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手足之情,一面是母子情深,但是权力的角逐让郑庄公还是不得不杀弟逐母。当权力斗争的硝烟落定之后,血浓于水的亲情让庄公追悔莫及,最终颍考叔的一条良策让庄公破解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母子团圆,庄公也落得个孝子的美名。
庄公逐母
郑庄公克段于鄢,保住了权位。这个权力场上的胜者却是个家庭与亲情的失败者。面对自己的弟弟段的咄咄逼人之势,庄公也只能为了权势而牺牲手足之情。兄弟之间为了权力而自相残杀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郑庄公与段之间手足相残的因素除了权力,还有其他,那就是母亲的偏袒与挑拨。
庄公破城拔寨,段已经自杀身亡,段身上还有庄公假冒母亲写给段的信,而母亲写给段的信则在庄公的身上。这两封信却让兄弟兵戎相见。庄公自出生就不受母亲的喜欢,既然庄公已经荣登宝座,作为母亲,姜氏应该以江山社稷为重才是,然而,姜氏非但不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兄弟同心,保证政局稳定,百姓安乐,反而屡屡鼓动儿子段挑衅哥哥庄公。
早在段分封到京城的时候,姜氏便对段说:“你哥哥薄情寡义,现在我费劲心力才给你争取到京城这块封地,你到了那儿之后不要松懈,等待时机将你哥哥拉下王位。我在这儿给你做内应。”有这样的母亲,儿子们之间不相互征伐倒是一件怪事。
庄公将段身上的信与自己手中的信差人交给远在都城的母亲,将母亲安置到颍地(故地在今河南登封附近),并且带口信说:“不到黄泉,誓不相见。”庄公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因为姜氏挑起兄弟之间的残杀让自己失去了弟弟,更因为姜氏是自己的政敌。挫败了一次政变之后,失败者遭到流放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这次庄公面对的政敌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已。
闻知自己的爱子已经命丧黄泉,眼前的两封信让姜氏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作为一个母亲,姜氏是不称职的,仅有的两个儿子,一个命归西天,另一个与自己犹如仇敌。念及此,姜氏泪如泉涌。已到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却要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而且还要被“驱离出境”,落叶尚能归根,何况是个人呢?但是大错已经铸成,姜氏也只能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了。
姜氏搬到了颍,准备孤老终生。可是,事情往往在最糟糕的时候出现转机。颍地的父母官颍考叔既是个孝子又是个良臣,是他想出良策使得姜氏母子团聚。
颍考叔巧谏庄公
庄公大获全胜,凯旋之日面对这样的胜利,他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为了权力不得不杀弟逐母,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回到都城,姜氏已经出居颍地,庄公心中空落落的,姜氏有再大的错误,也是自己的母亲啊!怎么说撵就撵走了呢?但是悔之晚矣,已经发下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毒誓让庄公骑虎难下。
姜氏到了颍地,终日以泪洗面。老百姓议论纷纷,颍地的地方长官叫颍考叔,此人忠顺耿直,是出了名的孝子。颍考叔对手下的人说:“虽然姜氏犯了大错,但是也不至于落到被儿子驱赶的境地,大王如此安置自己的老母,实在是有伤风化,给全国的老百姓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如此下去怎能治国安民呢?”
颍考叔派人捉了几只鸱鸮,带着这几只鸟到了都城面见庄公,庄公问颍考叔:“这是什么鸟啊?”颍考叔答道:“这叫鸱鸮,这种鸟白天什么都看不见,但是晚上却能秋毫分明。应该关心的它视而不见,而琐碎无用的东西它却来了兴致。最可恶的是,这个畜生一长大了就开始咬自己的母亲。这种不孝的东西,死不足惜,但是味道据说非常之好,所以臣送来给大王尝尝。”
庄公听后,默然无语。此时正值吃饭时间,庄公的厨师端上来一只烤羊,庄公割了一条羊腿赐给颍考叔。令庄公奇怪的是,颍考叔并不着急吃这美味,反而拣着好肉撕下来,包起来,收好,放在袖子里。庄公诧异地问:“爱卿,这是何故呢?”
颍考叔抬起头来笑道:“大王有所不知,臣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老母好不容易将臣养活大,老母一直粗茶淡饭,哪有口福吃过如此的美味呢?现在我供奉的美食老母都尝过了,独没尝过君王的赏赐,所以臣想带回去给老母尝尝。”
听了颍考叔的一番话,庄公不禁伤感起来,几声叹息:“虽然我贵为诸侯,但是却没有你的福气大,你的地位虽然卑微,但是家中尚有老母能够赡养,享有人间天伦。”颍考叔自知自己的计谋要“得逞”了,佯装不知,一脸诧异地问庄公:“夫人健在,大王怎么说没有母亲呢?”庄公说:“爱卿有所不知……”庄公将此事的前因后果向颍考叔述说了一遍。最后叹道:“已发下‘不及黄泉,誓不相见’的重誓,覆水难收啊,我早已后悔莫及,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颍考叔说:“大王的苦衷与难处,小臣自能理解,但是天下百姓就不见得能够体谅大王的窘境了,如果此事继续下去,百姓肯定认为大王与那不孝的鸱鸮是一样的。何况姜夫人现在只有您这么一个儿子了,您不奉养她,谁奉养啊?小臣有一计可使大王摆脱困境,母子团聚。”
黄泉相见
颍考叔将自己的锦囊妙计向庄公细述一遍,庄公大赞:“妙计!妙计!此事由爱卿去安排,事成之后我会重重地赏赐于你。”
颍考叔回到颍地之后,着手实施庄公的“母子相见”工程。颍考叔差遣了数百名壮士在曲洧(故地在今河南扶沟西南)的牛脾山脚下挖地道,挖了不到十丈深,泉水汩汩涌出。黄泉出现了!于是颍考叔便在泉水旁边建造地下室。没过几天,一座适合人居住的地下室就修成了。
庄公为弟留后
段与庄公争夺王位失败而自刎,其子公孙滑则向卫国搬兵以报父仇,公孙滑在卫桓公面前说尽庄公的坏话,说庄公薄情寡义,为了权位不惜杀弟逐母云云,卫桓公准备兴兵伐郑。郑庄公修书一封于卫桓公,备说诸般前因后果。卫桓公得到信之后准备撤军,但是公孙滑则已经率军占领了廪延,庄公派遣大军攻打公孙滑,公孙滑势单力薄,落败而逃至卫国。卫桓公要将公孙滑押送给郑庄公。此时,姜氏闻知此事,唯恐庄公杀了公孙滑,向庄公求情:“看在先王的分上给段留下这个儿子以续香火吧。”碍于母亲的面子,加上公孙滑已经失势,兴不起风浪。于是庄公给卫桓公写信:“公孙滑虽有重罪在身,但是段只有这个儿子,还是让他留在贵国吧。”
颍考叔来到庄公的母亲姜氏的居所,拜过之后,颍考叔对姜氏说:“君侯对您思念既久,盛怒之下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现在君侯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非常希望与您团圆,奉养您终老。”听完这一番话,姜氏泪如雨下,丧子之痛,加上寄人篱下之苦让姜氏备尝人间酸楚。现在庄公愿意将其接回都城,姜氏自是喜极而泣。
颍考叔将姜氏接到新开凿的“地下室”,庄公也驾车来到这个可以看到“黄泉”的地方,庄公顺着阶梯下去看到相别多日的老母,扑通一声跪下,“都是孩儿不孝,让母亲受苦了。”姜氏扶起庄公,“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悔不该当初偏袒你弟弟,让你们兄弟之间自相残杀。都是我糊涂啊。”
母子倾诉多日的思念自不在话下。庄公扶着姜氏拾级而上,迎接的人群之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姜氏登上庄公的马车,庄公自驾马车回到都城。国人都大赞庄公是孝子,颍考叔妙计回春,让庄公母子得以团聚,赢得美名,庄公对其赞赏有加,封官晋爵自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