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霍林楠
陈文冰
我是先“认识”霍林楠这个名字,然后才认识他本人的。
那是因为一部小说《米脂的婆姨绥德汉》,这个名字源自于陕北乃至全国人民都熟知的一段顺口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本书出版时,我尚在大学校园里读书,只是看过此书,却不认识作者。这个世界说来也很小,有些人你不认识则已,有时候一旦听说或者见上一面,就很容易再次获得他的一些信息,甚至时不时地还能够偶遇呢,认识霍林楠就是出自一次偶然的机缘。
那是2013年3月,宝塔区大学生村官郭延春筹备《村官笔记》研讨会的事,当时,我正好在延安出差,郭延春打电话过来,说要我帮忙筹备会议。我被他的热情感动,于是专门给单位请了假,马上投入了研讨会的筹备事宜。就这样,由于共同筹备研讨会的缘故,我认识了他,并愉快地相处了几天。研讨会筹备组其实只有三个人:霍林楠、郭延春和我。白天,他忙着联络省市有关文学界、评论界的专家学者,找爱心企业拉赞助,我则自告奋勇坐着公交车给每个部门送请柬。晚上,我们又开碰头会,谋划次日的工作。鉴于我大学毕业于中文系,又一直在行政部门做秘书工作,大家决定由我担当筹备组秘书,负责起草会议材料,临危受命,我感觉“亚历山大”,其间,我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就问他,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给我听,大家一起度过了紧张而愉快的筹备期。令人欣慰的是,研讨会成功举办,并取得了较大反响。记得当时高建群等省市著名作家、评论家都来了,我还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获得了各位前辈的关注和认可,收获颇多,永生难忘,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文学道路的信心。
后来,我们便经常电话联系。由于他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我则是80后,我便称他“老师”。我说:“你文学道路走得比我远,又出版了几本书呢,算是老师、前辈了。”
其实,叫他老师真没有一点恭维的成分。自古文人相轻,一个人要是没有“两把刷子”,真的很难让人从内心里认可。在后来的接触中,我感觉他有几点值得我学习。一是他身上有一股“虎劲”。看似文人,但是一点儿也不文弱,干事情风风火火,说一不二,很有范儿。同时,胆子很大,各界人士都敢找,而且总是出奇制胜,把我们并不乐观的事情居然办成了,惊喜不断。二是很有历练。人们常说让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岁月里经历的那些事。筹备作品研讨会,我与郭延春都没尝试过,心里很紧张,而他总是给我们出谋划策,一一罗列这个事情该咋办那个事该咋办,每次都能给我们吃上一颗“定心丸”。当事情办妥之后,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人的成熟是多么有魅力呀。三是粗中有细。外表看似有点“莽汉”的味道,其实内心很细腻。对于如何与高层人物、著名作家对话,他表现得很谦卑、很礼貌,让人没有理由轻易拒绝一个热忱、谦卑的人的邀请。我想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他居然靠一个人的力量把著名作家高建群从西安请到延安,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后生开研讨会,这个事情着实把我“雷倒”了。后来,我还发现,他四十出头的人了,居然很时尚,不仅上QQ聊天,还开通了博客、玩微信、刷微博呢,让80后的我也自愧不如。老实说,我近日才让一个90后教会自己玩微信。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他一把年纪了,却很有童趣,超级爱玩,特招人喜欢。而我们的霍老师,虽然不算“一把年纪”的人,但是也老大不小了,居然天天玩微信、刷微博,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还晒出很多搞笑的游玩照片,往往让人忍俊不禁。有时,感觉他很可爱,简直是一个老男孩。最有意思的是,他居然创作了一些陕北风味的“情诗”,如“认识你不在大街上∕而是乡下的小土炕∕我回故里到村庄∕你闹秧歌走四方∕第一眼就让我不能忘∕谁家这个俏姑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知情的人或许还以为这是少年维特的烦恼,抑或是一个单身小后生的情愫表达呢。事实上,当你知道这是一个70后书写的酸不溜溜的诗歌后,这个老男孩是不是让你很感兴趣去品味一番呢?当我们80后整天喊着“无聊郁闷”老去的时候,一个70后老男孩还在孜孜不倦地创作小说、散文、诗歌,甚至还到鲁迅文学院深造,这种激情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这种年轻的心态是不是让我们也多少有点惭愧呢?
霍林楠,对,就是他!
一个年轻的老男孩,一个在文学世界里贪玩的顽童。
真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