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优化处理教材的核心——如何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是教材优化处理的核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疑难的东西,经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成分上去,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1)如何抓住教学重点
①什么是教材的重点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反映它们的知识,是一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网,抓重点知识就是抓这个网的结和网的纲。
②教学重点的意义
第一,掌握了重点知识,对一般知识会更加容易理解。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抓住重点就能带动全局。
第二,抓住重点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知识产生迁移。
第三,抓住重点知识能使知识体系有一个好的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抓住重点、以重点带一般,使所有知识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就能形成较好的知识结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已经认识到,基础知识可分为一般知识和重点知识,没有一般知识也就无所谓重点知识。重点知识也是有层次的,有全书重点,有章节重点,有知识重点,也有方法、技能训练重点。知识好比一棵树,既要有粗壮的红花绿叶,也需要繁茂的主干。如果只有主干,没有繁茂的花叶,也形不成知识体系。重点和一般要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案例
浙教版语文《当飞机遇险的时候》
大众化的教法
对于该课的重点都是定位于第三、四自然段,亦即写周恩来主动把伞包让给了其他人这一部分。教师在执教时总是让学生读课文,画出周恩来最值得你敬佩的词句,再认真读读这些句子,找出“立刻站起来”、“几步跨到”、“马上解开”、“亲切地鼓励”、“命令的口吻”等这些词语,请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和对周恩来这些行动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突出这一重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周恩来在危急关头,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德。
对于第二自然段写飞机遇险的部分,只是当作“泛读”的部分来处理。
不同的教法
把该课的重点定位于第二自然段,亦即写飞机遇险的部分,教师在执教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险情的词句,然后在读后交流中理解“遇上寒流”、“蒙上冰甲”、“不断下坠”、“失去平衡”等描写险情的词。接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读书,揣摩、感悟出“失去平衡一一十分紧急”,并以此上推得出“遇上寒流,蒙上冰甲——三分紧急”,“不断下坠——七分紧急”。然后抓住这“十分紧急”,无形中给学生指了一条朗读的捷径,老师通过以下两向“假如你不是飞机上的人,你有什么感受,怎么读”“假如你是飞机上的工作人员,你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进行指导。学生顿时就能把这一精彩语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当堂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于三、四自然段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读后谈谈体会,学生对于周恩来的高尚品德自然而然地悟了出来,并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这两种教法在教学重点上的不同定位,实质上反映了教师教学观念的不同。传统的教法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一面,但不同教法中的教师在飞机遇险这一段停留下来做足、做好文章,其目的是使学生对飞机的险情有了各自的独特体验,这样一来,对于周恩来让伞包的崇高品德就不言自明,从而水到渠成,使这一课在教学上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该课中描写精彩的语段无疑也就是这一段。突出这一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读,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形象,然后通过语言,透过形象体会文中的情和意,从而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情达意。
由此可见,教师的这一设计对于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着更可取的一面。而且,不同教法中的教师以互动的方式,交流语言、交流心灵,使学生从中获得“德”和“理”的升华。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进入情景体验,通过自己读书,去揣摩、去感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从而达到有效的语言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其中所承载的知识、承载的情感、承载的文化、承载的思维,这正是我们语言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效体现。
(2)怎样把握教材难点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学习困难所在。产生难点的原因是由教材科学体系与学生接受水平、智力发展的差距造成的,具体是指:
①难点与已有的知识不一致。
②难点与实际经验不一致或难以观察得到的。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没有过的经验体会,学生很难理解。
③难点也与知识水平有直接关系。有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体会才能理解和灵活处理。有些难教、难学的内容,要在一个教学过程中加以多次处理。
哪些知识是教学的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是因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不同的。一般来说,那些太抽象的、离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等等,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是教学的难点。在多数情况下,重点和难点是相同的;有时,难点不见得是重点,但必须突破难点才有利于重点的解决;还有时,难点与重点无关。在以上三种情况中,前两种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
教材难点的突破方法
众星捧月法
通过许多问题的讲解来解决一个主要难点。
化整为零法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架桥铺路法
有些问题比较难,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问题提示法
把教学难点化解为问题的形式,通过提问、助答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突破方法
旧知迁移法
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通过知识迁移,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暗示点拨法
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思维受阻或产生偏差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学中抓住症结所在,巧妙地进行暗示点拨,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迷茫困惑中豁然开朗。
直观演示法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一般来说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然后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教师有目的地给学生做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
音美辅助法
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总体来说,教学难点的突破要做到适当、巧妙。首先要做到熟,即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了如指掌,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其次要做到巧,突破方法设计得巧,善于根据不同的难点,设计不同的突破方法,该“铺”则“铺”,该“垫”则“垫”,该“架桥”则“架桥”,该“引路”则“引路”,要顺理成章,工于设计,不断总结,这样才能水到渠成,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10未成曲调先有情——导课的细节
导课,顾名思义,即导入新课。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用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启发、诱导学生,使其全身心地进入到新课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成功的导课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1)导课具有哪些功效
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上来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学习的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没有“注意”的参加,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成为不可能。
导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上,同时使其他与教学任务无关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让学生的身体、情绪等方面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引起学生注意的具体措施,如教师可通过语速、语调、音量的变化、目光控制、静场等引起学生的注意。
②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心理定势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的开始就明确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和课结束时应达到的包括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在内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定向思维,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学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真正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意向之后,才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③激发动机
激发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任务,只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新的教学任务才能在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完成。教师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提供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说明新学内容的重要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激活相关旧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是影响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变量。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导入设计,例如短暂的复习练习、提供背景资料、回答问题等使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技能发生联系,从而为新知识的构建奠定甚础。
案例
刘坚老师教学《有趣的叶子》的欣赏、谈话导课
师:同学们,春天到来的时候,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到了夏天,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颜色;等到了冬天,树叶纷纷飘落,给大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让树叶变得像小精灵般可爱。我喜欢它们,很多的画家也喜欢它们,让我们去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他们的喜爱之情的。
(欣赏名家画四季的树)
(与语文学科综合,用优美的词语与教师有感情的表达吸引学生注意。用画家的作品创设人文情境,激发学生对树叶的好奇与喜爱,对美术作品的美产生由衷的热爱,对学生审美做初步的引导)
师:我们一起举起自己最喜欢的叶子,互相欣赏一下吧!谁愿意说说你采集的叶子?
生1:这片叶子叫薄荷叶,可以用来做糖,还有牙膏。
生2:我的叶子叫芦荟,它可以治病的。
生3:这片叶子发出的气味还可以驱赶蚊子呢!
(这实际上是跨学科的综合,同学、老师介绍有关叶子的知识,进一步拓宽本课的学习维度)
师:请大家用手仔细地摸摸你的树时,有什么感觉?
生1:滑滑的。
生2:有点刺手。
(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由“看、闻”引入“摸”,加强肌肤的感受,这一过程也是“科学攥究”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小组互相欣赏,看看你们组有多少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我们学过的还有什么形状?说出它的特点。(板书:叶形)
(提出教学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美术本位)
实践经验表明,课堂导课一般不宜占用过长时间,教师应在2~5分钟内完成导入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去。
《2》导语有哪些特征
①针对性
导语的针对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
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
只有具有针对性的导语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②启发性
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当然,启发性的导语设计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想象余地,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启发思维的教学效果。
③新颖性
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教育家赞科夫
一般说来,导语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惑,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诞不经的极端。
④趣味性
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教育家巴班斯基
充满情趣的导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⑤简洁性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
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然而从教学活动本身来看,学生毕竟只处于从属的受动地位,所以他们始终活动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之下,不能适性而为。对学生来说,良好的上课准备,即心理状态的调整、思维的收束和激奋身心的投入等,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点。他们虽然已经随着上课的铃声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但神经仍然保持在课间活动的兴奋之中,暂时还不能回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来,教师虽在上边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边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如此,就使得课堂45分钟不能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应用,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教师一方来说,虽然可以用其充沛的精神和良好的准备影响学生,用目光和语言组织学生,但若要使学生充分进入课堂情境和教学内容中去,这还远远不够,所以运用好导语是极为重要的。
11冷静对待课堂冷场
日常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激情澎湃,慷慨激昂,而学生却任凭你老师怎么问,怎么组织,使出浑身解数,就是那样死气沉沉、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面前却荡不起“涟漪”。这就是课堂冷场。
一般来说,课堂冷场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几方面:
师生缺少沟通,课堂互动少。
学生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不够配合。
问题无效。如提问方式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或太小等。
学生怕说错,有胆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