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词的代表之作,通过本词可以了解其主要风格特征。全词以怀古为题,借此抒写自己的胸襟抱负,亦即他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一开始就显得气势阔大,从奔腾而逝的江流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再从人到地,点出眼前江边,也即那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接着写山,是崖峭壁;写水,是冲飙怒潮。山水相激,浪飞涛涌。月光下的千里江山,峰奇波谲,使人联想起当年赤壁鏖兵时多少龙腾虎跃的豪杰。在此不仅照应了起首的“英雄人物”,又为周瑜出场安下了伏笔。
下片“遥想”两字,是承上片而来,接着形象地赞颂了这位力主抗敌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卓越识见是与作者向来强调抵御北方之敌的思想相一致的,周瑜的丰功伟业又是作者心向往之而无法企及的。词意至此,盘旋而下,由古及今,从人到己,道出心中不可抑削的怅恨之情,思想亦由开朗转入低沉,终于迸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喟,散放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本词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使用联想、衬托、对照等手法进行概括,开头就借助壮阔奇伟的江山,使人产生联想,引出势崩山川的赤壁之战以及鏖战过程中的许多豪杰,用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并以此对照自身的失意沦落。从内容上看,诸如写景、咏史,到抒情、言志,无不反映出作者创作视野的广阔,想象力的纵横驰骋,题材含义的丰富。作者又善于挥洒自如地驾驭艺术语言,以富于个性特征的笔触点染山水、抒绘情性,构成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作者自己和后起词人不断的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与婉约词派相抗衡的豪放词派,并且对宋诃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东坡:本来是黄州的营地,原为一片荒地(约数十亩),苏轼来黄州的次年(元丰四年)在这里经营开垦之事,为了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种花的事迹,就把这块地取名为东坡,建筑了一所“雪堂”。并以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别号。据《苏诗总案》:“壬戌(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临皋:是苏轼在黄州的寓所,面向长江,本词就是写他秋夜醉归临皋的情景。
②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认为人身得之于自然,这是道家思想。这里苏轼借此暗示自己对被看管的不幸处境的不满。
③营营:原意为往来不停。引申为名利之争。《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縠(hú胡)纹:纹是绉纱。縠纹,指水面波纹如同绉纱。
【简说】
《避暑录话》记载了本词的写作经过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苏轼贬谪生活和思想活动的了解:“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上片写醉后归来。“倚杖听江声”,是从大自然的音响(天籁)之中理解到人生的真谛。亦即要求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下片要“忘却营营”,但只能找一条消极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的消极面。传说最后两句,曾惊动了朝廷,可见作者曲消极思想,是现实社会对他的压抑所造成的。
卜算子
黄鲁直跋云: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缺月挂疏桐,漏断①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②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拣尽寒枝不肯栖④,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漏:漏壶,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水从壶中漏出,水浅而露出箭上度数,从而知道时刻。夜深壶水已少,听不到滴漏声,故称漏断,也即夜深之意。
②缥缈:隐隐约约。形容孤鸿的影子。
③省(xǐng醒):理解。
④这句反映作者不肯轻易随声附和的孤傲品格,《苕溪渔隐丛话》指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其实这本是作者借雁述志之语,着重在“不肯栖”三字。
【简说】
本词亦是元丰五年秋所作。先写(幽人)在月夜人静之际独自徘徊,犹如翩翩鸿影。接着刻划孤鸿形象,这也是作者的内心自白,“惊起”两句,既写孤鸿神态,又诉述了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拣尽”句表达了不肯随俗浮沉的高洁品格。词意含蓄而语气坚定。
《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乏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亦承认是有所寄托之作。
满庭芳
公旧序云: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
堂邻里二三君子①。会李仲览②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③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④。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⑤。坐见黄州再闰⑥,儿童尽、楚语吴歌⑦。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⑧。云何。当此去,人间底事,来往如梭⑨。待闲看,秋风洛水⑩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
①作者于这时奉调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副使。
②会:正当。李仲览:名翔。这时他奉杨元素之命来看苏轼。
③遗(wèi未):赠送。
④岷峨:指四川的岷山与峨嵋山。
⑤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强半:大半。这年作者刚五十岁。苦:甚、极之意。无多:不长。
⑥元丰三年二月作者被贬至黄州,到这时已四年多,其间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所以称再闰。坐见:白白地看着。即空过了。
⑦楚语吴歌:指黄州一带语言。这里古代属楚国。这句说小孩子已不讲四川话而习惯于用当地方言。
⑧社酒:指春秋两次祭祀土神所用的酒。老:作动词用。东坡:指苏轼在黄州所开垦的那块荒地。这三句是说当地父老们拿了鸡、猪肉和酒来送行,并且劝他还回来终老于东坡。
⑨底事:什么事。如俊:象梭子般不断地来往。
⑩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中(松江)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详见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⑥。这句与开首两句呼应,表示想退隐还乡。
好在:问候辞。柔柯:细枝,指细柳条。这两句是希望爱护我栽的那棵细柳。
江南:黄冈在长江以北;江南,指武昌一带。末两句是希望附近父老们不要忘记他,自己也想能回来退隐江湖之上。
【简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四年多,这时将要离此去汝州,想到离家万里,年已半百,又不禁发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感慨。在黄州,交了不少“山中友”,孩子也都熟悉了这儿的风土语言,真是舍不得离开。接着写对雪堂前细柳的怀恋,对江南父老的托付,都是表示出自己贬居后的思想情况。词中曲折地道出他被贬来黄后曾无可奈何地拟作久居之计;几年来逐渐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转而在离开时又产生了恋恋之情。他就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离开黄州的。
水龙吟次韵①章质夫杨花词②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萦损柔肠⑤,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⑥。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⑦。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⑧。晓来雨过,遗踪何在⑨,一池萍碎⑩。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依照别人来词的用韵而作词答和(hè),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
②章质夫:名楶(zhì治)。苏轼的友人。他的原词是:“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花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园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元祐二年正月章楶在京,四月离京,写作此词应在四月之前,这时苏轼正任翰林学士,和词当亦作手此时。
③这句是说无人爱惜杨花,任凭它飘上坠下。本词的“杨花”即章词中的“柳花”,即“柳絮”。
④有思(sì四):有意。两句是说杨花从枝上落在路边,看似无情,其实却是落花有意。
⑤萦:回绕。这句是说辗转思念愁坏了柔肠(指细而柔的柳枝)。
⑥困酣:困倦得很。两旬说困倦得眼睛想睁开又闭上了(指细长的柳叶)。
⑦这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上片用拟人手法,既写杨花又写人。
⑧落红:落花。缀:连系。这里以落花作为陪衬。
⑨遗踪:遗下的踪迹,指雨后的杨花。
⑩萍碎:苏轼旧注说:“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实际上杨花落入池中,只是看起来象浮萍一样。
春色,指杨花。二分尘土,应上面抛家傍路,指杨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一分流水,说杨花三分之一浮在水面。
离人泪:唐人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此用其意。按《水龙吟》末三句的句式本为五,四、四,本词有所变化,为三、四、六。
【简说】
本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划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王国维认为“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就是由于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绘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①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②倾。彩索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④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
①讹:错误。这里指咬字不清。本句是说少女爱娇,讲话时咬字不清。李白诗有“道字不正娇唱歌”之句。
③鬟(huán还):指环形发髻。这句指她早起发鬓蓬松。
③彩索:秋千架上的绳索。趁燕:指女子打秋千时,身如飞燕。
④睡重:沉睡。
【简说】
这首词写一个活泼多情的少女,词风婉丽。《皱水轩词筌》指出了这一点:“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其《浣溪沙》(春情)曰:‘彩索身轾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就认为苏轼也有与柳永“晓风残月”相似的作品,这是指苏词以豪放为主,也兼有婉约之处。
蝶恋花春景
花褪①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②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注释】
①褪(tùi退):减色。
②柳绵:指柳絮。
③《诗人玉屑》:“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
【简说】
本词是伤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无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①,悄无人,桐阴转午②,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③,扇手一时似玉④。渐困倚⑤,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⑥。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⑦,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⑧。秾艳一枝细看取⑨,芳心千重似束⑩。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注释】
①乳燕:小燕子。杜甫诗:“鸣鸠乳燕青春深。”华屋:雕饰华美的房屋。
②这句说,桐树的影子逐渐移动,表明时间已过正午。刘禹锡诗:“日午树阴正。”
③生绡白团扇:白色生丝制的团扇。
④这句说,扇子和女子执扇的手都像玉一样的洁白。
⑤倚:倚枕。
⑥枉:徒然,白白地。瑶台:指仙境。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曲:幽深之处。
⑦这句说,石榴花半开时,像是一条紧束起来的有褶纹的红巾。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
⑧“待浮花”二句:等待轻浮的花朵都谢了,那时你很孤寂,石榴才开花来陪伴着你。
⑨秾艳:丰丽。
⑩这句形容榴花复瓣,花萼为喇叭筒状。
以上两句说,又恐到了秋天,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已难经秋风的摧残。
触:触动,感触。
粉泪:指女子的眼泪。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以上两句写花瓣与粉泪共落。
【简说】
关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前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作者任杭州知州时,官妓秀兰受召赴宴,因浴后困睡而迟到,受府僚责问;秀兰手折一枝溜花请罪,府僚益怒,作者作此词以解之。另一种说法是:在杭州万顷寺作,寺有溜花,且是日有歌者昼寝。这些说法无疑都是牵强附会的,和词中的意旨不尽相符。这首词实际上要表观的是一个女子的孤独、抑郁的情怀。当作于作者贬官之后。
上片写美人。“乳燕”三句,写初夏午后之境,十分幽静,“晚凉”三句,写美人浴后之秀丽。“渐困倚”数句,写美人孤眠,又为风竹惊醒。下片咏石榴,描写细致,形象生动,而且咏物和写人也结合得比较紧密。“蹙”、“束”、“惊”等字选择得非常准确,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写情景俱高妙”。结构亦颇具特色。它上片写佳人,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溜,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是二实一,巧妙新颖,花之形与人之神,相得益彰,和谐自然。胡仔评曰:“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黄蓼园云:“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②。知君为我新作③,窗户湿青红④。长记平山堂上⑤,敧枕江南烟雨⑥,杳杳没孤鸿⑦。认得醉翁语⑧,山色有无中⑨。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
①快哉亭:在黄州江边,张偓佺(字梦得)建于元丰六(1083)六月。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词题一作《快哉亭作》。
②水连空:水天相接,连成一片。
③君:指张偓佺。作:建造。
④这句是说,推窗一看,只见山光水色迎面而来。曾巩《甘露寺多景楼》诗:“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⑤平山堂:在江苏扬州市西北瘦西湖北端蜀冈上。欧阳修所建。
⑥“敧枕”句:倚着枕头观赏江南风景。
⑦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⑧认得:体会到。醉翁:指欧阳修。欧阳修曾作《醉翁亭记》。
⑨山色有无中:指远山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⑩以上三句写江面广阔,江水澄澈,映照着碧峰的倒影。
一叶:指小舟。白头翁:鸟名,这里指操舟的白发老人。以上二句写小舟随浪起伏。
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侍从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
庄生:庄周。天籁:《庄子·齐物论》说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天籁是自然界的音响。这里指风声。
刚道:偏说,硬说。有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雌雄两种。
“一点”二句:胸中有了浩然之气,才能享受、领会到这种“快哉”之风。浩然气,正大刚直之气。快哉风,语出宋玉《风赋》。
【简说】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作于元丰六年(1083)。词中描绘了快哉亭附近的山光水色,抒写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作者对向自然作斗争的劳动者的赞赏,也显示出作者的磊落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