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三月中旬,陆玉成新的职务被任命下来。任命他为工部屯田司郎中、太子司议郎。屯田司郎中掌全国屯田及在京文武官的职田及公廨田,从五品上。太子司议郎“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以佐庶子、中允之阙,”正六品上。
别看郎中这个职位,在唐代可谓清选之官,士人都以能任郎官为殊荣。
苏定方升为左武候中郎将,魏华林、上官云升为都尉,裴宁升为校尉,陆成、陆贤、朱勇升为旅帅。陆雄、陆鹰则继续留在了陆玉成身边。
陆玉成年甫十六就成为大唐的中层京官的顶层,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时上门来陆府恭贺的人也不少。
陆玉成去工部上任第一天,就拜会了工部尚书段纶。
段纶,北海期原(今青州市)人,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唐高祖李渊之婿,尚高密公主。段纶隋朝时任左亲卫,少年以侠气闻名。李渊起兵后逃往蓝田,聚兵万余人,迎唐军。后官至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曾招谕南宁西爨蛮。封纪国公。
俩人寒喧了一阵,段纶讲了几句劝勉的话,然后带陆玉成去了屯田司。见过了副手屯田员外郎王以宁及一众官员后,陆玉成正式开始履行职位。
其实,屯田司郎中是个闲差,其在军事区域兴修屯田者,皆由各地长官主持。不过地位清要,俸禄不少。
他先与副手王以宁商量了一阵,然后召集屯田司全体官吏开了一次会。经过铁血沙场的考验后,陆玉成的气质已不同于往日,儒雅的外表透露出令人凛然的威严,大家谁都不敢小觑这位在千军万马中生擒颉利可汗的十六岁少年。
中午,他则与一众官员在公厨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
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崔记》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天下后,决定延长定期举行的朝会时间。为了表示对参加会议的各类官员的体恤,唐太宗就“略备薄菲”,所有参会者都可以吃一顿免费的工作餐。因为这个提议很受大家的欢迎,自唐太宗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公费吃喝制度。
唐代的机关食堂名曰“公厨”。公厨中档次最高的,就是皇帝在金銮殿摆下的国宴。参加国宴的官员一般是朝会官员,一定品级以上的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也可以去享用“朝食”。由此看来,“朝食”是最高级别的免费午餐,对享用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光。
无资格参加朝会的其他京官,他们可以在本部门的机关食堂享用工作餐,档次最高的是宰相办公的政事食堂,称为“堂厨”。各级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也有自己的公家食堂,名称不一,如中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了部门领导,各部门的一般办事员,也可享用免费午餐,称“吏厨”、“佐史厨”或“府史厨”。
由于“再苦也不能苦了官员的嘴”之潜规则的存在,机关食堂里面的供应是非常丰富的。据《唐六典》记载,国宴的标准依官员的品级大小而定。一桌四五品官员的用餐标准是: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分羊肉,2个瓜,7盘菜,还有油盐酱醋等各色调味品。六至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比上述略减: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油3勺,5盘菜……
这个标准是不低的。那么,其经费来源于哪儿呢?国宴的伙食津贴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管吃就是了。其余各部门和地方食堂的经费,也是由上级财政拨款。
一般来说,这笔拨款并非“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各级政府在年初作为贷款放出去,然后在年终时连本带利收回来,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是完全可以支付机关食堂日常开支的。正常情况下,还有“伙食尾子”可分,真正的“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天下午,陆玉成专门去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的陆柬之府上拜访,陆雄、陆鹰随行。
待到了陆柬之府第,由陆雄上前递上名刺给仆人。不久,陆府大门大开,一位四十多岁风度儒雅的中年男人迎了出来。满面笑容道:“是玉成么?快请进来!”
陆玉成赶紧趋前下拜,口称“堂叔”,陆柬之双手扶住陆玉成说:“贤侄不必多礼!”携陆玉成进得门来,穿过中门,来到中堂。
陆玉成介绍了陆雄、陆鹰,俩人给陆柬之下拜叩头,陆柬之询问了他俩几句,就叫人引他俩下去歇息。
陆柬之身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比陆玉成低一级。他有些感慨地道:“早就闻知族里出了个少年俊杰,此次贤侄生擒颉利可汗立此奇功,真为吾陆氏一族大长脸面呀!”
陆玉成谦虚了一番。正在此时,屋里进来一位老夫人,一位中年贵妇搀着她。
陆柬之忙把陆玉成介绍给她俩,原来老夫人是陆柬之的母亲,中年贵妇是他妻子。
双方叙礼后坐下,陆柬之的母亲向陆玉成询问了家乡的情况。当得知陆玉成与江都县令虞理明一家关系很好时,老夫人很高兴。原来老夫人正是虞世南的妹妹,而且是虞理明的姑姑。
陆玉成详细向他们讲述了家乡和族里的事情,大家聊得很开心,其乐融融。他被留下吃了晚饭后,就随陆柬之进了书房,仆人奉上茶退下后,俩人谈起了东宫太子的话题。
陆柬之分析:皇帝李世民安排陆玉成担任屯田司郎中这一清闲之差,并同时任命他担任太子司议郎,显然大有深意。既为了提高他在朝中的清望,也是早早为太子储备人才,前途无量。
陆玉成向他询问了太子和太子府的情况。
太子李承乾,现年十二岁,他是长孙皇后所生,所谓嫡子,即生下来即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
从史书对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年方八岁,就很机敏聪惠。解决、处理一些平凡小事,很识大体。”稍长几岁,太宗出巡,都放心的让他监国。即代理国政。
到后来,人性中好玩乐的天性就暴露出来。但害怕父亲责怪,就隐藏自己的行迹。朝庭之上,说的都是忠孝之类的言辞。下朝后与一群年纪相仿的同龄人嬉戏娱乐。有老成持重的左右亲近之人加以劝谏,他则高坐引咎自责,非常善于机辩。提意见的人都回答不及。所以人人都以为他比较贤良。但之后每每老毛病重犯。一些宫内重臣常常规劝,太宗皇帝必定厚加赏赐金银,想磨砺太子内心。李承乾可能觉得这些人象嗡嗡叫的苍蝇,非常讨厌。总之被吵烦了,干脆叫人暗地加害他们。此时他同母生的弟弟李泰名声不错,皇帝很喜爱。而李承乾有足疾,走不动路,害怕被废,与李泰关系很差。
李承乾后来于宫中看中了一个女孩,很有容貌和仪态。太子很喜爱。皇帝听了却很生气。之后让人处死了这个女孩。太子怀疑是李泰告密,有怨愤之心。为她画像筑祭室。并在花园做了坟墓。早晚祭拜,太子每次到此徘徊,都会流泪。随之更加怨恨,几个月不再上朝,称有疾病。
又让奴婢上百人学习音乐,学习胡人的发式,剪彩绸做跳舞的衣裳。敲锣打鼓日夜不休。招集一些逃亡奴婢盗取牲畜,杀牛宰羊,召集身边人一起烹食。又学习突厥语言,喜爱他们的服饰。建立蒙古包,分建部落。使诸部牧羊,抽佩刀割肉来吃。自己装作死去的可汗,让众人哭泣,让马奔跑环护。突然又站起来说:“如果我有天下,将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难道不是快乐的事吗?”左右亲随那些老成之辈以为他中邪。然后又听他说:“我做天子,当由着性子,有劝谏我的,我就杀他五百人,天下不就安定了吗?”这大概是他对那些借劝谏为名以诂名吊誉的老成之辈厌恶透顶。但他缺乏理智的天真的语言和行为马上又被人争相报给了皇帝。太子于是下场可想而知。
因为被一起“谋反”的人告密。皇帝大怒,采取措施,将他流放边远之地。废为庶人。迁居黔州。太宗十九年,李承乾于忧愤中去世。皇帝也为他的悲惨身世而落泪,忧伤,好几天不上朝,以国公的身份安葬了他。
作为嫡长子的太子李承乾被废,是唐代的一桩大事,既是个人的悲剧,也为后来的皇位继承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