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内计所感到者,有兵患,旅愁,怀弟,借老,愁病,伤遇,凡六事。事事不同,而其钥音key note则不外篇末“萧条”二字而已。此调和而不失个性之谓也。盖绝句只单记一事一感,则未免单调之病。必能如律诗这样的浑括,然后始能言调和也。此其所以能代表吾中华民族者二也。
§§§第四节蕴藉
艺术之于自然,非求抉剔其微琐,一一必肖于真,如摄影者然。盖在摄取其最精华处而以最简单的方法表现之。此所谓提示法也。局面既窄,而含意欲多,是则不能无赖于提示也。提示则有蕴藉。蕴藉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谓欤。律诗的句法每为骈列数字,其间相互的关系,须读者自揣,故自表面观之,不识者或以为无意识也。不知此正其品格之高处也。此可以印象派之画理解释之,兹不细论。尝谓新体诗——白话诗——之所以不及旧诗处,此为大端。然则何以知蕴藉之质之合于中国国民性哉?此亦不得烦言而自解。吾人皆知中国人尚直觉而轻经验。尚直觉故其思想,制度,动作,每在理智的眼光里为可解不可解之间,此所谓神秘者是也。律诗之蕴藉之质正为此种性质之表现。王渔洋所创的“神韵”之说,严沧浪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诠”“香象渡河,羚羊挂角”者,显为但凭直觉之谓也。此律诗之足以代表吾中华民族者三也。
§§§第五节圆满
圆满的感觉是美的必要的条件。圆满则觉稳固,稳固则生永久的感觉,然后安心生而快感起矣。韩惕(Holman Hunt)与艾谋生今译爱默生,美国思想家、诗人。(Emerson)之论诗皆以圆形比之。韩曰:“美之圈。”艾曰:“诗人……赍汝以堆积之彩如虹霓之泡,透明,涵虚而圆如地球……”阿尔敦(Alden)谓此与perfection之观念实相连属。不知其与中文之“圆满”之词更相吻合,是亦可谓巧矣。凡律诗之组织,音节(在目为“圆满”,在耳为“节奏”,此亦阿尔敦之论),无不合圆满之义者。观在对偶平仄诸部分可谓至美尽善,无以复加。第观其对偶之工整,平仄之妥洽,便足起人快感;固不待其他部分之帮衬也。然律诗中此质亦非偶然。盖亦我国民族性之表现焉。我国地大物博,独据一洲。在形势上东南环海,西北枕山,成一天然的单位,在物产上,动植矿产备具,不须仰给于人而自赡饱。故吾人尝存满足观念;吾人之人生观则为保守主义,盖自谓生活的享乐,吾已尽有十分,无可复求者矣。我国又尝自称“中国”,以为天下文化尽在于此;四境之外,无美无善,不足论也。律诗之各部分之名称曰首,曰尾,曰颈联,曰腹联,又曰韵脚,曰诗眼,曰篇脉。是则古人默此之为一完全之动物。盖最圆满之诗体莫律诗若。无论以具体的格势论,或以抽象的意味论,律诗于质则为一天然的单位,于数为“百分之百”(hundred percent),于形则为三百六十度之圆形,于义则为理想,乌托邦的理想Utopian ideal。此其所以能代表吾中华民族者四也。
观此四端,以律诗为中国艺术之代表亦宜矣。然此不过其荦荦大者,此外尚有次等的特质如调和、适变等,均不及细论,仅一提及之已足耳。
§§§第六节兼有的作用
律体还有古诗、绝句、乐府之作用。此语初听,颇似不经。
请研究之。律诗之所以别于古诗者。对仗与平仄也。然古诗竟有时亦使对仗第不协平仄耳。试问下列五言七言各两篇,究有何分别?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颜延之颜延之(384—456),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缠结青马,出入锦城中。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杜甫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不自惊长泪落——到头啼乌恒夜啼?”
——庾信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圻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枝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杜甫
律诗有时绝似两首绝句并合而成者,其间断疆分域之处,历历可指。若将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五律分作两段写,殆无人看得出是一首律诗: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七言如杜甫的《蜀相》亦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至于乐府与非乐府之别,只在前者能入乐谱,后者不能。只要音调谐适。不论古体近体,都可为乐府。律诗也有入乐府的,如沈佺期的《独不见》便是:
“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由上以观,律诗兼有古诗、绝句、乐府之作用,不其然乎?
§§§第七节律诗的价值
今之欲研究中国旧诗者,辄不知从何处下手,且绝无有统绪而且可靠的作指南的著作。余则谓须从律诗下手。一、因律诗为中国诗独有之体裁。以中诗之全数与西诗之全数相减,他种诗都相抵消,其余数则为律诗。故研究中国诗者若不着手于律诗,直等于没有研究中国诗。二、因律诗能代表中国艺术的特质,研究了律诗。中国诗的真精神,便探见着了。三、因律诗兼有古诗、绝句、乐府的作用。学者万一要遍窥中国诗的各种体裁,研究了律诗,其余的也可以知其梗概。如今做新诗的莫不痛诋旧诗之缚束,而其指摘律诗,则尤体无完肤。唉!桀犬吠尧,一唱百和,是岂得为知言哉?若问处于今世,律诗当仿作否,是诚不易为答。若因其不宜仿作,便束之高阁,不予研究,则又因噎废食之类耳。夫文学诚当因时代以变体;且处此二十世纪,文学尤当含有世界的气味;故今之参借西法以改革诗体者,吾不得不许为卓见。但改来改去,你总是改革,不是摈弃中诗而代以西诗。所以当改者则改之,其当存之中国艺术之特质则不可没。今之新诗体格气味日西,如《女神》之艺术吾诚当见之五体投地;然谓为输入西方艺术以为创倡中国新诗之资料则不可,认为正式的新体中国诗,则未敢附和。盖郭君特西人而中语耳。不知者或将疑其所为译品。为郭君计,当细读律诗。取其不见于西诗中之原质,即中国艺术之特质,以镕入其作品中,然后吾必其结果必更大有可观者。且蔡孑民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先生曾把旧文学比作篆籀;习用行楷时,篆籀仍未全废,以其为一种美术品也;新文学兴后,旧文学亦可并存,正坐此故。以此推之,则律诗亦未尝不可偶尔为之。无论如何,律诗之艺术的价值,历万代而不泯也。创作家纵畏难却步,不敢尝试;律诗之永为鉴赏家之至宝,则万无疑义。
§§§第七章排律
唐人自六韵至百韵皆曰律诗。自高秉《唐诗品汇》因元微之李杜优劣论“铺陈终始,排比声律”之语,遂创“排律”之名。沈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八咏诗》已全是五律,惟七八两句失粘耳。阴铿阴铿(约511—约563),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安乐宫》诗则完全五言排律矣: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仰,联翩贺燕来;重檐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井,雕梁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薛道衡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隋代诗人。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昔昔盐》亦五排滥觞也: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溪。采桑秦氏女,织绵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常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谁能惜马蹄!”
至于蔡孚的《打球篇》则又七言排律的先声了:
“德阳宫北苑东陬,云作高台月作楼,金缒玉莹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毬。窦融一家尚三主,梁冀频封万户候;容色从未荷恩顾,意气平生事侠游;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楸。红鬣锦环风骤骥,黄络青丝电紫骝,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仗头。自有长鸣须决胜,能驰骏足满先筹——曹五漫说弹棋妙,剧孟休矜六博投——薄暮汉宫愉乐罢,还归尧室绕垂旒。”
以艺术而论,排律远不如正律了。正律有平仄对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排律便滥了。正律虽短,音响圆转,只用一韵,而不觉其平滑;排律体长,又不能换韵,则成单调,听来只觉令人昏睡。正律八句,排句散句各半;排律则排多于散,甚至数十倍者。故又生单调之弊。正律排律所共有的两个美质,排律都滥用了,以致变美为丑;其余的正律的美质如浑括、蕴藉、紧凑等,排律都没有了。还有古诗的拖泥带水,剌剌不休的毛病,排律又兼而有之。自来诗中排律的价值极低;照此看来,询不诬也。
参考书目
古诗源清·沈德潜
文选梁·昭明太子
文心雕龙梁·刘勰
十八家诗钞清·曾国藩
瓯北诗话清·赵翼
然镫记闻清·王士祯
律诗定体清·王士祯
声调谱清·赵翼
谈龙录清·赵翼
国学小史梁启超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
诗学纂闻清·汪师韩
漫堂诗话清·宋荦
策学备纂沈祖燕 吴颖炎
唐诗鼓吹金·郝天挺
释名汉·刘熙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
昌黎全集唐·韩愈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附记:这是闻一多研究我国律诗的形成、体制和美感特征的专著,旨在倡导新诗应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