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指压千里的君王,一个是辗转漂泊的公子,两个人晚宴上原本戏谑的笑谈,却在多年之后主导了一场战争。这位君王就是楚庄王,而这位公子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当两国在城濮兵戎相见的时候,人们能够记起的不只是那刀光剑影的场面,还有一个词叫“退避三舍”……
宴席承诺
前637年,在外漂泊已久的晋国公子重耳来到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国。这位因权力之争而被迫流亡的公子受到了楚成王的盛情款待。当时楚国土广民众,气候温润,物产丰富,兵力强大,是当时诸强中最具称霸潜质的一个国家。在这样一个具有霸主之气的国家受到国君级别的接待,让公子重耳感激万分。
在一次宴会上,楚王问重耳:“你日后回晋国后怎么酬谢我今日的款待呢?”重耳答道:“楚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晋国所拥有的象牙、兽皮、珍贵的羽毛不过是从楚国流入晋国的。我拿不出什么珍贵的物产答谢您的恩德。”楚王笑道:“那公子怎么也得有所表示吧?”重耳想了想说:“托您洪福,如若他日果真能回晋国掌权,我将与贵国友好相处。如果不幸哪天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我将撤军三舍(一舍30里,三舍90里)以答谢您对我的恩德。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您的谅解的话,那我也只能以刀剑奉陪了。”
楚王身旁的子玉对楚王耳语:“重耳出言不逊,目无君上,他日必成楚国后患,不如就此斩杀以绝后患。”楚成王并不同意,他说,公子重耳志存高远,言辞谨慎得当,而且跟随他的人忠心耿耿,晋国正处乱世,重耳回国掌权乃是天意。天意是不可违的。
运筹帷幄
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终于在前636年回国即位,漂泊半生的他回国后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广纳贤才,整饬朝纲、发展经济、扩充军队,晋国迅速崛起为大国之一。
重耳回晋国之前,秦穆公已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重耳以结“秦晋之好”,文公二年(前635),晋文公帮助秦穆公占领秦楚之间的小国——国(故地在今河南内乡),并且俘获了楚将子仪与子边。楚将子玉赶来之时,秦晋联军已不见踪影。晋文公此举可谓一石二鸟:既交好于秦国;又将秦国征伐的方向转向楚国。晋国如果再将齐国争取过来,那么在未来的晋楚之战中便有更大的胜算。
文公四年(前633),楚成王率领楚、陈、蔡、许等国联军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士大夫先轸主张出兵,认为这是晋国“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良机。文公五年(前632),晋军借道卫国讨伐曹国,卫国不许,晋军则渡过黄河迂回到卫国,一举占领卫国的五鹿和敛盂(故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卫国国君这下慌了,只恨当初没好好招呼这位爷,现在是报应到眼前了。先谈判吧,于是眼巴巴可怜兮兮地去求晋国人,可是晋人一点面子都不给。卫国国君一想:好,你不答应和谈,我就去投楚国。投靠楚国的事八字还没一撇,老百姓却不干了,大家打算一拥而上把个卫侯直接送给了晋军,卫成公只得出逃。卫国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该收拾曹国了。晋国三军一鼓作气,曹共公早已肝胆俱裂,哪里还有勇气抵挡,不久,晋军攻破曹都。此时,楚军再度包围宋都,宋国派人向晋求援。这件事让文公很是为难:去救吧,肯定会跟楚国开战,想当年自己曾受人家的恩惠,实在下不了手;不去救吧,宋国当年也给过自己好处。这件事使得文公很困惑。最后还是先轸给文公出了个主意:“君侯,为今之际,当先把曹伯抓起来,然后将曹国和卫国的土地送给宋国,现在楚国和卫、曹两国关系亲密,我们这样做,楚国肯定会先救曹、卫而解宋国之围。”听了先轸的计划,文公甚为赞同,于是依计行事,宋围随之而解,楚成王引兵而回。
楚国生隙
楚成王看到晋国军力强盛,君臣同心便心生退意。楚军虽居各国之首,但劳师以远,且不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贸然突进并不能取胜,遂决意退兵。于是命子玉从宋城撤围。
楚成王担心子玉求胜求功心切而恣意行事,所以再三告诫子玉,不要追击晋军,《军志》上说,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者不可敌。这三者都适用于晋国。倘若此时子玉能够收敛自己的傲气与鲁莽,班师回朝,也许晋楚之间的这次冲突会暂时消弭于萌芽状态。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则派伯棼向成王请战。楚成王大怒,只给了他一小部分援兵,而子玉误以为楚王支持他出战,因此更加信心满满。
子玉派遣宛春出使晋军,告诉晋文公,楚国可以从宋国撤军,但是前提是晋国应该恢复曹、卫两国的地位。子玉的这一无“礼”令晋国大夫子犯大为光火,“子玉只是个臣子而已,却要求晋国拱手出让曹、卫两国,而文公是君王只能使宋国一国解困,文公的尊严何在,君威何存?”先轸说:
“一个国家应该安定邦邻才符合礼的要求,按照现在的情势来看,我们不答应子玉的要求,曹、卫、宋三国将会卷入一场因我国而起的战争,三国必然迁怒于我国而投入楚国的怀抱,损害晋国的声誉。如此则晋国失道寡助,也难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究竟何去何从?还是先轸献上良策,晋国应该打一场两全其美的战争。他建议晋文公分两步走:第一,私底下答应曹、卫两国复国以离间二国与楚国的亲密关系;第二,拘捕宛春以激怒子玉。
宛春被拘留于晋军大营之中,子玉大怒,没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盘被识破,反而被晋国将计就计狠狠地将了一军,颜面何存?子玉率军怒气腾腾地杀向晋军,结果晋军拔寨后撤,子玉更是追得起兴。让他没想到的是,晋军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为了饯行当年退避三舍的诺言。
退避三舍
子玉发兵攻击晋军,文公下令军队后撤三舍于城濮(故地在今山东鄄城西南)安营扎寨以待子玉。晋文公五年四月初四,晋楚两军对垒于城濮,子玉在阵前大呼:晋军大败的日子到了!楚军除了子玉指挥的中军是楚国精锐外,其余的是陈、蔡等国的附庸军队,战斗力并不强。晋军下军副将胥臣将虎皮蒙在兵车的战马上,以此冲击陈蔡联军,陈蔡联军以为神兽降临怯阵溃散,晋军趁乱攻击,陈蔡联军落荒而逃,楚军的右军溃散。晋军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了中军的大旗,佯装败退,下军主将栾枝亦如此,且将树枝绑在马尾上,后撤时尘土飞扬,俨然一副兵败如山倒的惨状。楚军左军主将子西不知是计,率军突击。晋军中军主将先轸率领晋军主力将楚军拦腰斩断,狐毛的上军则从东西两面夹击子西,楚军左军溃败。深陷晋军三军的包围的楚军落败而逃。
子玉败退至连谷(故地在今河南西华境内),所率楚军精锐尽失。又受到楚王的责难,便自刎于连谷。
城濮一战,楚国北进的锐气受阻,晋国声威大振,晋文公归国途中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原阳)与诸侯会盟,周襄公派王子虎参加,正式确立晋文公的盟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