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当初为何选这个故事作为你的导演处女作?
陈大明:其实我的第一部电影名字有好几个,最初送审时叫《完美女人》,后来改成《井盖儿》,后来出品方自己又改成《我为谁狂》。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来自我回国后的直接感受。我在美国待了七年,回国后觉得北京变化太大了,原来知道的地方突然没了,街道也找不到了。后来我坐在咖啡店里胡思乱想的时候,诞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换一个视角,换成一个监狱释放的犯人,在监狱待了7年后,回到北京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于是诞生了《井盖儿》这个故事,这个监狱释放的犯人唐大兴便由当时还没有太大名气的孙红雷饰演。《井盖儿》是一个抢劫、爱情的混合类型黑色幽默电影,在美国和欧洲,这类电影已经成为独立电影最主要的一种类型了,包括昆汀、科恩兄弟、盖里奇等都在拍这种风格的电影,但是在2001年的国内,这种类型还很少,因此这也是我想拍这部电影的其中一个原因。
手册:你想表达什么?
陈大明:人对变化的不适应是我想表达的主题。一个当年道上的亡命之徒,被7年的牢狱生涯锤炼成了一个老实人,但出狱后却发现在监狱里所学的钳工技术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里根本用不上。最终因找不到工作,导致他重新走上了犯罪之路。
手册:资金来自哪里?
陈大明:筹备《井盖儿》的时候,我找了不少的投资商,有很多荒唐的经历。我的那段经历就如同影片中唐大兴这个人物一样到处碰壁,和各色人等打过交道。这个融资的过程对我很有帮助,尤其是帮我更加丰富了影片的人物。最终我结识了当时刚投资了姜文的《鬼子来了》的董平先生。我们两个约好,一起吃午饭。吃午饭时,我把故事讲给董平听,把他给讲得乐了起来,他这一乐,这投资也就定了下来。
手册:自己编剧的还是找专人编剧?
陈大明:我的剧本都是我自己写,除了《我知女人心》是改编外,其他两部都是原创剧本。我很喜欢写剧本的过程,尤其是原创剧本,那些你想象出来的故事,想象出来的人物,很能让你有种成就感。写high的时候,能让你把梦中潜意识的东西都发挥出来。我的很多想法都是在睡着前那种半睡半醒的时候突然想出来的。而且我不能在家里写,在家里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我喜欢到几家我喜欢的咖啡馆里去写,在咖啡馆里经常能让我和他人有不少的接触,会让我剧本里的人物更加丰富。
手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大明:拍电影的过程十分幸福,最困难的时候是当你的演员定不下来,或者演员不合适的时候,我常常因为演员的问题睡不着觉,唯恐定错演员,演员选错了会影响影片的方向。2005年拍《鸡犬不宁》时,男主角原先考虑的是刘桦,刘桦是个很好的演员,而且为了适应马三这个角色,专门自己找人练习河南话。当时距离开机的两个星期前,制片人催我赶紧定男主角。那几天我也很焦虑,常常不能入眠,总觉得刘桦还是有一点点不合适,最终我还是决定用李易祥演马三,李易祥的气质和人物更加贴切。电影就是这样,演员一定要适合这个角色,如果不合适,对影片和对演员都是会有伤害的。
手册:作品命运如何?
陈大明:《井盖儿》这部电影最终没能在电影院上映,原因很多。一是投资公司股东的变更,把《井盖儿》发行的黄金时间给错过了。二是当时大家觉得这种类型黑色幽默电影在国内还没有,不知该怎么去发。只是过了五年,《疯狂的石头》成功后,那家公司又找到了我,想发行此片,但可惜的是电影频道已经将此片播放了。
手册:对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
陈大明:我觉得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董平先生。没有他,我的第一部电影是不可能完成的。
手册:别的导演处女作里你最喜欢哪一部?
陈大明:国内的导演里,我最喜欢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喜欢影片的简单、质朴的执导风格和讲故事的方式,它代表了我们青春时代的某种困惑和记忆。
手册:对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导演,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大明: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影成本降低,电影制作也变得更容易。第一部电影把导演带进了一个必然要过的门槛,只有拍好第一部,才会有第二部。观众可以允许技术上的廉价,但决不允许想法上的廉价,那就要把剧本写好。当然电影剧本好,不见得就会使得投资人和发行商感兴趣,写什么样的剧本在当今趋利倾向严重的商业电影市场里变得很重要。我觉得在新导演要拍第一部作品时,一定要问一下自己:你的电影是关于什么的?有什么特殊之处?观众是否会产生兴趣?当然首先是你自己要喜欢,你喜欢或许别人就会喜欢,你多多少少是代表着一定数量上的观众的。我是鼓励导演写剧本,当今的很多好导演也都是自编自导,科恩兄弟、昆汀、诺兰等都是编剧性导演。还有,说服投资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写出一个很牛的剧本。
导演简历: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2004年,执演处女作《完美女人》(又名《井盖儿》)。
2006年,执导《鸡犬不宁》。获得多项金鸡奖提名。
2011年,执导《我知女人心》。