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就报道一般容易流于面面俱到的巢臼,如果要省事的话,把材料拿来整理个甲乙丙丁,再配上画面未尝不可,但如果要是把“歌功颂德”的成就报道做成评述新闻就需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了。在潘缘的另一篇评述新闻《“加速度”与“含金量”》中体现了这点,由于他经常做重大主题报道,对贵州经济发展比较留心,三年前潘缘就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时机未成熟。2005年年底,“十五”288计划即将结束,正好省委宣传部要求新闻中心开一个专栏《在这片热土上》,回顾贵州“十五”期间,全省上下在西部大开发下做出的各项成绩,也就相当于一组成就报道。潘缘认为原来曾经想过的贵州经济“加速度”与“含金量”的问题,时机已成熟。几年来,他一直留意着贵州经济发展,并随时积累搜集资料,当任务布置下来时,只是找角度切入,如何表现的问题。尽管有所准备,潘缘还是不敢懈怠,在有限的时间里,又做了细致的采访。为了找寻几个数据,到省统计局和相关同志聊了一下午,一点点地去“抠”去“挖”,终于在一大堆枯燥的数据中发现了几个有价值的数字。于是我们在《“加速度”与“含金量”》中看到了作者从几个数据入手分析贵州经济发展的“快”(加速度)与“好”(含金量),整篇稿件没有空泛浮夸的言辞,都是有理有据的分析,最后作为专栏《在这片热土上》的开篇推出,播出当晚,白方芹台长看后立即打电话到新闻中心表示满意。
这条片子之后获得2005年度贵州新闻一等奖。但潘缘总是强调: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稿子多次修改,都得到陈海字副台长和杨茂林主任的亲自指导,其实开始很庞杂,是他们帮我逐渐明晰了思路。”
潘缘说,每次由他负责的大型采访报道,都觉得是在“够”,就像横亘在头顶上的单、双杠一样,使劲地“够”,促使他不断地超越自己、突破自己。当我问他:“觉得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他说:
“就是要不断地打破自己固有的一些思维,打破自己的框框和模式。
电视发展更新的速度太快了,得随时跟上这个步伐。上级的要求、观众的欣赏水平都越来越高,所以总觉得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
2005年l2月中旬,为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省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了“沿着红军的足迹一穿行多彩贵州”的特别报道,潘缘又带领新闻中心一群精兵强将踏上长征路。让潘缘等几位负责人反复琢磨的是,“命题作文”下的老题材如何做出新意,最后确定用一种平民化视觉解读这段历史,强调记者本人的主观感受和对记者本人的冲击来反映今日长征路上的变化。历时5个月的采访拍摄,又一轮高强度、超负荷的运转开始了,又是清晨赶路、采访,晚上看素材、写稿,工作到深夜,稿子一遍又一遍地推翻、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当发现问题时,潘缘总是直截了当地当面指出:“问题出现,总不能去掩饰吧,只能说出来,哪怕吵吵也好,都是为了把节目做好。”潘缘坦率地说,可同事又说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人不能包打天下,我喜欢在一个积极、团结、坦诚的氛围中工作,”潘缘认真地说。当报道组在征途中、节目还在播出时,就得到省委宣传部的肯定和赞扬,这对大家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
2006年5月底,终于完成93集的长征报道,5月份,一个反映对口帮扶贵州贫困地区的大型报道《山海相连携手十年》开始拍摄,潘缘和他的同事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6年3期
因贵州省第五届优秀新闻工作者陈霞访谈:
工作给我快乐
陈霞:
1984年大学毕业分配至贵州电视台;1984年至1995年在贵州电视台专题部任编导;1995年至2001年在新闻部任记者;2001年至2003年任《今晚快看》主编;2003年任《今晚快看》制片人;2004年任《24小时》制片人;2902005年至今任《百姓关注》制片人;记者:颜瑾
被访者:陈霞
记:《百姓关注》开播一年多来,收视率一路飙升,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陈:《百姓关注》开播之初,台里预期的收视指标是在5%-10%,现在我们的收视率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收视率的峰值达25.69%,周平均收视在18%-20%,应该说我们2满地完成了台里交给我们的任务。
记:民生新闻在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这点上容易受到关注,但如果不注意也容易流于琐碎,你们在选题上如何把握?
陈:在《百姓关注》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对市井百态的照单全录,也不仅仅只是对垃圾、粪水、火灾、车祸的简单再现,民生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彰显主流新闻的本质特性。我们要做百姓关心的新闻,做对百姓有用的新闻,做百姓喜欢看的新闻。在关注民生的同时,也要关注国计。《百姓关注》之所以能吸引观众,不在于某条新闻的轰动性或是猎奇性,而是它真正尊重了观众,用群众的声音说话、用群众的眼光去分析问题,真正给予了百姓话语权,同时在百姓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做政府的发言人、做百姓的代言人。
记:你们栏目人手少,播出量大,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很辛苦,你觉得是什么信念支持着你和你们栏目的年轻人?
陈:《百姓关注》一路走来,凝聚了台里各级领导的心血。也饱含了栏目同事们的汗水和泪水,应该说,《百姓关注》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栏目的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热爱它。做好《百姓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栏目内每一个人自觉的行动。如果哪天的节目不好看,大家会觉得很对不起忠诚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收视率的浮动,时时牵动着大家的心。我想,正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信念支持着我们不断前进、不断探索,我们希望《百姓关注》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记:你觉得带好一个团队需要什么?
陈:带好一个团队需要树立一种正气,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建立一种核心凝聚力。
记:你觉得要把栏目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需要什么支撑?
陈:需要一个稳定的机制和创新的环境。
记:作为一个女制片人,在管理上有什么特点,比如是不是比男性更细腻一些?
陈:我认为在管理上没有性别之分,我更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过作为女性,在管理上多了一些人性化的概念。比如我会去关注年轻的记者编辑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关心他们之间八小时以外相处的一些情况,还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尽可能让大家在《百姓关注》这个集体里感到温暖和快乐。
记:你觉得现在最大的压力和挑战是什么?
陈:开播前后,应该说《百姓关注》面临的压力有外部的,有台里的,也有来自自身的。一年以后,栏目运行到一定的高度,台里有了一个非常有利于做节目的环境,同时在机制和设备上给了我们最大的保障和支持,我想我们的压力和挑战应该来自自己,如何超越现在的《百姓关注》,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
记:你的职业理想和追求是什么?
陈:我想做一名好记者,做一档好栏目。我希望《百姓关注》能走5年、l0年,甚至更长久。
记:你和几位副制片早上八点就到办公室,中午不回家,晚上很晚才回家,已经大大超过了8小时工作时间,你觉得“亏”吗?
陈:说292实话,我和几位副制片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时间和节奏,经常中午在电梯里碰见别人,会问人家“去哪里?”人家就很奇怪地回答:“下班啊?!”于是我们自己也觉得好笑,栏目的同志们没有到点下班的概念,活干完了,直播完了,才可以下班。
记:像你这个年龄的女性,很多人开始享受生活,进美容院、逛街、旅游等,而你每天这样早出晚归,有时候甚至节假日不休息,无暇顾及自己,你觉得遗憾吗?
陈:有时候的确很羡慕那些同龄人,可以有更多时间来享受生活,关爱自己。累极了的时候,我也幻想着去度假,让自己彻底放松哪怕是两三天的时间。但是,每天90分钟的播出压力,时时存在,确实是没有时间给自己。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得与失永远都是相伴而行的,《百姓关注》让我感受到另外一种生活,感受到奋斗和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工作带给我的。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6年4期
因徜徉在荧屏艺7间
——记贵州电视台陈弘
贵州电视台今年推出的高端谈话《论道》在电视上播出后,引起了众多媒体和观众的好评。伴随着节目的播出,其凝重有力,典雅奔放的片头题字,也引起了有心观众的询问:这两个字出自谁之手笔?书家是何方人士?
片名题字出自贵州电视台一位女性之手,她叫陈弘,是《贵州电视》刊物的常务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0会委0、贵外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陈弘于1985年调入贵州电视台,在美术组主要担任电视片头的设计和书写工作。1994年受命创办电视业务刊物,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把《贵州电视》这份刊物办了起来,而且越办越好,赢得业界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在不长的时间内,使《贵州电视》在全国省级电视同类刊物中跻身上乘。
作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编,陈弘认为,要办好一份刊物,除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品位外,还在于不断的调整完善、充实提高,才能保证其持久的生命力。为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鼓励从业者钻研业务,她策划并推出了《荧屏人物》和《新秀传真》栏目,前者有组织、有计划地介绍在电视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电视人,后者意在奖励来者,推出新人,在这几年中,经在《贵州电视》刊物上宣传介绍的老中青电视人就有20余位。
陈弘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钟爱,喜欢用篆刻在刊物上作一些点缀,一枚精雅的篆刻印上去,既美化了版面,又传递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但陈弘用篆刻不是随意而用,在内容、尺寸上都仔细斟酌,认真调整,这是需要审美眼光的。文章中她觉得适合用书法标题的,都亲自书写,文章经书法标题配上后,为刊物增色不少。她充分利用与文化界、理论界、高等院校等领域人士较为熟悉的优势,多次组织了一些文化含量高,可读性强,且与电视文化相关的文章编发。贵州名家戴明贤、刘学洙、姜澄清、何光渝、于民雄等先生,都曾为《贵州电视》撰写过文章,提升了《贵州电视》的文化品位。
业务刊物容易办的“素面朝天”,但陈弘认为要图文并茂,适当地配些图片,画点“淡妆”,增加刊物的视觉美感。为标题配图,她从不随便应付。调色是较为费神的事,特别是插页、封面封底,在电脑上调色久了,眼睛发酸。在一般人看来,红色就是红色,黄色就是黄色,也没什么差别,但她对色彩特别敏感,简单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被她看成为可变化无穷的基础色,不厌其烦地调到满意为止。
办刊人294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陈弘做人的原则是:真诚做人,认真做事,做一个“无名有品,无位有尊”的人。从未去想办刊物要争什么名,要争个什么奖,即使这样,刊物还是被同行认可。陈弘身上具有中国文人潇洒不羁的性格。作为杂志负责人,他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杂志从约稿、审稿、校稿,到印刷厂签付印等一系列程序,她都带领大家一起干。尤其注重对年轻编辑的培养,有什么好文章,推荐给大家看。在编稿画版过程中,总是耐心温和地对编辑讲解,文章为什么要这么改,图片为什么要那么放。
陈弘在编辑工作之余,还勤于动笔,撰写了一些散文随笔、人物专访在省内外一些报纸、杂志发表,并受到好评。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陈弘还多次为贵州电视台组织策划了一些书画艺术交流活动,为单位留下了许多精美珍贵的艺术藏品。
陈弘是位心志清远,心性恬淡,做事不喜张扬的女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有20余个年头。“她的书法雅致素静,不激不厉,颇有书卷气,温婉含蓄中又透着执着与坚毅。”这是业界人士对她书法的评价。
1991年,陈弘获得到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进修深造的机会,获得不少知识和技艺的滋养。“陈弘擅长行书和隶书,她的行书以二王帖学为根基,旁涉民间书法的某些长处,故于纯正中不乏生气。隶书取法汉碑,兼采清人隶书的自由写意,不时还加进一点竹简与篆书的结构用笔,因而其隶书时呈异态新姿,这正是她顺应时代审美情趣的睿智之举。”行家的这段评语,简约精要地概述了陈弘书法的审美取向和追求。
书法而外,陈弘兼擅篆刻。她的篆刻同样追求雅洁明净、隽永耐品的韵致。她曾跟随我省老一辈着名诗人、书法家王萼华先生学习诗词、楹联的创作,她的勤奋与聪慧,深得王萼华先生的嘉许。省内甲秀楼、青岩赵以炯故居、赵公祠、万寿宫、周渔璜桐野书屋、乌当萃华0、清镇卫城等地,乃至全国的一些人文景点、自然景区都有陈弘自撰并书、或他人撰联她书写的楹联和牌匾。特别是近几年来,她的作品频频获奖和入展区域性、全国性的重大书展,在全国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省外一些文博单位、历史人物纪念馆、名胜风景地以及慕名者纷纷来函索字。北京《中国书画家》杂志社、《中国书画》报、贵州书法网站等传媒对她的创作业绩,给予了翔实报道,其作品也被省内外众多的书法专集收录。
一个从文研艺者,要想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所建树,有两本书是必读的,一本是文字之书、一本是自然之书。空暇时间,陈弘喜欢读书学习、或欣赏音乐、或游山玩水、或探险寻幽。2004年初秋,贵州电视台组织人0赴荔波拍摄《穿越喀斯特》科考活动,陈弘主动要求参与了此次穿越活动,其中一段路要穿越无人区,她与另一位女编导安红,硬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了诸多困难,顺利走出了无人区,并沿途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她回到驻地后,还书写了两幅书法作品,科考专家与新闻界同行纷纷在上面签名留念,后赠送给荔波县委、县政府收藏,给这次活动抹上了有纪念意义的一笔。
陈弘认为,走进自然,是为了汲取天地之元气,滋润身心;品读诗书,撷取前人之精神能5,是为了拓宽视野。问及心中仰慕的女性,她回答:是近代杰出的女学者、女词人沈祖棻。其大美无言的品性、沉雄清婉的辞章、泊淡内敛的聪慧,以及宠辱不惊的阅世方寸,让她崇敬不已。闲暇时,爱书写她那闪烁着智慧人性之光的辞章,从中汲取文化力量的滋养。
一个人能取得点成就不易,取得成就后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进取的心态更不易。生活中的陈弘朴素大方,不施粉黛,衣着得体,言谈举止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清雅之气。愿她带着陌上拾穗行歌之乐的心态,在荧屏艺7之间徜徉。
296本文刊载于《新闻窗》200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