,哥伦布系统地学习了几何、地理、天文、航海、拉丁语等方面的知识。哥伦布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富庶的印度和中国,也非常崇拜马可?波罗,立志做一名航海家。后来他成为舰长,是一名技术娴熟的航海家。
从1477年起,哥伦布开始了一系列航海活动,目的地包括马德拉群岛、爱尔兰、冰岛和几内亚。通过这些航行,他了解了大西洋的风系。30岁时,出身卑微、几年前还穷困潦倒的哥伦布娶了葡萄牙王国一个贵族之家的小姐为妻,本来凭借这种关系他可以平步青云,然而他却开始酝酿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他要向西航行,到达地处欧洲东方的亚洲。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以王室的名义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哥伦布被授予“海军大将”军衔,还被预封为新发现土地的“世袭总督”。他带着西班牙国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轻快帆船——“尼尼亚”号、“平塔”号和“圣玛利亚”号,载着他们一行87人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发,直向正西方向航去。他们第一站到达位于非洲东海岸附近的卡那利群岛,之后继续向西航行。1492年10月9日,船队已经在茫茫大西洋上向西航行了两个月。这是一个漫长的航程,水手们感到万分恐惧。尽管哥伦布一路上想尽一切办法让船员们安心,甚至故意把航程说短,使船员们认为航程没那么远,他们还有能力返回西班牙,但是包括船长在内的一部分人还是极力劝说哥伦布返航,他们不相信如果继续走下去还能返回西班牙。哥伦布只好召开了一个会议,在会上他说:“我对此事毫不担忧,上帝既然赐予我们这种好天气出航,那也必定会赐予另外一种好天气让我们返航……你们是不可能如愿的,因为即使你们把我和我的仆人杀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但你们可以做一件事:给我三四天时间,让我沿原航向继续航行,如在此期限内没有发现陆地,就照你们的意思返航。”
10月11日,船队开始发现海上漂着芦苇、树枝等来自陆地的东西。船员们终于相信亚洲就在前面。
10月12日,他们终于看见了一片陆地。登上这片陆地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片陆地上的居民裸体生活。哥伦布召集船上所有人员,宣布占领该岛。当地的土著人好奇地围着他们看,他们把哥伦布赠送的小红帽和玻璃珠子视若珍宝。
接下来,哥伦布开始寻找日本和震旦(中国),他相信天堂城市杭州就在附近。他误解了一个当地土著人的意思,以为中国皇帝就在不远的镇上,于是派了一个使团去朝觐“中国皇帝”。当然,最后使团报告说没有发现震旦帝国的宫殿,而仅在小村庄和简陋的棕榈棚屋里受到原始的欢迎。
于是哥伦布以为他到达了印度。这种说法随着消息的传播被公众普遍接受,西班牙国王和教皇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哥伦布的误会随着“印度”这个词被永远地记录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还把美洲大陆的土著人叫做印度人,在译成汉语时,为了有所区别而译为“印第安人”。后来人们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而哥伦布当时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这位凯旋的探险家被授予最高的荣誉。随后他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率领17艘船,从巴罗斯港出海远航。在这次探险中,他发现了牙买加等700多个岛屿,并在希斯巴诺拉岛建立了第一个欧洲风格的城市——伊沙贝拉市。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从圣卢卡港出发进行第三次航海探险,发现了马加里塔等岛屿。1502年他从加第斯港出发进行第四次航海探险,这次航行走得很远,一直到达哥斯达黎加。哥伦布想要找的是从欧洲直接通往中国或日本的航线,而实际上他登上的是美洲的海岸,但直到1506年逝世,他都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
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确定哥伦布到达的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可是,这块大陆却以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美洲)。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争议,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对欧洲历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甚至比发现美洲大陆的影响还要大。它开创了新大陆开发和殖民的新纪元——当时欧洲人口正在膨胀,这一发现使欧洲人有了两个可以定居的新大陆,也有了能够促进欧洲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矿藏和其他资源。哥伦布的远航还使海上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总之,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了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当然,这一发现导致了美洲印地安文明的毁灭。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哥伦布的发现还使西半球出现了一些新的国家。这些国家与该地区的土著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们对旧大陆的各个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