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道通罗马”是一条众所周知的谚语,这正是当时罗马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罗马帝国时期,为了能够快速调动军队,统治者从罗马修建了可通行各省的“国家大道”。罗马人是理性的,他们做事有条理,并且注重规范。罗马的广场就是这种性格的最好体现。虽然在古罗马人之前古希腊人就已经修建了带柱廊的广场,但还不够规范。古罗马人真正开始整体地规划和安排一个城市的布局,他们以广场为中心,对庙宇、房屋、道路等民用建筑进行全面规划。
(1)浴场
古罗马人非常讲卫生。遥远的古代,在大部分民族还不懂得讲卫生的时候,古罗马人已经开始为解决卫生、供水问题而大兴土木了。洗澡是古罗马人的主要活动之一,浴场是洗澡的主要场所,因此出现了罗马的建筑杰作——公共浴场。
起初出现的是私人豪华浴池,面积不大,也仅供富人使用。公元前19年,罗马首席执政官阿格里巴出席一个新落成的浴场仪式,成为公共浴场史上的大事,此后更多的公共浴场应运而生。
至公元4世纪,仅在罗马城,不同规模的公共浴场就有四百多个,而此前大型的公共浴场已有十六个。其中,一个超大规模浴场的建设,花了整整六年时间,它有一个直径二十五米的天穹,浴场四周环境可人,花木掩映,溪水潺潺。浴池内的水是循环着的,靠一个进水渠流入,而地炕式的加热装置则使水温恒定。罗马时代的建筑师和皇帝们,似乎对浴场的建设饶有兴趣,那是他们显示天才和财富的地方。于是,更高的穹顶和更阔的空间不断开辟出来,顶部和墙壁的装饰也日益琳琅满目,有雕像的廊柱、镶嵌的壁檐、马赛克地面、纹饰泳池、花雕坐椅,等等等等,富丽堂皇,蔚为美观。建于公元60年的尼禄大浴场,主要设计方案就直接出自皇帝本人。它占地三千平方米,中央大厅为圆形,有一条大过道通往各个浴室。
如此众多的公共浴场的存在,需要的供水量也相当可观,于是,罗马的工程师们设计建造了卷拱结构的引水渠,它堪称举世无双的创建,蜿蜒横架于山野的引水渠,把天然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罗马城,储存在很多百米见方的池内以备洗浴之用。
古罗马的公共浴场,一般由城邦基金或者社区筹建,因此所有罗马公民都有权享受洗浴的乐趣。在古罗马时代,去公共澡堂洗澡是很普遍的事情,无论是贵族、平民还是奴隶。只是由于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别,走的门道不同、洗澡的内容不同罢了。当时的公共浴室,一般设有冷水、热水和温水三个大池,能同时接待上千人洗浴,如今流行于各大城市的有水休闲中心,大概就是这种洗浴形式的延续。罗马人进入浴场浴室,先在壁龛状的更衣室里面卸装,衣物有奴隶专门看管;然后到暖房热身,或者直接进入温水浴室;而后坐下放松身体,在身上涂抹特制香油;随即去干蒸房,把水浇在炽热的鹅卵石上制造热蒸汽,或者到最热的高温浴室;最后到旁边的小屋降温,或者到冷水池冲激一下。温泉浴也是罗马人一种独到的洗浴形式,其格局一直被沿用着。在英格兰的一座温泉浴池遗址,建筑和布置极为讲究,它在罗马时期繁荣了四个多世纪,直至12世纪时,当地的修道士们还在使用它,到18世纪则更成为一个高级疗养地。
浴场是古罗马建筑中组成最复杂、功能要求最多的民用建筑。它属于综合性的建筑群,其功能近似于现代的大型俱乐部。共和时期,这些房间都按照合理的功能需要安排在地上,所以建筑物总是不对称的;到了帝国时期,浴场的辅助房间都设在地下室中,这样就使平面容易组织,便于对称地安排。古罗马人在沐浴前要先做浴前运动,之后进入不同温度的高温浴室发汗,然后用温水洗浴,再以凉水冲洗,最后由奴隶按摩、擦油。浴场在当时吸引着大批的上层人物和游民,仅罗马城就有大小浴场800多个。由于浴场特殊的功能要求,浴场内的地板、墙面甚至屋顶都是可以取暖的,这就需要在建筑的立面通上孔道,输入热水或者热烟,使其能散发出舒适的热气来,因此,浴场建筑中抛弃了木构屋顶,成为民用建筑中最早使用拱顶的建筑物。
浴场可以说是古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社交场所,在罗马帝国早期,大约建造于公元80年的提图斯浴场成为后来许多庞大的帝国浴场的原型。在它以后,浴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图拉真浴场,由当时著名的皇家建筑师阿波罗多罗斯设计修建,他曾经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图拉真广场建筑群。这座浴场奠基于109年,其规模比提图斯浴场大两倍,并且其布局更具想象力。浴场内的一个个大型空间相互贯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运用混凝土技术建造大型空间的最佳实例。其后建造的一系列皇家浴场,虽然室内更为壮观宏伟,但在本质上与图拉真浴场相比并无太大变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卡拉卡拉浴场。而卡拉卡拉浴场不仅是当时罗马最大的浴场,也是世界最大的浴场。
3世纪建造的罗马卡拉卡拉浴场是典型的大型皇家浴场。这座浴场总面积为575米×363米,坐落在6.1米高的台地上。建筑群是对称式的,空间秩序复杂而又严谨,主体建筑位于建筑群的中央,占地26450平方米,可容纳约1600人洗浴。在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布置着凉水浴、温水浴和高温浴三个大厅。两侧完全对称地布置一套更衣室、洗濯室、按摩室、蒸气室和散步的小庭院。每侧有一个出口,辅助杂用房间均安排在地下。主体建筑周围是花园,最外一圈设置有商店、运动场、演讲厅以及与输水道相连的蓄水槽等。
其中的凉水浴室为一座露天水池,四周墙上装有钩子,可能是为拉帐篷之用。温水浴大厅是主体建筑物的中心,中央大厅顶部由3个十字拱横向连接而成,上面的侧窗提供了充足的光线。高温浴室是一个有穹隆的圆形大厅,穹隆跨度为35米,厅高49米,是浴场最高的建筑,当中是浴池,墙内设有热气管道,这座巨大的高温浴室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混凝土圆顶的建造,其规模与万神庙相当。浴场的结构十分出色,温水浴大厅的十字拱的重力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抵御侧推力,横墙之间跨上筒形拱。这样,既增加了建筑物的强度和整体性,又扩大了空间。
卡拉卡拉浴场的功能十分合理,全部活动均可以在室内进行。所有重要的大厅都有直接的天然照明。建筑设有先进的取暖系统,地面房间的墙内砌着热水的管道和热烟的通道。高温浴室的穹顶底部开了一圈窗子,以排出雾气。浴场内部空间组织既统一又多变。空间的大小、高低、纵横、开阖均呈富有节奏的交替变化,不同的拱顶和穹顶又造成空间形状的变化。这一切使其内部形式组合显得极其丰富。内部的装饰十分富丽堂皇,主要建筑物的地面墙上铺有马赛克,墙面贴有各种颜色的大理石板或者绘有壁画。壁龛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头上陈设着雕像,精美的图案随处可见。走在那些有半圆室的房间和曲线形的房间内不由得产生一种令人激动的审美体验。
(2)市场
古罗马广场又称古罗马市场,亦有“露天博物馆”之称,曾是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代表着古罗马建筑的辉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参观。
古罗马广场位于帕拉提诺山、奎里纳尔山和坎皮多利奥山之间。原为沼泽地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经过多年的排水和改良工程,成为市场和集会之地,后来随着帝国的繁荣昌盛,所有反映城市的、宗教以及政治生活的建筑物开始在广场上积聚起来。贵族住宅、商店、庙宇、宫殿、法庭、凯旋门等被商人、政治家和皇帝争先恐后地建筑于这块区域上,广场成为古罗马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活动中心。
公元3世纪,大火的袭击摧毁了广场,接踵而来的还有地震和5世纪的野蛮侵略者的进攻。中世纪时期,广场的石块被大量地抢掠盖宫殿和教堂,在建筑工人的石灰窖里,珍贵的大理石化为粉末。最后,广场在肆意的掠夺后逐渐转变成奶牛牧场,从18世纪末至今才陆续得以较连贯地发掘。
对于喜欢西洋历史的人而言,罗马广场无疑为一处圣地,这占地极广的罗马广场,重现了古罗马的风貌。据说现今出土的遗迹只是一个小角落,还有大半部分仍深埋于土中。广场里有几处不容错过的古迹,如圣街、埃米利亚宫、塞维鲁凯旋门、韦斯巴乡神庙及神农庙,这些建于中世纪建筑,至今仍代表着过去的光荣。
(3)剧场
古罗马圆形剧场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人就在里昂建成了豪华的古罗马圆形剧场。公元2世纪时,古罗马圆形剧场空间内增加了11000个座位,可见当时古罗马圆形剧场演出的盛大景象。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喜好戏剧的传统以及剧场的基本形式,但在混凝土技术得以开发使用后,罗马剧场的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凯撒时期设计并于公元前13年奥古斯都在位时落成的马塞卢斯剧场是剧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建造于台伯河边的一处平地上,它那高耸的观众席是由一系列同心的混凝土环形拱廊一层一层地架起来的,这就使得古希腊剧场选址受制于自然地形的苦恼烟消云散,从此使得剧场的建造可以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大胆地建造在城市的平地上。这些剧场的代表有马塞卢斯剧场和波佐利圆形剧场。
马塞卢斯剧场混凝土观众席的外立面分为三层,均用大理石装饰。第一层开有41个拱门,拱门两侧装饰以多立克式半圆柱。它的第二层也是同样的券柱式构图,但柱子改用爱奥尼克式,这种细致的变化增强了立面构图在统一前提下的丰富性。第三层原来采用实的壁面,在对应位置则使用了效果更加丰富的科林斯柱式。它的内部观众席直径达129.8米,可以容纳一万五千到两万名观众,是罗马最大的一座剧场。它的半圆形乐池直径约37米,后方是一个高大的具有三层柱廊和阳台背景的豪华舞台,上方还有挑出的屋盖。这些也是古希腊剧场所不具备的。这座剧场后来也遭到很大的破坏,原来的第三层立面以及舞台都不存在了,里面成为住宅,拱券则变成了店面。
波佐利圆形剧场,或者叫弗拉维圆形剧场,是普提欧利这座古罗马城市最著名的建筑。如同马塞卢斯剧场一样,在建成2000年后,它依然作为醒目的建筑而巍然耸立。圆形剧场座落在城市的一块面积颇大的阶地上,这里有帝国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公共建筑。该剧场位于与图密善大道和通往那不勒斯主要道路的连接处。图密善大道为皇帝图密善修筑,旨在使得罗马与菲勒格林地区的联系更加迅捷。该剧场能容纳约2万名的观众,而选择这样的位置也是为了方便远道而来的人们。
圆形剧场的发掘工作始于1839年,中间曾长期停滞,直到1947年才由迈乌里最终完成。发掘后的圆形剧场长149米,宽116米,是意大利第3大剧场,位列科洛赛姆和卡普阿的圆形剧场之后。其地上部分再现了公元1世纪中期维罗纳的圆形剧场格局。其地下建筑则非常精致,可能是后来建造的,但似乎曾是罗马的科洛赛姆的原型。
圆形剧场为一个两层的柱廊环绕,以巨大的石灰石板为基础。柱子最初用粗面岩块做成,随后在安东尼统治时期,通过用巨型砖柱把部分石柱砌裹起来的方法进行了加固。其外部则部分用托斯卡纳式的柱子来装饰,而柱基则是雅典式的。4个主要入口两侧是由双层大理石柱组成的柱廊。
剧场的设计采用了整个帝国通用的标准样式:有双层拱券,在其上构置一个用雕像和柱子做装饰、带窗户的坚固外观。顶部墙缘曾经有壁架,用来支撑立起巨大天篷的柱子,而天篷是用来给观众遮阳的,用粗大的绳子固定在建筑的底部。4个大门前面的柱廊由3个带拱券的门廊组成,另有12个边门方便观众涌入。前后的门廊有斜坡通向存放表演用的各种道具的地下建筑。在表演开始前,斜坡被一个木栅栏封住,以阻止观众进入。
观众可以在剧场周围和外面的柱廊自由出入,由柱廊还可以到达贵宾席。在剧场4个扇形区的每部分,都有很陡的台阶,其中一些保留了下来。12个双层斜坡,坡度较为平缓,由此可以通往柱廊的第二层,那是一个通往出入口的走廊。8个坡度缓和的斜坡与内部宽敞的走廊连接,还可以由此抵达上面的柱廊。上面的柱廊保存仍然完好,并通过3个中间的出入口与外面的柱廊相通。
剧场里面的走廊使得政府官员和上层公民能够很方便地在观众席前排就座。经由4个扇形区和主要入口两边的14级台阶,观众可以到达第二层。观众席的前排紧挨着竞技场的围墙,由前门和后门两边的4条宽阔的台阶或者12条放射状的走廊都可以到达那里。这12条走廊在低斜坡的上面,观众可以由此径直从外面的柱廊进入到竞技场内。
竞技场地表有方形活板门,将通往地下寝室和舞台道具隔间的通道覆盖住。当竞技场进行表演时,这些出口都用木板遮住。
观众席有3排座区,每个座区都被分成几部分。第一区叫平民区,有8层;第二区叫骑士区,有16层;第三区贵宾席,有13层。座位和与各区相连的栏杆都是大理石质的,其上有蛇的装饰,迄今仍有一部分保存下来。第二区和第三区之间有巨型窗户,可以确保宽阔的内廊光线充足。
除有两条宽阔的斜坡通道使马车可以从大门进入外,还可以经由另外两个斜坡通道和4个很陡的梯子通往地下服务区域。在地下,有一狭窄的走廊,沿着它是无数的用来关野兽的小隔间。在地表,有两个笔直的走廊纵横交叉穿越竞技场,第三条走廊则环绕竞技场围墙的底部。这样,相互分割的开间就被分成相互联系的隔间。两层的40个小隔间都朝向弯曲的走廊,围绕墙壁的石头壁架用来支撑木质的构架。人们沿着木柱搬运装野兽的笼子,然后用绞盘经活板门把笼子吊到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