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鲁桓公之后,孟孙、叔孙与季孙三家主导了鲁国的发展,因为三家皆是鲁桓公的后裔,所以又称为三桓。三桓不仅权势熏天,而且掌握了鲁国国君的生杀大权。三桓并非铁板一块,但是在瓜分国君的权力与财富方面却是攻守同盟,相互扶携;季孙氏自季文子之后几乎独霸鲁国。虽然三桓没有自立为王,却是鲁国真正的主人,真实地反映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的历史发展轨迹。
三桓独占鳌头
三桓的权势并非一日之功,罗马城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三桓的势力也是经过数代积累而成。三桓之中也出现了许多贤能之人,他们出将入相,共同维护着鲁国的利益,只是三家属于大夫阶层,无论是主持国内政治,还是参加外交活动都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非常注重周礼和名分的孔子认为三桓专鲁“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仔细了解三桓的发家史也许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三桓在历史上的地位。
当初庆父在鲁国作乱,搅得朝堂内外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所以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说法。等庆父畏罪自杀之后,在季友的呵护之下,庆父的子孙后代并未受到株连,季友是鲁庄公的保护人,所以季氏权力日彰。庆父的儿子公孙敖颇有才能,只是极为好色。他参与国政,出访莒国,准备顺便给鲁庄公的儿子东门襄仲迎娶莒国之女。结果出人意料,公孙敖见莒女貌美非凡,便偷偷地据为己有。东门襄仲大怒,准备攻打公孙敖,后来经过叔孙惠伯的调节,双方才达成和解,公孙敖把莒女送回去,谁也不娶了。后来公孙敖日夜思念莒女,便趁机携带巨款跑到莒国。等到公孙敖客死异国之后,东门襄仲不愿意迎丧,又是叔孙惠伯前来说合,晓以利害,希望同姓家族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经过这番变乱之后,三桓之间虽然有所争斗,但是却确立了在政治斗争中相互扶携的模式。三桓能够百年不倒,都得益于这种斗而不破的政治艺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外部的威胁并不是异族的侵略,而是三桓之外的政治势力。
三桓只是当时鲁国五大姬姓家族的三家,臧氏与东门氏势力不可小觑。当时东门襄仲的权势要超过三桓,因为当年公孙敖强夺东门襄仲之妻,孟孙氏与东门氏早已是仇家。孟孙氏受到东门襄仲的打压,势力大为衰弱。鲁文公死后,东门襄仲与叔孙惠伯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鲁文公有两个夫人,正夫人是齐国女,育有二子,恶与视,次妃敬嬴生有一子,即倭。敬嬴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登位便与东门襄仲勾结,后来东门襄仲便杀死恶、视,立倭为君,即为鲁宣公。叔孙惠伯极力维护礼制,反对东门襄仲恣意妄为,结果被东门襄仲杀死在马厩里面,尸体被扔到马粪里。三桓之中唯有季孙氏势力未受到削弱,季文子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在东门襄仲面前委曲求全。
东门襄仲死后,其子公孙归父继续把持鲁国的朝政,季孙子与孟献子都是极具政治才能之人,季孙与孟孙两家势力不断扩张,公孙归父非常恐惧三桓的势力,于是与鲁宣公筹划,借助晋国的势力剪除三桓,于是公孙归父出使晋国。没想到公孙归父前脚刚走,鲁宣公就病死了。孟献子当机立断,决定驱逐东门氏,此时三桓合力将东门氏从鲁国清除殆尽,终于成为鲁国最具权势的三大家族。
首次瓜分公室
将东门氏赶出鲁国之后,三桓之间开始了新的分化组合。季文子与孟献子都是老成持重的政治家,而叔孙侨如则显得急躁与傲慢。叔孙侨如年轻气盛,一心想把鲁国大权揽在一个人手中,所以便处心积虑地要除掉季文子与孟献子,以利于大权独揽。他与鲁成公的母亲穆姜通奸,穆姜一心想帮助自己的小情人获得权势,于是多次在成公面前说季文子的坏话。好在鲁成公不是一个耳根子太软的人,他根本不理会母亲的谗言,依然信任季文子与孟献子。
鲁成公十六年(前575),季文子陪同鲁成公出访,穆姜与叔孙侨如想借此机会驱赶季孙与孟孙两家。鲁成公为了防止二人发动政变,便命令孟献子留在鲁国守备宫城,叔孙侨如一看政变已无希望,便怂恿晋国扣押鲁成公君臣,晋国果然将季文子扣押了。鲁成公派人前去讨还季文子,使者说:“季文子辅佐鲁国两代君王,兢兢业业,这样的忠臣良将如果遭到惩处,以后还有哪个臣子会忠于君王呢?”晋国只好把季文子放出来。季文子回到鲁国便把叔孙侨如赶出了鲁国,另立其弟为叔孙氏的代言人,即叔孙穆子。此时三桓彻底掌握了鲁国国政,季文子为司徒,叔孙穆子为司马,孟献子为司空。后来成公的夫人齐姜病死,成公的母亲穆姜藏有一口上好的棺材,季文子为了当年穆姜与叔孙侨如合谋害他的一箭之仇,便强行把穆姜的棺材给了齐姜,穆姜没有半点儿办法。可见当时三桓的权势到了什么程度。
季文子病逝之后,其子即为季武子。季武子借助父亲的威名,继续拓展季氏家族的势力。此时孟献子年事已高,鲁国国政由季武子与叔孙穆子掌理。季武子与叔孙穆子结成同盟,合力瓜分鲁国的权力。为了使三桓公平合理地分配这些“赃物”,季武子力主扩充鲁国军队,原先只有上下两军,现在增设中军,三家各领一军,这样,三桓不仅将鲁国的土地瓜分殆尽,而且还将国家的军队变成私人武装,鲁国公室尽在三桓的掌握之中。
面对三桓的专横,鲁国的国君也是无能为力,因为财路和军力已经为三桓所有,要想再次将权力集中于国君手中,无异于与虎谋皮。公室的势力远远不及三桓,所以公室日卑,三桓愈强。等到三桓将鲁国的权力瓜分完毕之后,就开始了内部的争夺与斗争。
季孙一枝独秀
叔孙穆子善于观察国际风云,因此鲁国的外交事务多由叔孙穆子掌理,而季武子则主内政。这样便形成了“叔出季处”的执政格局。鲁国是个二流国家,夹在晋楚大国之间,外交不可能获得多大好处,只能维系鲁国的生存而已。相对于叔孙穆子,季武子可以自由地在鲁国“开疆拓土”,而叔孙穆子则没有这样的机会。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叔孙穆子陪同鲁襄公到楚国访问,期间正好楚康王病逝,楚国人依仗国力强大便想侮辱一下鲁襄公。叔孙穆子颇通礼仪,而楚国人对礼仪则不甚了了。于是鲁襄公便以君臣之礼给楚康王穿衣,楚国人还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等到鲁襄公君臣高高兴兴地出了楚国之后,楚国人才恍然大悟,真正被羞辱的是自己!
鲁襄公君臣心满意足地回国,没想到鲁国局势大变,季武子在鲁国侵吞土地。鲁襄公刚到鲁国边境,季武子便派人送信,谎称国内发生叛乱,他已弹压完毕。季武子把土地肥沃的食邑据为己有。鲁襄公大怒:“欺人太甚,侵占土地还要如此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是季孙氏的势力太强大了,鲁襄公害怕回国之后被害,便在边境上踯躅不前。后来他虽硬着头皮回到鲁国,不但不敢追究季武子私吞土地的罪责,反而对季武子的专横跋扈也是忍气吞声。
季孙氏经过季武子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经成为三桓中的翘楚。鲁襄公死后,季武子把持了鲁国国君的废立,鲁昭公在季武子的扶持下就任国君,此时季孙氏的权势进一步膨胀。叔孙穆子病逝之后,其子叔孙昭子继任,此时叔孙氏与孟孙氏两家的势力远不如从前,季孙氏的势力则如日中天。原先三家三分鲁国各有其一的权力格局已经名不副实,季武子便趁机调整这种失衡的权力格局,他削掉中军,恢复上下两军的编制,又将上下两军一分为四,季孙氏占有其二,孟孙与叔孙各占其一,如此一来,季孙一家便占据鲁国半壁江山。
季孙氏的优势地位一直持续下去,季武子死后,其子季平子继承父业,继续扩充鲁国的势力。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叔孙昭子出访宋国,顺便为季平子行聘宋国的公主。按照礼制,只有诸侯才能迎娶公主,而季平子只是一个大夫,是不能迎娶公主的。但是宋国已经看透,季平子才是鲁国的主人,便把公主嫁给了季平子。由此可见,季孙氏的势力有多大。季孙氏在三桓之中一枝独秀的局面维持了很长时间,季孙氏把持了鲁国的军政大权,所以“政出季氏”也就不足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