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高考升学率近40%,因此,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学习成绩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重点大学(含名牌大学),一般大学和专科学校。一般情况下,这三个层次的院校在高考时分三个批次录取,并且有三个不同层次的调档线。由于多种原因,不同的招生院校和专业,又形成了“冷”和“热”的差别。在熟悉了这些情况以后,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判断一下自己能够报哪一类的院校和专业。当今许多院校十分注重与招生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有时他们宁可录取一些相关科目分数高而总分略低的考生,这是为该专业发展打算。所以,考生既要看总成绩,又要看相关科目的分数,而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爱好与特长,盲目凑热闹,报“热门”。考生填报志愿之前首先要预测自己能进入什么层次院校的调档线,然后在这一层次的院校里边确定第一志愿。如果对自己过高或过低的估计,很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991年河北某文科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估计自己高考总成绩在460分左右,填报志愿时对提前录取、重点和一般本科院校都未填写,只报了专科。实际上该生高考总分为496分,达到全省文科重点分数线,结果叫苦不迭,但为时已晚由于自己估计不准而造成了终生遗憾。
第一步是准确估价自己,第二步是选定第一志愿。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兴趣特长,对想报考的学校类型大体有数,但对要报考的学校和专业往往知之甚少,这是一般考生和家长的一个通病。尤其在农村地区,受条件限制无法得到与大城市学生同样的咨询渠道,造成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考生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搜集有关信息,最好是能够直接和欲报考学校取得联系。要利用各种渠道,如写信、打电话、通过熟人以及通过电脑网络等来获取信息。通过尽可能多的了解情况,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几个想报考的备选学校,再根据各个学校的分数线、招生人数、地域差异等因素作出最后决定。其实,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很大的规律性和预测性可以加以利用。热门专业和名牌学校有一个特点,就是分数线在较高的起点上有比较大的波动。如清华大学1997年在四川省的调档线是616分,1998年则是645分。同样以清华大学为例,1994年在山东省的录取最低分是668分,而1995年则降到622分,上下浮动40多分;1996年的录取分数线是780多分(标准分),1998年则飙升至860分,变化幅度是非常大的。一般院校是不会有这么大幅度的波动的。造成这种大幅度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试题难度的变化,1997年的高考要比1998年的高考题难;另一原因就是顶尖学校录取分数线具有一种“波浪形”的规律,第一年分数线高,第二年报考的人相对就会减少,使录取分数线下降。清华、北大都有这种现象,其它名牌院校则不像这两个学校表现得这么明显。看一下五年甚至三年以来的高考分数线就不难发现这个规律。因此他们的生源质量也有一些波动,增加招生的难度。对一般重点大学如省内重点大学而言,这种波动就很少出现,原因主要是招收名额多,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成绩中等的考生在选择这些学校时相对要简单一些;不用考虑学校分数线变化过大的问题,而是根据专业兴趣来选择学校。如山东省的一个理科考生在1998年的高考成绩为660分(山东省从1997年开始根据高考成绩填报志愿),这个成绩只能报考最普通的本科学校。这个考生经过衡量利弊,最后确定了两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的候选学校,一所是青岛大学,一所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这两所院校招收名额多,分数线低,比较有把握考取。青岛大学地处山东本省,对他来说整个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熟悉;但是青岛大学有不少专业如纺织、机械制造等很不好找工作,该生不能保证进入一些自己感兴趣且比较热门的专业。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则是原国家电子部所属的一所学校,在山东招收的几个专业方面在就业前景上都比较好,如电子工程、计算机及应用等,该生也比较感兴趣,只要能够考取这个学校,就能够进入一个比较满意的专业。经过一番衡量,该生在第一志愿中填上了杭州电子工程学院,不仅被该学院录取,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个比较理想的专业。这个例子对那些成绩一般的考生选择第一志愿时很有参考价值。
报考学校的第一志愿确定之后,还要确定专业的第一志愿;对于尖子生来说,一般报考的是名牌或重点大学,这些学校的综合条件好,专业之间的差别并不很重要,只要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兴趣进行合理的填报即可。当然,如果成绩足够高的话,就要力争进入一个最好的专业进行学习。衡量专业“好坏”不是单单根据就业而言,还要考虑它的发展前景,尤其不能忘记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志向。而对于一般院校而言,专业的分量就重要得多,考生除非有八九分的把握,不要把一些热门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而把自己有把握的又并不很冷的专业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防止出现因热门专业落选而调剂进入一些冷僻专业的情况。
3.一般经验与特殊处理
在志愿的顺序上,也有一定的讲究的。这就是:拉开档次,形成梯度,冷热搭配。由于招生院校的自身条件、专业设置及特点,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毕业分配去向、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等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上每年招生人数的变化,考生、家长、教师对招生院校了解程度的深浅等因素,不同院校的报考人数经常会出现“贫富不均”,投档线相应高低不一的现象。反映在考生报考志愿中就是“档次”、“梯度”和“冷热”。这一现象虽然是不断变化的,但也有一些比较普遍的规律,大致有下列几点:
(1)报考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的院校的人数居多。
(2)报考“名牌”“重点”院校的多。
(3)从专业看,理工类的计算机、无线电、自动控制、邮电、通讯等专业和文史外语类的经济、管理、金融、外语等专业比较“热”,报考人数比较集中。
(4)离家近的院校报考人数多,尤其是在京沪等大城市,大多数的人不愿意远离家门。
那么,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怎样拉开档次、形成梯度并冷热搭配呢?
首先,要认真了解历年来各院校之间、专业之间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比例,使自己所报志愿也形成—个从高到低的顺序。
其次,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尤其是不要只顾眼前,而要放眼未来,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来调整梯度。
第三,要在第一志愿作为基调确定后,其它志愿应由高到低排列。要避免把志愿填成“波浪式”或“平行式”,如第—志愿报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报北京大学,第三志愿报复旦大学;更不能填成“上楼梯”,如第一志愿报新疆大学,第二志愿报石油大学、第三志愿报北京大学,这样的第二、第三志愿等于没填。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1997年的山东一名文科考生,第一志愿报山东大学,第二志愿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专业,这是一个“上楼梯”志愿,当时这样填报的依据是,考生本人的成绩考取山东大学比较有把握(根据以往的分数线),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年在山东招收文科考生,并且只招收一名,估计不会有人贸然填报。结果,由于山东1997年开始实行先公布高考分数后填报志愿的方式,很多考生过于保守,大部分降低档次填报志愿,导致山东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创历史最高纪录,该生第一志愿落榜,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一志愿无人填报,录取了该生。这个例子说明,在特殊条件下,填报的高考志愿可以不按常规行事。
要提高命中率,不但填报学校志愿时要有梯度,填报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也要“冷热”搭配,拉开档次。
此外,考生一定要重视并正确对待“是否服从到其他院校和专业”这一栏的填写。是否服从调剂志愿,有时候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说是考生的最后一道护身符。在考生未被所报院校录取,而考生报了愿意调剂时,招生办公室一般会优先考虑无条件服从调剂的学生。假如考生仅填报了愿意调剂到某些地区、某类专业的院校,招生办公室将根据招生现场的所报志愿情况,适当考虑考生的附加条件。不过,只要服从调剂就应该有服从分配到任何地方、任何专业的思想准备。不仅在选择学校时可以加上一些附加条件,而且可以在选择专业上加一些附加条件,有时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除了理工类的专业外,还有中文、外语、法学等文科专业,而这些文科专业又多从理科招生;如果他们的第一志愿考生不足的话,就要从其它专业调剂;如果考生不愿在文科专业学习,最好在志愿表上注明“服从理工科专业调剂”,以免被迫弃理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