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63200000077

第77章 清(3)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黄、白旗之争。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另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看起来,他又一次阴谋得逞。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复念鳌拜战功卓著,追赠一等阿思哈尼哈鲁,以其弟巴哈孙苏赫袭爵,苏赫死,仍以鳌拜孙达福袭。雍正复赐鳌拜一等公,世袭罔替,加封曰:“超武”。

书外人评: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他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不过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上,权臣与皇帝的斗争史不绝于书,这是当时制度的必然产物,非独鳌拜为然。

通晓外文谥号文简帝国草创功比萧曹--希福传

希福(?~1670),女真哈达部赫舍里氏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消灭哈达部后,希福与他的兄弟硕色率领他们部落的人归附了清太祖。不久因希福通晓满、汉、蒙古文字,天命年间后期,被任命在文馆任职,以后屡次被派往蒙古诸部出使,赐号巴克什。清太祖定满洲八旗时,希福隶属满洲正黄旗。清太祖去世后皇太极(即清太宗)即位,天聪二年(1628)时,清太宗率军攻打察哈尔,派希福到蒙古科尔沁部征调援兵。蒙古土谢图部额附奥巴反对说:“寇骑塞路,如何能去得了,倘若有损失,谁负得了责任。”希福回答说:“大王的命令怎么能不服从,为国家死得其所,但事情不能耽误。”土谢图部额附只得同意出兵。两天之后希福回到了皇太极驻兵之处向皇太极报告说:“科尔沁的兵不听命令,土谢图所率的兵要边走边筹集给养,隔时候方能到达。”皇太极听后非常生气,急重新下令让希福率八个壮士一同再去,希福等人又经过艰苦行军四昼夜,道上遇到阻敌,希福率众奋力击杀了三十余人,终于到达了科尔沁部,最后说服科尔沁兵来增援。到了第二年,土谢图部额附来朝,皇太极命希福与其他大臣斥责他,土谢图额附献上驼马表示服罪,希福被奖励,被提升为备御,以后希福以从皇太极攻打明直抵北京城下,并参与攻击明关外重要堡垒大凌河,明朝派大量援兵从锦州进行增援,希福与固山额真谭泰率军争先奋击,把明军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希福等率军奋力追击,因这次立有大功被提升为游击。

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将职掌机务的文馆改设为内三院,希福被任命为国史院的承政,过了一段时间又任其为内弘文院大学士,次年,他奉皇太极的命令禁国人造谣惑众,违令者处罪,第三年,希福又和大学士范文程向皇太极建议定各部院的官制,希福虽以文秘任职,但主要掌管机务,并经常奉命出使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等部,还负责国内的编户口,设军制,颁布法令,清理诉讼等,或又奉命到军前宣布有关军机事宜,考察情况,某些时期还代皇太极向前线的将领颁奖励及招降有关部落等。做完这些事之后,每次回奏都得到皇太极的称赞或奖励。顺治福临元年(1644),希福还释译了辽、金、元三朝正史是给清世祖,大受清世祖的嘉奖。

希福原与固山额真谭泰有矛盾,曾多次讥讽他,及后谭泰依附了摄政王多尔衮。在多尔衮支持下谭泰联合他的弟弟谭布诬告报复,说希福随意假传摄政王的命令,而且生活奢华,还经常诽谤有关大臣,罪当死,摄政王多尔衮听后,将希福罢官削职,并籍没了他的家产。到了顺治八年二月,摄政王多尔衮暴死,清世祖福临亲政为其平反昭雪,仍任命他为内弘文院大学士,到了顺治九年,清世祖又以希福历经太祖、太宗二朝,其间效命驰驱,殚精竭虑,在入主中原,定都北京中均立有大功,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因此一岁三迁提升他为三等精奇尼哈番,并世袭。到了这一年的十一月,希福因病去世,被赠号太子太保,谥“文简”。

书外人评:希福在史书中其名不彰,但是他处于清朝初创之时,为清王朝奠定基础是有极大的功勋的,史书中赞誉他及范文程等可与萧何的作用比肩,这一评价虽高确实很实在的。

内刚外和刚直不阿--徐元文传

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九月二十八日,死于康熙三十年(1691)闰七月二七日,享年88岁。他的先祖居住在苏州常熟(分属江苏),九世祖(一说八世祖)徐良始迁居到昆山(今属江苏)。他的曾祖父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任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和父亲都是贡生,母亲是昆山顾家的女儿。徐元文与他的哥哥徐乾学、弟弟徐秉义都是进士,在当时很有名望,号称“昆山三徐”。

一、少年得志侍奉君前

徐元文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14岁时经考试被录取为当地生员。他所读的书以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书)为主,也常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力求明了事理,经世致用。对“举子家言”,则有选择的去读。当时昆山所在的吴中地区,继承了明末东林党复社的遗风,盛行以文交往结社。徐元文兄弟三人也相约组织了文社,并命名为“慎文”。他们厌恶时俗曲薄,提倡古学,一时间,各种谈论学问的文章纷纷效仿徐氏兄弟的文风。

同类推荐
  • 京剧奇葩四大名旦

    京剧奇葩四大名旦

    徐城北任公明耀是我的前辈,为任公这本书写第一篇序的马老少波,更是我的前辈。有马老的序在前“开路”,应说一切都已尽善尽美。为此,我曾坚辞数次,然而任公不许,一定要我写一写我对于四大名旦的看法。余生也晚,只在五十年代的中后期,看过梅、尚、荀三位很少的几场戏。即使如此,也还约略感受到京剧盛期中的那种峥嵘气象。当时的我,并来因此形成进入梨园工作的打算,但却萌生了去“做”一番传统文化事业的决心。“文革”之后,我调入中国京剧院,最初只想当一名好编剧。但事与愿违,“承包风”把国家剧院的正常生产秩序刮得七零八散。
  •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居里是著名的女性物理学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与其夫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研究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梅兰芳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又字浣华,原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诞生在北京李铁拐斜街一所家道中落的“梨园世家”里。祖父梅巧玲自幼学戏,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但是他不甘心做一个只会唱戏的演员,在学戏、演戏的空闲,勤学好问,刻苦自修,终于成为一位既能演戏,又善书法,也能鉴赏金石、古玩的艺术家。
  • 纪晓岚

    纪晓岚

    他是乾隆时期的学界领袖、文坛宗师。他学识渊博,被乾隆赏识;他工于对句,令世人惊叹;他作《阅微草堂笔记》,堪与《聊斋志异》媲美;他有无数的奇闻轶事,至今为我们津津乐道……本书将带你走进纪晓岚多彩的人生世界。
  •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精选了毕加索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热门推荐
  • 墨世卿轩

    墨世卿轩

    墨世,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本书中的每个名字,都真实的存在于我的身边。写给我们的墨世。
  • 蓝丽萍

    蓝丽萍

    二十年前的一个夜晚,四川谷子窖村,一户人家刚刚降下一个孩子,就听屋外噼里啪啦炸炮一样响。闻听人言,村里跑进来一只僵尸,听老爷子讲是鬼魃。鬼魃见人就杀,全村人无一幸免。只留下刚刚出生的这个孩子,被一个云游的道士收走......
  • 金仙

    金仙

    剑衍秘典+泰坦巨人传承=最强剑仙。QQ群:219128965。YY群:32369844。
  • 执界天尊

    执界天尊

    所谓执界天尊者,即掌控一界生死之人。言出法随,主宰一界。
  • 明梦愿

    明梦愿

    讲述着男主角明淳楠与女主角李星筠刻骨铭心的“艰辛”爱情故事,明淳楠与张俊林、王淳乾的深刻友谊,李君浩兄弟般的爱护与鼓励是否能唤醒明淳楠的志气?淘气可爱的张钰盈又会与明淳楠发生什么事?大学生活的跌荡起浮是否让他们成长?毕业后明淳楠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又会遇到什么阻碍?他与李星筠的感情是否会长久?友谊又是否永远不变?
  • 偷不回的时光

    偷不回的时光

    那段对我来说昏暗无光的日子里,唯一的希望是你。——林深年少时,活下去是为了能让你笑着对我说:“深深真坚强。”现在活着是为了能再多怀念一下那段时光。遇见你是故事的开始,可我们没有结束。心底深处永远都只深藏着一个齐罔。林深时见鹿,抬头时见你
  • 傲娇男神追妻

    傲娇男神追妻

    是谁说的,爱情是件简单的事,曾经的我们爱过,痛过,哭过,直到两个人分别时,才明白过于单纯的我们,没有能力维护逝去的青春。被青春圆寂的是爱情,被爱情放逐的是青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感悟人生全集

    感悟人生全集

    本书精心选取了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学习、生活、亲情、爱情、婚姻、事业、交往、财富等方面。
  • 古剑奇谭:三生情澜

    古剑奇谭:三生情澜

    他,曾是乌蒙灵谷韩云溪,现在却是天墉弟子百里屠苏!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是他名字的由来!她,是娲皇神殿内侍奉女娲的灵女,世人称作“幽都灵女。”“中皇晴雪”就是她风晴雪名字的由来!“三年之约!”是屠苏和陵越的约定,亦是晴雪和女娲的约定。“三年之约!”如期而至,而她如期履行,而他如期辜负!她,依旧是幽雪阁雪主,幽都灵女风晴雪!而他却在也不是天墉弟子百里屠苏,而是隐世门派绝情阁大师兄——冷易星!灵魂血一滴,生死永不离!那一年桃花开得正旺,一对人坐在桃树旁,树上的桃花,稀稀疏疏的凋落下来,一片一片的桃花,落在他们的身上,女子斜靠在男子肩上,微微的伸出她那纤纤玉手,一朵桃花落在她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