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这里,我想能不能找到几位人物,从他们的身上可以一览无余地窥视思维创新的全部秘密。思考再三,我找到了,并且发现:这些人物几乎从头到脚都包含着创新的元素,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通过对这些创新大师的简要生平事迹及言论进行解析,可以对前面所讲的主要内容进行一次感性的、案例式的回顾。
之所以选择这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科学家作为案例,是想说明:与其说这位伟人的知识如何丰富——甚至谈不上丰富,不如说他的思维方式是多么活跃、多么与众不同。
犹太文化背景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家庭。这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背景。犹太民族从来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犹太人一向被称为是“神的选民”,与各国民族相比,他们是全世界最为奇特的一个民族。不论流落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们总是特立独行、鹤立鸡群,总是显得那么聪明,又是那么富有。这都是因为他们极富创造力。他们的复国更说明了这一点。真可谓矢志不渝、不屈不挠,这是极难能可贵的精神。如果说犹太人是世界上遭受苦难最为深重的民族,也绝不为过。他们总共区区不到2000万人口,却执世界金融之牛耳,领全球科技之先风。在科学发明史上,可谓群星璀璨。他们亡国近2000年,仍能不被其他民族同化,仍能保持他们的特性,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据美国人种学家研究,无论什么民族,一旦亡国了500年,就必定会被其他民族所同化,只有犹太人不是这样。
有人这样总结犹太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第一,传说在公元前1240年,犹太人的领袖摩西率领在埃及为奴的以色列人逃离埃及之后,来到西奈半岛的旷野上,上帝亲自授给摩西十条传达给民众遵守的戒命,从此宣告了“犹太教”的真正诞生。从而创造了“上帝”、“弥赛亚”这些概念,奠定了人类宗教发展的基础,并衍生出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第二,上帝颁给摩西供犹太人遵守的戒律共613条,不仅奠定了“不杀人、不淫荡、不做假证陷害人”等人类道德的基础,而且大大推动了人类法律的发展。第三,马克思、托洛茨基等数百位犹太政治家、思想家的出现,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四,犹太民族为人类贡献了斯宾诺莎、迈蒙尼德、波普尔、胡塞尔、毕加索、夏加尔、毕沙罗、鲁宾斯坦、门德尔松、斯皮尔伯格、海涅、卡夫卡、茨威格、哈伯等众多思想家、艺术巨擘、文学巨匠和科学大师。第五,犹太人在股票、金融、计算机业,以及经济理论方面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赢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美誉。第六,为人类教育的发展探索了模式,开启了智慧。
只从近代来看,操纵世界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不计其数,不仅出现过洛克菲勒、哈默等企业巨子,而且产生了索罗斯、格林斯潘等“金融大鳄”和金融家。“股神”巴菲特也是犹太人,还有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的合伙人鲍尔默、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利森、戴尔电脑公司的迈克·戴尔等经济巨人层出不穷。据《福布斯》杂志的美国400大富豪排行榜中,最富有的40大富豪中有45%是犹太人;美国1/3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美国大学中有20%的教授是犹太人;在年收入超过五万美元的美国家庭中,犹太人的比率是非犹太人的两倍。因为犹太人最喜欢的职业是教授、律师和医生,而这些行业的收入都比较高。在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当中,有31%是犹太人;占美国人数不到3%的犹太人却操纵了美国70%以上的财富;从1901年至2001年,世界上共有680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犹太人152位,占获奖总数的22.35%。若按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率看,大约只有0.2%,因为目前世界上60多亿人口中,只有1300万犹太人,即使是犹太人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万左右。
显而易见,近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部分发明创造和犹太人有关系。犹太人为世界贡献了很多发明创造,如迈克尔逊对于精确测定光速、李普曼对于彩色摄影技术、盖尔曼对于“夸克”、威尔斯泰特对于植物色素和叶绿素、佩鲁茨对于蛋白质、奥尔特曼对于RNA、哈伯对于合成氨、埃尔利希对于梅毒、兰德施泰纳对于血型、瓦克斯曼对于链霉素、科恩伯格对于基因、布鲁姆伯格对于乙型肝炎的研究和发现,都有重大贡献。还有避孕药、牛仔裤、氢弹等都是犹太人发明的,犹太人为自然科学所做出的理论贡献更是不计其数。还有,列宁也有犹太血统,据说以列宁为首的苏共中央政治局19人当中,有11位是犹太人。而卡耐基、弗洛伊德也是犹太人,发明宇宙飞船的是犹太人大卫·舒华兹,直升机是犹太人亨利·裴纳发明的,还有“氢弹之父”特勒、表演大师卓别林、政坛“常青树”基辛格也是犹太人。
美国工业管理委员会发现,犹太母亲的就业率大大低于其他民族。因为她们都留在家里照看孩子,确保孩子上大学。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模式,与过去中国妇女的“相夫教子”相似。意大利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把孩子当作田间地头的好帮手,所以孩子多逃学,犯罪率也高——意大利的黑社会很厉害,政府也拿他们没办法,并且意大利政府与黑社会的瓜葛一直是有传统的。犹太人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向是有名的。每个犹太家庭都重视对孩子智慧的启迪和品德方面的教育,还特别重视对孩子进行财富观念的熏陶,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理财方面的训练。
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影响
爱因斯坦的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这一点很重要。父辈的职业,与后辈的思维方式生成是大有关系的。
前面也讲了,思维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教的重要性更多地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思维方式的生成,所以古有“孟母三迁”之说。曹操就曾有两句诗感叹自己的家教不好:“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训。”爱因斯坦的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这一点又很重要。一般来讲,孩子最初的成长与母亲关系很大,而这个阶段恰恰是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很多杰出人物在回忆母亲的时候,念念不忘的都是母亲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教导。
我一直认为最成功的家教是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的、抱有兴趣的学科或事物,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习惯。爱因斯坦的母亲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通常,儿童从音乐那里可以感受整个世界。中国古人重视乐教是有传承的,孔子就一向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前面一再讲的气质性,就是思维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让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话虽是笑谈,却还是有道理的。早慧儿童中,许多是语言能力较差者。这其实正是儿童善于思考的表现。“心中有,嘴上无。”嘴上功夫跟不上思考的进度。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都很高兴地玩这罗盘,还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固执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60多岁时还能鲜明地回忆出来。这就是一个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会引发探索欲,这是导致思维创新的根本原因。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成绩属平常。很多大科学家小时候课业并不好,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还比如霍元甲、范无病等武学大师,年幼时也多是体弱多病。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就是说,事物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特征。想想也没什么奇怪的,小时候课业不佳,说明没有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高考状元成长为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也少见。据有关调查显示,在社会上有所造诣的,往往是在学校学习成绩并不见得多么好的学生。据南怀瑾考证,历史上状元做大事的只有文天祥等少数几个人。由于爱因斯坦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说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搞教育最忌讳的就是骂学生笨、不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老师竟想把爱因斯坦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生意上的往来。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可见思维创新强调的是环境!从这点说,是个机缘的问题。但问题是,环境亦在于创造。对此不能无所作为。中国人讲“随遇而安”,是有消极性的。家教、环境,对于儿童的启蒙至关重要。爱因斯坦的父亲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这对爱因斯坦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深的。这也是我前面一再强调的气质性问题,前面讲过“给予式”思维。当然“阴险恶毒”也属气质性的一部分,但这样的气质生发的思维方式是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即便得意于一时,也难于长久,更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
爱因斯坦的家里充满自由的氛围,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犹太人在世界上一向是很抱团的,也是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以色列与中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但他们对我们一直比较友好,据说这与二战期间中国对犹太人的救助有很大关系。经常在爱因斯坦家吃饭的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成了好朋友。我们看,自由的氛围,对一个儿童多么重要。救济学生是仁爱之举。孔子讲:“无友不如己者。”要交比自己强的人为友,这是“友以辅仁”的意思。另外也可以说,任何一位朋友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这是讲交友的重要性。小爱因斯坦能交到这样的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们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儿童最需要这些读物,这会强烈地刺激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因斯坦12岁时,还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这无异于对爱因斯坦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至于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明晰性和可靠性”,多么美妙的一种感觉。家庭的自由派思想和乐善好施的氛围,使爱因斯坦在童年就受到气质训练,接受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加上音乐的熏陶,他从小时候起脑子里就充满了许多奇思妙想。
爱因斯坦的个性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耳闻目睹的排犹浪潮、军国主义教育方式和宗教礼仪等,使他逐渐厌恶权威。他说:“我这个教徒在12岁时突然终结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我很快领悟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不是真的。我认为青年被政府用谎言故意地欺骗了。”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是思维创新的关键,爱因斯坦从小就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12岁时他就练习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几何定理,这是创造力和创造欲望的体现。他特别喜欢读《自然科学通俗丛书》等书。13岁时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的思考便面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
他的数学、物理很出色,但其他课程成绩不佳。这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育中,一向不喜欢“偏科”的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我倒觉得,“偏科”代表热爱,甚至是一种天赋的表现。爱因斯坦的数学、物理很出色,这正是他的天赋所在。
爱因斯坦15岁时,学校以其“自由主义思想”令其退学,这反倒使爱因斯坦从反面又接受了政治“启蒙”,知道了人类社会并非全部美好,政治的肮脏与蛮横是无处申诉的。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知识是死的,方法才是活的“钥匙”。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他好奇的心弦。好奇心是天底下最大的动力,可以说好奇心就是一切。好奇心经常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登堂入室”,深思是通向未知的大门。他喜欢将那些“奇思妙想”记在随身带的小本本上,多么良好的习惯。
爱因斯坦16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所以,我想:不放弃的品质相当重要。可以说,不放弃是创新者必备的品质。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终于得偿所愿,无疑对提高自信心是一个激励。他对学校的灌输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这是真正的创新型思维。可惜中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恰恰是不利产生创新型人才的,才使得钱学森对我们的教育状况忧心忡忡。
爱因斯坦很少认真听教授们上课,考试就靠借阅同学们的笔记突击。而他不懂客套、生性耿直、反对见风使舵、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说话开诚布公和太强的个性为许多同学和教授所不容或排斥。其实,这正是大科学家的秉性。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这真的是很幸运的事情,幸运也是创新成功的一大要素。
爱因斯坦充分地利用学校中的自由氛围,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热爱是天才的核心特质,是取得成功的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学校中,他广泛地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表现出了“术业有专攻”的倾向。渐渐地,他表现出了很强的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他喜欢在物理实验室观察实际现象,读科学原著。这无疑是最好的治学方法。他喜欢思考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问题。
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这一点在我看来恰恰是许多成功者的特性),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爱因斯坦所彰显出来的这些个性,是创新特征十分明显的个性,即很多时候不在于认同,而在于拒绝认同。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这种“才能”当然不是技术水平的显现,而是个人气质的显现,是一种可能性的显现。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做一个三级鉴定员。所以,有人赏识很重要。毕竟“千里马”不是一眼就能“相”出来的。爱因斯坦终生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地面对人生。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这有点像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至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创造力的爆发
事实上,在专利局的七年是爱因斯坦辉煌的科学创造时期。他和两个青年朋友每晚阅读和讨论哲学与自然科学著作——体现出交友的重要性,戏称为“奥林比亚科学院”。1902年,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做这种工作,久了会给人一种暗示,这些暗示积累多了,会带来创造性的大爆发。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婚后稳定的生活正可以使爱因斯坦投入到他的玄想中去。
1900年,爱因斯坦21岁,此后的四年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这无疑是个重要的积累创造力的时期。应该说,21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是谈不上有什么渊博的知识的,只能说是个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时期。走不通的路,也是有价值的。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一样的道理。他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年至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他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勇气,是创新者的基本素质。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源于好奇心与勇气。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1905年他才26岁,极富创造力的年龄,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奇迹——他终于爆发了。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短短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他腼腆地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这恰恰是在创新者身上所常见的现象,很多绝妙的事物,创造者往往并不知真正的分量,同时也折射出一种伟大的谦虚。一篇名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在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地——巨大的理论创新之后,就是广阔的行为空间——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十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这又是假设的胜利。
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才仅仅是开始,从此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的发现,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典型的创新“综合反应症”!灵感的大门一经打开,那些事物中隐含着的精灵都会被解放出来。
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论文。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从而无可非议地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这亦是一个伟大的宣言。天才的假设在科学界已成为理论创新的主流方式。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是爱因斯坦十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创新的最高境界就是革命。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它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也就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创新有时就是一种思想大爆炸,如果不抓紧时间收集爆炸的残片,就会错失良机。灵感来了,就要废寝忘食地去抓住它。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灵感能够使人一下子进入癫狂状态,一揽子解决很多重大问题。即使此时爱因斯坦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他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爱因斯坦拨开了笼罩在“物理学天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1905年真是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永不满足,是创新者的宝贵品质,他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爱因斯坦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居善地”,善于选择问题,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如果能够更多地借助数学工具的力量,爱因斯坦更将如虎添翼。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思维的愉悦性特征,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
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等等。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反映出工具的重要性。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后,在他的同班同学、于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的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他的研究工作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都是借助数学工具的力量。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地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知识就是局限,这一点体现得甚为明显。
从1915年到1917年的三年,是爱因斯坦科学成就的第二个高峰,类似于1905年,他也在三个不同领域中分别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除了1915年最后建成了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的广义相对论以外,1916年在辐射量子方面提出引力波理论,1917年又开创了现代宇宙学。1915年7月以后,爱因斯坦在走了两年多弯路后——缺乏工具支持造成的——又回到普遍协变的要求。1915年10月到11月,他集中精力探索新的引力场方程,一连向普鲁士科学院提交了四篇论文。在第一篇论文中他得到了满足守恒定律的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但加了一个不必要的限制。第三篇论文中,根据新的引力场方程,推算出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所发生的偏转是1.7弧秒,同时还推算出水星近日点每100年的进动是43秒,完满解决了60多年来天文学的一大难题。1915年的论文《引力的场方程》中,他放弃(剔除——否定的重要性)了对变换群的不必要限制,建立了真正普遍协变的引力场方程,宣告广义相对论作为一种逻辑结构终于完成了。1916年春天,爱因斯坦写了一篇总结性的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同年底,又写了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1916年6月,爱因斯坦在研究引力场方程的近似积分时,发现一个力学体系变化时必然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1979年,在爱因斯坦逝世24年后,人们间接地证明了引力波存在——又一个伟大的假设得到证明。1917年,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来研究宇宙的时空结构,发表了开创性的论文《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所做的考察》。论文分析了“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这一传统观念,指出它同牛顿引力理论和广义相对论都是不协调的。他认为,可能的出路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具有有限空间体积的自身闭合的连续区,以科学论据推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无边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使宇宙学摆脱了纯粹猜想的思辨,进入现代科学领域。
爱因斯坦的创造力真是惊人!其根本原因,细究起来,乃在于儿童以至青年时期的品格形成与习惯养成。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经验亦是局限,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1925年至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可谓孤注一掷、全力以赴。他的勤奋更表现为一种偏执的狂热。他说:“科学的全部不过就是日常思考的提炼。”1937年,在两个助手协助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但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地从头开始,表现出了惊人的执著精神。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这正是成功者、创新者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气质。
品格的力量
爱因斯坦怎么会如此杰出呢?让我们看看他在科学探索之外的表现,深切地感受一下他的宝贵品格,深深地品味一下这种宝贵品格与思维方式的内在联系。
他曾在给一位工人的回信中说道:“你所读到的关于我信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无限的敬仰。”爱因斯坦巨大的创造力,源于他对科学怀有宗教般的虔诚之心。
他还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这段话不仅表达了对基督教或犹太教等有神教的不满足,甚至超越了最虔诚的佛教徒对佛教的认识。
他还是位素食主义者。他曾说:“我认为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对于人类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项以及名誉博士的头衔。如果是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宝贝般地罗列在自己的履历里。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这些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杯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有什么意义都不知道。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之谓欤?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亦此之谓欤?“予善天”——水的给予性,此之证欤?一个人只有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才会有如此的表现。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足。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生活的,但是却仍过着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高的薪水——年薪16000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3000美元就够了。”这话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惊人的!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毫不在意的,长年穿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也不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件令人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个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入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品格和习惯的含义,就是优秀与杰出,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节俭之人做大事者多,未尝听说奢侈之人做大事者。这个“大事”,是指“利物惠民”的大事。所以,我认为节俭的最高境界乃是大爱。节俭之人总是用充满慈爱的眼光看待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宇宙万物。人张其性,物尽其用,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350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绣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火,因为这样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给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他集中精神专心地钻研,不希望把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毫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1929年3月,为了躲避50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偷偷跑到柏林近郊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所有这些特立独行的行为与言论,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唯其如此,他才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个高度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那就是他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而他在精神上的贡献,同样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即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由此可见创新的气质性是多么重要!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斯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这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自我批评”,就是一次次地自我否定。诚然,他有资格可以伟大到如此谦虚。
爱因斯坦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他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而是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爱因斯坦同时还以极大的热忱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他一贯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以他的方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在一份仅有四人赞同的反战宣言上签了名,后又积极参加地下反战组织的活动。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清醒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一名科学家能有这样的清醒头脑是不易的。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的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正义感是一种难得的品格。正义感与勇气是一对孪生兄弟。勇气又是思维与创新之间的重要介质。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的德国精神”。在“宣言”上签名的有93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这是何等的胆量、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见识!此种胆识,能说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毫无关联吗?优秀从来就是全面的。一个方面的优秀一定会带来其他更多方面的优秀。归根结蒂,是思维的问题。而思维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品格与习惯的问题。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他说:“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德皇威廉二世下台后的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爱因斯坦居然用了“荣幸”这个词,来形容经历动荡——至少是巨变——的感觉!
对常人来讲,安定的生活才是唯一的选择。在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须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法西斯政权建立后,爱因斯坦受到迫害,被迫离开德国。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他在柏林的住处被查抄和捣毁,财产被没收,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两万马克要杀害他。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做斗争。1933年,爱因斯坦移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在美期间,爱因斯坦于1940年取得美国国籍。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这是多么难得的心胸、多么高远的见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爱因斯坦拒绝了。爱因斯坦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拒绝这样的诱惑——而且是幽默地拒绝,足见爱因斯坦清醒的头脑和淡泊的品格。
爱因斯坦还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做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50年代美国麦卡锡分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分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事实上,他除了由于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促动下,于1939年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此后他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感到沉重和不安。他说:“如果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匣做任何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当获悉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日本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对于自己曾给罗斯福写信一事感到无比懊悔。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人类,而应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我们应该注意他使用的“优先”一词,足见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之强!这样有道义感的科学家不多见。这是创新的“人文性”问题。
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过,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与爱因斯坦的说法何其相似!看来真理真的是超越时空的。但爱因斯坦还说:“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这简直是未卜先知之语,彻底的一针见血之论,仿佛亲眼所见,联想后来的整个社会主义实践,岂不令人叹欤?
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真正的科学家,就应该是爱人类的。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和反对美国国内法西斯恐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对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九一八”事变后,他一再向各国呼吁采用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因抗日被捕,他热情参与营救和声援。像爱因斯坦这样在自然科学创造上有划时代贡献,在对待社会政治问题上又如此严肃、热情,是很难能可贵的。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在美国普林斯顿逝世。巨星陨落,举世同悲。爱因斯坦在去世的前几天还为以色列广播录音,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说清楚。”这是多么幽默和睿智的表述,用一种淡定而又无可奈何的口吻表达了对人类前途的深切关注。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他把自己的大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地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这难道不是“不争之争”吗?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的确,偶像难道不是权威吗?权威难道不是局限吗?局限难道不是禁锢吗?想开了,也就放下了;放下了,也就解放了。他曾风趣地说:“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命运也将我变成了一个权威。”他的奉献是彻底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绩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爱因斯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品格是什么?从前面我们看到了,品格是生发一切智慧与能力的一个巨大的“场”。创造性就是一种品格。
下面,我们再看看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什么样的密切关联。爱因斯坦从小就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这使他的思考转向宇宙、哲学和自然现象中的逻辑。但他后来说:“创新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后的产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青年时期,他也喜欢读哲学书籍。他一生坚持了一个自然科学家必然应具有的自然科学唯物论的传统,吸收了斯宾诺莎等人的唯理论思想以及休谟和马赫的经验论的批判精神,通过毕生对真理的追求和科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合理性,相信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求得对自然界的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理解,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统一性思想、简单性思想、相对性思想、对称性思想作为科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和广泛应用于他的科学探索之中。他也是一位纯熟地运用想象与逻辑、直觉与数学等科学方法的大师。他曾说:“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爱因斯坦在科学思想上的贡献,在历史上也许只有牛顿和达尔文可以媲美。
综观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世界公民。爱因斯坦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晚年他成为民主社会主义者。他曾经说:“我认为甘地的观点是我们这个时期所有政治家中最高明的。我们应该朝着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过暴力达到我们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认为邪恶的势力结盟。”他的一生崇尚理性,相信人类进步,努力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把真、善、美融为一体。他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这正是爱因斯坦一生的真实写照和完美体现。
灵动的语言,跳跃的思维
爱因斯坦的很多言论听来都很出乎意料,细思却又在情理之中。他的语言直截了当、别开生面、充满人性,且极富深意,令人仿佛看到思维在跳跃。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索取什么。”记得这句话是我上中学时当作名言警句淘到的,还写进作文里添彩。现在人到中年,对这句话的理解已经不再是中学生的文本式解读,而是由衷地感到,爱因斯坦有着多么宽阔的心胸和恢弘的气度,有着多么崇高的价值观,而这正是做大事之人的品格。这也就是前面讲的思维这个维度的底蕴构成的问题。
“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这是“予善天”式的思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我们看到,这是多么善良的内心啊!我想,爱因斯坦是个说真话的人,他并不是共产党员,不需要在思想汇报里或党员会议上表这个态,他说的就是他的心里话。我想说:正是这种品质,才成就了爱因斯坦传奇的一生。
“凡是在小事上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这是苛刻的认识吗?不。这是求实的态度,是严谨的态度,是科学的态度!什么是做大事?大事乃是小事的积累。做大事就是要从细节做起。列宁就曾说过,“不要拒绝做小事情。”大事业就是由无数的小成就积累起来的。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这话说得很确实、很中肯、很耐人寻味。这也正是爱因斯坦对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联系当前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社会,我们真该好好反思。
“通向人类真正伟大境界的通道只有一条苦难的道路。”就如老话讲的,“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得泰戈尔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让人生在苦难中起舞吧。”巴尔扎克也讲:“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成就非常之事,就须吃得非常之苦。就如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个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这话千真万确。或者说,全力以赴未必能成为大师,但要成为大师必须全力以赴。这句话体现了爱因斯坦内在的执著精神。我想,这与其说是一种意志力,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我一向觉得做大事绝不是靠聪明,而主要是靠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有什么样的成就。“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分明是前面讲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索,是不断追问式的思维。
“没有牺牲,也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牺牲精神,也是前面讲的气质性问题。气魄、奉献精神,也属于“维度的底蕴”。牺牲也是获取的最好方式,也就是“不争之争”。那些把骨灰撒向江海山峦的人,永远比蜗居在安稳坟墓中的人更有价值且流芳后世。
“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这样的生命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和生存状态?生命到了最后一息还在工作,竟然说是幸运!这是何等样的价值观和幸福观。能收获如此幸福的人,普天之下又能有几人?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这或许正是圣人们所以长寿的秘诀,孔子、老子、孟子以及古印度和古希腊的智者多数是长寿的。
精神上的追求对人来讲更为重要。“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推动你。”这话说得多好啊!主动性思维乃是主动性行为的前提。这还是个思维方式的问题。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无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求全责备乃许多国人的通病,使人都只学会挑毛病而不去做事。强调人的解放,这也是创新对人的基本要求。
“最重要的宽容就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宽容。”这话说得多么切中要害。个人对宽容的国家和社会最大的回馈就是源源不断地爆发创造力、创新力。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所以说,可贵的创新往往就隐含在这些“杂草式”的念头之中。对不论多么可笑的想法,都应抱着不否定的尊重的态度。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戏笑中垮台!”创新就是需要否定自己和蔑视权威,这是创新的否定性特征。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大爱是一种化境。没有爱,心灵就是荒芜的,世界也是荒芜的,事业也一定是荒芜的。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所以,我一向主张企业不要搞学历教育,而应下大力气搞培训,尤其是“内训”。学历只是阶段性的肯定。要提倡终生学习。
“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这话说得多么痛快!企业更要讲这样的本领,非如此不能创造性地工作。
“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这是精辟之论。独立行动与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必由之路。
“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最高。”爱因斯坦的思维真的很独特!竟然如此敏锐!贪官污吏和那些没出息的“富二代”们就是这话绝妙的注脚。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感情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解决问题必须从感情和思想入手,这才是正途。感情和思想可以生发智慧与能力。为社会价值和人类利益着想,是典型的“给予式”思维。
“只有为他人而生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这话多么像一名共产党员说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20世纪的良心。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这话能反映出爱因斯坦宝贵的品格。这几乎就是他的宗教。所以我前面讲,做事需要宗教式的情感。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信念、勇气是思维战无不胜的力量。这是前面讲过的思维的底蕴问题。
“信念最好能由经验和明晰的思想来支持。”信念是目的,其他一切都是工具和手段。
“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尽管把这种自豪喊得最响的往往是那些努力最小的人。”如果说爱因斯坦的思维很独特,那是因为他的价值观定位在将追求真理作为人的最高品质,并且他对鱼目混珠的现象有敏锐的观察。
“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那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不会有大出息,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局限在眼前狭小的范围内了。为他人而努力,这样的思维会带领人进入神奇的创造境界。
“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这讲的正是思维创新的愉悦性特征。
“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地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这样的幸福观,才是最伟大的幸福观。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话难道感动不了我们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细细品味这句话,内心深处一定会对爱因斯坦油然而生敬意。我觉得常人要领悟这话还要靠年龄。记得上中学时,我就知道这句话,但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动。如果有人并不认同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或者听了无动于衷,我觉得那简直就是没有人性。
“在一个崇高目的的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创新需要这种执著精神。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也可以说是思维创新的公式。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创新的气质性。
“为了惩罚我蔑视权威,命运也将我变成了一个权威。”这话前面提到过,多么幽默地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创新需要否定。
“唯一会妨碍我学习的是,我所受到的教育。”一语中的之见!说明知识就是局限。
“在我审视我自己和我的思考方式时,我的结论是:在吸收有益的知识方面,奇思玄想的天赋对我而言,比我的才干更重要。”可见想象力的重要性。
“很少有人能镇定地表达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之偏见相左的意见。大多数人甚至无法形成这种意见。”创新需要勇气、清醒与执著。
“科学是一件美好的事,如果人无须赖此维生的话。”精妙之论。仅仅是维持生计,这是猪倌的理想。只为谋生而做事,不会有更高远的追求,也就不会有这种追求过程中的快乐,更不会有这种快乐中的创造。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彻底的投入,需要彻底的不顾一切。
“书读得太多,而脑筋用得太少的人,都会落入懒得思考的习惯。”吸收知识如果不伴随独立思考,就是无价值的,就不会有创新。
“任何聪明的傻瓜都可以让事情更大、更复杂、更激烈。要往反方向发展需要一丝天分以及许多勇气。”天分、勇气对于创新来讲是那么重要!缺乏创新思维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喜欢把事情复杂化的人。
“伟大的心灵总是会遭逢凡夫俗子顽强的抵抗。”如果不能确定某个思想或行为是不是创新,就可以看看究竟有多少凡夫俗子来反对。这也算一种反证法吧。
“真实只是一种幻觉,尽管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幻觉。”这是一名科学家应该说的话吗?也许有人会这么问。这个问题,不能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真实”,首先是一个人类发明和使用的概念,而不是物与事的属性。凡概念,都带有人的判断性,或者说都从属于人为规定的范畴。事实上,科学一直被人类的直觉引领着,反过来再证实这种直觉的准确性。幻觉就不能是准确的东西吗?幻觉就一定不是科学的吗?没那回事。
“我没有特殊天赋,我只是极为好奇。”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全部秘密。对未来来讲,好奇心是一把万能钥匙。强烈的好奇心会引发美妙的幻觉。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那就不能称为研究了,不是吗?”幽默,但很准确的说法。
“这个世界最令人不解的事情是,它是可以理解的。”自信而又理性的说法,同时带着某种“禅”的意味。
“发展儿童般渴望认知的欲望,并将这儿童引导至重要的社会领域。”科学需要童心,创新需要童心,大科学家往往就像小孩子。
“物理学的概念是人类心智的自由产物,它不是全然由外在世界决定的,无论它看来是否如此。”自由,在爱因斯坦那里竟然不受外在世界的决定。也许正是这种认识,才能真正进入了解客观世界的通道。
“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多么重要。
“坚持不懈就是天才。”执著本身就是天才的一种表现形式。勤奋与独立思考,是创新的两大重要元素。
“时间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如此才不会所有事情同时发生。”简单地解释更需要智慧。科学首先需要哲学思维。
“创意的奥秘是知道如何隐藏你的来源。”创新就是艺术地出人意料。
“不曾犯错的人什么新生事物都没试过。”创新需要一种永不满足、不怕失败的精神,需要持续不懈地努力。
“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质疑是否定的前提,否定是创新的开始。
“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感受的人屈指可数。”多数人是用别人的眼睛看,用别人的脑袋思考。所以真正能够创新的人总是少数——重要的少数。
“世界上,宇宙中,有多少难解的谜啊,还是抓紧时间工作吧。”好奇心与责任感在爱因斯坦那里形成了“统一场”,这是上帝对爱因斯坦最好的回报。
据说爱因斯坦甚至还说过这样的话:“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不存在。”黑格尔曾说:“神的存在无法证明,只能体验!”中国有句老话,叫“疑心生暗鬼”。《论语》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话。我想,爱因斯坦的话是抱着一种科学的态度,黑格尔的话则是一种现实感受,而孔子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妄加评论而已。但爱因斯坦的落脚点是抓紧时间工作,这尤为可取。
爱因斯坦的言论,真的很丰富。前面举出的这些言论,几乎不像是一位物理学家说出来的话。正因为如此,他才不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从他的言论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他品格之宝贵、习惯之良好。我想,这正是他思维如此活跃的全部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