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因上官仪提及明年春他将被杨恭仁推荐上京参加进士试,所以众人纷纷聊起了科举这个话题,这与在场很多人都有莫大的关系。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陆玉成已踏进官场,所以倒无必要参加科举考试。况且贞观年间科举考试还沒有后来那样,当宰相一般得有进士出身的资格。不过,参加科举考试也是进入仕途一种不错的选择,如上官仪中进士后,在贞观年间实际上做了唐太宗的秘书,影响力也不小。
所以,他还是鼓励大家参与科举考试,使江东士人能在朝堂占据一席之地,改变目前中央政权被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垄断的局面。其实唐初,因为战乱,士大夫不愿做官,所以官员不足。当时尚书省下符到各州命人参选,州府以及奉诏使者多用赤牒补官,赤牒是唐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
唐初官场上的风气很好,是正直有才能的人做官比较理想的时代。
唐贞观年间,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一批名臣的辅佐下,创建了一个精干、廉洁、高效的政府系统。经贞观初年的机构精减,京官由原来的二千多人减少到六百四十三人。同时,针对因州县设置剧增,而造成百姓少、官吏多的状况,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并了许多州县。这一次政府裁员和机构精减非常成功,不仅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办事效率,也大大的减轻了黎民百姓的经济负担,为“贞观之治”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经济与行政基础。与此同时,初唐的官场,正气盛行,官员大都比较清廉。魏征死的时候,家无余财,因为他把所得赏赐全部用于赈济灾民了;中书令岑文本家中清贫,住的房子又小又湿。有人劝他经营一点产业,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功劳,仅仅因为能写文章就当了这么大的官,这己经很让我担心了,我哪里还有心思经营产业?尚书右仆射大帅哥温彦博同样也不置自己的家产,他死的时候,家里连体面一点的吊丧场地都提供不出来。凡此种种,皆反映出贞观时期的官场政治确实清明,大多官员的道德操守确实良好。
虞书娟与杨荷现在碰到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话,这使陆玉成百思不得其解。不过,他倒乐意看到她俩相处和睦。他对杨荷用情甚深,但对虞书娟也十分喜爱。此事如搁在他前世,基本上是无解。不过,在男人可以拥有三妻四妾的时代,他也禁不住想入非非。好在目前他年龄还小,有的是时间从中斡旋。想到这里,他脸上露出几许暧昧的笑意,正巧此时杨荷向他瞟来一眼,他赶紧收起笑容,做一本正经状。
贞观二年二月的这次小聚,给在场每个人内心都刻下了印迹。自此以后众人仿佛目标更明确了,给他们注入了一股动力。不过,他们倒沒有想到的是,多年后贞观朝好几位重臣就是从他们之中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